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单选题
1. 西汉的建立者是 A. 陈胜 B. 吴广 C. 项羽 D. 刘邦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刘邦是秦末农民的领袖之一,推翻秦朝之后,经过四年的楚汉相争,终于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刘邦为汉高祖。故选D。 2. 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是 A. 商朝 B. 西周 C. 秦 D. 西汉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AB都是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王朝;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西汉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故选D。
3. 经典诵读已成为当今中国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方式。《三字经》中“赢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所包含的朝代顺序是 A. 秦—西汉 B. 西汉—东汉 C. 东汉—三国 D. 三国—西晋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学生理解分析三字经的内容就可以确定答案。 大致意思是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实现统一。传至秦二世时,发生了楚汉之争,汉高祖刘邦胜利,建立西汉。故
此题选择答案A。
考点: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秦王扫六合”;人教版新课标七年级历史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
4. 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的客观原因是 A. 吸取秦亡教训 B. 重视“以德化民” C. 经济困难 D. 人心思安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和运用课本知识,理解掌握客观原因。本题考查的是:汉初统治者对人民采取轻徭薄赋的原因有:(1)汉初的形势:经济萧条、国家贫困。(2)总结秦朝亡于的教训。(3)人心思安。其中(1)(2)是主观原因,(3)是客观原因。而B选项是措施不是原因。由此很容易选出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点评:本题是事件原因的考查,事件原因分为客观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主观原因和直接原因等,我们必掌握准确,不要混淆。 5. 以注意节俭而著称的西汉皇帝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汉文帝时期非常注意节俭,“采取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故选B。 6. “文景之治”是指
A. 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时期 B.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 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局面 D. 文帝景帝时期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西汉文帝景帝时期采取与“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约法省禁”等措施,使生产恢复发展,国力增强,史称“文景之治”,故选B。 7.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文景之治”的内容 A. 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 B. 劝百官关心农桑 C. 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约法三章 【答案】D
8. 西汉初年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的措施,其根本目的是为了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减轻人民负担 C. 发展生产 D. 巩固封建统治 【答案】D
......
.....................
9. “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这段话描绘的情景发生在 A. 汉高祖后期 B. 汉文帝时期 C. 汉景帝时期 D. 汉武帝时期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
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了,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故选C。
10. 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局面是 A. 光武中兴 B. 开皇之治 C. 文景之治 D. 贞观之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光武中兴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开皇之治是在隋文帝时期,文景之治是在西汉文帝、景帝时期,贞观之治是在唐太宗时期,因此选C。
考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两汉经济的发展。 11. 今天我们强调要“以德治国”,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 A. 汉高祖时期 B. 汉武帝时期 C.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 D. 汉光武帝时期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故选C。
12. 汉初休养生息的制定是刘邦对以下哪条历史经验的总结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实行“马上治天下” C. 采取高度集权措施 D. 巩固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生灵涂炭,急需时间休养生息,重建家园。所以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故选A。 13. 汉初社会经济的情况是 A. 经济萧条
B. 一片繁荣 C. 手工业兴盛 D. 农业发达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导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所以为了恢复经济汉高祖实行了修养生息的。故选A。 14. 汉初几位皇帝解决经济萧条的办法不包括 A. 减轻农民徭役 B. 注意发展农业生产 C. 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D. 加紧搜刮百姓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选项可知,汉初为了恢复经济,采取的是修养生息的策略,包括减轻农民徭役、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等。加紧搜刮百姓表述错误。故选D。
15. 西汉初年,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汉朝出现了一个社会稳定,国家繁荣的时期,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为“文景之治”。你认为形成文景之治局面的原因有哪些? ①皇帝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②减轻人民的各种负担 ③注重农业的发展 ④重视以德化民 ⑤推行儒家学说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③④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的相关内容,联系已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和他的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要义、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他们还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北行富裕起来,历史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据此
①②③④符合题意,故选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大一统汉朝·文景之治 16. 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汉初“休养生息”取得成效 D.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景之治原因的认识,汉初,文帝和景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轻徭薄赋,实行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才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题选B。 考点: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盛世,后来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盛世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同学们一定要清楚,盛世局面是由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即使在盛世下,农民的负担仍然很重 17. “文景之治”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 A. 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 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 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 调整推动生产力发展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西汉初建立时,经济凋敝,汉初的统治者休养生息,恢复经济。到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百姓富裕,国家开始逐渐恢复,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局面,史称文景之治。因此,调整推动生产力发展。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统一国家的建立•大一统的汉朝 18. 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的是 A. 提倡节俭,发展农业生产 B. 重视以德化民
C. 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
D. 西汉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D
【解析】本题为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进入鼎盛时期是在汉武帝在位时期,而文景之治是文帝景帝在位时期,因此,D项对文景之治表述不正确,故选D。 19. 历国名君大都能够休养生息,崇尚节俭,励精图治,其实质是: A. 维护封建统治 B. 发展社会经济的策略 C. 减轻人民负担的措施 D. “仁政”思想的实践 【答案】A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作为封建的统治者采取任何举措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维护自己的封建统治。故选A。
20. 古代帝王往往把自己的陵墓修建地高大威严,但有位皇帝却在修建自己的陵墓时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这位皇帝是 A. 汉高祖 B. 汉文帝 C. 汉景帝 D. 汉武帝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汉文帝死前,在遗诏中痛斥了厚葬的陋俗,要求为自己简办丧事,对待自己的归宿“霸陵”,明确要求:“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霸陵山川因其故勿有所改,即按照山川原来的样子因地制宜,建一座简陋的坟地,没有大兴土木,没有改变山川原来的摸样。故选B。
21. 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吸取秦亡教训
B. 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C. 汉初“休养生息’取得成效 D. 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文景之治原因的认识,汉初,文帝和景帝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调整生产关系,轻徭薄赋,实行休养生息,汉武帝时期才接受儒生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才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本题选B。 考点:文景之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文景之治是封建社会的盛世,后来还有很多类似的情况,如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盛世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但同学们一定要清楚,盛世局面是由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的,即使在盛世下,农民的负担仍然很重 22.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王国势力强大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汉初由于秦朝的和战乱,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新的王朝,成为汉初统治者面对的首要问题,汉高祖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采取了休养生息,①②符合题意;重视发展农业是休养生息的表现;王国势力强大后来实行削藩的原因;BCD不符合题意,故选A。
点睛:分析题干备选项与题干的关系,排除与休养生息无关的选项,进一步排除不属于原因的选项。 23. 汉初能够出现“文景之治”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统治者提倡节俭 ②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③统治者关心爱护百姓,以身作则 ④国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农业发展生产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选项中的内容都属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原因。故选D。
24.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 A. 西汉 B. 东汉 C. 西晋 D. 东晋 【答案】A
【解析】根据诗句中的“汉祖”可知指的是汉高祖刘邦,“西灭无道秦”可知指的是西汉的建立和秦朝的灭亡。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是西汉。故选A。 25. 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 ①士兵还乡务农 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奴婢释放为平民 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措施①③是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符合题意;措施②④是文帝和景帝的措施,且与劳动力无关。故选C。
点睛:解题时围绕措施的实施者和内容是否与题干相符 26.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不包括 A. 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 B. 下令士兵回乡务农
C. 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D. 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答案】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下令士兵回乡务农的是汉高祖刘邦时期的措施,与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治国措施无关。故选B。
27. 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的直接原因是 A. 社会经济非常萧条 B. 统治者宽厚仁慈 C. 儒家思想的盛行 D. 社会劳动力缺乏 【答案】A
【解析】休养生息就是要发展生产,维护社会稳定,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其直接原因是西汉建立初,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社会经济非常萧条,A项符合题意;BCD项均不是直接原因,故选A。 28. 以下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课本剧“文景之治”的片段,哪一项不符合历史史实 A. 农民张三因为努力耕作受到官府奖励 B. 县官王平因为关心农桑受到景帝提拔 C. 文帝的夫人因为铺张浪费受到训斥 D. 汉文帝命人仿照阿房宫修建皇宫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四位同学排演的历史剧‘文景之治’内容”。因为文景之治时的主要措施:奖励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项A、B、C都符合文景之治内容,可排除选项D。故选D。
二.主观题
29.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民失作业,而大饱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四匹相同颜色的马驾车),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汉书·食货志》
阅读材料回答:
(1)西汉建立后,面临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形势?
(2)汉初这样荒凉的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3)材料中的“上”是谁?他和汉初的其他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措施来改变这种景象?出现了什么结果?
【答案】①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②是秦的和秦末长期的战乱造成的。
③汉高祖,他和后继者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经济萧条,人口稀少,到处一片荒凉景象,百废待兴。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初期,由于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导致经济萧条,到处一片荒凉景象。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皇帝是汉高祖刘邦,所以这里的“上”指的是汉高祖;汉高祖和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轻徭役,与民休息,注重发展农业生产,重视“以德化民”等等。在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了,出现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景象。
30. 阅读下列材料: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论述秦亡时说:“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招八州而朝同列,百又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人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请完成:
(1)贾谊的观点是否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2)“一夫作难”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3)结合西汉初年的情况和秦亡的原因,说说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1)正确。因为他认为秦的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符合史实的。
(2)指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他们的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施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经济。
【解析】(1)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过秦论》的内容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材料内容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所以贾谊的观点是正确,他认为秦的是秦朝灭亡
的根本原因,是符合史实的。
(2)根据材料内容可知“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意思是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所以“一夫作难”指的是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陈胜吴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他们的首创精神,沉重打击了秦朝,揭开了秦末农民的序幕,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秦朝之所以灭亡,在于统治暴虐不体恤百姓,所以统治者要想长治久安,就必须施行仁政,轻徭薄赋,爱惜民力,发展经济。
31.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京师之钱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不可食。”
—《史记》
请回答:
(1)此材料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景象? (2)你能说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吗? (3)结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谈一谈你的感想。 【答案】(1)“文景之治”时期。
(2)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采取了以下措施: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同;注重以德化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3)身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
【解析】(1)根据材料内容依据已学知识可知,汉文帝、汉景帝两位皇帝吸取秦亡的教训,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百姓富裕起来,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库府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的无法计算。历史上称这个时期为“文景之治”。
(2)依据所学知识概括可知,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时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奖励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桑;文帝、景帝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等等,才出现文景之治的景象。
(3)本题属于开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通过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采取的措施,我们认识到作为统治者要重视农业的发展,关心农民的疾苦,要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这样社会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护,社会才会出现繁荣的局面,得民心者德天的道理。
点睛:重点掌握关于汉朝初期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各自采取的措施,通过这些措施西汉出现了怎样的景象,从中得到那些认识启示等知识。
32.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容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材料二: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1)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什么不同? (2)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答案】(1)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
(2)秦朝因为实行而亡国;汉朝初期的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注重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提倡节俭,出现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秦朝修建阿房宫的描述,可见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根据材料二中汉文帝对自己陵墓的节俭可见汉文帝是一个极其注意节俭的统治者。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亡的原因:残暴的统治,沉重的赋税、徭役和兵役,严酷的刑法。汉兴的原因: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点睛:通过秦亡和汉兴的对比,从中能够认识到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的道理。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238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