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青少年。。

来源:画鸵萌宠网
 青少年缘何热衷西洋节冷淡传统节 班级:1114 指导教师:赵艳帆 组长:刘敬哲

组员:王亚萍 董璐瑶 冯钰莹 邢凯丽 郝晗妍 李一豪 焦佳佳 背景: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文明亮点的传统节日不下数十个,其中有许多都是从远古发展而来的。尽管各个节日不同,但作为综合性文化载体,传统节日都承载着比普通时日丰富很多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内涵。而在现在经济日益全球化,各国的文化也渐渐被世界的人们所了解,在中国,相对于传统节日,新生代更关注于来自西方的节日,尤其是在大城市,在诸如情人节,圣诞节等节日来临是的热闹气氛衬托下,端午节,中秋节等一些我过的传统文化就显得冷清很多,只有在农村等一些偏僻的地方,才能感受到传统节日的喜庆气氛。 目的:

西方的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人的追捧,一些中国节日却走向衰竭。2004年韩国准备将“江陵端午祭”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我们有许多人感到震惊,有的地方甚至打出了“保卫端午”的口号。这一事件让我们警醒:中国有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现在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我们深邃的民间里,几乎每一分钟都有些许民间文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崩坏、在消失,抢救与保护它们,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2005年11月,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五年来,每到端午节那天,我们心里总有一丝隐痛。这五年里,我们认识到所谓国家意识,在空间上的体现是领土,在时间上的体现便是传统节日。我们要想保卫领土完整一样,继承传统节日,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传统节日包括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依托自然规律的变化,连接起来就是一幅丰富而浪漫的历史文化长卷,多姿多彩、令人陶醉。当我们以感恩、平和、虔诚的心态来解读这幅画卷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有取之不尽的惊喜与愉悦。因为,所有的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大意义。另外,中华传统节日节日都被赋予无限的内涵,无一例外地充满着诗情画意,表现出趋利避害的自然本能,表现出智慧、聪明与机敏,并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等民族感情给予了鲜活的展示和充分的表达,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极富责任感、极富想象力和极浪漫的民族,这就是传统节日得以传承千百年的内在动力和永恒的魅力所在。 研究过程与方法: 1、 开会分工

在小组会议上,我们组成员踊跃发言,最后确定了:青少年缘何热衷西洋节冷淡传统节作为我们组的研究课题。其次,

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分工。 2、 问卷调查

根据分工情况焦佳佳和邢凯丽同学负责我组调查问卷的编制。我们一共复印了100份,并且有目的的将问卷发放到学校的各个年级进行初步的调查,了解大家对于传节和西洋节的看法和认识征求他们的意见。 3、 查找资料

我们通过上网,浏览了相关网页若干个,下载了文章几篇,图片20多张,作为参考。同时,我们到城市图书馆查找了相关文献。 4、 整理总结

我们系统地整理所有的资料,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并编辑成文。

研究成果及讨论:

一.中国传统节日逐年冷清下去的原因

近年来,一些“洋节”在我国很热,我国有些传统节日却遭遇冷落,洋节甚嚣尘上,大有喧宾夺主之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洋”热“土”冷的现象呢?

洋“热\"土”冷的尴尬市面

(一)洋“热”。上星期以来,当距离西方情人节还有一个

多星期时,各大、中城市各种促销广告就铺天盖地而来,早已从人们对洋节的狂热中尝到甜头的商家又开始新一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商战。

1、巧克力和珠宝首饰闪亮登场。从上星期至情人节来临之今,巧克力当仁不让地成为主角,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包装精美、造型独特。一些都市市场上的珠宝店里情侣对戒、象征“无缝爱情、亲密无间”的无缝铂金戒指等新款珠宝首饰也都披着情人节的外衣闪亮登场。

2、花店生意红红火火。玫瑰是情人节的象征。这几天在各大城市的花市里玫瑰花“一枝独秀”,一些花店里的鲜花基本是顾客为情人预订的。据报道以销售高档花卉出名的上海永嘉花市近日收到情人节的第一大单:用999朵进口黑玫瑰扎成直径超过1米的大花球,售价3.5万元。

3、餐饮业火爆。情人节来临之际餐馆同样追时髦,一些餐馆竞相推出为情人们专门定制的“红白绝配,恋恋美味”等套餐。据报道很多大城市餐馆情人节销售额一般是元宵节的两倍,由于情人节这天生意过于火爆,因此餐馆不接受预订,即使这样,很多餐厅还是挤得满满的。

4、酒店业迅速苏醒。情人节不仅让一些餐馆的生意火爆,都市里几乎所有的星级酒店同样介入了情人节商战。早在本月初,一些酒店的“情人节套餐”就急不可待地跃入了人们的视线。按照往年惯例,这类套餐一般是指“特色餐饮+打折客房”。据报道,今年在上海等城市一些酒店还参照婚礼程序,首次推出了“入住总统套房+豪华轿车接送+豪华游轮宴会”等一条龙服务的套装产品,最高价格也达到了令人咋舌的188888元。

(二)“土”冷。不用多言,西方情人节这一洋节如今的确在中国已十分走红。当然,洋节走红并不是坏事,不妙的是中国本民族的传统节日受到冷遇。这几天到市面上一看便会形成显明的对比,西方情人节十分的火热,中国千年传统节日元宵节却颇为冷落。比如一些城市里的酒店对情人节极尽奢华,但对仅相隔两天的元宵节却颇为冷淡。许多星级酒店都没有元宵节应节的特色餐饮和价格优惠,甚至连汤圆都是速冻食品。一句话,“洋”热“土”冷。

“洋”盛“土”衰的原因

1、贫穷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极度落伍,落后挨打的屈辱历史,客观上给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造成了灾难性的打击,使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力与尊重度大大减弱。因此,部分人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产生了动摇。这是导致

“洋”盛“土”衰尴尬的根本原因之一。

2、教育的缺失。中国近100年来,对传统文化的革命式态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加上西方文明的冲击,让今天传到我们手中的文化以支离破碎,甚至只剩下一些形式上的东西。我们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是导致“洋”盛“土”衰尴尬的另一根本原因。

3、传统节日载体单一,洋节形式丰富多彩。中国传统节日虽然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可是由于挖掘不够和载体单一,而洋节因没有固定模式,经这些年在中国传播改造后且具有了“中国特色”,于是便具有了丰富多彩的形式,满足了人们放松和释放情绪的心理需求。

4、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物质消费上。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的,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5、挖掘不够。我国有很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但这些传统节日缺乏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比如元宵节

不仅蕴涵着合家团圆的寄托,而且蕴涵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好爱情,可遗憾的是,旅游文化部门并没有对这些内涵进行及时的挖掘。只是停留在评评星级宾馆,发发旅行天气预报,报报旅行出行人数。

6、没有适时的推陈出新。在我国传统风俗中,“正月十五闹元宵”,闹腾得越厉害,就显示日子越红火。据记载,在唐玄宗开元盛世年间,长安的灯市规模浩大,燃灯5万盏,花灯式样繁多,还出现了广达20间、高150尺的巨型灯楼。成千上万的宫女和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举城狂欢。中国当年这种元宵节狂欢盛况,恐怕连今天的巴西狂欢节也望尘莫及。但遗憾的是,今天大多数人只是停留在“吃”字上做文章,其他内容已被遗忘,既没有把这种欢庆的方式传承下来,也没有将传统的元宵节之“闹”推陈出新。

如何让传统节日文化传承

1、抢救文化底蕴。“洋”节盛“土”节衰,折射出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全球化征程中遭遇到的冷落和尴尬。民族传统节日是保持人们的文化认同感的一个阵地。因此,今天我们所应采取的对策就是:抢救和发扬我们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得到传承。

2、发掘新内涵。在西方强势文化唱响全球化的背景下,要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只有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与时俱进的新载体,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才能传承下去并使之发扬光大。

3、宣传引导。近数十年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把传统文化不加区分的当作反动的封建腐朽没落的渣滓进行无情的打击和批判,把传统文化中很多好的东西都当作垃圾扔掉了,致使现在有相当多的人在感情上对传统文化感到陌生或是一知半解,对我们本民族传统节日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甚少。因此,文化教育等部门应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这方面的介绍宣传。

4、政策引导。政府部门要通过适当行政手段进行引导,如科学整合假日时段,将精华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确定为法定假日,为民众传承张扬传统文化有更多的机会和途径。教育部门应当在教学内容中合理增补民风民俗教育内容,让公民从小就受到中华民族灿烂传统文化的教育,使我们中华文明之火永不熄灭,越传越旺 相关建议:

1. 在扩大传统节日的影响上,政府有许多工作要做。除了要立法保护这些传统节日外,更重要的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媒体,把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展现传播的广大的人民群众,

让更多人了解。比如春节的的习俗:腊月23、24要祭灶神、扫尘;腊月27、28洗浴;腊月30要贴门神守岁祭祖吃年夜饭发压岁钱;初一要拜年;初二要祭财神〃〃〃〃〃〃等等。这些内容至少在城市中都渐渐被人遗忘了。

2. 在中小学课程中开设有关民俗教育的内容,这也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借鉴西方教育体系把宗教文化作为必修课,这种方式必然对保护与基督教文化有直接关系的圣诞节传统有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学习。

3. 在节庆上做文化产业的文章,必须要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节庆的形式,提供产业的方向。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已经越来越西方化、现代化,所以不能完全像以前那样按传统的方式过节,但是我们可以把传统的文化理念嫁接在现代的生活方式上,做到形式上的新。比如开发“节日的副产品”各种工艺品、服装、装饰品、家居等,体现民族特色。

4. 可以借助节日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旅游和娱乐业等。比如每年的德国,在圣诞前夕,都有接近一亿六千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涌向德国的2500个圣诞市场,品尝糖炒杏仁、甜红葡萄酒和其他一些圣诞美味我国的端午节也有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如:赛龙舟、挂艾草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