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作计划】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为大家整理的相关的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供大家参考选择。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1 课文内容: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作家作品常识:
《敕勒歌》是南北朝时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歌中的敕勒川就是今天的呼和浩特市周围的广大地区。北有大青山挡风,南有黄河迂曲补水,乃是游牧民族十分向往的冬夏两宜的肥美牧场。
《乐府诗集》将《敕勒歌》收入《杂歌谣辞》。《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记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和先秦歌谣,共一百卷。传世名篇佳作众多,如《木兰辞》、《陌上桑》、《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等。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是首民歌,仅仅有27个字,却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壮阔,富饶,幸福安康的草原生活,本课从语言到意境可谓浑然天成,它风格朴素、意蕴真淳,语言浅近明快。所以本课以阅读欣赏为主,以课件为辅助给学生美的的体会进而美的教育。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感受诗中所描绘的景色;学习用动静结合来体现草原美的写法。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大草原的富饶、广阔和美丽,体会敕勒族幸福安康的美好生活,感受作者那种对大草原那种无比喜悦和热爱之情。 4学生会背诵这首民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上课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创造一个宁静的氛围,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一个美丽的梦景。
2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教师在黑板上板题目:敕勒歌。 二初读全诗,字词释义
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读准诗中 见 的音。) 3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诗的大概意思。 4全班齐读古诗。 二、分步解读,把握诗境
1解题意。读诗题,看注释了解题意。敕勒是一个游牧的民族,生活在现在的山西、内蒙一带。这首诗就是敕勒人所唱的牧歌。 2读通诗句,理解诗意。
①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敕勒川,阴山下。 这一句写了敕勒川的位置。敕勒川,在阴山的脚下? ②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表现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包含了草原牧民的什么情感?
了解 穹庐 指的是敕勒人生活的毡帐,就是现在的蒙古包。
表现了天高地阔,草原辽阔无边,地之四边与天之四垂相接,天空像巨大的蒙古包。用自己日日相伴的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热爱自己的家园的情感。
③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中为什么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上下一片?在这样的背景下, 风吹草低见牛羊 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诗中不写人,而是强调、渲染天地苍茫一片,正是要突出表现大草原的这种天地旷远、浩瀚自然的特点。虽然诗中没有写人,但诗中并非无人,风吹草低见牛羊,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或者说有一双发现这些牛羊的牧民的眼睛出现在诗里。在这样 天苍苍,野茫茫 的背景下,就可能给我们如下的感觉:(1)油然涌起的生机感、喜悦感;(2)尤感这些生机、活力、生命信息的宝贵;(3)在这样草原辽阔、水草丰美之处的牛羊、牧民的怡然自得,自由自在。 三、再读本诗品悟诗意
1让学生再读课文,由诗入画。
这是一幅图画,远远的是雄伟的阴山,向天空看蓝天白云,美丽的草原无边无际,天地相接,轻风一来,牛壮羊肥,若隐若现,这是多么自然的和谐图呀,我们经常讲,要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那不正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吗? 2教师有感情地描述诗境:(课件展示草原风景,教师配乐朗读)
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青绿,无边无际地延伸开去,只有那同样辽阔的天宇,如同蒙古包一般从四面低垂下来,罩住浩瀚的草原。在苍苍茫茫的天地之间,风吹拂着丰茂的草原。时而在这里,时而在那里,露出遍地散布的牛群和羊群。
3.交流: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悟诗情,感受草原风光的辽阔壮美,激发学生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四、学生背诵本诗。 1给学生读背时间。
2教师利用课件练习,给下列红色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ch l ()qi ng()庐见()牛羊 天似()笼()盖 3全班学生齐背本诗。
4观察课件展示风景,配乐背诵。 五、总结
《敕勒歌》把草原的清新、辽阔,把敕勒川所散发的山野草地的特殊气息尽收诗中,宛如一幅草原放牧的美丽画卷,可谓 诗中有画 。它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直白如画,艺术概括力极强。宋代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 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 。这首民歌风格奔放、雄健质朴,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内蒙古独特的壮丽景色,反映了敕勒族人民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这不正是人们向往的人类生活的天堂。
六、用课件播放《天堂》这首歌,在歌声中结束本课。 板述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草原美景 背景:阴山下
全景: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特写:风吹草地见牛羊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2 一、 文本解读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当时的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发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全诗风格豪爽,语言明白如话,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二、 教学目标
1、 认识12个生字,理解 苍苍、茫茫 等词语的意思。 2、 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 三、 教学重点
朗读和背诵古诗,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 四、 教学难点
想象并体会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体会敕勒人热爱家乡的情感。 五、 教学准备 生字词卡片 教学课件 六、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以 歌 入题,介绍诗歌朝代及民族特点 1、 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在什么情况下唱歌? 2、 板书课题,讲解,齐读课题。
敕勒,指敕勒人;敕勒歌,就是敕勒人所唱的歌。 3、介绍敕勒族,了解其民族、地域特点,板书课题。
敕勒人,生活在1500年前的中国北方,历史上称为北朝。敕勒人饲养牛羊,
逐草而居 哪里有水草,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哪里,就把自己的家安在哪里,一个个圆顶大帐篷就是他们的家。他们用自己的独特语言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自己的生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北朝民歌 《敕勒歌》 二、 播放音乐范读视频,欣赏诗歌 他们唱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讲解:野的读音,古音读ya ,现在统一读ye 三、 学生练习朗读,初步识字 1、 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 识字指导。
出示生字词认读(6个生字 似、庐、笼、盖、苍、茫) 带拼音认读,去拼音认读,认读词语 3、 指名朗读诗歌,评价字音是否准确。 四、 指导朗读,读出节奏
1、 同桌互助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2、 推荐读,读正确,读流利。
3、 师生配合读,读出节奏和民歌的韵味。 4、 看课文插图,想象画面,练习朗读。 五、 学习诗歌,理解感受诗歌意境
1、 紧扣 歌 的特点,借助图片,学习第一句
川 平地;敕勒川,就是敕勒人居住的大草原,在我国北方,今天的内蒙古、阴山一带。
播放图片,理解地域特点。
2、 看了图片,你觉得那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3、在敕勒人眼里,天是什么样的?地又是什么样的?
理解 穹庐 ,图片出示蒙古包,指导理解。(敕勒人用自己熟悉和最亲近的帐篷的圆顶来比喻辽阔的天空,形象可爱。) 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指读: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生合作读:我来用敕勒人的话来说,你们来读诗歌。
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3、小结:这一句,交代了敕勒人生活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阔,和他们对自己家园的喜爱。(板书:喜爱) 4、借助插图,发挥想象,学习第二句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大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天蓝蓝的,草原没有边际)
理解 苍苍 茫茫 。板书:天苍苍 野茫茫 看图想象,指导朗读。
一切都是那么辽阔,那么安静。忽然,一阵风吹过,草儿低下了身子,弯下了腰。这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象,引读,理解,感受草原的壮美、富饶。
5、小结:这一句,辽阔安静的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辽阔的天空,壮丽的草原,风中的牛羊,让我们感受到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的赞美。板书:赞美 6、欣赏画面,听歌曲《天堂》
深情的歌唱,让我们仿佛走进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巍巍的群山,鲜嫩的水草,肥美的牛羊。
六、 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七、 推荐诗歌,拓展积累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推荐北朝民歌的另外两首名作。这两首民歌和敕勒歌一样,语言明白如话,风格豪爽,塑造了两个不同的英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企喻歌》(其一)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需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坡。 《木兰辞》(节选)
开我东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理解。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集体讨论。 4、练习朗读,体会人物的形象。 八、 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热爱 赞美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丰富认知
1、设置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风景呢?由此引出草原风光(配图欣赏)。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 (师配乐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 3、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 《敕勒歌》(板书)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再次自由朗读《敕勒歌》,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根据总结出来的问题逐一解决: 1、 敕勒 是什么意思? 2、 川 是什么意思? 3、阴山在哪里?
(读完这一句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穹庐是什么意思?
(天似穹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天比作穹庐。解释穹庐的意思,想象天似穹庐的景象。思考为什么把天比作穹庐,体会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5、苍苍和茫茫是什么意思?书写 苍 、 茫 两个字。
(苍是湛蓝的颜色,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这是一幅静态风景图。与下句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动态景色对比。请学生上台表现 风吹草低见牛羊 的场景。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 (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 (富足)。) 6、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
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 (生齐读 敕勒川 )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 (生齐读 敕勒川 )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 (生齐读 敕勒川 )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 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江南》、《春晓》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 (生齐读 敕勒川 )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 (生齐读 敕勒川 )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4、利用多种形式朗读传承经典。 五、课后作业
1、课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将你体会到的《敕勒歌》中的场景用水彩笔画出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