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后池上》阅读及阅读答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雨后池上》阅读及阅读答案

《雨后池上》阅读及阅读答案「篇一」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贲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注:徐贲,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此诗写于他明初出仕之前。

(1)请简析“池上新晴偶得过”的作用。(2分)

(2)“芙蓉寂寞照寒波”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芙蓉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3)“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照应题目,交待雨后初晴,自己偶然从池上经过。(1分)以乐景写哀情,以“新晴”反衬自己的落寞。(1分)

(2)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2分),写“芙蓉寂寞”将其人格化,用“寒波”更加衬托出荷花的寂寞。(2分)

(3)①表面看是诗人对芙蓉的劝慰:如果是在春天,你会淹没于繁盛的百花丛中而有更多的幽怨和难堪。如今你毕竟盛开后的肃杀,曾有过辉煌,何必再

“怨”再“厌”!②实际上表达了自己对崇高品质的追求;慰藉自己寂寞的灵魂,劝慰自己不必在意如芙蓉(荷花)那样清高而无人赏(知)。(每点2分)

(1).诗人借景抒情,通篇用了拟人的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既是写芙蓉的感受,也是写诗人自己的感受。

(2).这首诗与下面哪一项所表现的`意境完全不同?[ ]

A.菡萏骨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客光共悴憔,不堪看。 B.断无蜂蝶慕幽音,红衣脱尽芳心苦。 C.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D.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参考答案

(1).寂寞,厌,怨 (2).C 简析

徐贲是明初“吴中四杰”之一,与高启、杨基、张羽并称。 这首诗描写的是诗人在一个雨后新晴的秋日,偶然经过池边,看到“芙蓉”在“寒波”中寂寞地开着,引起了一番感慨,并对芙蓉进行慰藉,芙蓉是夏日开放的,到了秋天,它便逐渐花残叶落,憔悴干枯。因此再无人来观赏,它便“寂寞”地呆在池中。接下来,诗人却劝荷花,莫厌秋情薄——不要埋怨秋天的无情,因为“若在春风怨更多”。春天里,春风春雨,落英缤纷,荷花如开在春天,自然也难避免,那哀怨不是会更多吗?而这显然是诗人的生活感受的曲折表现。诗人仕途不顺,怀才不遇,感到被人冷落的苦闷;但诗人又自我安慰,如果当了官,境况就一定会好吗?仕途险恶,说不定会遇上更大的灾难。

《雨后池上》阅读及阅读答案「篇二」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16.诗歌前两句着眼于“静”,写雨后池上的静态美。以“ ▲ ”、“明镜”、“ ▲ ”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2分)

17.本诗的后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表现了雨后池塘的另一种美。请你对后两句进行赏析。(2分)

参考答案:

16、(2分)水面平、照檐楹

17、(2分)由静而动,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

7.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2分)

8.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

节的图画?(3分)

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

7 2 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答山1点给1分)。

8 3 垂杨、荷叶,春季(答对1点给1分)。 雨后池上 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8.第二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具体说明。(2分) 答:

9.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5分) 答: 参考答案:

8. 比喻,把“水面”比作“明镜”。(修辞手法1分,说明1分) 9. 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5分)

8.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荷塘水面平静的。(4分)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雨后池上》阅读及阅读答案「篇三」 《雨后池上》是北宋史学家刘攽创作的七言绝句。诗的第 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两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上的一种动态之美。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雨后池上》阅读答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雨后池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注】刘攽(bān),庆历六年进士,曾助司马光修((资治通鉴》。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4)前两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

(5)三、四句用“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美。

(6)诗歌由风起而垂杨舞,由垂杨舞而荷声万点的连锁反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7.本诗后两句中的“忽起”“更作”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5分) 8.本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9、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 10、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本诗进行赏析。

《雨后池上》阅读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 垂杨、荷叶,春季。

5.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又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6.反映了作者雨后静观自然的怡然心态。

7.“忽起”二字,造成突兀之势,展示出景物瞬息间由静而动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动感;(2分)“更作”二字与“忽起”作呼应回旋,造成一种急促的旋律,从而把诗中有形的与无形的、动态的与静态的景物联系贯通起来,组成一幅形声兼备的艺术画卷。(3分)(言之成理即可)

8.一是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经春雨洗涤过的池面比作经人轻磨拂拭过的明镜,极其形象地写出了春雨过后池上异常平静、明净的状态。(3分)二是动静结合,构成对比:前两句写出了雨后池上春景的静态美;后两句由静而动,进一步写雨后池上的动态美。以静显动,以动衬静,相得益彰。(3分)(言之成理即可) 9、答:水面如同刚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来表现水面的平静。

10、答:一、二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雨滴被风吹到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了静态又写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雨后池上》阅读及阅读答案「篇四」 原文: 雨后池上 刘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雨后池上字词解释: 1、池上:池塘。

2、一雨池塘:一处雨后池塘。 3、淡磨:恬静安适。淡,安静。 4、明镜:如同明镜。

5、檐楹:这里指房屋。檐,房檐。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6、舞:飘动。 7、更作:化作。 8、荷心:荷花。 雨后池上翻译:

一场大雨过后池塘里涨满了水,非常平静,好像蘸水轻轻磨光的镜子照映着岸边房屋的倒影。东风忽然吹起,下垂的柳条袅娜起舞,柳枝上的水珠撇向荷叶中间,不断发出声响。

雨后池上阅读 试题:

(1)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2)三四句描写了作者在雨后池上所见的具体景物有哪些?诗中所写景物勾勒的是哪个季节的图画?

答案:

(1)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后池水平静、明净(清澈)的状态。 (2)垂杨、荷叶,春季。 雨后池上创作背景:暂无 雨后池上赏析:

诗的第一句,是借时间来写景的。\"一雨\"二字,是统率全诗的关键。因为以下三句所写的.自然景象。都因这\"一雨\"才得以出现的。

第二句,是借空间写景。这一句所描绘的内容是对第一句中\"水面平\"的延展和补充。因为\"平\"只能状其形而不能显其色。所以续以\"淡磨\"、\"明镜\",就把池面清亮之色渲染出来了。至于\"照\",则是在静中求动的点睛之墨,它使池上的安详平静中暗含了动意,其作用不只是为了使写法上有所变化,更是为了让人对下两句所写的风起荷响的动景有精神上的准备。另外,从意境的创造上来说,它还有这样的作用:随着\"照\"字而出现的池面上的\"檐楹\"的倒影,无疑扩大了\"雨后池上\"的空间范围,因为\"檐楹\"自然是在池面之外的。当然,这里对池岸上的檐楹的描写是虚写。可是,这一笔虚写却为下面的池面之外的另一景物--垂杨的实写作了铺垫,使它的出现不显突兀,且使\"雨后池上\"这一标题所规定的空间范围,不仅限于池面之上,而是包括池岸之上了。

以上二句,是对雨后的池上静景的描绘,用语质朴自然,结构绵密。 三四两句,描绘的是一时平静之后的动景。\"更作荷心万点声\"一句,是全诗的精华,它使全诗的意境升华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高度。风吹树摇、积雨落入荷心,其实这正是不久前的\"一雨\"的余响。诗人正是由于动情于这一阵余响,才提笔写下这首诗的。那末,这阵余响之所令人动情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呢。不管诗人是有意还是无意,由于他从现实自然的景观出发,客观上却反映了自然界自身的运动规律:静总是暂时的、相对的,不静则是永恒的。如果从美学的角度看,人们在这首诗中所获得的美感享受,最大的既不是诗人对雨后池上的自然物色彩的描写,也不是在于诗对自然物的形态(包括静态的和动态的)描写,而是在于诗对自然景物由动到静,由静到动,这二者相互转换的关系上,人们看到了自然界自身律动的美。或者说,它表现的不是静止的绘画的美,而是流动的音乐的美。正是这种美,使人们感到自然界的亲切,又正是这种亲切感,使物境和人们的心境和谐起来,交融起来。这就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