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来源:画鸵萌宠网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 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

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

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 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 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

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

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

3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 后浇筑;

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

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

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

通过(如梁、板1/3 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

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 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 条

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5.

2.2 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高层建筑的后浇带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

5.2.3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其抗渗和抗压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II设计

5.2.4 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其间距和位置应按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宽度宜为700-1000mm。

5.2.5 后浇带两侧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其防水构造形式宜采用图

5.2.5—l 一 5.2.5—3。

5. 2. 6采用掺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d后的限制膨胀率

不应小于0. 015%,膨胀剂的掺量应根据不同部位的限制膨胀率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皿材料

5. 2. 7 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水泥、砂、石、拌合水及外加剂、

掺合料等应符合本规范第

4. 1 节的有关规定。 5.

2.8 混凝土膨胀剂的物理性能应符合表 5.2.8 的要求。 IV 施工

5.2.9 补偿收缩混凝土的配合比除应符合本规范第 4.1. 16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要求: 1 膨胀剂掺量不宜大于12%;

2 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5.2.10 后浇带混凝土施工前,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应防止落入杂物和损伤外贴止水带。

5.2.11 后浇带两侧的接缝处理应符合本规范第 4.1.26 条的规定。

5.2.12 采用膨胀剂拌制补偿收缩混凝土时,应按配合比准确计量。

5.2.13 后浇带混凝土应一次浇筑,不得留设施工缝;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养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5.

2.14 后浇带需超前止水时,后浇带部位的混凝土应局部加厚,并应增设外贴式或中埋式止水带(图

5.2.14)。 条文说明

5.2.1 后浇带是在地下工程不允许留设变形缝,而实际长度超过了伸缩缝的最大间距,所设置的一种刚性接缝。虽然先后浇筑混凝土的接缝形式和防水

混凝土施工缝大致相同,但后浇带位置与结构形式、地质情况、荷载差异等有很大关系,故后浇带应按设计要求留设。

5.2.2 后浇带应在两侧混凝土干缩变形基本稳定后施工,混凝土的收缩变形一般在龄期为 6 周后才能基本稳定,在条件许可时,间

隔时间越长越好。

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除满足上述条件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第13.

5.9 条的要求,对高层建筑后浇带的施工应按规定时间进行。这里所指按规定时间应通过地基变形计算和建筑物沉降观测,并在地基变形基本稳定情况下才可以确定。

高层建筑一般是按照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进行变形计算,其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必要时,还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测定建筑地基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是一种十分直观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若沉降速度小于

0. 01—0。04m/d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确定。如工程需要适当提前浇筑后浇带混凝土,应采取有效措施,并取得设计单位同意。

5.

2. 3 补偿收缩混凝土是在混凝土中加入一定量的膨胀剂,使混凝土产生微膨胀,在有配筋的情况下,能够补偿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抗裂性和抗渗性。后浇带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是为了使新旧混凝上粘结牢固,避免出现新的收缩裂缝造成工程渗漏水的隐患。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尚应满足防水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要求,故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的抗渗和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凝土。

II设计

5. 2. 4 后浇带部位在结构中实际形成了两条施工缝,对结构在该处的受力有些影响,所以应设在变形较小的部位。

后浇带的间距是根据近年来工程实践总结出来的。采用补偿收缩混凝上

时,底板后浇带的最大间距可延长至60m;超过60m时,可用膨胀加强带代替后浇带。加强带宽度宜为1—2m,加强带外用限制膨胀率大于

0.015%的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带内用限制膨胀率大于

0. 03%、强度等级提高5MPa的膨胀混凝土 浇筑。

后浇带的宽度主要考虑:

一是对后浇带部位和外贴式止水带的保护,二是对落入后浇带内的杂物清理,三是对施工缝处理和埋设遇水膨胀止水条,故后浇带宽度宜为700?

1000mm。

5. 2. 5 本条取消了原规范对钢筋主盘断开的规定,因为这一规定是结构方面的问题,与防水无关。

后浇带两侧的留缝形式,根据施工条件可做成平直缝或阶梯缝。选用的遇水膨胀止水条应具有缓胀性能,其7d 的膨胀率不应大于最终膨胀率的60%,当不符合时应采取表面涂缓胀剂的措施。

5. 2. 6 采用膨胀剂的补偿收缩混凝土,其性能指标的确定: 一是在不影响抗压强度条件下膨胀率要尽量增大;二是干缩落差要小。

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第

8. 3. 1 条已明确指出:

补偿收缩混凝土收缩受到限制才会产生裂缝,而混凝土膨胀在限制条件下才能产生预压应力。假设预压应力(7

c为

0. 2MPa,根据公式7 c= S ?£

2(卩一—e筋率;E 2――钢筋弹性模量;£

2――限制膨胀率),就可以确定£

2 值。补偿收缩混凝土膨胀率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

范》GB 50119-2003附录B的规定,通过计算得出:

当(7 c为 0. 2—

0.7MPa 时,其限制膨胀率£ 2 的最大值为 0. 05%,最小值为 0. 015%。

因此,本条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水中养护14d 的限制膨胀率应不小于

0. 015%。由资料表明:

美国规定限制膨胀率为0.03%,日本规范为

0. 015%以上。我国大量试验结果,认为限制膨胀率在 0. 025%?

0. 040%范围内,其补偿效果较好。鉴于测定补偿收缩混凝土干缩率的养护期太长,不利于在工程中应用,故本条不予规定。

我国膨胀剂品种有10多种,按国家现行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 476的规定,膨胀剂最大掺量(替代水泥率)不宜超过12%;近年来我国已研制生产低碱掺量的膨胀剂,用于补偿收缩混凝土时,膨胀剂推荐最低掺量不宜小于6%。由于膨胀剂的品种不同,掺量不同,它与水泥、外加剂和掺合料存在适应性问题,同时应根据不同结构部位的约束条件,设定限制膨胀剂,进行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经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掺量。

皿材料

5.2.8 混凝土膨胀剂是指与水泥、水拌合后经水化反应生成钙钒石或氢氧化

钙,使混凝土产生膨胀的一种外加剂。膨胀剂种类较多,从国内外应用效果和可靠性来看,以形成钙钒石和氢氧化钙的膨胀剂性能较为稳定。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膨胀剂》JC 476中'把混凝土膨胀剂分为三类;硫铝酸钙类、氧化钙类和复合膨胀剂类。鉴于我国的混凝土中大多掺入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膨胀剂也可视为特殊掺合料。

5.2.8 规定的混凝土膨胀剂的物理性能,主要是参考《混凝土膨胀剂》JC 476 中的有关物理性能指标。

施工现场应抽样复检细度、凝结时间、水中7d 限制膨胀率、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等项目。

IV施工

5.2.9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 50119—2003中的规定,补偿收缩混凝土中膨胀剂的掺量宜为6%?12%。混凝土配合比中膨胀剂的掺量多少合适,应根据限制膨胀率的设定值经试验确定。

近年来,混凝土除水泥作为胶凝材料外,尚有粉煤灰、硅粉等掺合料作为胶凝材料;膨胀剂可和水泥、掺合料共同作为胶凝材料,因此规定膨胀剂掺量应以胶凝材料总量的百分比表示。

补偿收缩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与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膨胀剂掺量(替代胶凝材料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以水泥和膨胀剂为胶凝材料的混凝土。 设基准混凝土配合比xx 水泥用量为m s,膨胀剂取代水泥率为K,则膨胀剂用量为:

5.2.10 为了保证后浇带部位的防水质量,必须保证带内清洁,同时也应对预设的防水设施进行有效保护,否则很难保证防水质量。

5.2.11 后浇带的两条接缝实际是两条施工缝,因此缝的处理应符合防水混凝土施工缝的处理规定。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