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油气储运专业实践环节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针对我校油气储运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作出了分析归纳,并且分别从实验教学、生产实习师资、毕业设计、综合素质拓展四个方面入手提出了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以便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培养出能尽快适应专业工作岗位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关键词: 油气储运专业 实践教学 问题 应对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油气储运行业步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时期,储运学科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在人才需求剧增、高等院校“扩招”这两个强大引擎的驱动下,我国油气储运高等教育的规模急剧扩大。短短10年,开办该专业的大专院校由先前的寥寥几所发展到了目前将近30所。对于拥有该专业的高等院校来说,我们更需要创造出属于自己院校的特色。再者,这个行业最近几年发展迅速,我们需要跟随行业的步伐,不断调整培养模式和侧重方向。做到与时俱进,培养创新、务实、肯干的储运专业人才,是每个储运教育工作者所期待达到的目标。因此高校应把改革更新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放在发展学科的首要位置,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同时与之对应的实践教学也需要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更新。改革更新实践教学环节,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措施,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1]。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大院校都在深入研究培养计划的改革,足见其已经不能适应储运行的发展。传统的油气储运专业培养体系更倾向于理论课程,对实践课程的重视程度相对不够。虽然各大院校的培养模式都是按照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工程实际,深入社会,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但在实际执行中,往往忽略了其成效,有的甚至敷洐了事,根本没有达到实践类学科所要达到的目的。以油气储运专业的教学为例,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基础课实验、专业课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综合训练、毕业设计等[2]。在以上每一个实践教学环节中,如果学生都能认真学习,把实践内容落实到位,那么学生毕业后一定可以在企业的日常工作中很快上手,成为技术骨干。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过去有很多企业反映现在的大学生对生产实践方面的内容一窍不通,到企业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其原因,找到现有教育模式的问题,从而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1.实践教学课程有经验的带队老师稀缺,对学生引导不够。 (1)大多数学校的师生比严重失调。随着储运专业的蓬勃发展,不仅是开设储运专业的学校在增加,而且每个学校的招生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但是由于这一专业本身硕士、博士毕业生人数受限,再者近两年来高校几乎只聘博士,这使得学校的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在外出认识实习过程中,学生人数多而企业能提供讲课的师傅少,分成多个小组,让师傅多次讲解又不现实,因为企业一般无法满足
这样的要求;现场带队的专业老师就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是老师的人数不足,同样达不到认识实践的目的。
(2)在校任教的老师本身的工程实践能力就不足。大部分老师都是博士或硕士一毕业就直接到高校任教,没有在现场工作过的经验,对于企业工作现场的情况了解认识不深,甚至完全不了解;这样在现场就很难正确引导学生,使得学生的生产实践学习很难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2.传统教学局限在专业培养模块,能力扩展方面不足。 传统教学中学生一般旨在完成大学期间最基本的学业要求:顺利拿到毕业证。然而,对于自身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专业能力的培养却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不知道培养哪方面的能力,更不知道怎样培养自己的能力。比如说与人的交往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自学能力及解决工程难题的能力等都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着重培养的能力。大学是人一生当中的黄金时期,如果在大学期间汲取了必要的社会技能,进入社会后就更容易成功。所以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培训不足,不能让他们以最短的时间融入到工作环境和岗位上,这是传统教育和学生自身的认识不够所造成的后果。
3.实验内容更新不及时,实验体系不完善。
多年来油气储运专业已形成比较固定的实验教学内容和模式,实验内容和设备比较陈旧,实验方法也相对落后。目前储运专业主
要开设的实验有工程力学系列实验、机械基础系列实验、工程流体力学系列实验、热力学传热学系列实验、电工电子学系列实验、仪表实验、油气储运工艺系列实验。前几个实验都是由基础实验室开设的,但是基础实验室设备陈旧老化,能实际用到的不多,造成人多设备少的现象。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动手的机会,到实验室去只是处于观看状态,锻炼动手能力这一环节是缺失的。而对于专业实验像大型管输实验,两相流实验等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实验室里只有一套实验设备,所以学生动手的机会更加少。而且目前各高校都想把储运专业办得有自己的特色,有的注重石油下游产业链,有的重视燃气方向的发展。但是实验设备完全跟不上,理论联系不上实际,都是空中楼阁;方向的设定、特色的突出就只是一句口号。 4.毕业设计实际内容重复过多。
毕业设计是学生横向应用多门学科,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一次综合性、创新性的设计训练,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一次检验和提高。但是教师在制定题目时,往往很少考虑学生本身的意愿;而是在自己既定的框架下,让学生选择,这样就造成了设计方向与其实习就业脱节。每年都是管线、油库、加油站这样几个固定方向,忽略了毕业设计这一环节本身的特性:创造性。其实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边做边学,指导教师也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与信息,而不是简单地套用设计手册或例题上的步骤,照搬照抄。学生没有开动脑筋,也没有自己的思想,
使得学到的知识不能够做到从理解到创新的跨越。 二、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应对策略
针对目前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专业特点及大工程观的时代背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宗旨,我们提出以下应对策略。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1.认清学校此专业的现状。
不能所有专业“一刀切”,非博士不引进,对于油气储运专业,其实博士为稀缺人才,但硕士人数并不少,所以可以先引进硕士并与具签约,令其在规定年限取得博士学位。在这方面需要学校大力支持,为特殊专业开窗口。
所谓“走出去”,就是在校的青年教师在入校之后三年内由学校提供机会到企业去,比如说到设计院进修半年到一年,加强对现场的了解。要想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人才,首先教师本身就要具有工程师的素质,所以学校对于青年教师、青年的专业要加大投入力度。因为年青教师才是学校的未来与希望[3]。
2.利用素质拓展和第二课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培养方案以课程建设为主的基础上,高校都在寻找更适合提高学生自身专业实践能力的方法。利用学校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开展相关活动,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为例,每个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要修够一定的“素质拓展”学分,包括社会实践、科技创新、
文体发展、技能培训等四个模块,旨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素质拓展”与选修课本分相似都是建立在个人兴趣基础上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机会,“素质拓展”旨在培养实践能力、综合素质。选修课意在增加学生多方面的知识积累。而且专业教研室可借此机会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资源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及技能培训活动。第二课堂是学校最重视,投入资金最多的课外实践环节。所以要抓住这样的机会,设置一些奖项,搞一个具有有影响力并每届都能传承下去的品牌活动。这样可以扩大本专业的影响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完善实验设备,更新教学理念。
目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的实验包括基础试验和专业实验两部分,基础实验室设备老旧、数量不足等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校的重视,学校近几年来陆续更新基础实验室的设备和数量,教学条件逐步改善。专业实验室引进了油气集输、原油与成品油管道输送、油气储存、传热学四大模块,但是缺少目前很重要的一个模块发展趋势——天然气管道输送与燃气输配,目前行业在这个方向人才的需求激增,所以储运专业在培养方案中增加了燃气相应的课程,但是其实验环节没有与之相配套的实验设备。目前教研室已经向学校提交了采购计划。相信新一届的学生很快就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燃气实验。而专业教研室也将形成比较完备的五大实验模块体系。实验
教学的层次要进一步深化,不能只是基础实验、演示实验。要形成“基础型实验、综合性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油气输送与储存现场实验”四个层次。就目前的形势看,一般情况下我们只完成了前两个层次。对于学生而言,更多的时候是在被动地做实验。增加了后两个层次的实验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以前学过的实验及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并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4]。 4.拓展设计类型,扩大设计领域。
以前储运专业的毕业设计类型一般都是设计,而且主要集中在油库,管线,加油站的设计,因此重复率较高。现在随着行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我们必须改变思路。我院的设计类型有三种:设计类、实验类、计算机模拟类。并且很多设计老师都要求和自己的项目结合。这样使得每个学生做的都有自己的特色,并且更加尊重学生的意愿。比如有的同学工作签到了燃气企业,导师就会结合他的工作方向建议他做城市管网、小区管网、储气库或加气站的设计。再比如有的学生考上了研究生,我们就会建议他做计算机数值模拟及实验性较强的题目,为他奠定更好的实验基础及软件基础。 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作为一个专业性强、就业前景好的专业,要想保持持续的生命力,必须思新思变。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在发展中不断完善。特别是对于新办该专业的学校来说,必须结合自身地域特点及根据就业方向的特点,对自身定位明确,对于院校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而不是专业学术型人才[5]。以此目标调整自身办学
特色,并且加强对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实习、实验、课程设计,老师队伍都要有相应的配套改进,这样才能顺应石油行业的发展,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志华,龙安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效促进教学的实践与认识[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9,4:74-76.
[2]竺柏康,石一民,徐玉朋.校企合作构建油气储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9(3):279-283.
[3]周诗岽,赵会军,王树立,等.油气储运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8:28.
[4]李少萍,沈本贤,马宏燎,等.培养高素质石油化工人才的毕业设计教学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11,3:30-33. [5]贺凤云,刘奎峰.油气储运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建设[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1):135-13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