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 第1期JournalofBengbuUniversityVol9ꎬNo1
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举措与实践
李 桦1∗ꎬ姚国建1ꎬ朱家席2
(1.蚌埠学院 文学与教育学院ꎬ安徽 蚌埠 233030ꎻ2.蚌埠学院 学报编辑部ꎬ安徽 蚌埠 233030)摘 要: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原因ꎬ只有加快推进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专业的综合改革ꎬ才能开辟一条专业转型发展的新路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ꎬ将改革落到实处ꎮ这些举措主要有:紧扣学校的办学定位ꎬ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ꎻ转变办学理念ꎬ建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ꎻ明确专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定位ꎬ创新人才培养方案ꎻ大力推进课程建设及教学改革ꎬ将能力培养落实到课程教学中ꎻ积极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ꎬ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ꎮ通过这些举措与实践ꎬ促使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ꎮ关键词:应用型ꎻ转型发展ꎻ改革举措ꎻ改革实践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01-0074-06
MeasuresandPracticeoftheReform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Major
inApplication ̄orientedUndergraduateUniversities
LIHua1∗ꎬYAOGuo ̄jian1ꎬZHUJia ̄xi2
(1.SchoolofLiteratureandEducationꎬBengbuUniversityꎬBengbuꎬ233030ꎬAnhuiꎻ
2.DepartmentofJournalꎬBengbuUniversityꎬBengbuꎬ233030ꎬAnhui)
Abstract:Duetoexternalandinternalreasonsꎬonlybyacceleratingthecomprehensivereformꎬanewpath
willbeopenedupforthe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specialtyforthetraditionalspecialty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Thekeytosolvetheproblemistotakepracticalmeasurestoimplementinggoalofprofessionaltalentsꎻtransformingtheschoolrunningconceptandconstructinganintegratedandunifiedtalenttrainingmodelwithcomprehensivequalityandprofessionalabilityꎻdefiningprofessionalcorecompetenceꎬvocationalcompetencepositioningandinnovativetalenttrainingprogramsꎻvigorouslypromo ̄teachingꎻactivelyorganizingstudentstocarryoutvariouspracticalactivitiesinthepracticebasetoim ̄majorofChineselanguageandliteraturewillberejuvenatedinthenewjourneyoftransformationandde ̄Keywords:appliedꎻtransformationanddevelopmentꎻreformmeasuresꎻreformpractice
校向应用型转变之后ꎬ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于2015年发布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
tingthecurriculumconstructionandteachingreformꎬabilitytrainingintotheimplementationofcurriculumprovestudents′comprehensivequalityandprofessionalability.Throughthesemeasuresandpracticesꎬthevelopment.
reforms.Thesemeasuresmainlyinclude:closelylinkingtheschoolpositioninganddeterminingthetrain ̄
自国家发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
年规划纲要»ꎬ提出要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
收稿日期:2019-10-08 ∗通讯联系人
基金项目:安徽省“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6zy083)ꎻ安徽省重点教研项目(2016JYXM0652)ꎻ蚌埠学院教研项目(2018JYXMW7)ꎮ
作者简介:李桦(1961-)ꎬ女ꎬ安徽蚌埠人ꎬ副教授ꎮE-mail:li_hua61@126.com
李桦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举措与实践
型转变的指导意见»(简称为«意见»)ꎮ2019年1月ꎬ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ꎬ进一步明确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ꎮ至此ꎬ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的历史任务ꎬ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抓紧落实、强力推进的关键阶段ꎬ以便培养出大批素质高、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ꎬ为国家综合发展提供人力支撑ꎮ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ꎬ任何一个专业都要重新思考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75
能力、综合能力不强ꎬ导致不能独立、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ꎬ解决实际问题等ꎮ这种学生出口不畅或难以胜任工作的状况是倒逼改革的无形推手ꎮ不改革ꎬ学生就难以就业ꎻ学生不能就业ꎬ就会导致专业压缩招生人数ꎬ甚至停止招生ꎮ这是决定专业生死存亡的大事ꎬ每一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都不能1.3 传统的培养模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对此熟视无睹ꎬ无动于衷ꎮ
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培养模式等ꎮ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办学历史最久的传统专业ꎬ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转型发展期ꎬ只有认真理清思路ꎬ找准对策ꎬ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ꎬ及时付诸改革实践ꎬ才能促进传统专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ꎮ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何要改革?从总体上看ꎬ既有客观的原因ꎬ也有专业自身的原因ꎬ从根本上说ꎬ改革是由外部形势变化与专业自身存在的不适性倒逼出来的结果ꎬ它是源自社会发展规律、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ꎬ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ꎮ
1.1 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相对饱和
在精英教育的时代ꎬ汉语言文学专业地位突出ꎬ学科发展成熟ꎬ优势明显ꎬ学生就业率高ꎮ进入大众化教育时代ꎬ汉语言文学专业优势不再ꎮ其根本原因是我国已经进入以经济发展、科技发展为主的时代ꎬ社会的结构、分工、职业、岗位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ꎬ大量新型岗位急需新办专业人才ꎬ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需求相对饱和ꎬ专业招生规模也在不断缩小ꎬ处于弱势ꎮ对此ꎬ主办专业的管理者和老师都要有强烈的危机感和改革的紧迫感ꎮ
1.2 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
近些年来ꎬ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十分严峻ꎬ想专业对口就业更是难上加难ꎮ与同等学历的理工科或其他文科专业人才相比ꎬ就业差距明显ꎮ其原因主要有:其一ꎬ所学缺乏职业定位ꎬ在人才竞争市场缺乏吸引力ꎬ容易被边缘化、被忽略ꎮ其二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ꎬ很难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及时有效地转化为专业能力、职业能力ꎬ以应对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ꎮ即使满腹专业知识ꎬ但动手能力差ꎬ上岗不能上手ꎬ遇事不能独立处理ꎮ很多被录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ꎬ由于交流、组织、策划、写作、文案处理、电子政务、行政管理以及为人处事的能力不强ꎬ还是很难有效开展工作ꎬ需要用人单位进行再培养、再集训ꎮ其三ꎬ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分析汉语言文学属于传统的长线专业ꎬ其原先的目标是培养“学科知识型”的学术人才ꎬ其培养模式是重视理论、轻视实践ꎬ重视知识的系统传授、学术思维及研究方法的养成ꎬ忽视专业能力尤其是职业能力的培养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ꎬ社会对这类知识型、研究型人才的需求有限ꎬ何况还有那么多重点大学在培养ꎬ一般高校难以与之竞争ꎮ因此ꎬ传统的办学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之间发生了严重不适ꎮ社会需求更多的不是搞文学研究或文学创作的人才ꎬ而是招进单位后就能从事相关具体工作的应用人才ꎬ有时甚至就是单位急需的高素质的从事实用写作的“笔杆子”ꎬ为单位的发展贡献其精神养料和写作智慧ꎮ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转变培养模式ꎬ实现人才培养类型的转换ꎬ以改革求生存ꎬ以改革谋发展ꎮ1.4 高等教育进行结构性调整的必然要求“211”长期高校以、文科实力雄厚的部属和省属高校来ꎬ汉语言文学专业在“985”高、部属校、和省属师范大学、新建本科院校都有开设ꎬ但很多新
建本科院校的培养方案却与前者大致相同ꎬ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没有明显区别ꎬ都带有传统的“研究型”特征ꎮ正如«意见»所指出的那样:“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ꎬ同质化倾向严重ꎬ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ꎬ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ꎬ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ꎮ”因此ꎬ在国家实行高校结构调整的战略布局中ꎬ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找准自身定位ꎬ大力推进改革ꎬ主动谋求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ꎬ势在必行ꎮ任何继续观望、等待、拖延甚至反对的做法ꎬ都会错失良机ꎬ影响专业发展和师生的根本利益ꎮ
2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举措与实践
在明确改革势在必行、改革是谋求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的前提下ꎬ就要思考改什么、怎么改
76
蚌埠学院学报 2020年2月 第9卷 第1期(总第49期)
人才培养方案中ꎮ方案要通过课程结构、课程模块、课程的学分及学时设计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ꎮ而应用型人才“应立足于一定的知识体系ꎬ以实际的操作技能来展示其能力水平ꎮ”[2]其应用能力就包括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能力ꎮ它要具体体现在应用型课程的开设上ꎮ«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试行)»(皖教秘高〔2018〕136号)中强调“应用型课程数量占学校课程总量的50%以上”ꎮ从这个要求可以看到加强应的对策ꎬ然后采取切实可行的举措去实施ꎮ在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过程中ꎬ我们在任职的学校采2.1 紧扣学校办学定位ꎬ明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
蚌埠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ꎮ但汉语言文学专业却是学校办学历史最久、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的专业之一ꎮ早在1978年ꎬ学校前身之一的蚌埠师范专科学校就开始招收取了一些改革举措ꎬ也取得一定成效ꎮ
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学生(专科层次)ꎻ1994年还与安徽教育学院合作招收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本科生ꎬ独立完成该专业人才培养任务ꎮ蚌埠学院建校后汉语言文学专业于2007年被批准为蚌埠学院首批招生的6个专业之一ꎬ也是其中唯一的文科专业ꎮ该专业紧扣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工程化”的办学定位ꎬ进一步调整人才培养思路ꎬ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ꎬ掌握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ꎬ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较强的专业能力和一定的职业能力ꎬ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单位或部门从事与本专业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ꎮ”这个目标的定位ꎬ有利于突破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培养模式ꎬ建立新的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培养模式ꎬ以满足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需求ꎮ
2.2 转变办学理念ꎬ建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首先要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即从学科知识型人才培养向应用能力型人才培养转变ꎬ同时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ꎬ从单纯的中文人才培养向复合的大中文人才培养转变ꎬ以拓宽学生的就业口径和就业竞争力ꎮ为此ꎬ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ꎬ要坚持“人文为魂”“能力为本”[1]的办学理念ꎬ一方面要坚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文属性ꎬ确保综合素质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不减ꎬ以扎实的素质教育、文学教育、写作教育、语言教育等ꎬ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ꎬ塑造学生的灵魂与人格ꎬ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ꎬ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ꎻ另一方面要适应专业转型发展的需求ꎬ适当增开职业能力课程ꎬ并通过加强实践教学ꎬ增强学生应对未来工作岗位需求的职业能力ꎬ为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打下坚实的基础ꎮ2.3 明确专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定位ꎬ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要体现在用型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ꎮ因此ꎬ我们在建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时ꎬ首先将人才的素质、专业知识和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专业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专业实践技能与动手能力、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个性化发展及素质拓展能力等ꎬ以开设相应的课程去对应这些能力的培养ꎬ将专业的人文素养、专业能力、职业能力培养贯穿在全部课程教学及实践中ꎮ在这当中ꎬ文化类、文学类、文学理论类课程关涉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精神底蕴ꎻ写作类、语言类课程关涉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ꎻ职业能力课程关涉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力和就业竞争力ꎮ三者是有机的统一ꎬ不可偏废ꎮ
改革的重点是将“能写会说”定位为专业的核心能力ꎮ围绕这个核心能力的培养ꎬ就要适当提高写作类、语言类课程在课程结构中的比重ꎬ尤其是写作类课程要适当增加学分学时ꎮ美国的哈佛大学将写作课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通识课程ꎬ不分专业进行开设ꎮ美国著名的工程技术类应用型本科院校罗斯-霍曼理工学院ꎬ在美国和世界享有极高声誉ꎮ该校在人才培养中“除了实施精深的专业教育ꎬ还要求学生具有基本的修辞和写作能力”[3]内ꎬ清华大学已率先在2018级新生中开设了ꎮ“在国写作与沟通”必修课程ꎬ并计划于2020年将该课程覆盖清华所有专业的本科生ꎮ这启示汉语言文学专业更要着力强化写作能力、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ꎬ以彰显专业特性和办学特色ꎮ长江大学曾经做过一次调查ꎬ在回答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最需要具备的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有哪些?”时ꎬ“99.13%的答案中包含有‘文字撰写能力(或写作能力、应用写作能58%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答案中包含有、扎实的文字表达功底等‘口头表达能力’”)’ꎬ93.
[4]学院曾委托社会第三方机构对各专业毕业生做调ꎮ蚌埠查ꎬ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在回答最有用的课程时ꎬ排在第一位的是写作课ꎮ这说明将“能写会说”定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能力是科学合理的ꎬ而李桦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举措与实践
且这种能力的强弱还直接影响到本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的高低ꎮ
改革的难点、创新点是设置职业能力课ꎮ«意见»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养时要“对接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要”ꎬ这是突破传统的专业要求、实现专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所在ꎬ目的是让学生在校提前接受对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ꎬ做到“一专多能”ꎬ以便毕业时能更好地找到对口职业ꎮ就学校而言ꎬ通过对历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建设ꎬ为学生在线学习提供了方便ꎮ
77
写作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ꎮ可以说ꎬ重视写作能力培养是蚌埠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良传统和专业特色ꎮ例如ꎬ在写作教材建设方面ꎬ我们先后主编了省级规划教材«基础写作»«应用写作»«应用文写作»«应用写作训练教程»ꎮ其中«基础写作»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ꎬ在全国有较大的发行量ꎬ并已列入安徽省高等学校“十三五”教材建设项目ꎮ在写作课程建设调查ꎬ发现学生就业岗位较多的是:担任初中、小学及有关培训机构的语文老师ꎻ在企事业单位从事文案策划、文员、文秘、行政助理、策划经理等工作ꎻ通过考试进入政府机关做公务员ꎻ在新闻单位、新媒体做记者编辑等ꎮ同时ꎬ通过对在校学生做调查ꎬ大多数学生都愿意做教师(包括准备考研的学生)ꎬ每届75%有90%以上学生报考中小学语文教师资格证ꎬ有
小学教师合格证的学生通过了3门课的笔试和面试ꎬ“ꎮ为此ꎬ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获得了中个侧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汉语言文学”(偏重语文教师培养ꎬ每个方向都对应开设)、文秘、新闻三了相关课程ꎮ后来由于招生数的减少难以分班教学ꎬ改为“汉语言文学”“文秘”两个方向ꎮ“汉语言文学”方向开设的课程有文献与信息检索、语言文字应用、文学鉴赏学、语文教学论等课程ꎻ文秘方向开设有秘书原理与实务、文书与档案管理、演讲与口才、电子政务等课程ꎮ这个方向及课程设置ꎬ可以视具体情况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做适时调整ꎮ根据目前对本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就业领域的调查ꎬ今后倾向于设置“教师教育”“现代文秘”“新闻传播”三个方向ꎬ课程设置将更加突出对应其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的应用型课程ꎬ让学生根据爱好和求职意向自主选择方向课程进行学习ꎮ总之ꎬ围绕专业核心能力、职业能力定位更新课程设置ꎬ优化人才培养方案ꎬ就能将专业转型发展落到实处ꎮ2.4 着力打造文学类、写作类、语言类课程群与职业能力课程群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课程结构、课程体系ꎬ在保证开好各门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的基础上ꎬ重点加强文学类、写作类、语言类、职业能力类课程建设ꎬ改革课程内容ꎬ增强课程内容的现代性、创新性、开放性和实用性ꎮ文学类课程群包括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等ꎮ其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都已完成省级微课教学资源建设ꎬ古代文学还完成了省级慕课课程资源方面ꎬ先后完成了省级精品课程«写作»、校级重点课程«应用写作»的建设任务ꎬ实现了优化各项教学资源的建设目标ꎮ同时我们积极开展教学研究ꎬ先后申报了省级教研项目“应用写作教学改革及训练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写作育人”、省级“”、校级重点教研项目’、名师工作室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高校写作”、省级重点教研项目“基于‘工程化’教育背景下应用写作训练体系及课程网站建设研究”等ꎬ通过这些项目研究ꎬ将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ꎮ同时大力推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的革新ꎬ促进写作教学在专业转型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ꎬ为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ꎮ先后主持申报的教改项目“建构现代的开放的科学而实用的写作教学体系”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省级精品课程«写作»教学内容的更新与实践”均获安徽省省”“高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ꎮ同时ꎬ积极撰写有关写作教学改革论文ꎬ参与国内国际学术交流ꎬ向同行介绍学校写作教学改革情况ꎮ例如ꎬ2017年10月ꎬ姚国建、李桦应邀出席在重庆召开的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ꎬ并在会上做了主题报告ꎬ受到海内外专家的肯定和好评ꎬ获得论文评奖一等奖ꎮ论文被收入张劲、黄文贵主编的«全球化时代应用文写作理论拓展和教学创新研究»ꎮ姚国建教授还先后被国际汉语应用写作学会推选为理事、常务理事ꎮ
语言类课程群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文字应用、演讲与口才、文学语言艺术等ꎮ在这类课程建设方面ꎬ学校教师积极参与«应用汉语»«普通话»教材的编写工作ꎮ«普通话»申报省级慕课获准立项ꎬ现已完成课程建设任务ꎬ可供学生在线学习ꎮ同时ꎬ该课程也通过了学校的课程评估ꎬ获优秀等次ꎮ为适应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演讲与口才等均已完成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课件、教学实训题型、教学实践策划的更新ꎬ为促进教学改革、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
78
蚌埠学院学报 2020年2月 第9卷 第1期(总第49期)
引爆他们创造的火花ꎬ写出在学校无法写出的作品ꎮ正如诗人陆游的诗句所言:“挥毫当得江山助ꎬ不到潇湘岂有诗”ꎮ从新闻、调查报告写作的角度看ꎬ屏山村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生活环境、真实的人物和事件、细节ꎬ激发了学生们自主采访、自主调查、自主收集素材、自主获得发现、自主提炼主题、自主完成新闻写作和调查报告写作的积极性ꎬ完全避免了平时在学校靠下载新闻、调查报告进行改编的弊端ꎬ所写的作品完全来自生活、发自内心、成于独立思考ꎬ职业类课程重点加强了语文教学论、秘书原理
奠定了基础ꎮ
与实务、文书与档案管理、演讲与口才、电子政务等课程资源建设ꎬ更新了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课件ꎬ突出职业能力训练ꎮ其中语文教学论紧密结合中小学课改需要ꎬ注重理论联系实际ꎬ强化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师教法、口语交际教学、语文综合学习等理论指导与教学观摩、教学实训、教学实践相结合ꎬ对学生提升教学能力、报考教师资格证提供了切实的帮助ꎮ目前该课程完成了各项课程资源建设ꎬ通过了学校的课程评估ꎬ获得优秀等次ꎮ
2.5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ꎬ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新模式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ꎮ这就需要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改革培养模式ꎬ加强实践基地建设ꎬ以便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开展实践实训活动ꎬ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ꎮ«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本科院校建设标准((用型学科皖教秘高、应用型专业〔2018〕136、号应用型课程)中强调:要、应用型人才培“着力建设应试行)»养基地等资源ꎮ”在此之前ꎬ学校在黟县屏山村建立了专业实践基地ꎮ活动的创新点是将学生置于一个自然生态优美、文化底蕴深厚、乡风民风淳朴的环境ꎬ让他们面向自然、面向社会、面向实际、面向内心ꎬ获取写作素材和写作感悟ꎬ激发写作兴趣和写作灵感ꎬ在特定的情境中完成规定的写作任务ꎬ把“大实践”“大写作”落到实处ꎬ并且通过写作实践解决好写作与做人的关系问题ꎮ“因为写作的过程ꎬ实际上就是对写作者的灵魂和潜能不断进行激活、发掘、重组和表述的过程ꎬ也是将‘人’提升为‘写作主体’的过程ꎮ”[5]同时也借此机会对学生的“能写会说”能力进行一次实地检验ꎮ经过周密的安排和具体策划ꎬ三个班的学生在辅导员、指导老师的带领下ꎬ带着明确的实践与写作任务ꎬ以饱满的热情ꎬ充沛的精力ꎬ活跃在屏山村的各个角落ꎮ他们考察村庄的自然生态、古民居、古祠堂、石板路、曲巷、吉阳水ꎬ了解“徽州风水第一村”的丰富内涵ꎬ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ꎻ参与采茶、挖笋、制茶、做笋干等活动ꎬ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写作任务ꎮ
这次实践也给我们的写作教学、写作本身带来多方面的启示ꎮ从文学写作的视角来看ꎬ屏山村宁静、古朴ꎬ有着较好的自然环境和深厚的历史、文化氛围ꎬ还有淳朴的村民和民风ꎬ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ꎬ有着很大的吸引力ꎬ那里的一切仿佛是一个天然的“艺术磁场”ꎬ与学生的心灵相遇ꎬ极易产生艺术感应ꎬ激活他们的情感、思维和潜意识活动ꎬ具有鲜明的原创性ꎮ以写调查报告为例ꎬ学生们通过在屏山村的调查和思考ꎬ写出了很多内容新颖、主题鲜明、论述扎实、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调查报告ꎮ如«关于屏山村环境污染源的调查报告»«关于屏山村公共基础设施中存在问题的调查报告»«关于屏山村特色美食的调查报告»«关于屏山小学教育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屏山村绿茶生产及销售状况的调查报告»等ꎮ这些都是在学校无法写出的具有真实性的调查报告ꎬ对培养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路径发挥了重要作用ꎮ
从实践效果看ꎬ屏山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ꎬ真正做到了将“看”“做”“写”“说”等有机地结合起来ꎬ取得了明显成效ꎬ也受到各方关注和好评ꎮ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ꎬ通过这次采风实践ꎬ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ꎬ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合作意识、自律意识、审美能力、发现能力、创新意识和写作能力ꎮ第二ꎬ通过参与劳动、采访、调查、写作等实践活动ꎬ以及先后举办“行走屏山ꎬ话说实践”演讲会和“感悟屏山ꎬ抒写情怀”诗文朗诵会等ꎬ使学生完成了一次“做”“写”“说”相统一的实战训练ꎬ大大提升了他们自主实践能力和“能写会说”的专业核心能力ꎮ第三ꎬ每个学生都按照实践要求完成了与屏山村相关的现代诗、散文、新闻、演讲词、调查报告、实践心得的撰写任务ꎬ都在屏山村实践期间进行了相互交流与初步修改ꎮ第四ꎬ返校后ꎬ每个学生都在老师的指导下ꎬ对在屏山村写作的作品进行了认真修改ꎬ按照文本规范的要求ꎬ自主命名、自编目录、自写前言后记、自主编排、配图、校对、印制一本图文并茂的个人采风暨写作实践作品集ꎮ第五ꎬ学院组织老师遴选出部分优秀作品ꎬ制作成作品展板ꎬ在学校艺术中心举行为期两周的屏山采风作品展ꎮ学校师生都参观了作品展ꎬ并对参展作品给予充分肯定和好评ꎮ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潘小平为作品展题词“读万卷书ꎬ不如行万里路”ꎮ安徽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任主席)、
李桦等 应用型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举措与实践
著名作家许春樵欣然题词肯定此次实践活动:“文字和想象带我们走向远方ꎬ走进屏山采风暨写作活动帮我们圆梦ꎮ成效显著ꎬ令人惊喜ꎮ”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达敏教授ꎬ则以“走进现场收获想象”的题词为学生们点赞ꎮ安徽省写作学会会长、安徽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赵凯教授为作品展题词:“知行合一ꎬ为蚌埠文教学院学生采风活动点赞ꎮ”第六ꎬ每个班级成立了编委会ꎬ由学生自主确定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79
的开放性、自主性与多样化ꎮ注重强化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竞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项目研究、创新创业、创造性成果等方面的实践和考核ꎬ以增强专业实践的长效机制ꎬ合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职业能力ꎬ也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ꎬ使毕业生受到社会的欢迎ꎮ近几年来ꎬ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一直处于文科专业的领先地位ꎮ
3 结论
责任校对、美编等ꎬ对本班作品进行整理、审改、编排、校对ꎬ按照出版要求ꎬ印制出了全班采风暨写作实践作品集ꎬ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编辑能力和文本规范意识ꎮ第七ꎬ蚌埠日报社得知我们的实2017践情况后ꎬ专门派出深度报道组记者进行采访ꎬ于
发表了年«7探索教学新模式月21日在«蚌埠日报传统专业焕新春»以4000字的篇幅»的深度报道ꎬ对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推介ꎮ第八ꎬ这次实践活动也引起有关高校的关注和借鉴ꎮ2017年9月6日ꎬ安徽科技学院人文学院院长陈传万教授带领中文系主任、编辑出版系主任等一行来到学校文学与教育学院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与改革情况ꎬ详细了解汉语言文学专业赴屏山村开展采风暨写作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过程及成效ꎬ实地观看了学生采风作品展及个人作品集ꎬ认为实践宗旨明确ꎬ做法可行ꎬ成果突出、经验丰富ꎬ值得借鉴ꎮ第九ꎬ我们应邀先后参加了2017年9月在徐州召开的中国写作学会现代写作学委员会学术年会、2017年10月在重庆召开的2018国际汉语应用文写作学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文研究高端论坛年8月2日在澳门大学召开的国际汉语应用ꎬ在会上做主题报告时都以此次实践为例ꎬ介绍了赴屏山村采风暨写作实践的做法及成效ꎬ得到与会专家的充分肯定和较高评价ꎮ学会领导认为ꎬ蚌埠学院的这一做法富有创意和成效ꎬ值得大力推广ꎮ
当然ꎬ更多的还是与本地的新闻单位、中小学、文化园区、相关企业等建立专业实践基地ꎬ及时组织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活动ꎮ此外ꎬ积极倡导专业实践综上所述ꎬ由于外在和内在的原因ꎬ汉语言文学作为办学历史最久的传统专业ꎬ只有加快推进综合改革ꎬ才能开辟一条专业转型发展的新路ꎮ在探索专业改革的过程中ꎬ我们采取了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ꎬ包括紧扣学校办学定位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职业能力”有机统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能写会说”的专业核心能力及相关职业能力为重心、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着力推进专业能力课程与职业能力课程的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实践教学改革等ꎬ有力地促进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转型发展ꎮ今后ꎬ我们将在此基础上ꎬ进一步找准亟待改革的关键点ꎬ采取切实可行的改革举措ꎬ力求在改革的主要环节取得新突破、新成效ꎬ使汉语言文学这个传统专业在转型发展的新征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ꎮ
参考文献:
[1]方锡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ꎬ范立刚.高等教育的ꎬ2008(3):16“人文为魂-”22ꎬ68.
与“能力为本”[2]李夫生的一种模式探讨.“应用型”、“[J].大文科长沙大学学报”———培养中文应用型人才ꎬ2005(1):114-[3]115.
刘志文路———罗斯ꎬ郑少如-霍曼理工学院的经验与启示.美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发展之
[J].江苏高教ꎬ2015(4):60-63.
[4]章芳因分析ꎬ何世龙[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困局及原ꎬ2004(1):119-[5]李桦120.
革[J].ꎬ姚国建遵义师范学院学报.“写作育人”ꎬ2019(5):103教育理念与应用写作教学改
-1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