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二则》名师教案
(一)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1.读准字音,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字词。
2.熟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并背诵第一则《北冥有鱼》。 文化传承与理解
1.了解《庄子》善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的艺术特色。 2.理解庄子向往自由、追求诗意的精神。 思维发展与提升
1.疏通文意,概括主要内容。
2.理解鲲鹏形象,体会庄子和惠子的论辩艺术。 审美鉴赏与创造
1.学习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并理解其表达效果。 2.理解、积累意蕴深远、体现高超论辩艺术的语句。 (二)教学建议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讲一些庄子的故事和关于《庄子》的特色,拉近师生与庄子的距离。
《北冥有鱼》
1.结合注释,落实重点词句的翻译,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勾画描写鲲鹏形象的语句,朗读赏析,把握其特点。 3.本文节选《逍遥游》,因此可以结合《逍遥游》,把握寓意。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结合注释,落实重点词句的翻译,疏通文意。 2.品味、朗读庄子与惠子的对话。
3.结合语境,理解“安”的意思,讨论思考:庄子和惠子谁更有道理。 (三)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 / 5
2. 赏析、朗读鲲鹏形象,体会鲲鹏精神。 3. 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①赏析鲲鹏形象,体会鲲鹏精神。 ②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庄周化蝶》《涸辙之鲋》《钓于濮水》等视频,亲近庄子。 北冥有鱼,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象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鱼吗?它不仅硕大无比,而且还富于变化!今天我们学习节选自《逍遥游》里的这个故事。
二、检查预习
1.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 抽查重点词语的意义,翻译重要句子。 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1.北冥有鱼,整篇文章都是在写鱼吗?还写了什么?
明确:1、2句写鲲,从“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到“去以六月息者也”写鹏,后面还写了野马、尘埃。
2.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鹏,标题是“北冥有鱼”却写鹏?
“化而为鸟”这只鹏是由鲲变化而来的,这简直太神奇了! 四、赏析鲲鹏形象
1. 鲲为什么要变成鹏?根据“化而为鸟”发挥想象,说说鲲变化的过程。 明确: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比海更宽广的是天,硕大无比的鲲为了追求更大的逍遥和自由,鲲通过努力化作了鹏。
甲骨文中的“化”(见下图),左边是一个头朝下的人,右边是一个头朝上站立的人,变化非常巨大。鲲化为鹏,鱼嘴变成了鸟喙,鱼鳍变成了翅膀,这一变化不仅巨大,过程还艰辛,可能会忍受剧痛。
2 / 5
2.这是一只不凡的鱼,那么如凤凰涅槃,乘风而飞的鹏又有怎样的独特之处?请细读课文,用“我从 (词句)中,读出了鹏的 ”句式来说。
明确:我从“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中,读出了鹏它的翅膀不仅大,而且充满了力量。
我从“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中,读出了鹏的智慧和志向远大。 我从“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读出大鹏的力量很大,决心之大。
3.化而为鸟,乘风而飞,我们在鲲鹏身上体会到了怎样的精神? 明确:追求远大理想的执着勇敢,聪明智慧。 齐读写鲲鹏的语句,读出这种翱翔云霄的气势。 4.鹏鸟除了自身的努力,还凭借了哪些条件飞上了云霄? 明确:海运、水、扶摇(旋风)、六月息(六月大风) 五、探讨寓意
1. 文章后面为什么还写了野马,写了鹏的俯视,作者目的何在呢? 明确:①“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微小的“野马”“尘埃”与巨大的“鲲鹏”对比,但这一大一小都有所凭借。
②我们站在大地上看大鹏翱翔于其中的天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高远看不到尽头,但其实它不过是无边无涯的积气而已,湛蓝并不是天真正的颜色。同样,九万里之上的大鹏俯视我们置身其间的大地,也和我们在地面上看天一样,并不能看清楚,我们的大地,遂变成大鹏所见之天。这句写出了大鹏即使飞到了九万里的高空,但仍会受到制约。
2. 思考《北冥有鱼》的寓意?
明确:在《北冥有鱼》中,庄子借鲲鹏寄托自己向往逍遥、追求精神自由的愿望,但也指出大鹏、野马的逍遥都是“有待”的,是有凭借的。可见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条件的,并不能获得真正的逍遥。
六、课时作业 1.熟读并背诵全文。
2.拓展阅读《逍遥游》并思考:庄子认为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第二课时
3 / 5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2.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安、固”等重难点文言词汇。 3.品析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感悟庄子的思想和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品析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感悟庄子的思想和人生境界。 教学方法: 品读法、讨论法 一、导入
在《北冥有鱼》中,庄子带我们领略了鲲鹏的大美,这节课我们再跟随庄子去濠梁之上,感受一条小鲦鱼的快乐。 二、初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明确: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三、再读课文,落实重要词语的意思。
明确: 安:怎么 固:本来,固然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循,追溯。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义。 .四、品读对话。
1.勾画庄子与惠子的五次对话,他们的辩论是怎么开始的,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庄子知鱼之乐,惠子认为庄子不知鱼乐。 2.庄子是怎么反驳惠子的呢? 第一次: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第二次: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3.怎么理解庄子这两句回答?两句中的“安”是什么意思。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安:怎么 汝安知鱼乐云者。安:(在)哪里
4 / 5
4.分角色,把握人物心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请生点评。 五、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你觉得庄子、惠子谁更有道理?到底庄子是知鱼乐,还是不知鱼乐? 明确: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庄子是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和万物平等共生,与外界契合无间,绝顶聪明的庄子早已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总之庄子重欣赏,惠子求真知。我们看到了一个超然物外、天人合一的庄子,和固守现实、严谨的慧子。 六、课时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秋水》。
2.写作训练:发挥想象,对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他们的表情、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