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等理科教育 人文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 人文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 杨英顺 张红爱吴晓灵 (湘潭大学教务处,湖南湘潭411105) 摘要发展人文科学是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应有之义。本文将人文科学定位在文化 学研究领域,探讨了人文科学的三大重要价值。接着从内外部因素、历史与现实的维度分析了人 文科学教育边缘化的原因,并就高等教育领域如何进行人文科学教育的改革提出了一些思路。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在学科高度综合的今天,不仅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截然不分,而且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联 系也日益紧密,人文科学的发展与创新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的基础性作用。高等学 校是发展和创新人文科学的重要力量,因此本文着眼于人文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人文学科的定位与价值 (一)人文学科的定位 关于人文科学是科学还是学科,国际学术界存有激烈的争议。英美两国认为科学是具有高度 逻辑严密性的实证知识体系,人文方面的不能成为科学,因此它们高校中的学科分为自然、社会 和人文三类。而德国学术界则主张科学是一切体系化的知识,因此德国把所有科学只分为两类: 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文化科学)。[1]德国的精神科学相当于我国学术界所称的人文社会科学, 其中的人文科学属于科学。但由于后来居上的自然科学的强势影响,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在历史 发展进程中所天然形成的紧密的血缘关系发生了变化,同时传统的人文科学也相应地进行着现代 形态的转变。正是这种无法断然割舍的血缘关系,以及人文科学现代形态的转型的模糊性,以及 社会科学本身的一些依附性所带来的局限性,造成了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边界不清。 这种边界不清的状况一方面给两者的学科定位增加了困难,但它在另一方面却提醒人们,传 统的依靠各自的研究对象来进行界线划分的思维方式必须改变。人文,一般理解为“人”与“文 化”。“人”是各门具体科学都要研究的对象,只是侧重点不同。自然科学是从生物学、生理学甚 至心理学的范围,研究人的自然(生物)属性,社会科学是从人的行为对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 影响这一维度对人进行研究的。人文科学对人的研究,大家一般是从文化学的角度进行的。笔者 认为,将人文科学研究定位于文化学是有其合理性的。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所形 成的较为稳定的态度、习惯、思维方式等,它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因此,人文科学对 人的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个人,也不是局限于个体人,而是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存在与活动, 鉴瑟品智 篙省资助项目湖南省 年普通高校教改课题“----0240-0-40 普通高校教改课题“年1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精英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湘教通 1 2004I 344号).作者简介扬英顺(1965一)男。湖南武冈人,讲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1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等理科教育 2006年第2期(总第66期) 而这种活动就不可避免地涉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领域。这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就超越 了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在互相联系中进行了各自较为明确的定位。 (二)人文科学的价值 第一,建立完整的科学体系之用。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普朗克曾说:知识是个完整的链条,人 们由于自己认知能力的局限,人为地割裂了知识这一完整的链条。如此,才有物理学、化学、数 学、文学、史学、哲学等等。他预言,随着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被人为割裂的知识链会重新联 接起来。而在当前,要实现知识链的重新联接,就离不开弘扬人文科学的基础性价值。人文科学 是联系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邹诗鹏教 授认为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也并不是传统上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即两者具有类似于自然科 学与技术科学那样的那种理论学科与实践学科之间的差别,当代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正呈现一种 前所未有的“视界融合”景观。L2 J 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也是不可分割的。近现代人文科学的产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近现 代科学经验基础之上o C3]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具有不少交叉领域,这些领域既属于自然科学,又 属于人文科学。两者的研究方法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人文科学也讲究科学性,在本质上是一种 认识活动,其思维方式在本质上是理性的。人文科学也强调“逻辑”与“证据”,要求材料详实, 论据确凿,推理严密,结构严谨等。而自然科学的研究离不开历史方法的考察,离不开一定的哲 学思维的运用。总之,人文学科的基础性使它渗透于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深层结构,同时以一 种特有的文化方式参与了实践及相关的知识学科的进化。 第二,文化建设之用。人文科学的文化建设之用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对整个社会、民族文 化的传承与创新。人文学科总是表征和承载着人类文明一些内在的和稳定的特质,如传说、道 德、习俗、教化、信仰以及时代精神等,通过文化的选择、创造和传承等,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 会的文化演进。因此有学者认为人文科学对整个科学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结构起着一种“营养基” 的作用。人文科学的繁荣总是意味着某种稳定的精神品质与教养,某种浓厚的历史积淀,以及某 种能够激活创造性与想象力的文明酵母。 】第二个层面则是体现在它对个体精神世界的建设上。 人文科学能够启迪心智,开阔人们的眼界,提高鉴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提供价值观与理 想信念的指导,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净化灵魂,安顿生命。 第三,经世之用。人文学科的超验性与形上性,使它的经世之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操作性与 量化性,是通过价值导向、思维方式等影响人们的行为来发挥作用。人文科学具有重要的社会思 想启蒙的作用。每当社会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先进的思想观念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如法 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人文科学对科技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比如,西方人重真和求真 的精神与态度,极大地促进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在目前工具理性盛行的时候,充分挖掘自然 科学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从而克服实证主义的自然科学观,引导人们在科研成果的应用中趋利 避害,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另外,就个人而言,人文科学的教育背景有利于人们适应不同的社 会需要。如现任惠普公司主席和首席执行官菲奥莉纳女士在大学时主修的是中世纪历史与哲学。 她认为自己的文科背景使得她“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去看待整个世界和生活,这对于无论哪个方 面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 5。 二、人文科学教育的困境及原因探析 由于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和法国科学学院(Academic des ScienceS)的工 作,使自然科学从哲学中逐渐分离出来,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 要的地位。 18世纪以后,“自由教育”课程的地位由开始动摇恶化为衰落分化,科学技术方面 的专业独领风骚。人文科学教育的尴尬,国外学者描述为:“‘人文科学’是2O世纪对那些遭排 --・——108—--——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等理科教育 人文科学发展与高等教育改革 拒在自然和社会科学之外的学科的简便总称”。[ ]在我国,近代自然科学技术课程与专业进入高 等学校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目前的人文学科教育已经边缘化。笔者将从人 文科学教育的内外部因素、历史与现实的影响等角度对我国人文教育边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 第一,科学与技术教育不容置疑的权威性和巨大的社会适应性强势挤压了人文学科的生存空 间,甚至异化了人文教育。工业革命的发生以及现代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 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职业日益专业化,知识快速分化,人们不再是传统型的百科全书式的 人物,实用知识对求职的便利性对人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专业教育,尤其是技术教育,牢 固地占据了高等教育中的统治地位。从而在对高等教育涵义的理解中,人们往往“容易将触角指 向高等教育的一个属性——专业教育,把专业教育看作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基础教育的根本属性”, “而疏于考虑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本质特征。”[8] 人文课程不仅在高校中位卑量小,而且仅有的人文教育课程也被科学教育异化,丧失人文 性。具体表现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追求教材体系的逻辑化,教学过程的程式化、序列化,教学 方法语言和内容的透析化、准备理解化,知识完全量化,能力训练的层次化,考核测试的标准化 等等。这种以科技主义理性哲学为本位的人文课程教学完全抽去了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个 性,人文教育名存实亡o L9J 第二,人文学科教育自身的原因。在理念上,人文学科教育是旨在修养心性,砥砺德行,培 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所谓“完人”教育。面对学科界限日益模糊、科技教育占据主导地位的形 势,人文学科教育并没有开放自己的领地,反而“诉诸一连串特定的、不能跨越的对立概念—— 文化与功利、批判理性和实用理性等(来作辩解)。人文学者为求巩固自己在建制内的自主性, 把自身追求的目标说成与所有的目标理性无关。这种说法预设了自由民教育所提倡的‘完人’发 展和不计实利地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得人文学科比起斤斤计较的‘职业训练’更为高尚,使它们 超然于以计算为前提的管治理性”。但这种作法不得不付出“沉重的知性和政治代价”。“人文学 科这样公式化地维护自己的做法,已有点儿使它们无法真正反省和检讨那些支配着它们的因素和 力量o'[10J在教学方法上,由于种种原因,人文学科教育仍停留在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上。而 知识的分化与综合使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统计方法、概率方法 等和各种现代技术手段对人文学科和人文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大。研究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陈旧极大 地影响了人文学科的产出,从而威胁到其存在的社会与学理基础。 第三,历史的原因。首先,在思想上,我国对科学概念的引进以及科学教育的理解是肤浅 的。从洋务教育开始引进现代科学教育内容以来,国人对它的理解与应用主要是服务于“师夷长 技以制夷”的目的,人们将科学等同予技术。在科学教育中,重技术性的传授与培训,而忽略了 科学献身精神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质疑态度的养成等。其次,前苏联的文理分家,重视专 业教育的教育模式,在体制上破坏了我国原来的通才教育传统。再次,后来的政治运动导致了 “文科无用”、甚至文科危险的思维定势。文科教育只剩下一两堂教条化的政治教育,与陶冶人 格、发展个性、了解传统文化、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等为主旨的广博的文科教育相距 甚远。而目前,商品经济的洪流再一次淹没了人们对人文学科教育的诉求。 第四,现实的原因。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对通识教育也带来了不利的影 响。马丁・特罗认为“尽管单元课程和单位学分系统对大众高等体系带来许多优势,给初露端倪 的普及教育系统甚至带来更多的优势,但这些优势的获得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主要的代价是对 课程学习连贯性的破坏,尤其是对通识教育的影响,而通识教育是绝大多数学生在他们取得学位 的前半段学习期间的学习的主要内容。”[¨】扩招直接引发了学生就业问题。学生为了就业,不可 避免地选择实用性的学科,高校为了通过较高的就业率来吸引学生,也将必然重视专业教育,而 冷落人文教育。同时,大众化阶段课程结构由原来的递进式发展为模块式的单元课程,这些平行 一10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等理科教育 2006年第2期(总第66期) 的或者以某些学科领域以核心的通识教育模式,到底如何实行各学科知识的相通与相融,以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却仍是一个有待探讨的重大课题。另外我国高校目前普遍的院系建制在一定程 度上是阻碍了学科的融合以及人文教育的改革。 三、发展人文学科与高等教育的改革 目前,我国人文学科的发展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时机。但是,遇到的挑战依然存在,学生挑选 专业以及学习方式受职业市场的影响仍很明显。而且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人文教师的素质不容 乐观,人文学科教育的现状与人们对人文学科的价值期待仍相距甚远。高等学校是实施人文教育 的重要机构,在高等教育中落实和提升人文学科的地位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大力支持人文学科的发展。从经费上切实保障人文学科发展的需要,鼓励和支持人文 学科的教师寻找与申报具有时代性的和基础性的重大课题,重点扶持跨学科联合攻关课题研究, 注意人文学科成果的累积性、连续性特点,从而在人文学科教师的培养与评价上把握好量与质的 辩证关系0对人文学科学生的评价与要求也应注意这一特点。 第二,人文学科自身要有创新意识。一方面,人文学科教育必须去除科技教育对人文教育的 异化,回归人文教育的本质,彰显人文性。另一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人文学科研究的经验与 成果必须在内容与方法上进行创新,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寻找有生命力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使人文学科参与历史创造。在方法上,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方法,拓宽加深人文学科的研究内容, 取得新的成果。 第三,进一步探索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形成机制。一方面,高等学校要根据学校自身已有学 科优势,按照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原则,在不同学科之间构建共同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 通识教育平台,把通识教育目标与人才培养的总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识教育如何真 正内化、并实现知识迁移,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课题。况且,人文学科主要是进行有关文化的研 究,而文化是无时无处不在的,因此,仅仅依靠单元式的通识教育课程并不能完全实现素质教育 的目标。人文教育应该全方位全时段地进行,为此,需要探讨人文教育如何在专业教育中实现, 需要探讨校园文化的培育等。 第四,逐步建立与人文学科自身发展特点相适应的人文学科教育评估指标体系与评价机制。 包括对人文学科师资建设及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两个方面,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健全评价机 制,使人文学科教育回归“人的情感、人的意志、人的个性”,达到陶冶人格、发展个性、了解 传统文化、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联系等为主旨的广博的人文学科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大椿.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定位与社会功能[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3):28—36. [2][4]邹诗鹏.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视界融合”[J].天津社会科学,2003(4);12—14. [3]孟建伟.人文科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5):13—2O. [5]杜维伟译.惠普女总裁的成功之路[J].东方青年疯狂英语阅读版,(18):第57页. [6][7][1O]华勒斯坦等.学科・知识・权力[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第16、159—160页. [8][9]张金福,薛天祥,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恩与重构[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1(4):75—80、107. 【l1 J MartinTrow.FromMBssHigherEducationtOUniversalAccess.TheAmericanAdvantage.http://gspp.berkeley.edu/ people/faculty/emeritus/Minerva.The-Amerlcan-Advan.copy.pdf. 一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