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琅琊溪① [宋]欧阳修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 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在今安徽省境内)期间。琅琊溪在滁州琅琊山。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中三、四两句进行赏析。(4分)
【试题答案】实写花随溪水流出的景象;虚写山中的春意,以及溪源之远、溪流的曲折。虚实结合,激发了读者的想象,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试题解析】一般地,“表达技巧”从四个层面去理解,分别是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手法等。虽然本诗也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但是本试题从“虚实结合”考查,角度较小,要求考生对这些表达技巧的理解要深入,表达要准确。本试题的难点在于“虚实结合”的手法,属于常见的技法中不常见的那一类,知识掌握不扎实、不深入的话,有可能表达不到位。本题得分点在两个方面:手法运用分析和运用效果分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手法之一,它形式多种多样。就本题来说大致有这样一些形式:①山花为实,山春为虚;②眼见花漂流溪为实,想象溪源远近为虚;③具象花漂流溪为实,抽象山水之美为虚;④描摹花漂流溪为实,抒发喜爱之情为虚;⑤渲染流水落花为实,侧面衬托溪流为虚。
虚实结合的作用,是实虚互衬,可以使诗意蕴藉含蓄;又可以开拓诗境,丰富诗歌内涵。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
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鹜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全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14、【答案】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鹜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解析】这是一首七绝。作者借淮河这条本为大宋内河、现在却成为宋金界河的河流,以眼前所见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首句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互不相干。二句写南北相隔之状,虽同在一条河流之中,波痕相接,却不能相通;一线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的界线,无法逾越。三四句写到此时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而两岸人民反倒不如鸥鹭自由,只能隔岸相对,让人悲从中来。本诗写南宋时期山河破碎、人民隔离的现实,表达的似乎更多的应该是对此种现状的悲痛、无奈之情,“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的分析似乎和作者一贯的诗歌风格及情感不能吻合。
月 圆①【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缺:指月圆。③列宿:众星。
8.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那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4分)
答案: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解析:只需要概括,不要分析;先要判断“几幅”,前三联一句一景,六句就是六个画面,关键的是要用准确的词语概括,如第一句:天空一轮孤月,清辉洒满楼宇;意思是对的,但语言上就不如“孤月当空,清辉满楼”简洁。
9.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进行赏析。(4分)
答案: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的清辉,是实写。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解析:先要分清虚实,“故园松桂发”是诗人的想象,属虚写,但这又是符合时令特点,虚中又有实;
“万里共清辉”是对眼前景的描写,是实,但思念的人又在远方,实中又有虚。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这是关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