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51028经济学思考题(已上交 )

来源:画鸵萌宠网
一、 思考题:

我们幸福吗?何为幸福?亚当〃斯密认为,经济发展应当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一个人一生只要身体健康,没有债务,问心无愧,已是无比幸福之人。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则提出一个关于幸福的公式是:幸福=效用/欲望。而关于欲望,中国有首《不足歌》有形象描述: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 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 娶的美妻生下子,又思无田少根基。 门前买下田千顷,又思出门少马骑。 厩里买回千匹马,又思无官被人欺。 做个县官还嫌小,要到朝中挂紫衣……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来下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坐下,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历史上关于幸福的观点有哪些?你怎么看?

答:(1)其实幸福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幸福就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更多时候,幸福不是单单来源于物质,幸福是一种心灵的愉悦,幸福是一种温暖,幸福可以是饥饿时的一粥一饭,幸福可以寒冷时的一件棉衣,幸福可以是家乡的那缕炊烟,幸福可以是冬日的暖阳,幸福可以是春日的小雨,幸福更是那亲人的牵绊,幸福更是深深的爱意,幸福更是那关爱的目光,幸福更是那无言的关怀和鼓励,幸福更是那深深的牵挂。 (2)历史上关于幸福的观点:

幸福存在于生活之中,而生活存在于劳动之中。——列夫〃托尔斯泰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列夫〃托尔斯泰

真正的幸福只有当你真实地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时,才能体会到。——穆尼尔〃纳素夫 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徐特立 (3)对于幸福真的不胜枚举,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幸福其实是一位好客之人,只 要我们愿意亲近幸福,幸福的大门就会随时为我们打开,其实幸福就在我们脚下,只要我们愿意弯下腰,幸福就会轻拾在我们手中;其实幸福的台阶并不高,只要我们愿意抬起自己的双脚,就会迈上幸福的台阶;其实幸福就像花一样,开在我们的世界、开在我们的心中!

二、 案例分析题

1.聪明地工作

从前有个奇异的小村庄,村里除了雨水没有任何水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村里的人决定对外签订一份送水合同,以便每天都能有人把水送到村子里。有两个人愿意接受这份工作,于是村里的长者把这份合同同时给了这两个人。

得到合同的两个人中有一个叫艾德,他立刻行动了起来。每日奔波于1里外的湖泊和村庄之间,用他的两只桶从湖中打水并运回村庄,并把打来的水倒在由村民们修建的一个结实的大蓄水池中。每天早晨他必须起得比其他村民早,以便当村民需要用水时,蓄水池中已有足够的水供他们使用。由于起早贪黑地工作,艾德很快就开始挣

钱了。尽管这是一项相当艰苦的工作,但是艾德很高兴,因为他能不断地挣钱,并且他对能够拥有两份专营合同中的一份而感到满意。

另外一个获得合同的人叫比尔。令人奇怪的是自从签订合同后比尔就消失了,几个月来,人们一直没有看见过比尔。这点令艾德兴奋不已,由于没人与他竞争,他挣到了所有的水钱。

比尔干什么去了?他做了一份详细的商业计划书,并凭借这份计划书找到了4位投资者,和比尔一起开了一家公司。六个月后,比尔带着一个施工队和一笔投资回到了村庄。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比尔的施工队修建了一条从村庄通往湖泊的大容量的不锈钢管道。

这个村庄需要水,其他有类似环境的村庄一定也需要水。于是他重新制定了他的商业计划,开始向全国甚至全世界的村庄推销他的快速、大容量、低成本并且卫生的送水系统,每送出一桶水他只赚1便士,但是每天他能送几十万桶水。无论他是否工作,几十万的人都要消费这几十万桶的水,而所有的这些钱便都流入了比尔的银行账户中。显然,比尔不但开发了使水流向村庄的管道,而且还开发了一个使钱流向自己钱包的管道。

从此以后,比尔幸福地生活着。而艾德在他的余生里仍拼命地工作,最终还是陷入了“永久”的财务问题中。

多年来,比尔和艾德的故事一直指引着人们。每当人们要做出生活决策时,这个故事都能给人以帮助,所以我们应时常问自己:“我究竟是在修管道还是在运水?”“我是在拼命地工作还是在聪明地工作?”

请问,在案例中你看到什么?请用经济学原理来分析。

答:首先,比尔,让我看到了企业家的精神、创新冒险精神:在这样一个仅依靠雨水作为水源的小村庄,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与两个人签订了送水合同。其中一个人选择自己打水并运水去村庄,以此来履行合同;另一个人则选择制定详细的商业计划,开发了条送水系统,以此来履行合同,并逐步向全世界推销。

第二,同样是送水销售工作,艾德是使用体力劳动一担接着一担地挑,长年累月,不辞辛苦;而比尔通过脑力劳动站在了一个更高的角度,既是冒险也创新:建送水系统,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村庄人们的吃水之困,从经济角度上实际地大幅降低每桶水的价格,既方便也经济实惠。

思维扩散一下,“聪明工作”这个故事对于企业新产品开发的启示也可概括为“后来者居上”。企业想要蒸蒸日上、稳步上升,在开发新产品时不要只一味追求领先潮流,而应采用“慢半拍”的方式,紧跟市面的产品,研究其不足,同时研究消费新需求,适时完善商业计划,从而开发出市场需求更大的适销对路的产品。

2. “1根针和4 800根针”

斯密的《国富论》形成于18世纪下半期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开始的时期,他从事教学的大学所在地——格拉斯哥又是当时苏格兰的工业中心,制铁工业和纺织工业都很发达,这使斯密有可能实地观察工业区的经济,为他进行写作提供依据。他考察了一个最平凡的生产大头针的工场。当时制针的过程,从绞铁条到拔细抛光,再磨细针头,装针后边的那个小球,然后包装到一个纸盒里,共18个环节。在分工不完善的工场里,至少有一个工人师傅要干两个以上的环节。通常每天最多生产不会超过20根针,有可

能每人每天仅仅生产出1根针。但是,有一个典型的手工工场,它有18位师傅,都没受过多少教育,但他们组成一个有效的团队,分工做18样工作,每人只做一件事:第一个工匠拉出铁丝,第二个工匠把它弄直,第三个工匠把它剪断,第四个把它磨尖,第五个把另一头磨平……这样下来,每个工人平均每天能生产4 800根针。这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了至少240倍,——如果不是4 800倍的话,也就是说,分工和专业化使劳动生产率成百上千倍地提高。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对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有什么启发?

答:(1)说明了善用了分工机制,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不专业学习一种特殊技术,那么他们不论是谁,绝对不可能制造二十枚针,说不定一天连两枚也制造不出来,这就是分工的高效作业。

(2)我们生活中团队的协同合作,让全体成员有凝聚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共 同完成任务目标,而明确的分工,就是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产生了真正地内心动力,这样才会使一气呵成。

三、判断说明题:

假定有两个老人都有购房行为,其中一个老人说,我攒了一辈子钱,昨天总算买了一套房,住了一夜就来到了天堂;另一位老人说,我也很辛苦,住了一辈子的房,直到昨天才还清买房的贷款,今天就来到了天堂。如果真有这样两位老人,你认为哪位老人聪明些?为什么? 答:第二个老人更聪明。

根据持久收入假说和生命周期假说,单个消费者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当前的绝对收入来做消费决策,而是根据终生的或持久的收入来做决策,也就是说,消费者不单单考虑本年度可支配收入,还把他们在将来可能获得的可支配收入考虑进去,当他们购买住宅或汽车之类的需要大量资金,而他们目前的收入和已经积累起来的货币又不足以支付如此巨大的金额时,就可以凭借信用的手段用贷款来完成购买行为,用以后逐年逐月获得的收入来归还贷款。

这样,消费者就可以提前获得消费品的享受,所以我们说后一位老人更聪明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