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中心——外围理论对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解释的研究
作者:董 琴
来源:《消费导刊·理论版》2008年第19期
[摘 要]本文主要针对经济全球化下中美贸易失衡问题进行分析,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下贸易失衡的形成机制。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关于汇率对中美贸易失衡的说法已经不能解释这种现象,因此,在本文中,我首次用双重中心--外围理论来对经济全球化情况下中美贸易的失衡问题进行剖析,以试图说明这个问题产生的实质及我们应如何应对。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贸易失衡 双重中心外围理论
作者简介:董琴(1981-),女,辽宁省普兰店人,2004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经济学和教育管学学位,现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国贸系教师,助教,主要从事国际贸易和商品的研究及教学工作。 前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出现了两大难题,一个是自然资源的枯竭,一个是全球性的经济失衡。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贸易逆差就成为了常态,进入90年代后则开始加速扩大,而中国从90年代初起,则出现了长期的“双顺差”,从而中美贸易失衡成为全球性经济失衡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
一、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产生及提出 (一)中美经贸概况
自我国建国以来,中美经贸关系几经变化。中美的经贸关系大体上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1972~1979:中美双边贸易关系从无到有,实现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开辟了贸易的新前景;2.1979~1993: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从此双边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也为以后的贸易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贸易额当年即实现147.5%的高增长率,但这一时期的贸易增长也是波动较大的一段时期,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3.1993~2002:这一段时间是中美贸易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正是在1993年,中国开始实现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拉开了中美贸易失衡的序幕;4.2002年以后:这一时期,中美贸易顺差激增,2002年,突破1000亿美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中美经贸关系背后的失衡
在中美双边贸易快速发展的背后,两国之间庞大并且还在迅速扩大的贸易失衡成为焦点,并且不断加剧。以1993年为转折点,在此以前,中国连年入超,而至1993年,当年出超即为62.7亿美元,出现了历史性的转变,并且自此以后,对美贸易一直是顺差,并且不断扩大。2002年,中方贸易顺差由之前2001年的280.8亿美元激增至427.2亿美元, 这样大幅度的增长在此之前是没有的,并且在此之后愈演愈烈,2006年则进一步提高到1442.6亿美元。
图1:1989-2006年中美贸易曲线图 资料来源:根据统计年鉴整理得出
二、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各种解释
自中美贸易失衡问题产生之日起,就有不同的学者对于该问题做出了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解释,主要包括:
(一)计算方法不同的影响
对中美失衡问题解释最多的就是关于中美计算方法的不同而产生的。中国海关和美国海关每年公布的统计数据都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有些中国学者便认为,中美的失衡只是表面上的,实质上并非如此。但实际上我们发现,无论统计数据存在多大的差距,贸易失衡问题是一定存在的,只不过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二)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国际分工下产业转移的结果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全球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的结果,一方面发达国家本土服务业扩大,技术密集产业比重上升,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之间产业转移进程亦在加快。其中,中国因其低劳动力成本优势,且投资环境良好,成为制造业转移的最终生产基地,被称为“世界工厂”。原先东南亚其他经济体的贸易顺差,如今转移到了中国,从而扩大了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 (三)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使得全球经济失衡得以维系
当今世界,虚拟经济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然而,自布雷顿森林机构瓦解后,美元一方面发挥世界货币的作用,但却无需与黄金挂钩。在巨大铸币税的利益驱使下,美国也非常乐意发行大量货币以换回实实在在的资源。由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对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元的需求随着世界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的增长而增加。这样,发展中经济体以商品和服务获得大量美元,再以美元资产的形式流入美国市场,为美国提供双赤字的融通,维系着世界经济失衡。更为重要的是,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石油出口国也积累了大量石油美元,美国贸易逆差因石油进口支出增加而增加,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 (四)生产国际化混淆了贸易产品的真实归属,夸大了贸易失衡
经济全球化首先是生产的国际化,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经济问题专家拉迪认为,加工贸易是造成中美贸易失衡的主因。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使国际贸易日益无国界,使实际顺差国与逆差国的真相被颠倒。现行国际收支统计体系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当前国家间、地区间的收支平衡情况。
上述的关于中美贸易失衡的理论,在一定程度上都反映了中美贸易失衡的现象,但种种理论都没有反映中美贸易失衡的真正形成机制。在这里,我将运用国际经济学理论中的中心-外围理论对其进行分析,以试图找出中美失衡的真正形成机制。
三、双重中心-外围理论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分析 (一)什么是中心--外围理论
中心--外围理论,首先由劳尔·普雷维什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他把世界分为中心国家(由发达国家构成)和外围国家(由发展中国家组成),因此资本主义世界是一个由中心与外围组成的国际体系结构,一部分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构成中心国家,另一部分是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外围国家。这一理论主要包含了3个方面的内容:“中心外围”体系具有整体性、差异性和不平等性。
(二)双重中心-外围模型对中美贸易失衡的解释
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失衡的出现,是汇率被高估或低估的问题,而现实证明,传统的国际理论对于中美贸易失衡的解释并不全面。而普雷维什的发展主义理论忽略了货币金融领域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就需要重新找一个合适的理论。在这里,我采用的是双重中心---外围理论,即在原有中心-外围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对对其缺点的修正而得到的一个新的模型。
在这个新的模型中,我们设定:
1.中心不再是一个,而是变成两个:一个是加工中心,即中国;一个是货币、金融中心,即美国;2.同时,也存在两个外围:一个是围绕在加工中心的外围,即那些以加工业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主的国家或地区,包括新加坡、韩国、日本、香港等;另一是以围绕在美国周围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家或地区,包括加拿大等。
(三)双重中心-外围模型对中美贸易失衡的解释
如果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表示双重中心外围模型的话,可以这样描述:
在这个模型中,生产中心(中国)和金融中心(美国)分别处于失衡轴的两极,美国处于逆差极,中国处于顺差极。在中国这一极,还有台湾省、韩国以及东亚各国,他们围绕在中国的周围。(据统计,2006年中,美国的8050亿美元贸易赤字中,有1400亿美元来自于中国) 1.美国是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17世纪中后期,美国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天然优势带来了商业和贸易的繁荣。到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时,纽约正式成为美国金融中心,也是仅次于伦敦的第二大金融资本市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纽约超越了伦敦,成为世界第一大金融中心。到现在为止,纽约仍然是大家公认的全球性的金融中心。 2.中国是国际生产中心
在这里,我将中国作为生产中心,而不是制造中心,是因为我们出口的大部分产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品,大部分都只是负责组装或进行简单的加工,而很少涉及到核心技术及高新技术,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真正形成自己的生产力。
3.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或地区的关系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亚太地区逐渐形成了新的贸易分工格局。在新的贸易分工格局中,作为重要的加工生产基地,中国进出口迅速增长,也创造了巨大的需求。
在亚洲新的国际贸易分工格局中,日本和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出口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在中国加工生产最终产品,出口美欧市场。 4.结论
中美贸易失衡的出现,从现象上来看是亚洲各国,尤其是日本、韩国、中国台湾省、新加坡等国家贸易顺差的一部分转移到我国。但究其实质,是伴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出现了产业转移,而产业转移的一个结果就是使得原有的贸易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中国成为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际加工中心。从而世界国际贸易中出现了双中心、双外围的贸易结构,正是这种特殊的双重中心-外围贸易结构,使得中美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贸易失衡。
四、关于中美贸易失衡对策的几点看法
中美贸易失衡是全球失衡的一部分,因此,在新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并不需要拘泥在单个国家的内外是否平衡,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种失衡是否会给本国及他国带来不利的结果,并且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的前景。
(一)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和新均衡的出现而消失
在文章的开头我说过,经济全球化是中美贸易失衡的主要因素,中美贸易失衡是经济全球化下世界经济失衡的一部分。所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新的均衡的出现,中美贸易失衡必将自动消失,更何况中国存在着严重的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所以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是难以长远的。 (二)中美之间的合作
中美之间的巨额贸易逆差主要是由于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具有高度的互补性,换句话说,中美之间的贸易失衡是由于双方共同的因素导致的,因此,对于是衡问题的解决也应该是由双方合作来解决,单方面的行动是徒劳的或是收效甚微得。要想减少中美贸易失衡的不良影响,不但要靠中国,而且也需要双方的合作,只有合作才会真正做到双赢。 (三)中方有几点是需要做的 1.转变观念
不得不承认,我们中国与东亚各国“重商主义”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奉行“出口至上”的战略。因此,要想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避免出口的过度增长,而避免过度增长的首要问题就是观念的问题,我们要摒弃原有的“出口至上“的观点。 2.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到现在为止也没有取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并不完善。因此,第二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取消与世贸组织规则不符的政府补贴,逐渐向完全市场经济靠拢,这不单是去的市场经济地位的问题,更重要是,我们要真正的实行市场经济。 3.产业结构的升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我国的加工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过大,这虽然在短时间内,可以促进经济增张,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扩大劳动力的就业等问题,但从长远来看,我国的这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会给我国的经济带来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旦有一天,加工业衰落,会给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带来致命性的打击,同时,我国这种产业结构会形成对个别国家的依赖,而一旦双边贸易关系出现变化,也会对我国的经济形成加大的冲击。 4.外汇储备多元化
随着中美贸易失衡的加剧,我国的外汇储备也是越来越多,自2006年3月起,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为此,我们应未雨绸缪,及时加以调整。关键要实行一篮子货币原则,不能单纯的以美元作为储备的全部,尤其是随着美元的贬值。其次是实现储备资产多元化,增大黄金、能源等在储备中所占的比重。 5.调节收入分配
我国的收入差距较大,农民和其他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所占的比重过高。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农民和其他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从而有效的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减轻经济增长对国际市场的依赖。 参考文献
[1]《国贸概论》吕红军[M] 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
[2]《中美关系史》陶文钊[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3]《中美贸易失衡新解》王建[N]《金融时报》,2006-9-26
[4]《外围资本主义危机与改造》劳尔·普雷维什,[M],商务印书馆,1990年6月 [5]《实事求是地分析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李长久,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2月19日 [6]《美国与世界经济--未来十年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C·弗雷德·伯格斯坦,朱民 等译 [M] 经济科学出版社
[7]《中国与亚洲主要国家的贸易逆差原因分析》李光辉 [R]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