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斌
(赣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法律学院,于都县第二中学,江西 赣州 342300) 摘要:如何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哲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一直是高中政治课教学实践面临的难题。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素以语言精练、内涵深刻、意境高远为大众所喜爱,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哲学思想,与哲学具有紧密联系。古典诗词走进哲学课堂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化教学内容,活化哲学课堂,提高教学有效性,还可以传承中华古典文化,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养。
关键词:新课改 古典诗词 哲学课堂教学 运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6401(2016)17-0000-01
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共有四个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及《生活与哲学》,“《生活与哲学》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涉及到了哲学的特征、哲学的相关流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中的基本问题等方面。”[1]因此,《生活与哲学》模块相较而言内容深奥抽象,概念原理晦涩难懂。古典诗词具有语言精练、含义隽永、意境深远等特点,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与哲学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果将古典诗词与哲学理论巧妙结合,不仅可以优化教学流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感染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泛学科素养,提升学生审美情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当前高中哲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材内容抽象深奥,概念原理晦涩难懂
人教版《生活与哲学》主要分为四个单元两大版块,就整体而言,单元与版块互相嵌入,难以辨别,单元与单元之间、板块与板块之间亦是缺乏联系,难以整合;就教材内容而言,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理论性,虽然教材配有不少辅助文字及图片,但要在较短时间内通过这些资料理解并掌握教材知识点确实非常困难;就哲学概念、原理及方法论而言,对于几乎没有哲学学习基础的学生而言,则显得非常深奥抽象,如果不能提供有效的教学资料,辅之以有效的教学策略,必然难以达到教学预期效果。 (二)教师教学讲授为主,理论灌输占据主导
面对哲学教材内容的抽象深奥、概念原理的理论晦涩,绝大多数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采取了讲授为主的理论灌输。这种“单口相声”式以理论解释理论的方法,不仅缺乏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而且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这些都是与新课改不符的。从表面上看,学生在课堂上短时间内记住了这些哲学名词及概念,但这种纯粹靠“填鸭式”获得知识,并没有真正得被内化,学生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发现哲学与其他学
科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这就容易导致学生消化不良,张冠李戴。 (三)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哲学课堂气氛沉闷
调查问卷统计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其实不喜欢上哲学课。“在关于对哲学课喜欢程度问题的回答中,仅仅11.36%的学生比例表示“非常喜欢”,表示不太喜欢的占占比51.22%,更有甚者表示“非常不喜欢”。”[2]不喜欢的原因不仅跟教材内容难懂、教学枯燥无味有关,更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其实根本明白学习哲学到底有哪些意义,即为什么要学哲学。显而易见,在这种教学现状下多数学生必然缺乏学习哲学的动力,没有了对哲学的兴趣,这也必然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不能及时跟上教师上课节奏,长此以往,课堂氛围也就变得沉闷,教学效果不理想。
二、古典诗词在高中哲学课堂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分析
古典诗词走进哲学课堂是符合教学规律、顺应课程改革潮流的,但就其本质而言,古典诗词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让学生真正的掌握哲学知识才是本意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针对性,精心挑选既富有思想性又具有科学性的古典诗词素材,坚持贴近生活与贴近实际的原则,在课堂上有的放矢的展示出来。 (一)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在将古典诗词引入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以政治课本为根本遵循的指导原则,必须有针对性的挑选古典诗词,将古典诗词与哲学知识二者有机结合,把抽象的政治课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诗词,让枯燥无味的政治课堂变得有声有色。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坚决避免为了“诗词化而诗词化”,不能让学习古典诗词成为了“重头戏”,如果所挑选的古典诗词不能很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或者连其本来的涵义都没有完全弄清楚,这样就不可避免造成了生搬硬套,本末倒置,最终让课堂教学未能实现预期效果。
(二)学科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原则
“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基本理论知识,这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终极目的。”
[3]哲学不仅是高中政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打开高中政治学习之门的钥匙,为完成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首要任务,实现教育的终极目的提供了重要的原理及方法论保障。因此在哲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学科性原则,即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为指南,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以理解并掌握教材基础知识为根本,提高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本归属于文学范畴的古典诗词引入哲学课堂必须服务于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起“催化”作用,切不可本末倒置。
所谓人文性原则是指在教授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学生通过对古典诗词的感悟与学习获得一种审美化体验,不仅可以提高人文素养,提升审美情趣,而且可以陶冶道德情操,塑造人生品格,实现了“智”与“美”全面发展。蔡元培先生就曾经说,“凡是学校的课程,都没
有与美育无关的”。作为美育的重要课程,“思想政治课应该通过审美化教学来培养学生求真向善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在对美的感受、体验和领悟的基础上,内化习得思想道德修养,从而达到道德和人格上的完善。”[4]将古典诗词与哲学理论有机结合无疑是非常有效审美化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智”的发展,还可以实现学生“美”的发展。 (三)适度原则
对于哲学课堂而言,古诗词作为教学的“催化剂”,必须讲究适度原则,具有针对性,紧扣教学内容,具体而言有以下四点:第一,古诗词不宜选用过多、过长的篇目,做到适度、适量,力求短小精悍;第二,必须考虑当前学生的接受水平,选用的古诗词不宜过于深奥抽象、复杂难懂,最好选择学生喜欢且乐于接受的古典诗词,如果所选内容超出学生理解水平,则容易变成语文欣赏课,弱化教学效果。第三,“在选用古诗词方面也要选择最具代表性的诗句,根据所要教授的内容选用带有趣味性还是教育性的”[5],即必须具有针对性,把握教学个性,不能千课一面,搞“一刀切”。第四,注意课堂时间的分配,时间应该主要花在掌握教材课程知识点上,而不能过多的去解释所选诗词的涵义。 三、古典诗词在高中哲学课堂中可应用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巧用古典诗词导入课堂,使课堂渐入佳境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环节作为一堂课的起始,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成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决定着这一堂课效果的优劣。倘若在哲学课堂的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运用古诗词进行导入,不仅可以渲染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求知欲,让课堂渐入佳境,而且可以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人格。
例如在讲授《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这一框题时,就采用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导入新课,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在多媒体上展示诗词全文。 其次,组织学生起立齐读朗诵,向提问学生:“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学生思考完后,再继续发问“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最后,巧妙地将诗词的背景与“发展的实质”“不失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等知识点紧密有机的结合起来,领会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的革命情怀,体会到新中国和平的来之不易,这样不仅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而且还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二)巧用古典诗词讲解及突破重难点,使课堂活跃灵动
对于一堂哲学课而言,重点难点能否得到妥善地解决无疑决定着这堂课的好坏。相对于导入环节的抛砖引玉,重点难点突破环节则是一堂课中最至关重要的环节,可以说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想成功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必须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将哲学知识通俗化、生活化,实现寓教于乐,予乐于教。如果可以巧妙地运用古诗词,加之以精心设计和完美展示,哲学知识点的深奥、理论及抽象等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重点和难点轻松突破后,学生乐于深入课堂,乐于理解与运用,教学效果也随之加强。
例如在讲授《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中讲到“为什么面对同一问题,人们会作出不同的
价值判断?作出不同的价值选择呢?”这一教学重难点时,就可以引用唐代李约的《观祈雨》与清代郑燮的《潍县署中画竹》进行对比。组织学生起立齐读朗诵后,向学生提问:第一首诗《观祈雨》描述的大旱祈雨场面中,面对旱灾农民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而地主又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为什么农民和地主的做法和想法具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这又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发表看法: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不同的阶层,阶级立场不同,因此,他们的看法不同。从主观因素来讲,主要是因为人们立场不同,价值观与世界观不同等因素造成。学生针对该回答进行评价和讨论,教师继续向学生提问:到底怎样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呢?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有没有什么评价标准呢?此时,同步在多媒体上展示第二首诗《潍县署中画竹》,引导学生得出“我们如果想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树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观点”的结论。 (三)巧用古典诗词总结课堂,使课堂升华主题
古语云:“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回响”,在哲学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古典诗词作为一堂课的结尾,往往可以达到“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实现课堂主题的凝练与升华。倘若一堂课以“百里”计,前面的开头导入和重难点讲解环节就是这“前面九十里”,而结课环节就是这“最后十公里”。而这“最后十公里”往往决定着这堂课的最终教学效果。
例如在对《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一框题内容进行课堂小结时,在对该堂课知识点进行总结梳理的基础上,让学生朗读明代钱宰的《拟古》压轴。诗中“长江流淌不息”“昼夜交替”“秋去春来”等意象充分说明了自然界的造化循环,呼应了“世界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的课堂主旨,而“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则寓意人在年轻少壮时,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这样不仅巧妙地总结了课堂知识点,巩固了基础知识,还起到了呼应开头导入,升华课堂主旨,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语
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使人聪明,给人智慧,赋予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力量。中华传统文化孕育下的古典诗词,同样古老而优雅,与哲学相辅相成,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古典诗词走进高中哲学课堂,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与能动性,适应学生认知水平,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顺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必然要求。古典诗词犹如开启哲学之门的钥匙,将古典诗词与哲学课堂无缝对接也就让学生成功的叩开了知识殿堂之门,不仅可以习得丰富的哲学知识,提高学科素养,培养成熟的辩证思维与探究能力,还可以传承古典诗词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瑞婷:高中政治课《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素材研究[D].河南大学,2015 [2]陈燕:高中思想政治哲学课教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4
[3]孟庆男.马宝娟.谭永梅.《思想政治(品德)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1 [4]刁兆慧.思想政治课审美化教学研究 ——以《生活与哲学》课为例[D]. 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张艳. 高中《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古典诗词的运用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