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Nov.2009Vo.l28No.11
中西方美学思想之比较
赵宏国,乔瑞雪
1
2
(1.哈尔滨市第四十九中学,哈尔滨150080;2.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哈尔滨150080)
摘要:中西方美学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但由于各自的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审美心理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又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东方和西方两大美学思想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争奇斗艳,竞放异彩。
关键词:中西方;文学艺术;美学
中图分类号:I0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09)11-0112-02
中国和西方古代的美学,由于都产生在奴隶制和封建制这个共同社会基础上,由于都受人类思维发展和文化艺术发展一般规律的制约,其思想性质大体是相同的,本质上都属于古典主义美学的范畴。但因为中国和西方历史条件、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的差异,美学思想又形成为东方和西方两大系统,在世界美学史上竞放异彩,各有千秋。由于中国的诗歌、书法比较发达,因此我国古代文化就出现了以言志为主的表现说,而西方由于史诗、戏剧、雕刻较为盛兴,则产生了以模仿为主的再现说。一、言志的表现说
古今中外,一切进步的文学家、文论家都几乎毫无例外地认为真实性是文学的一个根本问题,高尔基说:文学是重要而巨大的事业,它建立在真实上,它们接触的一切都要真实。然而在这个大同之中又有差异,对于文学的真实性的解释不论中国还是西方,都有两种学说,一是再现说,一是表现说。西方美学中,再现说占有统治地位,它更多是探讨文学作品如何象形摹物,如何符合客体的真实的问题。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都认为艺术对现实来说是第二性的、派生的,它是现实的临摹、再现。在他们看来,歌曲是对啼禽的模仿。建筑是对燕巢的模仿,纺织是对蜘蛛网的模仿。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乐这一切实际是模仿。这以后,西方艺术理论中的再现说,就一直成为主导的思想。中国的文学理论和西方不同,表现说占有统治地位。
文学是作家的主观情感的表现,志是什么?何谓诗言志?后代的学者往往从自身所处的时代、地位的需要出发,以己之意来解释志,解释诗言志。志本身包括了
人的思想,也包括了人的感情,因此言志和缘情是统一的。文学不仅作用于他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影响人们的感情。托尔斯泰就以为艺术的主要特征是:用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染人。
由于肯定文学是作家主观情志的表现,所以古代文论家在讨论艺术的真实性时常要求作品要景真、境真、事真、理真,而更多地是强调情真、志真,也即要求文学作品要抒发真情实感,这在王充、刘勰、白居易等人的著作中都作了充分的阐述,有的文论家还把情真、志真看成是文学的出发点。如王若虚说:哀乐之真,发乎性情,此诗之正理也。李卓吾更标举童心说,把文学的真情实感看得更高更重。刘熙载艺概也一再提倡赋必有关痛痒,不可无病呻吟。这些说法都是强调文学作品必须表现真情实感,决不能无病呻吟。注重真感情、真思想,这正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审美原则。二、模仿的再现说
艺术是模仿,这是古希腊人相沿已久的观点,反映了奴隶制早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以直接再现自然为艺术宗旨。从现存的一些著作断行中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普罗泰戈拉等都曾说到艺术模仿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寓于个别之内,本质就在实物之中。因此对于实物的模仿,不仅能反映实物,而且因为诗所描述的事物带有普遍性,所以诗比历史更寓于哲学意味。亚里士多德从模仿出发,分别探述了诗的起源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他认为模仿是诗的本能,模仿的文艺不仅给我们带来快感,而且能够帮助我们求知。所有的文学都是模仿,由于模仿的媒介不同,而有不同种类的模仿,由于模仿的对象不同,而有悲剧和喜剧;由于模仿的方式不同。又有史诗、抒
收稿日期:2009-09-20
作者简介:赵宏国(1974-),男,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学高级教师;乔瑞雪(1972-),女,黑龙江肇东人,副编审,从事编辑学和历史学研究。
112
情诗和戏剧,亚里士多德在谈到诗的起源时说:一般来说,诗的起源仿佛有两个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从孩提时就有模仿的本能,人对于模仿的作品总是感到快感,经验证明了这一点;事物本身看上去尽管引起了痛感,但惟妙惟肖的图像看上去却引起我们的快感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它一步步发展。后来就由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
以上阐述了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之根基的两大理论:言志说与模仿说。下面从创作实践上谈一谈在这两种学说基础上所产生的中西美学思想差异。
三、东方内容上的和谐与西方形式上的和谐
东方和西方都是以古典的和谐美作为美的理想。在哲学上两者都强调对立中的联系、平衡、和谐,强调矛盾双方的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儒家讲中庸之道,亚里士多德也讲中庸之道,古希腊讲和谐比讲美多,中国大量的诗论、文沦、画论、书论、曲论中谈美的也比较少。而和谐却是贯穿于其中的主导思想,两方虽都以和谐为美,但相对来说,西方偏重于形式上的和谐,东方则重伦理内容上的和谐。古希腊的毕达歌拉斯学派从数学的观点研究音符,就提出美是和谐的说法,音乐的美就是不同强弱、高低、轻重声音的和谐统一。亚里士多德把美归于比例、秩序和体积的大小,特别强调整一性的原则。古希腊的雕塑是单纯的高贵,静穆的伟大。反映了奴隶主以和谐的单纯、平静为美的理想。爱神维纳斯雕像是其典范的代表,著名的拉奥孔也不表现其被大蛇缠绕着临死前的痛苦挣扎,如莱辛所指出这是为了保持造型和谐的美,我国古典美学中对和谐美的论述更是源远流长,远在尚书尧典中就谈到八音克谐,入神以利。到了孔子就是更进一步强调伦理情感的和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情感在理智控制下,喜与悲都不要过分。温柔敦厚是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诗教。从美学的观点上看,就是要求和。我国古代的悲剧冲突,多以大团圆收场,总不愿把冲突推到尖锐对立导致双方毁灭的程度。西厢记长亭分离之后,还要有情人终成眷属,这些安排无一不是为体现中国传统的团圆结局的美学原则。
西方文学的典型论与中国的意境说,中国和西方都强调描写普遍性、必然性的事物,强调类型化的原则,但是西方再现艺术特别发展(戏剧、小说)相应地发展了艺术典型的理论,我国由于表现艺术更为繁荣,相应地创造了艺术
境界理论,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人物性格的类型说,他认为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所谓普遍性是指某一类型的人。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在某种场合会说些什么话,做些什么事。贺拉斯把人物类型分成男女老少等各种类型,这种类型化的典型原则有深远的影响。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熟悉的陌生人。高尔基概括数十人以创造典型的论断。鲁迅的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经验,都明显继承了古典艺术的原则。而在我国古典的意境说中,更侧重情感的普遍性和类型性,理就是必然性、规律性。理成,成物之文也,音乐,诗歌要以著万物之理,但理不能自现,必须寓理于情、理在情中。事物的规律性通过情感的类型表现出来。早在乐记中就把曲调划分为六种类型: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似杀;其乐心感者,其声禅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到司空图划分得更为细致,他的二十四诗品可以说概括了24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境界。画论中也对山水分成各种类型,所谓:春山如睡,秋山如醉。四、西方的美与真的统一与中国的美与善的
结合
东方和西方都强调真、善、美的统一,都强调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强调文艺认识、伦理和作用的结合,但相对地说,西方更侧重美与真的统一,更强调文艺的思维、理智、认识的作用;东方更侧重美与善的结合,更强调文艺的教化作用。亚里士多德依据其模仿再现的理论,更强调真,更强调逼肖原物,强调思维,认识意义。他认为审美享乐的快感是从模仿、认识中得来的,人们看到逼肖原物的形象而感到欣慰。贺拉斯和后来的布瓦洛都重视真,布瓦洛更标榜理性,他说:首先须爱理性;愿你的文章永远只凭着理性获得价值和光芒。我国古典美学从孔子开始把美、善结合作
为诗的理想,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因此他把韶乐视为典范。乐记主张乐通伦理,乐与政通,发乎情,止乎礼仪。把情感和道德伦理结合起来,以道德规范指导情感,是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传统原则。儒家重视音乐(以及整个文学艺术)其感人深的特点,是因为其移风易俗,可以善民心,可以风教化,后人伦。总之,是为了把文艺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晚唐以降,随着写意倾向的发展,则日益把诗画作为抒情表意,陶心善性,提高人们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的手段。
ComparisonoftheLiteraryArtsEstheticsofChineseWorksandtheWest
ZHAOHong-guo,QIAORu-ixue
1
2
(1.No.49MIddleSchoolofHarbin,Harbin150080,China;2.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Harbin150080,China)
Abstract:TheidealisticcharactersoftheestheticsoftheChineseworksandthewestaregenerallycommonbecausetheestheticsofChineseworksandthewestarebothinfluencedbythedevelopmentofhumanthinkingandtheruleofliteraryartsdevelopment.But
theestheticsofChineseworksandthewesthavemanydifferencesandformtheeastandthewestaestheticthinkingsystemsforthedifferencesofhistories,culturaltraditions,andtheaestheticthought.Thetwodifferentsystemsshineandcompeteeachotherinworldaesthetichistory.
Keywords:Chinaandthewest;literaryart;esthetics
(责任编辑:朱岚)
1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