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来源:画鸵萌宠网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一)

参考答案

一、填空(将答案填写在横线上。每空1分,共4分)

1.(席勒)在《美育书简》一书中第一次从人性的完善角度论述美育,将其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2.美的四个基本特征是符号性、(无功利性)、形象性和感染性。

3.美感是多种心理的协同运动而形成的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在本质上是对(情感)的肯定。

4.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美育观对后来的中国美学理论影响最大,其人格理想是尽善尽美的“君子”。

二、单项选择题(选出下列答案中正确的一项,并将字母填入题目中的括号内。每题重分,共8分)

1.本质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古代西方哲学家(A )。 A.柏拉图 B.鲍姆加登 巳黑格尔 D.贺拉斯

2.在20世纪80—90年代以“艺术意境”、“节奏”等概念产生广泛而重要影响的中国现代美学家是( C )。

A.朱光潜 B.蔡仪 C.宗白华 D.李泽厚 3.关于悲剧的本质,黑格尔的观点是( B )。

A.悲剧是通过英雄或普通人的悲惨遭遇来显示命运的力量。

B.悲剧是两种对立理想的冲突和最终和解,显示“永恒理性”的胜利。 C.人生在世就是痛苦,只有泯灭欲望,才能于苦海脱身。 D.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4.在中国,自然事物真正作为审美对象进入人的视野是在( B )。 A.先秦时期 B.魏晋南北朝 巳唐朝 D.宋朝 5.中国晋宋时代提出“畅神说”的著名画家是(C )。 A.王维 B.刘勰 C.宗炳 D.钟嵘

6.认为自我的象征性实现会给人带来瞬间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高峰体验”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是(B )。

1

A.弗洛伊德 B.马斯洛 C.阿思海姆 D.克罗齐 7.20世纪中国美育的历史使命体现在( A )。 A.人的启蒙和解放 B.建立美育学科

C.社会整合与文化认同 D.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8.被称作中国现代“美育之父”的是( C )。 A.梁启超 B.王国维 C.蔡元培 D.鲁迅 三、名词解释

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它突出地运用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从具体审美活动(美、美感和艺术)中研究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2、阳刚与阴柔——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阳刚之美偏重于动态和力感;阴柔之美偏重于静态和柔感。在中国古典审美意境中,常常是动中含静,静中寓动,刚柔相济,阴阳互补。

3、审美通感——又称审美统觉或审美联觉,它是指在主体的审美知觉中各种感觉的通串、渗透和挪移构成的协同运动,是审美知觉的整体性的表现。 4、净化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著名美育理论。他认为悲剧具有净化心灵的情感功能,像宗教一样使人在狂迷之后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治疗和净化\",他认为这种\"无害的快感\"有益于人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四、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人是社会美的中心,自然美是人无关的美。

答:错。这种说法只承认了人在社会美中的中心地位,而否定了自然美的实质也在于它在人类符号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价值。即自然正是在人类的符号实践中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获得了美的属性,成为人的自由的生命活力的符号。自然美与人紧密相关,无法割裂。

2、美育与德育一样,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二者完全可以相互替代。 答:错,二者既有差别,又有联系。差异表现为目的的差异、方式的差异和效果的差异,而两者都是教育的基本形式,在人的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 五、简答题。

1、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西方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本质论美学;神学美学;认识论美学;语

2

言论美学;文化论美学。 2、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美的感染性是指美具有一种使人感动的特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交感、人与物之间的动感和主体的精神性快感。交感是指主客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双向感动过程。动感是人与世界、心灵与事物之间的动态作用过程。精神性快感不同于生物本能的满足,它指一种精神的愉悦和升华,属于精神的解放和自由

3、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体现在艺术符号的形式与意蕴、艺术创作中的创造与规范、艺术接受中的个体与社会的统一三个方面。 4、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

答:日常心理与审美心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在于日常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做出的实用功利和逻辑认知的反应,审美心理是人对客观对象作出的美感的反应。其联系在于审美心理是日常心理的超越和升华,是主体从功利态度、认知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转化。审美态度的确立将日常心理转化为审美心理,主体就采取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姿态对事物进行审美观照。这种无功利和非概念的审美活动,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也就是美感。 5、为什么说审美活动离不开直觉?

答:直觉是审美活动的基础,审美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直觉。第一,审美直觉是美感心理的门户。这是因为感受是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人是开放的存在物,感官就是主体向世界敞开的门户。通过感觉,人与世界展开了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且作为特殊感受方式的审美直觉也是美感心理的起点,例如对自然的直接感受是自然美感产生的感性基础。第二,审美直觉是审美意象诞生的前提和基础。审美直觉是对事物感性形式的观照,这种过程就是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同构。情感赋予形式以生命,形式使情感得以对象化,情感与形式的契合就是审美意象产生的前提。第三,审美直觉指向意义。有直接的感受,才有强烈的情感,审美感觉、知觉、通感都在对事物形式的观照中贯注了情感,也强化了情感。情感驱动着想象,想象所建构的符号宇宙象征着人类的价值与意义。 6、审美体验有哪些特征?

3

答: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历构性、超构性和预构性的特征。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性质,这种原构性赋予美感以强度。历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历史建构的性质。体验的历史建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生活经验对精神的建构,二是社会经验对精神的建构。审美体验的历构性使美感获得了深度。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现实、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性质。审美体验的超构性使美感获得了高度。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性质。审美体验的预构性使美感通往了人的远景。 六、论述题

1、论述美感活动中主体和对象的互动关系。

答:美感是人对美的事物的自由感受,在审美活动中,主体不是作为被动的接受者消极地等待来自对象的感动,对象也不是机械的存在物被动地等待主体的反映,在美感活动中,主体具有强烈意向,对象具有丰富生命,二者互相呼唤和应答,同时又互相建构和塑造,由此形成了动态的审美体验过程。这种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主体与对象互相呼唤和应答。主体期待对象,对象诱惑主体,二者之间展开呼唤与应答的交流活动,在这种积极的、能动的交流中生成了美感。例如中国古典美学家运用\"物感\"来描述对象对主体的积极影响,运用\"感物\"来描述主体对对象的能动作用。自然之气变化无穷,这生动变化的事物摇撼感动人的性情,而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渗透着主体精神的感觉,则积极回应并浸染事物。 第二,主体与对象互相建构和塑造。对象改变了主体,主体也改变了对象。对象对主体的改变,是指对象刺激主体,引发主体感觉的运动,激活主体情感。对象的不同存在方式和呈现形态建构并塑造了主体的不同美感心理。主体对对象的改变,是指主体通过感觉赋予对象以情感生命,使对象成为活的形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这诗句就生动地体现了人对自然对象的这种充满人情味的积极交流和塑造。

第三,主体和对象的互动推进了审美体验过程。随着审美体验过程的推进,对象展示出它的丰富形态,主体表现出他的复杂情感。这种情形在艺术创造活动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4

2、何谓审美能力?举例说明美育是如何提高人的审美能力的?

答:审美能力,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个体对活的形象的感知力和理解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创造力等。简言之,审美能力就是个体审美地把握世界的能力。个体的审美能力是有差异的,但美育可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美育对个体审美能力的提高,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即能提高人敏锐地发现、感受美的事物的能力和能增强人对美的事物的理解力。美育用美的形象去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活动,强烈的情感活动形成巨大的动力,推动人积极想象和思考,进而以情感的方式去把握和认识世界,形成对美的敏锐的感知能力。例如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蜡烛是平凡的事物,而诗人丰富的感情作用于它,使它们成为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活的形象,当我们欣赏诗句,吟哦诵读,情感的波涛激荡,想象的闸门开启,也在这平凡的事物上面感知到动人的美,这就是美育的作用。同时,美育以美启真、以美入善,通过美育还可以提高受教育者从美的事物认识世界的能力,美育培养的理解力不是简单的认识,而是一种\"审美\"的认识。李商隐诗中的春蚕、蜡烛,凝聚着诗人深厚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生命思考,表达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执着和奉献。这是艺术的形象,有意味的形象,是诗人审美地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创造性的结晶。读者在这个鲜活而意味深长的形象里感悟到诗人对世界的审美理解和表达,感悟到诗人的创造力。这个感悟的过程也正是提高审美理解力、创造力的过程。

《美学与美育》形成性考核册作业(二)

参考答案

一、填空(将答案写在括号内,每空 1分,共4分) 1、形式感 2.自然符号 3.人工符号 4.强烈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空 1分,共8分)

1、B ;2、B ;3、C ;4、A ;5、D ;6、B; 7、B ; 8、C 。 三、名词解释

1、形式美——是人类符号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是从具体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由自然因素及其组合规律构成的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符号体系。形式美与美的形

5

式既相区别,又有联系。形式美具有抽象性、相对独立性、装饰性和符号性的特征。

2、表演艺术——是艺术门类之一,是以人工符号(乐音)和表情姿态符号(人体动作)通过表演来创造富于情感的活的形象的艺术。

3、审美文化形态——从历史演变的情况来看,审美文化主要可以划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古典性审美文化,二是现代性审美文化,三是外来性审美文化。在本教材中,我们简化地使用古典性文化、现代性文化和外来性文化等概念。还可以从社会分层角度划分审美文化形态,就有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高雅文化。 4、健康人格——是人类个体的各种心理物征与性格物征的健全而完美的发展状态。

四、判断正误,并简述理由

1、形式美和美的形式是一回事,它们都与形式有关。

答:是错误的,形式美和美的形式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普通与特殊的关系。

2、教师的形象示范功能只体现在他们的思想修养和人格情操方面。

答:错。因为从审美的角度看,并非仅有人格情操和思想修养才对学生起到形象示范作用。美的形象是可感的,优秀教师的语言、表情、体态、行为、着装、仪表等诸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生动的审美因素,对学生来说每时每刻都是一种直观的示范,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产生直接的审美效果,影响着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的发展,吸引他们仿效和借鉴。 五、简答题

1、如何理解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

答:形式美的相对独立性,是形式美具有不受内容制约的自由特性。一是形式美得以构成的自然物质材料及其结合规律,本身就具有美的因素。二是形式美是人类的长期的符号实践中从各个美的形式中抽象出来的,是一种相对独立的自由美。

2、试举例论述多样统一的两种基本形态各有什么特点。

答:多样统一作为形式美的组合规律之一,其两种基本形态是调和与对比。调和是各种非对立因素之间相联系的统一,对比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二者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差异因素的趋向性的不同上。3、艺术符号的共同特性是什么? 答:艺术符号的特性在于四各方面:表意性、表情性、蕴藉性和交流性。表意性指艺术符号以具体艺术形象来表达意义。表情性指艺术符号是情感性符号,它承载人类共同的审美情感。蕴藉性指艺术符号的意义与情感往往是丰富的、不确定的,是多义的。交流性指艺术符号是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交流的媒介,可以传达思想情感。

4、简答表演艺术有哪些共同审美特征。

6

答:表演艺术中的音乐和舞蹈,都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门类。尽管其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媒介不同,但二者之间却有着内在联系,因而有一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一)抒情性和表演性;(二)过程性和流动性;(三)节奏感和韵律美。 5、古典性文化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古典性文化指的是建立在古代社会生活方式基础上并保留至今的审美文化遗产。它的审美特征空灵、流转有韵、蕴藉。 6、简述青少年美育的意义。

答:青少年美育的意义在于:它是促进青少年审美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健康人格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六、论述题

1、色彩的基本特性是什么?为什么说色彩是构成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请举例论述之。

答:色彩的基本特性有三点:表情性,即色彩具有表达一定情感的特性;象征性,指色彩具有的观念蕴涵特性;审美意味的复杂性,指色彩所具有的审美意味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色彩正是构成形式美和获取形式美的重要因素。人类在长期的符号实践中,凭借公私合营色彩经验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并赋予色彩以一定的观念意义和情感意味,逐渐将其规范为独立的审美对象,成为能够引起人的审美体验的情感符号。色彩美因其丰富性和直观性而成为人们最易感受又无需其它条件限制的一种美。如三原色红、黄蓝对人的情绪的影响一般表现为,红色热烈,黄色明朗欢乐,蓝色郁而悲哀。红色使人联想到太阳,因而成为光明、温暖、生命的象征。 2、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美育目标的理解。

答:在青少年阶段,美育目标具体落实在青春形象的塑造,想象力的激发,理性能力的培养,价值取向的引导和健康人格的生成几个方面。青少年美育途径。对青少年实施美育更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审美实践活动来进行,主要包括:第一,体验自然;第二,欣赏艺术;第三,品味传统;第四,师法英雄。

至于三和四就请同学们自行发挥了哈,那个主观性太强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