体现了独特的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悠久的农业文明创造了一批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全球重要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分析了农业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全世界得到迅速开展。本文介绍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及其项目进展,分析并总结了化遗产在促进农业多种功能、促进传统知识与现代技术的融合、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最后从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角度对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工作提出了建议。
动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X32中图分类号:
A文献标志码:
1672-204301-0001-06文章编号:(2015)
doi:10.11654/jaes.2015.01.001
Agri-culturalHeritageResearchandConservationPractices:ProgressandPerspectives
(InstituteofGeographicSciencesandNaturalResourcesResearch,ChineseAcademyofSciences,Beijing100101,China)
Abstract:Agricultureisthefoundationfordevelopmentofthesociety.Withalonghistory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farmershavebeenperformingavarietyofagri-culturalpracticessuitablefordifferentnaturalconditionsandcreatedsplendidagri-culturalheritages,includingagri-culturallandscapes,knowledge,techniquesandsoon.Someofthemhavetransmittedfromgenerationtogeneration,andothershaveLIWen-hua
beendeclinedorevenextinct.Thus,the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GIAHS)PartnershipInitiativewasemergedinthementinJohannesburg.Ingeneral,GIAHScontainsthedeepphilosophyofholisticentitybetweenhumanandnature,ingeniouscompositionofcommunityandintegratedtechnologyforagriculturemanagementandculture,whicharethetreasurenotonlyforthepastandpresentbutalsovolvementofgovernment,improvementregulationandstandardization,cooperationandexchangewithotherheritageprograms,strengtheningationofChina忆sagri-culturalheritageresearchandconservation,analyzedtheproblemsandpotentialsolutions.
righttimeandconditions,whichwasconceptualizedandlaunchedbyFAOin2002attheoccasionofWorldSummitonSustainableDevelop原forthefuture.Toconserving,andenhancingtheseknowledgeshouldbeanimportantpar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inourtime.Thispaper
introducedtheconceptofGIAHSandtheprogressoftheGIAHSprogram,proposedsixplansofGIAHSwork,includingexpandingofin原multi-channelfundraising,promotingscientificresearchandestablishingmulti-stakeholderpartnerships.Then,thispaperreviewedthesitu原Keywords:GloballyImportantAgriculturalHeritageSystems;dynamicconservation;sustainabledevelopment(GIAHS)
1背景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世界各民族
创造出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这些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1]。
当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卫星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集成与发展,全球农业向着机械化、电气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前进,并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能源、水列难以解决的问题,包括土地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积重难分、养分等过度消耗、水土流失加剧、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立足于禀赋各异的自然条件,在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用勤劳与智慧
2014-12-29收稿日期:
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2014-XZ-22)
(1932—)主要从事生作者简介:李文华,男,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态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E-mail:liwh@igsnrr.ac.cn
2返等问题的严峻挑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考验[2]。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农业的发展方向与道路成为思索的焦点[3]。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要提高产
量,还须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同时要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还应发挥生态系统的多种环境服务功能并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4]
农业文化遗产植根于悠久的文化传统和长期的
实践经验,传承了故有的系统、协调、循环、再生的思想,因地致宜地发展了许多宝贵的模式和好的经验,
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
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3]。现代农业的发展,
不仅要重视新技术的开发、
应用和推广,也要重视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提高。
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
一些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
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因此,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了tural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GloballyImportantAgricul原立全球Heritage重要农业文化遗产Systems,简称及GIAHS其有关)的”的景观概念、生,
旨物多在建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5]态保护与适应2005。
年,FAO性管启理动”项目,
了“全球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动稻鱼共生系统与其他来自智利、秘鲁、菲律宾、
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摩洛哥的传统农业系统成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十多年来,
国际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31视程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已有13录。在中国个传统农业等国系统家的被大力推列入全球动下,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个国家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名遗产工作先后被写入粮农组织计划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和理事会会议报告,成为粮农组织的工作重点之
一。此外,在联合国大会及“里约+20”大会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上,农业文化遗产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我们有理由相信,这项重要工作将会迎来一个崭新的
发展阶段。
2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与特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为现代高效生态农业
的发展保留了杰出的农业景观,维持了可恢复的生态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第34卷第1期系统,传承了具有重要价值的传统知识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保存了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
性2.1。概念
广义的农业遗产指人类在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活动中所创造的以物质或非物质形态存在的各种技术与FAO知识集成[6]处环境提长出的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全球。本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文提到的农业文化遗产主要所是“形农成村特指的与独特其所的
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
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
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主要体现的是人类长期的生产、生活与大自然所达成的一种和谐与平衡农业。
首先,这里所指的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知识技术,它主要是强调保护那些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农业景观和系统,
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农业文化遗产所包含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知识、技术和农业景观一旦消失,其独特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和文化效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其次,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强调农业
生态系统适应极端条件的可持续性,
多功能服务维持社区居民生计安全的可持续性,
传统文化维持社区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性。它具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景观2.2特点
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核心,
结构复合、生物多样性丰富、生物间以及生物与环境间相互
联系构成的系统的、
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整体性的农业生态系统,它既保留了过去的土地时空综合利用的
精华和传统,又随着自然、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变化而不断适应和发展的一种“活态的”
生态系统。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是一成不变地保护过去的模式,而是要保护其合理的理念和内核;
不仅要保护遗产的各个要素,而且更要保护遗产各要素发展的过程与关系;同时还要对遗产的各个组成要素实行适应性管理,建立农业文化遗产地的自我维持和持续发展机制,适应社会经济和自然条件的改变,
不断发展,为人类未来生存和发展创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农业文化遗产是2.3标准
一种战略性遗产,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财富。
为了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首先要建立一套评价体系和遴选标准。FAO提出的GIAHS评选标准
“第201532卷第有以下511条:期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1)提供保障当地居民食物安全、
生计安全和社会福祉的物质基础;(2)具有遗传资源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与景观生态价值;(3)蕴涵生物资源利用、农业生产、水土资源管理、景观保持等方面的本土知识和适
应性技术;(4)具有文化传承的价值;(5)体现人与自然和谐演进的生态智慧。在实践过程,
在不违反FAO总的指导思想的前提下,不同的国家可以根据当地的
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参照FAO的标准进行适当修改和补充。
3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进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努力促进地区和全球范
围内对当地农民和少数民族关于自然和环境的传统
知识和管理经验的更好认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来应对当代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特别是促进可持续农业的3.1项目进展
振兴和农村发展目标的实现。出了“2002全球年,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世界可持续发展”
概高念峰论坛和动态保护的上,
FAO理提念。随后,FAO联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全球环境CROM基金(GEF)、联(UNESCO)IC原开始GIAHS、IUCN项目的、联合国合准大国备学工(教作UNU科文。)组织、
2005等10年余完家成国首际批组织试点确GEF定、的批准理项目建,
事会于2009上议得书编年到批写正式实准、
,试2008点国施。年家6确认月得,2007到GEF年总6月裁该项目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7]:
2002—2004年,GIAHS为项目的准备阶段,确定阶段,得试到点了选择UNDP标准、
;UNESCO2005—2008了项目的基等国年,际为组织项目的本框架与及荷兰政申请
府等的支持,确定了“中国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阿尔及利亚埃尔韦德绿洲农业系统”
、“突尼斯加法萨绿洲农业系统”、“智利智鲁岛屿农业系统”、“秘鲁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和“菲律宾伊富高稻作梯田系
统”
6个国家的5个传统农业系统为项目示范点,即第一批GIAHS保护试点,并于2008年获得了GEF理事会的批准;
2009—2013年,为GIAHS项目的实施阶段,建立了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完善了GIAHS遴选标准和程序,
开展了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评估、保护与管理机制等方面研究,在首批试点地区开展了动态保护与可持续管理途径探
索,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能力建设活动,
将试点经验3进行推广。
截至目前,
GIAHS的概念和保护理念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和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关注。FAO已经将其FAO写入了章理程事会会及法律议事报告务委员会等重要文件中。第97届会议2014报告年在
GIAHSGIAHS这标赋志予
GIAHS将在FAO组织框架内的正式地位,着目点项目的国变成FAO家的一项常规性工作。申请加入
63.2个扩已下一步工作
大经从到132005个。
年的越来越6个多扩。大FAO到31认个定,的涉GIAHS及国家项
从尽管农业文化遗产在这10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40年发展历史相比,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还是一个新
生的事物。农业文化遗产在全球的推广与发展,还需要重视以下几项工作:一是继续扩大参与国家的数量,同时推动各个国家开展本国的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工作;二是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与评选标准,形成完整的评价与监测和监督指标体系,加强管理;三是重视与世界遗产等其他遗产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学习GEF经验;四是拓展融资渠道,
在继续加强与世界银行、产之间、WWF的互等机帮互构助的关合系作,同的基础时拓展上企,开业的展农业文化遗参与;
五是加强科学研究,重视生产率、生态系统服务、生物多样性保育、可持续和可恢复性评价、
管理体系以及动态保护途径等方面的研究和探索;六是建立多方参与机制,纳入FAO、各国政府、NGO、企业、社区、农民以及专家等社会各阶层的力量。
4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问题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具有许多独特
的条件和优势:多样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悠久的农业历史、勤劳智慧的人民、
丰富的传统经验、长期的科学合作研究的基础、政府的关注与支持,
以及4.1近10年来富有成效的国际合作。(保护工作
1)制度建设
在试点层面上,很多遗产地都成立了专门的机
构,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管理。如青田县成立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与办公室,
云南省红河州成立了世界遗产管理局,内蒙古敖汉旗成立了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开发。
在国家层面上,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农产品加工
“4局编制了《中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先后发布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书编写导则》
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编写导则》
,规范并有效地指导农业文化遗产的1月和3月分别申成报立与保护和发展工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作;于2014年委员会和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
专家
(2)遗产挖掘与示范
2014积极推进全球截止13个年,我国被FAO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批准为GIAHS申报工作,
积,位的项目点已达到极居推世界各国进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之首。
掘与保护。参考FAO关于GIAHS的遴选标准,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申报程序、评选办法等文件。2012年农业部正式开展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挖掘工作,
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展国家级农业文化遗产评选和保护的国家。
加强农业文化遗产地示范点的能力建设和保护发展探索。以青田稻鱼共生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示
范点为例,当地政府编制了《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规划》,组织了培训和研讨学习
班,积极宣传GIAHS保护经验,鼓励适当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途径,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在总结传统技术并结合现代农业管理
技术的基础上,编制了《青田稻鱼共生技术规范》,并将其推广到其他地区,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8]。
(3)科学普及
组织了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的论坛与培训活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和全球重要农业文
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农业文化遗产摄影展等活动;拍摄了《农业遗产的启示》大型专题片;
在《农民日报》开辟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栏;此外,项目办公室建设了农业文化遗产网站,
编辑印发了《农业文化遗产4.2研究工作
简报》
。众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
围绕农业文化遗产的史实考证与历史演进、农业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特征、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可持续性评估、动态保护途径以及体制与机制建设等为基础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并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千Nature余篇研究论文,包括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9]
、
[10]等国际顶尖的学术杂志,同时出版了《农业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第34卷第1期化遗产研究丛书》
等专著、论文集20多部。其中,有关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
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部分:
(1)系统结构与作用机制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复合农业系统的明显特征,强调复杂自然原社会原经济系统内多个组成部分间的整体性及相互作用,将农、林、园艺、畜牧、水产等置入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之中[3]。研究这些系统的生态学思
想是农业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部分。
传统农业系统一般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来减轻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提高作物产量。在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的研究表明,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作与单作优质稻相
比,对稻瘟病的防效达81.1%~98.6%,减少农药使用量60%以上,每公顷增产630~1040kg[10]。
另外,在农业等级多样性测度、农业生物多样性信息增益的测度等方面,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在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系统的研究表明,
和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稻鱼鸭农业系统具有更多的营养级,食物网更加复杂,从而提高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1]。
(2)多功能性与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农业具有多方面重要作用,
包括食物生产、环境保护、景观保留、农村就业和食品安全等[12-13]。由于自
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丰富、
经济发展落后等特点,农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得更为明显,其农业同时肩负着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
从生态系统服务的角度来看,除了作物产品之
外,农业主要提供三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即支持、调节和文化功能[14]。同时,农业的发展还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这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负面影响的大小很多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管理方式[15]。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农业确实比现代农业提供更多的
环境效益。
研究者逐渐认识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分别展开了定性研究[16]和定量研究[15]。研究表明,在一些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系统脆弱的地区,传统农业的多重价值和生态系统服务更有利于当地农民的生计维持和生态环境的改善[17]。从生态足迹的角度开展的可
持续发展能力评价[18]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3)动态保护途径研究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正日益引
起人们的重视,但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
相关研究第201532卷第还较少11。建立期李文华: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多方参与机制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19]。
农业首先是一个产业部门,通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是必然要求,
也是能够真正实现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动力所在。大部分研究者更加关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替代产业发展是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的有效途径,包括特别是发展生态旅游[20-21]和4.3特色存在问题
的有机农业[22]。
虽然我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工作取得
了一定成效,走在了世界前列,但在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发掘和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仍存在一系列挑战。
一是农业文化遗产底数不清。中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生态条件差异大,由此而创造和发展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各异、功能多样。
但截至目前,全国范围内尚未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普查,更谈不上对农业文化遗产进行价值评估和等级确定。
二是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亟待提高。一些地方政府没有从关乎人类未来的发展的高度认识保护工
作的重要性,片面认为农业文化遗产只代表过去,而没有认识到遗产一旦消失,
其独特的物种资源、生产技术、生态环境和文化效益也将随之永远消失。三是对农业文化遗产的精髓挖掘不够。
没有系统地发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历史、
文化、经济、生态和社会价值,在活态展示、宣传推介和科研利用方面没有下
大力气,导致传统理念与现代技术的创新结合不够,不利于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永续利用。
四是发掘与保护机制有待健全。虽然各地探索了一些有关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方法和途径,但仍存在重开发、轻保护,重眼前、轻长远,重生产功能、轻生态功能的做法,忽视遗产地农民的利益和农业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遗产地文化、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5建议与展望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40年发展不同,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保护理念还没有像世界自然
遗产和文化遗产那样为人所熟知;
农业文化遗产所蕴5含的丰富而巨大的生态、经济、文化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国家对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的投入还
不够;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如何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信息化以及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建设相融合,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的健康、
持续发展。一是明确农业文化遗产的行政管理职能,完善保护工作机制。赋于农业部负责农业文化遗产的相关政
策法规的制定、行政管理的职责,并在部内设立专职的管理机构;尽快出台《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
,推动在《农业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修订中增加“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内容;将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
护列入国家公园建设体系。
二是加强与粮农组织等国际机构的合作,
继续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话语权。向FAO派遣工作人员与专家,推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
的制定;利用南南合作等平台,向其他国家传播我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FAO“三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中利用的经验;是强化农业文化遗产心及”
。争取在中国建立
其保护研究,
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技支撑体系。
农业部联合科技部设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行业专项或科技支撑计划,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业文化遗产普查,
在农业文化遗产的战略安排、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宣传展示、示范推广以及政策导向等方面开展深入的科学研究,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科学评估,
确定分区、分类、分级保护重点,鼓励多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性理论研究与示范工作。特别是开展农业文化遗产的多功能评估与生
态补偿、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能力、农业生物文化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宣传普
及工作。
四是探索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多方参与、惠益共享机制,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建设和社会参与程度。农业部联合财政部设置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
项,对已经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给予专门支持;利用世界粮食日、文化遗产日等,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的保护意识,积极营造有利于农业文化遗产保
护、传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
段。现代21世化的农业应纪是实现我该国农业是高效的生态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面历史对新阶
世
纪,只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为指导,融合传统精髓与新技术,不断创造和提高,
中国的农业就能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6参考文献:
[1]李文华机[J].中国生态农业,刘某承,闵庆学文报.农业文化遗产保护,2012,20(6)
:663-667.:生态农业发展的新契LIconservation:Wen-hua,NewLIUopportunityMou-cheng,forMINdevelopingQing-wen.eco-agriculture[J].AgriculturalheritageChi原
[2]李文华neseJournal.生态农业——ofEco-Agriculture—中国可持续,2012,农业的20(6)理:663-667.学工业出版社,2003.
论与实践[M].北京:化LIagricultureWen-hua.inEcologicalChina[M].Beijing:agriculture:ChemicalTheoryIndustryandpracticePress,of2003.sustainable[3]LiParthenonWH.Agro-ecologicalfarmingsystemsinChina[M].NewYork:The[4]LiWH,LiuPublishingMC,MINGroup,QW.2001.
andperspectives[J].JournalofChinaRecourses忆secologicalandEcologyagriculture:,2011,Progress[5]闵庆1-7.
2(1):源科学文.,全球2006,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8(4)
:206-208.—一种新的世界遗产类型[J].资MINQing-wen.28(4GIAHS:):206-208.Anewkindofworldheritag[J].ResourcesSci原
[6]王ence2010思明,2006,,卢
勇.中国的农业遗产研究:进展与变化[J].中国农史,
WANG(1)ProgressSi:3-11.and-ming,changeLU[J].Yong.AgriculturalChina忆sHistoryagriculturalofChinaheritage,2010research:(1)
:3-[7]闵庆11.
主要进展文,张
[J].丹资源,何
科学露,,2011,等.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33(6)
:1018-1024.实践的
MINsearchQing-wen,[8][J].MinResourcesandconservationZHANGQW,SunScienceY,2011,practicesDan,HE33(6inLu,etal.Agri-culturalheritagere原)
:china:1018-1024.ProgressesandperspectivesChina[J].JournalofH,ResourcesShiYY.GIAHSandEcologyproject,2010,andit1(simple1)
:94-96.mentationin[9]XietainabilityJ,HuL,[10]PNAS,ZhuY2011,ofTangY,Chen108the(agriculturalJ,etal.EcologicalH50R,)
:E1381-E1387.heritagemechanismsrice-fishcounderlying-culturesystemthesus[J].原trolinrice[J].Nature,2000,FanJ406H,(et6797al.Genetic)
:718-722.diversityanddiseasecon原[11]张
物种丹共,存闵庆的食物文,成网升魁结构,等和.营应用养碳级、关氮系稳[J].定同生态位素学研究报,稻2010,田多个
30
(24:6734-6742.ZHANG)
studiesDan,MINQing-wen,CHENGShengspeciesonthefoodwebstructuresantrophicrelation-kui,etshipsal.ofEcologicalmultiple[12]isotopes[J].coexistenceZhangD,MinActaQEcologicainpaddyW,LiuMSinicafieldsC,etal.,2010,usingTheeconomic30(stable24):6734-6742.carbonandnitrogenditionaltradeoffbetweentra原
GuizhouandEngineeringProvince,modernagriculture:AcasestudyinCongjiangCounty,inChinaChina[J].,2012,6(Frontiers5)
:743-752.ofEnvironmentalScience&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第34卷第1期[13]究何[J].露资源,闵庆科学文,,2010,张丹32(.农业6)
:1057-1064.多功能性多维评价模型及其应用研HEfunctionalityLu,MIN[14]enceMillennium,2010,32ofQingEcosystem(6agriculture-wen,ZHANGDan.Evaluationmodelsformulti原)
:1057-1064.andtheirapplications[J].ResourcesSci原ing:AframeworkforAssessment.assessment[EcosystemsR]//Reportandofhumantheconceptualwell-be原
Washington:frameworkworkingIslandPress,group2003.
ofthemillenniumecosystemassessment.[15]刘某益承,张
丹,李文华.稻田养鱼与常规稻田耕作模式的综合效
LIU比较hensiveMou研究[J].benefit-cheng,中国生态农业ofZHANG学报,2010,18(1)
:164-169.rice-fishDan,agricultureLIWenand-hua.riceEvaluationmonocropping[J].ofcompreChi原原
[16]李文华neseJournal,刘某of承Eco-Agriculture,张
丹.用生态,2010,18(1):164-169.效益[J].资源科学,2009,31(6)
:899-904.价值权衡传统农业与常规农业的
LIprehensiveWen-hua,inZhejiang[J].valuationLIUMou-cheng,ResourcesoftraditionalZHANGDan.Tradeoffanalysisoncom原Science,2009,agriculture31(6)
:and899-904.ricemonocropping[17]LiuforasantraditionalMC,Xiongexample[J].eco-agricultureY,YuanZ,etJournalof:al.MountainTakingStandardsrice-fishofecologicalScience,systemcompensation
1059.
2014,in11Hani(4)
:Terrace
1049-[18]焦发展雯珺评,价闵庆[J].文中国生态农业,成升魁,等.学基于生态足报,2009,17迹(的2)
传:354-358.统农业地区可持续
JIAOvelopmentWen-jun,MINQing-wen,CHENGSheng-kui.Sustainablede原[19]areas[J].耿艳辉用:以青,Chineseanalysis闵庆田县文稻,Journalfromecologicalfootprintsoftraditionalagricultural鱼共成升魁of生,系统等Eco-Agriculture.多方保护参为与例机,[J].制2009,在古GIAHS17(2):今农业保护中的应
354-358.,2008(1)
:109-117.
GENGmultiYan-hui,MINQing-wen,CHENGSheng-kui.Discussioncollaborative-stakeholdersrice-fishmechanismcollaborativeforGIAHSdiscussionconservation:onmultiTaking-stakeholderson\"traditional[20]ern闵庆Agricultureagriculture\",2008(1in)
:Qingtian109-117.asanexample[J].AncientandMod原征与文开,发孙[J].业红经济,成地理升魁,2007.,等.全球27(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5)
:856-859.旅游资源特
MINQing-wen,SUNYe-hong,CHENGSheng-kui,etal.Primary[21]SunEconomicstudyontheYH,MaryGeographyfeaturesJDC,,and2007,developmentMinQ27W,(5et)
:al.856-859.ofGIAHS忆stourismresources[J].systemsthroughtourism:ExplorationofConservingtwomountainousagriculturalcommunities
heritage[22]何
inChina[J].资源露科学,闵庆Journal,2009,文,31张
ofMountain丹,等.传Science统农业,2013,地区农业发展10(6)
:962-975.模式探讨[J].
opmentHELu,modeMINQing-wen,(6)
:956-961.ZHANGDan,etal.Studyagriculturedevel原
2009,31(6)
:956-961.intraditionalagriculturalareas[J].ResourcesScie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