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班级: 姓名:
一、拼音大家庭(10分)
1.看拼音写词语和句子。(6分)
xiāoqiǎnjiàohuìsuǒránwúwèiwúbìngérshēn
( )( )( )( )mǐnérhàoxué,bùchǐxiàwèn。
( )。
美差(chàchāi) 积累(lèilěi) 教诲(huìhuī) 发酵(jiàoxiào)∙∙∙∙
二、字词小树林(17分)
1.辨字组词。(6分)
衰( ) 贾( ) 诵( ) 锁( )衷( ) 耍( ) 涌( ) 琐( )哀( ) 要( ) 通( ) 唢(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6分)
( )心阅读 兴( )盛衰 ( )然无味 馋( )欲滴( )光溢彩 不求甚( ) 提心吊( ) ( )尔不群3.选词填空,完成“书的比喻”。(5分)
( )而不舍 恋恋不( ) 各奔前( ) 诲人不( ) 面包 源泉 营养品 阶梯 良药(1)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 )。”(2)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 )。”(3)刘向说:“书犹( ),善读可以医愚。”
2.用“√”为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4分)
(4)高尔基说:“爱护书吧,它是知识的( )。”三、句子万花筒(20分)
1.按要求改写句子。(10分)
(5)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 )上。”(1)一只从树上掉下来的麻雀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缩句)(2)妇人对董事长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改为转述句)
(3)他自己学习很努力。 他热心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4)如此美丽的花,我们怎么能摘?(改成陈述句)
(5)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修改病句)
2.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10分)
(1) ,为有源头活水来。
(2)向来枉费推移力, 。(3)敏而好学, ,是以谓之文也。(4) , ,是知也。(5)默而识之, , 。
1
四、快乐阅读吧(23分)
(6)盖士人读书, , , 。
(一)忆读书(节选)(10分)
冰心
我自1980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腿伤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便是
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哪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书看多了,从中也得到了一个体会,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不比不知道,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宇,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1.读下面句子,找出意思相反的词填在括号中。(2分)
(1)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 )(2)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 )———( )
2.第2自然段末尾应补写的后半句是 。(1分)
3.读了这篇文章,你知道冰心喜欢读哪一类文章吗?为什么?(3分)
的句子画下来。(1分)
4.冰心读书的体会是“物怕比,人怕比,书也怕比”,她是怎么有这个体会的?在文中找到相关5.说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句话的含义。(3分)
(二)信守诺言(13分)
处事的道理,却让我终生难忘……
我的父亲是普通的农家汉子,讲不出什么大道理。然而,他那些朴实的语言,教给我的为人与小时候,家境拮据。那一年,我正读小学二年级,家离学校有四五里路。就在这年的冬季,下了一场很大很大的雪,我的手也冻裂了。望着其他同学戴着一双双漂亮的手套,我眼中充满了羡慕,也吵嚷着要父亲给我买一双。父亲掏遍了身上的口袋,却只掏出一张一元的纸币,一枚五角的硬币。他对我说:“孩子,钱不够了,明天给你买,好吗?”不懂事的我却伤心得哭了起来。父亲紧紧地抱住我,说:“别哭,孩子!爸爸明天一定给你买……一定买……”父亲不断重复着那几句话,然而,我却不相信,不停地哭。直到晚上,我也没理会父亲。
第二天,父亲一大早就出门了,到天黑才回来。一进家门,他就马上递给我一双漂亮的手套。父亲回来后就病倒了,一连几天也没能起床。此时我才知道,父亲是冒着大雪下到冰冷的河里摸鱼,然后拿到集市上卖了,才给我买回了手套。望着病在床上的父亲,我的泪水不禁夺眶而出。父亲用手摸着我的头,安慰说:“孩子,人活在世上,要记住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然后尽力去做好,这样,别人才会相信你……”父亲的这些话一直激励着我的成长,使我信守自己的每个诺言,踏踏实实走出人生的每一步。
1.换偏旁变新字,再组词。(2分)
抱 ( ) ( )拮 ( ) ( )2.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来。(2分)(1)信守诺言:(2)拮据:
为人处世(chǔchù) 不禁(jīnjìn) 吵嚷(rānɡrǎnɡ) 踏踏实实(tātà)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2分)
2
语文·五年级4.多读几遍短文,完成以下内容。(2分)
文章中,父亲为了给“我”买手套,竟 ,然后 ,
才 。父亲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 。
5.父亲为了给“我”买手套,大病一场,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2分)
《信守诺言》这篇文章中,父亲为了信守诺言给“我”买手套,大病一场。你被感动了吗?如果你联想起别的事,就拿起笔写一写你的心得吧。(3分)
五、习作芳草地(30分)
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回忆你的生活,有没有类似的体会?谈一谈你的读书体会。
要求:
1.分段叙述,文通字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2.不少于400字。
6.读完一篇文章后,把读后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写下来,就是心得笔记。
冰心奶奶在谈读书的时候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
3
第八单元检测题(B卷)(人教版)
(时间:100分钟 总分:100分)班级: 姓名:
一、拼音大家庭(10分)
1.看拼音写词语和句子。(6分)xīshōu
(1)阅读是什么?是( )。biǎodá
(2)写作是什么?是( )。2.把音节补充完整。(4分)
zhīzhīwéizhīzhīshìzhìyě
(3)( ),不知为不知,( )。
ìx h
(1)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j y ái h
(2)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
二、字词小树林(14分)
1.按查字典知识填空。(4分)
“张”字在字典里有多种解释,下面句子里的“张”字应选取哪种解释,请选择。①使合拢的东(1)听老师讲课时应专心,不要东张西望。( )(2)渔季到了,渔民忙着张网捕鱼。( )2.辨字组词。(4分)
(3)一张张白纸,都要爱惜,不能随便浪费。( )(4)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 )
刊( ) 恒( ) 遣( ) 诲( )刑( ) 桓( ) 遗( ) 悔( )3.按要求填空。(6分)
(1)( )( )有味 车水( )龙 画( )添足
( )然无味
(3)读书有三到: 西分开;②陈设、铺开;③看、望;④量词;⑤姓;⑥扩大、夸大。
(2)写含有“书”字的成语: 三、句子万花筒(20分)话的理解。(4分)
1.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联系单元内容和你的实际,讲一讲你对这句
2.给下列句子排排序。(6分)
( )露珠的身形很小,生命也很短暂,但它是不平凡的。
万( )更新 声名( )藉
子们的心田上。
( )它多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伏案灯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把毕生的滴滴心血洒落在孩( )当夜幕笼罩的时候,它像慈母用乳汁哺育婴儿一样滋润着禾苗。( )每当黎明到来的时候,它又最早睁开它那不知疲倦的眼睛。( )多么像辛勤的园丁,培育着祖国的花朵。
( )它默默地工作又默默地逝去,把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人类,而对禾苗却从来无所求。
4
语文·五年级3.读句子填空。(10分)
我七岁入私塾,老师就教我“三、百、千”,在“人之初,性本善……”的琅琅书声中,我开始观察、
认识世界。稍大些,更好读书,一卷唐诗宋词爱不释手,掩卷长思“李杜”,写文章仿效宋朝“三苏”,曾自置“文房四宝”,学古人泼墨挥毫,也曾意气风发,游历三山五岳……
(1)这段话中“三、百、千”的“三”指
(2)文中的“三苏”指 、 、 父子三人。(3分)四、精彩放映厅(8分)
1.我最感兴趣的书是 。我最喜欢的作者是 。
,“百”指
,“千”指
。(3分)
(3)“文房四宝”是 、 、 、 。(4分)
2.我目前最需要的书是 。因为 。五、快乐阅读吧(18分)
3.在课外阅读中,我喜欢的书中主角是 ,因为 。
(一)忆读书(节选)(8分)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国文教科书,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期待,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起来,居然越看越明白,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怎样的作用?(3分)2.仔细阅读文章,说说作者真正开始读书是几岁? 。(2分)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第一次读书是在其舅父杨子敬指导下进行的,是舅父教她怎样读《三国演义》的。B.“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主要是说母亲催促她睡觉,而她还想读书,于是哭了。C.作者在一知半解读书时,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是因为只学过这两个字的一半。
(二)小桔灯(10分)
冰心
这是十几年以前的事了。
在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我到重庆郊外去看一位朋友。她不在家,窗前桌上留着一张条子,说是她临时有事出去,叫我等着她。
我在她桌前坐下,随手拿起一张报纸来看,忽然听见外屋板门吱地一声开了。过了一会,又听见有人在挪动那竹凳子。我掀开帘子,看见一个小姑娘,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我似乎吃了一惊,把手缩了回来。我问她:“你要打电话吗?”她一面爬下竹凳,一面点头说:“我要打给××医院,找胡大夫,我妈妈刚才吐了许多血!”我问:“你知道××医院的电话号码吗?”她摇了摇头说:“我正想问电话局。”我赶紧从机旁的电话本子里找到医院的号码,就又问她:“找到了大夫,我请他到谁家去呢?”她说:“你只要说王春林家里病了,她就会来的。”
我把电话打通了,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拉住她问:“你的家远吗?”她指着窗外说:“就在山窝那棵大黄果树下面,一下子就走到的。”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我又回到屋里去,天色越发阴暗了,我的朋友还不回来。我无聊地站了起来,望着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看到那棵黄果树下面的小屋,忽然想去探望那个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我下楼在门口买了几个大红的桔子,塞在手提袋里,顺着歪斜不平的石板路,走到那小屋的门口。
我轻轻地扣着板门,发出清脆的咚咚声,刚才那个小姑娘出来开了门,抬头看了我,先愣了一下,后来就微笑了,招手叫我进去。这屋子很小很黑,靠墙的板铺上,她的妈妈闭着眼平躺着,大约是睡着
5
了,被头上有斑斑的血痕,她的脸向里侧着,只看见她脸上的乱发,和脑后的一个大髻。门边一个小炭炉,上面放着一个小沙锅,微微地冒着热气。这小姑娘把炉前的小凳子让我坐了,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我轻轻地问:“大夫来过了吗?”她说:“来过了,给妈妈打了一针……她现在很好。”
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你放心,大夫明早还要来的。”我问:“她吃过东西吗?这锅里是什么?”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我想起了我带来的桔子,就拿出来放在床边的小矮桌上。她没有作声,只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桔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的一大半轻轻地揉捏着。
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她没有说下去,只慢慢地从桔皮里掏出一瓤一瓤的桔瓣来,放在她妈妈的枕头边。
炉火的微光,渐渐地暗了下去,外面更黑了。我站起来要走,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桔碗四周相对地穿起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短短的洋蜡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说:“天黑了,路滑,这盏小桔灯照你上山吧!”
我赞赏地接过,谢了她,她送我出到门外,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一定!”她用小手在面前画一个圆圈,最后按到我的手上:“我们大家也都好了!”显然地,这“大家”也包括我在内。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桔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桔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看见我提着小桔灯,便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从……从王春林家来。”她惊异地说:“王春林,那个木匠,你怎么认得他?去年山下医学院里,有几个学生,被当作共产党抓走了,以后王春林也失踪了,据说他常替那些学生送信……”
当夜,我就离开那山村,再也没有听见那小姑娘和她母亲的消息。
但是从那时起,每逢春节,我就想起那盏小桔灯。十二年过去了,那小姑娘的爸爸一定早回来了。她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
1.体会句子中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1)她笑着说:“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这句话中的“笑着”能不能去掉?为什么?(2)“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中“一定”的作用是什么?2.“天色越发阴沉了”“窗外浓雾里迷茫的山景”有何含义?(2分)3.围绕着小姑娘做灯、赠灯,表现了她的什么性格?(2分)“好”字各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3分)
4.“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两句话中两个
六、习作芳草地(30分)你拿起笔写一篇读后感吧。
要求:
1.分段叙述,文通字顺,内容具体,感情真实。2.不少于400字。
读了《小桔灯》以后,你一定会被文章里面描写的那位小姑娘所吸引,心中有很多话想说吧。请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