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趣味性美术活动的研究
[摘要]在小班幼儿绘画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孩子在游戏中学画画,还要创设宽松多彩的绘画环境,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关键词]小班 趣味性 美术
绘画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游戏,是借助画笔表现自己的一种活动方式,也是他们表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的特殊形式。小班幼儿注意力不集中,手的动作不够协调,还停留在涂鸦末期。大多数教师都深感小班的绘画教学难。那么小班的绘画教学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的一种趣味性活动呢?
一、小班绘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绘画特点,往往选择过多过难的内容。由于幼儿手部肌肉发展不完善,不能较好地控制手的绘画运笔动作,教师选择绘画内容不当会致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令人失望。
2.教师较少关注幼儿的绘画过程,因此,往往因为看不懂幼儿的绘画作品而指责幼儿。如:你为什么涂了一堆黑乎乎的东西?殊不知幼儿画的是一只大灰狼。又如,教师教幼儿画一群来到草地上玩的小鸡,一个幼儿由于画了躺着的小鸡而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过后询问该幼儿才知道,他怕小鸡把地上的小花踩死了,所以把走路的小鸡画成了四脚朝天的小鸡。如果经常受到教师这样的指责或批评,幼儿就会失去绘画的兴趣。
3.在绘画教学中,幼儿缺乏对事物的感知和观察,大多数只看教师的范画来练习,因此,由于对事物的经验少之又少,幼儿的作品在形状、颜色上与事物的真实面目完全不相符,或者对教师规定的绘画内容毫无兴趣。
4.教师不敢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绘画、涂色,生怕他们乱涂乱画,或者弄乱了色笔、蜡笔、纸张等。
5.在教学中教师忽视了个体间的差异,把全班的幼儿放在同一水平上看待,缺乏对能力弱的、胆小的幼儿的耐心指导,致使这部分幼儿对绘画产生恐惧心理。
二、针对以上的问题,小班的绘画教学应采用的对策:
针对以上的问题,小班的绘画教学应采用什么的对策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来开展趣味性美术活动:
(一)精心设计活动方案,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兴趣能促使幼儿养成勤奋向上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有潜在的兴趣,但如何挖掘幼儿潜在的美术兴趣,这需要我们老师不断研究和发现。刚接触绘画的幼儿对一切都很陌生,手眼不协调,控制笔更难,如果立刻要求他们画出什么图象,只会增加幼儿紧张情绪。因此,不必强求幼儿画出什么东西,而应开展一些有趣的游戏,逐步培养他们绘画兴趣。我们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心理特点,设计了“在玩中观察——在情景中产生兴趣——在活动中思维想象——在鼓励中创造表现”的活动模式。如,为了让幼儿学画短竖线,我们设计了“可爱的小白兔,请你来做客”的活动:先组织孩子们到草地上打滚、翻跟头,通过触摸小草来观察草的色彩及外形,既在“玩中观察”。然后,在室内设置情景,以木偶小兔的口吻向幼儿提出要求,激发他们的作画愿望,既“在情景中产生兴趣”。接着在幼儿作画过程中紧紧围绕情境表演向幼儿提出要求。如“草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你的草地鲜花盛开,小兔肯定会更开心的”。同时幼儿对美术的兴趣,靠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加以引导、培养,在幼儿刚入园时,老师不急于教他画些什么、折些什么,而重视收集幼儿喜欢的有关材料供幼儿欣赏。如:欣赏中、大班幼儿的美术作品,以激发幼儿的羡慕心理和动手作业的冲动,埋下兴趣的第一颗种子。
(二)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
新《纲要》中明确的提出课程的生活化,充分地表明了生活活动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小班的幼儿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往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的兴趣。因此,老师在选择绘画内容要选孩子感兴趣的题材。如小班的孩子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给小兔喂青草、小熊吹泡泡、青蛙游泳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玩具或食品作为题材。同时绘画方式应多样性,如:手印画、棉签画、滚珠画、折画、多种材料的撕贴、粘贴、泥塑、做做玩玩等。由低起点,循序渐进,慢慢提高,这是小班美术教材安排的基本原则。总之,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和幼儿美术教材应符合幼儿的心理特征与认识标准,这是培养幼儿美术兴趣的必备条件。
(三)让孩子在游戏中学画画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小班的孩子。他们做任何事其实都是游戏。孩子的美术活动其实也是一种表现、宣泄自己情绪情感的一种游戏。只有当孩子愉快地或宣泄式地在画纸上留下对他们个人来说有意义的痕迹时,游戏的同化思维特征也会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演绎。如教师每次说“今天我们来画画”、“照这样画”,这样的指导方式会使幼儿感到索然无味。即使是教幼儿画简单的线条也应游戏化,如“煮面条”、“一起开火车呀”等等,还可以结合一些拟声。如:《我会做菜》这个简单的角色游戏结合在美术活动时,孩子不仅能玩他们喜欢玩的娃娃家游戏,而且在游戏中自然而然的完成了整个作画过程,孩子会感到非常的轻松和自在。
(四)创设宽松多彩的绘画环境,以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成功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去充当引导者、鼓励和支持者,指导幼儿观察方法,启发他们从想象入手,给他们创设良好的精神环境,幼儿的天性就能得到自然的体现。在幼儿的绘画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绘画活动及情绪变化,对大胆作画的幼儿,教师应以积极的情绪赞扬鼓励,使其作画更有信心;对不敢下笔的幼儿,教师可手把手地教他们画,虽是手把手地教,教师也应对他们的进步予以表扬、鼓励,以帮助幼儿树立起绘画的自信心。同时一些让人身临其境的环境能使孩子在活动中更为投入,使孩子的注意力不易分散。如动画片《猫和老鼠》中的场景让孩子感觉就在动画片中,具有真实感,增强了整个活动的趣味性。而这些环境的创设贴近了孩子的心理,让孩子更为积极地参与,体验成功的快感。
(五)在大千世界中体验大自然的色彩美
著名美学家温克尔曼说:“美是自然界的一种伟大的秘密”。大自然是使幼儿产生美感的丰富源泉,有着看不尽的美妙画卷。自然界的色彩千变万化,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观察自然界中各种色彩的变化。如在不同季节中的花草树木;日出日落时绚丽的天空;雨后天晴时出现的彩虹;感受不同色彩给自然界带来的美丽景色,提高小班幼儿对色彩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如在春天,我们带领幼儿到公园踏青,孩子们看到了黄黄的迎春花、粉红的桃花、嫩绿的新芽……孩子们坐在软软的草坪上一起唱起了歌谣、玩起了游戏,认识了红、黄、绿等各种颜色,和大自然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姹紫嫣红。
新纲要中对孩子在艺术领域的总目标是让孩子能大胆积极有兴趣地参与活动,纲要将孩子的情感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位置。美术活动,是一种创造美的活
动,我们教师要千方百计创造机会,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这一主体与创造美的美术活动真正融合在一起,让幼儿有兴趣地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真正感受到美术活动的趣味性,让幼儿在幼儿园具备初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将对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意义很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