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江苏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来源:画鸵萌宠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 江苏发展循环农业的探索与实践 邱丹,白延飞 (江苏省农业环境监测与保护站,江苏南京210036) 摘要:为最终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以现代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坚持4R原则,阐述了循环农业的内涵及江苏省发展循环农 业的总体目标、内容、主推技术和配套措施。 关键词:江苏;循环农业;探索;实践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3—0031—04 江苏省是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亦是环 可能多层次、多种方式、多级化利用资源。再循环原 境与资源压力较大的省份,因此,必须坚持“引导、 则,就是对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尽可能再生 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原则,依靠科技,发展循环农 利用、无害化或资源化。再思考原则,就是不断深人思 业,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解决生态环境保护 考在农业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尽可能减少 和污染治理的关键技术。通过成熟循环农业技术模式 废弃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物排 的推广应用及产业化发展,建立江苏特色的循环型农 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处理利用最大化。 业经济体系,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区域经济社会 1.2.2经济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并举原则 效益.实现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 循环农业建设虽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改善与废 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和生态省建设的宏伟目标。 弃物资源化利用.但并不意味着以牺牲经济效益和社 1循环农业的发展原则 会效益为代价,而是作为提高经济质量和社会效益的 1.1循环农业的基本内涵 手段,循环型农业仍要强调经济效益优先、农民增收 以现代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经济学理论为指导. 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大效益并举的原则。循环农 以市畅需求为导向,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 业的发展要与富民强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农业可 高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强调资 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源使用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以环境友好方式 1.2.3坚持“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原则 利用资源,实现农业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循环农业发展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 1.2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场主体的能动作用,采用倾斜引导、财政扶 1.2.1坚持“4R”原则 持.并积极鼓励、充分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广泛 循环农业遵循循环经济的4R原则.即投人品减 参与。 量化(Reduce)、废弃物再利用(Reuse)、整体物质再循 1,2,4因地制宜,整体推进原则 环(Recycle)、再思考(Rethink)。减量化,它以不断提 在整体推进江苏循环型农业发展的同时.要结合 高资源生产率和能源利用率为目标,在农业经济运行 江苏不同区域之间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苏南、苏北 的输入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 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发展不同模式、不同类型、不同 利用,尽可能多地开发利用替代性的可再生资源,减 层次的循环型农业。 少进入农业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的物质流和能源流, 2江苏循环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及目标 实现高效率。再利用原则.就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 2.1总体思路 31农业jz、凑与发凌 rl(it 年第 期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态农业・ECO—AGRlCULTURE 按照循环农业建设要求,适应不同地区农业生态 环境和市场条件,通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区域 布局,减少投入品用量,从而减少污染,同时又不影响 生物多样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大力发展生态农 业.因地制宜地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物质能多级循 环利用模式,加大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 基地建设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按照减量化、高 效化、无害化。推广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及推广应用生 物高效农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与有机农业。 2.2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在全省范围内分区域、有重点地推 广100项循环型农业关键技术模式,培育6O个具有 区域带动性的循环型农业龙头企业,探索、总结适应 不同区域的循环农业经营模式。并在全省建立3O个 具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区域特色循环农业示范园区。显 著降低农业系统中农药、化肥等化学投入品的投入强 度,大幅度提高全省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率、农产品安全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达到无公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要求。并接近或达到 国外同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使在国内外市场中具有 较强竞争力的优质、安全、名牌农产品比例达到70% 以上,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提高15%以上,秸秆、畜禽粪 便等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率达80%以上。 3江苏循环农业发展的基础 3.1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成效明显 “九五”以来,全省先后启动4个国家级。25个省 级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区)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 效。“十五”启动的l3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已完成 规划建设任务的82.9%,生态农业镇村比例达59.8%, 森林覆盖率和农田林网化率分别达19.7%和81.3%。 化肥使用量、低效化肥使用比例明显降低。病虫草害 综合防治率平均达到90%以上,大规模养殖畜禽粪便 平均利用率达76.7%,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0.3%。 3.2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以太湖、淮河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为目标。加 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开展太湖、淮河流域和南水北调 地区农业面源污染调查监测。加强农作物秸秆利用, 清除外来人侵生物,强化环太湖、淮河流域农业生态 环境的治理。启动实施国家级吴江及盐城野生水生植 物、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项目。全省共建有生活污水 净化池15 800处。总池容量达43万m 。可处理200 万人口的生活污水。 3.3以沼气为重点开展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 以农村“一池三改”(即户用沼气池,改厨、改厕、 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建设进展顺 利。2005年全省用沼气池2.6万多座,全省已 建设池容量超过100 m3的大中型沼气工程138处。为 控制畜禽粪便污染。大力兴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猪 粪一沼气池一蔬菜”生物链工程。 3.4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步伐加快 各地制定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实施意见。加 大污染控制力度。开展检验监测。加强无公害农产品 基地建设。全省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33.53 万hm ,省级认定无公害产品2 050个,其中通过国家 无公害农产品认定转换的产品达l 800多个,全省有 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达271个,现已有33个产品通 过有机食品认证。总体上看,江苏省循环农业发展已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江苏循环农业发展的技术模式 4.1区域循环模式 通过区域范围关联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促进区 域专业化和合理分工。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区域循环 型农业模式。如:苏北是我国著名的水产优质种苗基 地。可以向苏中和苏南水产养殖提供优质种苗;苏中 是江苏省最大的双低油菜生产基地。可以在苏中建立 饼粕处理中心,苏南和苏北的油菜饼都可以运输到该 中心进行集中处理:苏中是江苏省最大的生猪生产基 地,而大型初加工(屠宰)企业在苏北(东海等),但大 型高档深加工企业却在苏南(南京雨润)。据此,可以 形成苏中、苏北、苏南不同层次的循环。 4.2种植业为主线的循环模式 立体种植(养殖)模式如图l所示。大田作物主要 进行三元结构的轮作复种、间套作,与养殖业结合,通 过过腹还田、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 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 用,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杜绝秸秆焚烧,控制面源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 污染。 种养加一体化与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模式。以种养 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 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全程防控, 减少污染,提高效益。 日光 r_= 糠麸 r= CO:水 L 干l J 无机养分 秸 秆 1 r 投入肥水 『 种子 图1种植业循环农业模式图 4.3以畜牧业为主线的循环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农牧结合模式。主要根据生态环境 承载能力,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及合理密度,以确 保养殖场产生的粪便、废水等废弃物能被相应的农田 所吸收利用,而不致于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规模化养殖场零排放模式。在全面实施农牧结合 前,规模化养殖场必须将废弃物控制在养殖内,通过 对粪便、废水等废弃物的加工利用,沼一 确保不向环境排 放任何废弃物。 浮 4.4庭院循环型农业模式 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一 粪  一各式各样的庭 院式经济模式应运而生,形成了相应的生态农业体 系。如:“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等庭院循环农业模式 是以沼气为纽带,建立粮 鸡、鸭 猪、牛 沼气 鱼 这一食物链,形成物质、能量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 的生态农业体系。该体系物质、能量流动路径见图2。 庭院循环农业通过“水下养鱼 水上养鸭 岸上 种粮 粮食秸秆养鸡、猪、牛 粪便人池 沼液养 鱼 沼渣、塘泥养地”的良性循环生态养殖模式,使各 级生产者的废弃物均得到充分利用,并且节省大量原 料和人力.减少化肥、农药、燃料等各种工业辅助能投 入,提高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一般家庭为例,有 0.33 hm2耕地,可养牛l~2头,常年存笼鸡2 000只, 存栏猪5~l5头,鸭100只,鱼塘0.13 hm2养鱼1.5万 33农、lj,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3期 配合饲料 粮食作物 \i兰竺 太阳能、土壤 沼渣 塘泥 图2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图 余尾,产生沼气2 m3.・d一,全年产值l6万余元,纯利4 万元以上,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 4.5以水产为主线的循环模式 自净式设施水产养殖模式。主要针对设施渔业, 通过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结构等措施,确保 水体清洁卫生,能循环使用。 规模化适宜密度养殖模式。主要针对普通规模化 池塘养殖,除尽量采用配方饲料、精量投饵、合理品种 结构等措施外,主要是根据品种特点将养殖密度控制 在适宜的范围。 4.6生活污水资源利用模式 利用厌氧发酵和好氧降解等生物工程技术.将农 村小城镇生活污水进行沼气净化处理,变废为宝,生 产洁净无污染能源,回收农业水资源、改善农村生态 环境,实行生活污水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 5发展循环农业的保障措施 5.1将循环型农业建设目标纳入工作目标 把循环型农业的发展列入议事日程,明确规划实 施的年度目标.实行年度考核。尤其是彻底转变单纯 追求GDP增长的目标导向,建立绿色GDP核算 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 农业生态环境成本和农业生态环境效益纳入农业经 济增长机制,改变传统农业技术范式,积极推行以生 态环境保护为导向的农业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方 法,大力推广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无公害农业等新型 农业生产方式。 5.2推进标准化及产品标志制度建设 农产品的安全标准主要是农药、兽药的残留 标准和有害、有毒物质污染的标准。要尽快健全 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使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态农业・ECO—AGRlCULTURE 节都有标准可循,并努力与国际标准接轨。对于粮、 若没有大量坚决拥护的公众参与是不会成功的.而政 棉、油、肉、蛋等大宗产品要加快与国际标准接轨。一 府、企业、公众三个主体、三种力量相互制约、共同促 方面,要重视安全生产,提高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要 进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促进机制。为了提高 加大对这类 品的分级、筛选与深加工.引进国外先 公众资源节约与环境意识,促进公众参与资源环境管 进标准、设备和技术,提高科技含量,提高深加工程度 理,应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学会、协会和有关群众 和产品质量。 团体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宣传媒介和手段在全省广 5.3增加财政投入 泛宣传、普及循环型农业理念,提高全民的人口意识、 循环农业的发展是一种资源集约利用的生产发 资源意识、环境意识.使循环农业发展建立在广泛的 展模式,有利于减轻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和环 社会基础上。 境造成的压力。按照环境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应 当承担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通过财政手段激励企业 参考文献: 提供产品和服务。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 [1】解振华.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的基点思考[N】.光明日报,2003—11 中,要在财政补助、财政贴息、税收和贷款优惠等 [2】诸大成.循环型经济之产生背景【N1.科学时报,2001—02. 方面,加强引导和支持多种经济成分投资于农业基础 [3】诸大成.循环型经济之行动原理[N1.科学时报,2001—02. 设施建设。引导和鼓励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 [41诸大成.循环型经济之技术战略[N1.科学时报,2001—03. 业到农村投资建设生产基地.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 施,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作者简介:邱丹(1966一),女,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环境保 5.4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护监测与管理工作。 发达国家成功经验表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收稿日期:2006—04—03 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开通 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www.xinnongcun.gov.cn)已于2006年6月8日正式开通,这是农业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题网站。该网以“宣传,服务‘三农’,促进发展”为宗旨, 设计有法规、领导讲话、新闻动态、理论研讨、典型模式、国外经验、农业现代化、持续农业、农村改革、乡村新貌、基础设 施、规划设计、建设项目、行业信息、百姓生活、农村教育、示范行动、数据库等十八个栏目,涉及到农民生活、农业发展、农村建 设的方方面面。 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题,是一个交流信息的桥梁,展示成果的窗口,理论研讨的阵地,提供服务的平 台。除具有及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外,力求体现权威性、综合性和服务性。权威性主要体现在.第一时间发布有关新农村建设的 法规、国家支农惠农的最新举措,并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解读。综合性主要体现在,内容全面,基本涵盖了新农村建设的各 个方面;形式多样,既有即时新闻,又有实用信息,既有经验交流,又有理论研讨。服务性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遍布各地的强 大通讯员队伍,反映和解答新农村建设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发布相关行业项目信息,建立数据信息中心,围绕促进粮食增 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不同类型的网民提供服务。 作为公益型网站,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将在信息发布的权威性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并将在各省区市农业部门选定 人员组建一支兼职信息员队伍,为网站运行提供稳定可靠的信息支持。 Agro—Envi ronment&Development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