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及其影响

来源:画鸵萌宠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7卷第2期 哈尔滨学院学报 Vo1.27 No.2 2006年2月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Ⅱ.Y Feb.2o06 【文章编号】1004--5856(2006)o2—o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及其影响 林国新 (莆田学院社科部,福建莆田 351100)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珍贵、极为丰厚的历史遗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 区域性的民族文化,最显著的特征是伦理文化。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质厦影响进行探析,希冀 激起关心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的当代中国人的关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伦理特征;影响 [中图分类号]Gl12 [文献标识码】A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 一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成功地维系了中国古代 、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伦理特征 文明的持续发展,保存并光大了中华民族的文 1.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型特征 明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世界文化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 史上的奇观。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一个民 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问的 族的历史愈长,所形成的传统文化就愈深厚。 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区域性的民族文化,蕴 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 含着与世界其他文化不同的特质。 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 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原有的历史文化进 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ul(Pl1)中国传统文化是 程,受到以火与剑开道的西方文化的猛烈冲击, 几千年来形成的以儒学为轴心的传统。以“求 产生了极大的转折。19世纪末叶以来,一批沐 善”、“践仁”为目标的“伦理型”文化,与希腊文 浴了欧风美雨的先进中国人在对自己民族进行 化以“求真”、“求实”为目标的“科学型”颇有差 深沉反思的过程中,开始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特 异。作为科学型的希腊文化主要成就在自然科 质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的 学方面。“其中最有价值的则是留基伯、德谟克 标志,负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中华 利特提出的原子论。这一学说对以后的科学幻 民族的自我认同,凝聚着中华民族团结的精神 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集希腊时期自然科学之 纽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正视传统文 大成者是亚里斯多德。”【 】(PnS)科学型文化把宇 化发展中的缺陷和不足,不是一般性理论问题, 宙论、认识论与道德论严加区分,分别作纵向研 而是一个认识并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战略性课 究,探索各自的发展系统,而且,科学型文化探 题,应当引起中国知识界的高度关注并加以认 求道德问题也是为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服务的。 真思考。 然而,作为“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很少讲 [收稿日期】2005—04一l1 [作者简介】林国新(1960一),男,福建莆田人,讲师。主要从事中国文化研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林国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及其影响 51 脱离伦理学说的智慧,伦理道德原则从来就没 有囿于人事范围,它总是被当作宇宙万物的本 性,乃至被看成世界的本体。许多哲学、政治学 观念的产生,都是以伦理思想为起点、为核心, 向外作水波式的扩散。如阴阳这对范畴,便从 伦理(夫妇)推及到政治(君臣)、科学(炼丹术)、 文学(刚柔相济)。与此同时,若干不同范畴又 往往以伦理观念作为归宿。孔子的学生曾子 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 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便是典型的“反求诸 已”式的聚向伦理中心的反思。 2.伦理型文化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精神支柱 与伦理中心主义直接相联系,中国的“治 道”特别注重道德感化。在中国历史上,当氏族 社会还没有完全解体的时候就跨入了文明的门 槛,氏族社会的宗法制度、宗法思想就一直延续 下来。在宗法制度下,宗族内贵贱等级有别,血 缘亲疏有异,宗族内的团结藉此而得以维系。 宗法制度通过以血缘关系为联结纽带的社会复 合体将社会成员牢固地维系在一起,借以克服 单独个体所不能克服的困难,并承受单独个体 所不能承受的压力。尽管社会的每个成员都是 作为单独的个体而产生,但他们从未能作为单 纯的个体而存在,集体与个人浑然一体,集体代 表个人的利益。由于集体是一种抽象一种虚幻 的存在,因而最终只能寻找一个权威的“人”,如 族长来代表。家族世代聚居,有族谱以明长幼 嫡庶,有族规以教化惩戒,有族长以握裁断之 权,有祠堂以扬祖先之灵。每个人都落入宗法 关系中,都缺乏独立性,只好依赖宗法关系整体 行动。在宗法社会的中国,道德的威力始终被 看得比法律更为重要和有效,孔丘说的“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 礼,有耻且格”(《论语・正义》)便点明了此种“德 治主义”的精义。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主要是以 伦理的训条,而不是以法律精神治理国事。中 国的每个人首先考虑的也不是遵从国家的法 治,而是如何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履行伦 理义务,臣对君尽忠,子对父尽孝,妇对夫尽顺, 弟对兄尽悌;与此同时,君、父、夫、兄等尊者长 者,对臣、子、妇、弟等卑者幼者也有特定的义 务。这两者的配合,便构成宗法式社会“和谐”。 因而,中国作为一个颇富于义务感的民族,其社 会意识主要不是靠宗教和法治支撑,而是依赖 建立在宗法制度基础上的伦理加以维系。 3.伦理型的中国传统文化,突出特点是人 本主义 中国传统文化凝神注视的是人间的是是非 非,追求的是作为文化主体的人所应遵循的伦 理规范及道德法则,对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虚幻 来世及幽冥的前生,则很少加以关注,传统文化 轻鬼神、重人事的色彩浓厚。注重世俗而不追 求神学,将人推尊到很高的地位,人是天地之 心,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由“天人合一”的 宇宙观而引申到“天人合德”,这是中国传统伦 理道德认识上的升华。发现“人道”与“天道”, 即人的道德与宇宙间的规律存在着的某种不可 分割的内在联系。《周易・大传》说:“夫大人者, 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这种 “天人合一”、“天人合德”的超然、宽广的宇宙 观,始终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奠基石,对塑造 中国人的诸多传统美德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 对构造中国人明白、豁达的人生观有着重要的 作用。所谓“人为万物之灵”,“人与天地参”, “天有四时,地有其材(资源)、人有其智”,把人 与天地等量齐观并论之。因此,如果将欧洲中 世纪神本主义的基督教文化称为“天学”,将宣 传“轮回”、“因果报应”的印度佛教文化称为“鬼 学”的话,那么就可以将重视人伦道德的中国儒 学称为“人学”。不过,中国文化系统的“重人” 意识,并非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的自由发展,而 是将个体与类,将人与自然和社会交融互摄,强 调人对宗族和国家的义务。因此,这是一种宗 法集体主义的“人学”,高扬人的主体意识,促成 了中国人重修养、重情操的一面。人们把注意 力集中在父子、长幼、上下、夫妇的人伦关系中。 维护宗法秩序,却阻碍了人对宇宙、自然及生产 技术的探讨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本思想 与欧洲近代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 义属于不同的范畴。 4.文化伦理中心主义,生长出“贵义贱利” 的价值观 在价值判断方面,把“义”抬升到不恰当的 位置。如何确定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善”、“仁” 的精神,儒家提出必须以“义”为价值准绳。孔 子以义为立身之本,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 于利”、“君子以义为上。”孟子说:“义,人之正路 也。”萄子也把义置于首要地位:“先义而后利者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52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O6疰 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 克义者为乱世。”程颢说:“天下事,唯义而已。” 那么,究竟怎样才叫“行其义”呢?“义者,宜 就应该“重和去同”、“和乐如一”,而世界的最高境 界,就是 天下和平”。 传统文化的多种要素都渗透着重和谐的观 念。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和”本为儒家精髓,经 儒道互补而由两极的范畴论发展为多极圆融的 也。”即言行举止,要与“礼”——既成的社会等 级名份,及不成文的传统观念相吻合,一切都要 “度于礼”,“立于礼”,“约之于礼”,“节之以礼”, “齐之以礼”;只有如此才能达到价值判断意义 环道观,它贯通于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人生 论和历史哲学之中。中国古代宗教观的“和”表 上的“善”的要求,否则“动之以不礼,未善也”。 在孔子那里“义”简直成了“善”的同义语。“德 之不修,学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之不能徙,不善 不能改,是吾忧也。”所以,孔子一生不问某事之 有利无利,只问合义不合义。合于义,即是真、 是善、是美;不合于义,即是伪、是恶、是丑。到 了孟子,尚义更趋极端:“非礼之礼,非义之义, 大人弗为。”“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 所在。”他甚至以“君子犯义”与“小人犯刑”相提 并论。正如“刑”是国家对于人们的法律裁判一 样,“义”也是个人对于自己的道德裁判。因此, “舍生取义”也就是人生价值的最高实现。所谓 “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把统 治阶级的最高利益推尊为“义”和“道”,要求人 们为之献身,却禁绝人们去谋求自身的“功”和 “利”,将动机和效果截然两分,只强调动机,不 注重效果。引导人们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和道义 上的胜利,“德之所在”、“义之所在”,生死赴之, 在“义”包裹下的道德戒律长久作用于人心深 处,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正是“尚义”说 教走向极端的反映。物质生活要求、物质欲望 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和低贱的,受到极端压抑。 中国传统文化崇义贬利和尚义反利氛围养育了 士大夫脱离实际空论仁义的陋习。 5.传统文化贵和尚中的和谐意识 贵和谐,尚中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 神之一,也是它的重大特征。与西方文化强调分 离及对抗不同,中国历来有重和谐的传统,这个传 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对待自然与人的态度。据古 代思想家们阐释。“和”是建立在阴阳相对基础上 的。互为联系、互为制约、互为协调的一种把握世 界、指导人生的思想系统。“和谐”不是没有差异 或矛盾,而是将不同事物相配合使之达到平衡;这 个平衡的境界是“君臣相济”、“兼听则明”、“兼容 并包”、“遐迩一体”等,是自然界的和谐统一。西 周时期的史伯就已经认识到有了“五味相和”,食 物才可口,有了“六律相和”,音乐才动听。是君子 现为:儒道佛三教合一,多教之间相容相补,没 有天人隔绝的超现实理念。古代文学艺术更是 以“中和”为审美至境:文学要达到质与文、善与 美、情与理的和谐统一,绘画用墨要浓淡相宜, 枯湿兼具,音乐要八音克谐、音声相和。虚实相 生、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等艺术准则也无不与对 “和”的追求密切相关。 儒家认为“中道”、“中庸”,是达到“和谐”的 根本途径。“中”既是思想方法又是道德行为的 准则,即事物的“度”。做人行事都要不偏不倚、 允当适度,无过无不及,才能保证“和”的实现。 道家也有“中道”思想,它们表现在“不争之德”、 “柔弱之道”、“无为无不为”等观点中。儒主道 辅的贵和尚中观充满了辩证精神,是中国文化 的精髓之一,造就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中庸 和平性格。这种文化特性对调节人际关系和社 会矛盾、维护国家统一起了积极而巨大的作用, 但它使人逢事折中调和,处世安分守己,不愿奋 进和竞争,不敢为天下先,这些对我国经济政治 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较大负面影响的。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影响 1.以伦理原则为绝对价值尺度的直接后果 是人的价值活动的贫乏化。也就是说主体以自 身多种需求为基础的对客体的多元评价活动仅 仅归结为一元的道德评价。本来自然万物的无 限多样、社会变化的无穷无尽、人生现象的五彩 缤纷,都决定了人们的价值观念是一个多对象、 多层次内容丰富的体系。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却树立了一个绝对的伦理的尺度,以此去衡量 一切,去说明一切是非善恶、真假美丑。它是惟 一的,不允许任何个人有自己的某些价值的看 法;它又是不变的,不允许人们有任何怀疑、任 何改变的企图。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和停 滞,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种绝对的惟一的 不变的伦理价值观不能不说也是造成这种状况 的重要原因之一。以伦理原则为绝对价值尺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林国新: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特征及其影响 53 的间接后果是人们的物质生活要求受到严重压 主体离异的对象,而是与人融合为一、不分内外 抑,这集中体现在中国思想史上绵延不绝的所 的。北宋的张载写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貌 谓“义利之辩”上。伦理原则总是与人们的物质 焉,乃混然中处。故天体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 利益正相反对、水火不容的,这种“存天理、灭人 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西铭》)认为宇 欲”的价值判断就毫无合理因素。义和利有其 宙万物丝毫没有与人的离异感。但是,这种宇 统一的一面。历史证明,物质资料的匮乏正是 宙与人和社会不分内外的观念实则否定了客体 道德败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只有在人的物质 是主体的对象,导致放弃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 需要不断得到新的满足的基础上,个人和整个 人们对外部世界的探讨反归为对自身内在本质 社会道德水平才可迅速提高。 的研究;认识自然社会的规律变成人们对道德 2.传统文化赋予伦理原则以本体论的意 伦理原则的自我体悟;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变 义,导致了客体的主体化,物的世界伦理化。从 成个人的道德践履等等。因此,在中国传统文 主体方面看,其特性输出得越多(如人的伦理性 化中,“克已”、“修身”一直是人生的最重要的问 被加在自然物上),自身就越显得贫乏;客体内 题。很明显,这种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约束了 容的丰富正是以主体内涵的丧失为代价的,人 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持续发展,也给当代中国 的道德原则的不断拔高、增值,正是人本身价值 科学事业的兴盛繁荣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的跌落和贬值。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伦理 3.传统文化的伦理至上原则使人与人、人 价值观的作用,具体的个人显得毫无意义,仅表 与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较稳定的状态。因而在 现为一种抽象的存在,人的个性几乎完全消弭 无限扩大与绝对化的伦理价值观的支配下,中 在宗法关系中。人在社会中是以一个独立的人 国古人梦寐以求的价值目标就是达到某种和谐 格出现、去能动地改造世界,相反,总是被动地 的境界。这一点决定了人们总是采取所谓“中 接受某种盲目力量的驱使,形成一种严重的依 庸之道”去待人接物,去思考、解决问题。这种 赖心理。 ‘ “天道忌满,人事忌全”的认识在现实生活中往 从客体方面来看,客体主体化使人们对事物 往又表现为人们满足于现状、不求上进、甘居中 的纯客观的分析、研究显得十分困难。在社会人 游、但求无过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留恋山水自然 生的领域中,中国古代圣贤最反对功利主义,但 之美,摒弃人类改造征服自然的奇观伟业;还表 在对自然的探讨方面,他们又是纯粹的功利主义 现为力求与世无争、与人无患、害怕竞争的处世 者。他们不重视对自然的研究,有的话,也仅是 态度上。 为说明人生哲理、为证明道德原则的绝对性。 [参 考 文 献]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追求主体与客体的混 [1]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 然合一,还形成人们求统一的致思方式。在中 版社。1996. 国古代哲人眼里,宇宙万物的本性都是伦理性, [2]裔昭印.世界文化史[M].长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都能以人的道德原则来说明。自然万物不是与 社.2000. 责任编辑:李新红 The Ethical Fea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UN Guo.xin (Putian University,Putian 351100,China)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extensive and profound,has a long history.It endows Chinese with rich and valuable historical heritage.As a regional cuhure,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haracteristic of its ethical aspect.This essay will probe into the ethical feature and the influenc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aiming at amusing modern Chinese people’S attention to the glob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ethical feature;il1fluen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