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0年6月江苏省常州市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语文试题(教师版)

来源:画鸵萌宠网


九年级教学情况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2020.6

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请将答案全部填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依次分别填在方格内。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历久弥( )新的英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今天,中国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英雄精神。让我们mínɡ( )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从英雄身上汲( )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pánɡ bó( )力.量。

(选自《中国剪报》)

【答案】汉字:①铭②磅③礴 拼音:④mí jí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拼读能力和对汉字的书写能力。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得出相应的词语。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弥”应读“mí”,注意不要误拼为“ěr”,“汲”应读“jí”,注意不要误拼为“xī”,“铭”不要误写为“明”,“磅”不要误写为“庞”,“礴”不要误写为“薄”。 2.选出对下列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两项( )

A. 《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傅聪要懂得感恩,善于向人表达善意。他的教育信条是“先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钢琴家,终为人。”

B. 《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问了好多原因,他却只管摇头,其真正原因是为两处田地。

C.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六十多岁依然是个童生,受尽嘲弄和冷遇,仍执着科举。是一个备受压抑,苦苦挣扎的老书生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批判了科举制度。

D. 《朝花夕拾》中作者回忆少年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卧冰求鲤、黄香扇枕”。

E. 《五猖会》中当我背完《鉴略》,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我却并没有他们高兴,甚至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答案】CE 【解析】

【详解】A.傅雷的教育信条是“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B.他不肯断气是因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D.《二十四孝图》中的故事“卧冰求鲤”不在“可以勉力仿效”中; 故选CE。

3.说出下面这则“世界读书日”漫画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寓意:该漫画批评了当今时代人们更多地依赖电子产品,而忽略读书的现象。 【解析】

【详解】这道题考查解说漫画寓意的能力。先仔细观察整体构图,注重细节(包括文字);再由主体特点联想构图要素的象征义、寓意;最后用准确的语言进行表述。仔细观察漫画可知,画面上一双大手,左手拿着一本书,右手拉着一个孩子,右手手臂上写有“世界读书日”几个字,画面右边是一个正拿着平板电脑急于离开的小孩。画面上边配有大人的一句话“仅此一天,给个面子”。据此可知,该漫画的寓意是:批评了当今时代人们更多地依赖电子产品,而忽略读书的现象。 研读唐朝诗人韦应物的绝句《秋夜寄邱员外》,完成题目。

怀君属②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释】①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与韦应物常有唱和。②属(zhǔ):适逢。③幽人:隐居之人,指邱丹。

4. 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分析本诗后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案】4. 表现诗人对朋友

思念以及此时自己的孤寂之情。

5. ①“空”是空寂,“山空”属无声静景;“落”松子落地是有声动景。在此以动衬静,烘托了一种空寂

的氛围。②运用想象虚写的手法,从朋友的角度写起,形象地写出了友人之间相互思念、夜不能寐的孤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的意思是因为怀念您,在这悲凉的秋夜,我独自散步,咏叹凉爽的秋天,写出了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怀”表现了对朋友的怀念,“散步咏凉天”表现了自己的孤独凄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角度一:“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意思是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朋友也没入眠是作者的想象,作者运用想象,认为友人也像自己一样无眠。如此秋色,却不能和友人共赏,表现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角度二:“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意思是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本句用松子落地的声音衬托山间的空寂,属于以动衬静的手法,烘托了寂静的氛围,表达了自己的孤寂心情。

6.“京剧”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但是在传播方式上却遭遇了瓶颈,说说下面材料给了京剧传播哪些启示?

材料一:

近日,一曲京剧版的《卡路里》走红网络,起因是一位名为贾怀胤的京剧演员,为了向学生证实他也会唱流行歌曲,即兴发挥用京剧演唱了一段火箭少女的热曲《卡路里》。 材料二:

网友认为京剧版《卡路里》比“火箭少女”演唱的格调要高,是瞬间被隐藏在这首新神曲背后的文化意味所折服。京剧版《卡路里》如此受欢迎,是因为人们压根都不会想到京剧会与流行音乐产生关系。出乎大家意料的是,这样的跨界结合,非但没有给人以荒诞感,反而证明京剧不是那么高高在上、《卡路里》

也未必是庸俗的口水歌。 材料三:

年轻的京剧大咖王佩瑜,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真人秀节目《奇葩大会》等节目中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佩瑜也好,贾怀胤也好,他们的价值在于坚守住了京剧的艺术魅力核心,更在于以娱乐的心态去参与京剧艺术的推广,这保证了京剧在横向的空间范围内实现了蒲公英式的传播。 材料四:

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生前也曾表示,“京剧需要不断创新,虚拟影像、立体音效、LED展示等现代科技方式和手段完全可以为京剧服务”……发展到今天,“一个动作也不能改”“一句唱腔也不能变”等戴在京剧脖子上的“纸枷锁”,其实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答案】用流行的方式传播京剧是可行的;京剧与流行音乐产生联系,是两相得利;用娱乐心态参与京剧推广是有可能的;只要京剧(传统文化)内核不变,外在呈现(传播)方式可以尝试创新。合理答案不限于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只要结合材料言之成理即可。

根据“一曲京剧版的《卡路里》走红网络”可得出可以用流行的方式传播京剧。

根据“用京剧演唱了一段火箭少女的热曲《卡路里》”可得出:可以把流行音乐与京剧相结合来帮助京剧传播,两者都可得到发展。

根据“年轻的京剧大咖王佩瑜,在谈话类节目《圆桌派》、真人秀节目《奇葩大会》等节目中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王佩瑜也好,贾怀胤也好,他们的价值在于坚守住了京剧的艺术魅力核心,更在于以娱乐的心态去参与京剧艺术的推广”可得出参加娱乐节目推广京剧是很好的方法,用娱乐心态传播京剧是可行的。 根据“梅兰芳之子梅葆玖生前也曾表示,‘京剧需要不断创新,虚拟影像、立体音效、LED展示等现代科技方式和手段完全可以为京剧服务’”可得出:只要坚持住京剧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也就是保有京剧的核心,对外在方式进行创新更有利于京剧的传播。 7.默写。

(1)___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5)写出古诗词中含有劝说之意的连续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山重水复疑无路 (2). 赢得生前身后名 (3). 谁家新燕啄春泥 (4). 苟全性

命于乱世 (5). 不设统一答案。参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注意抓住题干中重要的提示词语,这些关键词或多或少、或明或暗地暗示、限制了答案;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容易写错的字词有:赢、啄。

二、阅读理解(共40分) (一)(13分)

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③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西湖》)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湖中人鸟声俱绝( ) .(2)雾凇沆砀( )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 .(4)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 ) ..(5)即棹小舟入湖( ) .9.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的【甲】 【乙】

(2)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10. 试简要分析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11. 下列对甲乙两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甲文结尾处“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性格。 B. 甲文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乙文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C. 乙文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甲文中作者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答案】8. (1). 消失 (2). 白汽弥漫的样子 (3). 竭力,尽力,勉力 (4). 耸立,高耸 (5). 划,撑

9.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2) 刚一抬头,已经不知不觉看得全身心都沉醉了。

10. 要点:①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②充分展示出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③暗示作者的“痴”(或“不同常人”),为下文的写景叙事作伏笔。 11. D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翻译推断词语的意思。课外文言文的词语解释既要充分调动知识积累,回忆该词的常用义,还要结合上下文来判断。

(1)“湖中人鸟声俱绝”意思是: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由此可判断:绝,消失。 (2)“雾凇沆砀”意思是: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由此可判断: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意思是: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由此可判断:强,竭力。 (4)“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意思是: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由此可判断:突兀,高耸。 (5)“即棹小舟入湖”意思是: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由此可判断:棹,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句(1)重点词语:莫,不要;更,还。

句(2)重点词语:举头,抬头;已,已经;酣,沉醉。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赏析。“独”可理解为独自,“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看雪的人非常少,表现了环境的幽静;“独”字还充分体现了作者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表现他孤高自赏、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无人作伴也要去湖心亭赏雪,“独”字还表现了作者对美丽雪景的痴迷,为下文写景做了伏笔。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文章以舟子的喃喃自语来衬托“我”的“痴”,这属于侧面描写,“巧妙的正面描写”表述错误,故选D。 甲

出处:《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 朝代:清 参考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情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出处:《西湖》 作者:袁宏道 朝代:明 参考译文:

从武林门往西走,就望见保叔塔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这时我的心已经飞到西湖上面。午间进入昭庆寺,用茶过后,立即划着小船进入湖中。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眉毛;桃花红艳艳的,如同少女的面颊;温风拂面,使人如饮醇酒;微波荡漾,如同绫罗一般轻软。我刚刚抬头一看,不知不觉间就已经是如痴如醉了。这时我想用一个词语来描写(这光景),竟然想不出来,大约像东阿王曹植最初见到洛神时一样。我游西湖就从这一次开始,时间是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二)(共13分)

阅读说明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天你“有机”了吗

①随着各类食品安全问题频频出现,人们更多地青睐“有机食品”,这里所说的“有机”并不是像字面含义那样属于化学中的概念——分子中含碳元素——而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完全不用化肥、农药、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的生产。有机食品就是按照这种方式生产和加工的产品。它必须符合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标准、并通过国家认证机构认证。这样的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包括粮食、红枣、菌类、蔬菜、水果、奶制品、禽畜产品、蜂蜜、水产品、调料等。

②“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在栽种之前,要对种植环境进行实地检测,土壤必须连续3年未施用过违禁物质。其它像水质、空气等都要合乎规定,别小看这些规定,条件近乎苛刻:周边是否建有工厂,水质是否受到污染,空气是否达标,像机动车,就不能出现在植物旁边,因为汽车尾气会影响有机蔬菜的呼吸作用。在农作物的种植过程中,使用的是有机肥,绝不允许使用催熟物质,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农作物产量也较低。因为像除草剂之类的化学物质被禁用,所以有机农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饲养的畜禽,同样吃着有机饲料,也绝不使用人工合成生长激素。这些因素叠加起来使得市场上的“有机食品”少而贵。

③即使“有机食品”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也无法完全避免受到特定地区的空气、土壤或水中农药残留等的影响,因此不能百分之百保证产品完全不残留农药。所以,目前为止,尚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要健康和安全。

④那么花了大价钱买回来的“有机食品”是不是更营养?研究人员对过去50多年几千种食品的营养价值做了比较,他们仔细对照分析了有机方式与现代方式生产出的食品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

⑤其实,“有机食品”出现的本质是立足于生态和环境,真正意义在于保护环境,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完全不是我们现在争论和关注的食品安全的角度。有机作物不使用农药和化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立足点在于怎样使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但在我国,却没有认真研究这些细节问题,导致在“有机食品”的发展上出现了一些混乱局面。“有机食品”甚至变成了一种概念被大肆炒作、追捧。另外,“有机食品”的低产量和高费用也使其性价比不高,至少在我国的现阶段,它还仅是一种“贵族食品”。看来,“有机食品”在我国要走的路还很遥远。

(作者:谭玉龙 摘自《科学大众》)

12. 概括“有机食品”少而贵的原因。

13. “在有机农场里,几乎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句中加横线的“几乎”能否去掉,为什么?

14. 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5.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不是只要经过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生产出来的产品就能称为有机食品,还要符合一定的标准和经过机构认证合格后才可以。

B. 有机食品与现代方式生产出来的食品相比未必更有营养,虽然有机食品在种植过程中不使用农药,但还不能完全避免其他方式的农药残留。

C. 从有机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来看,原始的生产方式是最好的,它远离一切现代科技的产物,回归了自然。 D.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是人们追求的方向,但最终有机食品能否会取代一切食品还是未知数。

16. 结合文章内容及链接材料说说目前我国否应该发展“有机食品”?简述理由。 材料一:

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坚持粮食自给战略,粮食自给率高达95%,以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技术、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技术、农业机械化技术等科技,都有利于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 材料二:

中国的“有机食品”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但主要用于出口。因为“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热,出口利润也相对较高,许多生产企业更倾向于出口。

【答案】12. 生产要求相当高(生产条件苛刻);采摘周期相对长些,产量较低;人力成本增大。 13. 不能,“几乎”是“基本上”的意思,说明在有机农场一般情况下是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但也不排除例外。如果删除就绝对化了,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汽车尾气会影响有机蔬菜的呼吸作用,从而说明了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 15. C

16. 示例1:我国目前应该发展“有机食品”。因为“有机食品”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有助于保护环境;其次,“有机食品”也有很好的国际市场,有较高的出口利润。示例2:我国目前不应该发展“有机食品”。因为 “有机食品”并不比普通食品更安全更有营养;“有机食品”性价比不高,不利于解决我国14亿人口的粮食问题。 【解析】 【12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从材料中概括提炼信息的能力。回答时,学会找段落中心句,根据中心句提炼概括,注意语言的简练。根据第(2)段“‘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其原料及产品必须来源于有机农业”可以概括出第一个原因:生产要求相当高(生产条件苛刻);根据第(2)段“所以果实的采摘周期相对也要长一些,农作物产量也较低”可以概括出第二个原因:采摘周期相对长些,产量较低;根据第(2)段“所以有机农

作物只能采用人工除草的方式,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力成本”可以概括出第三个原因:人力成本增大。 【13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性。加点词“几乎”起限制作用,意思是“基本上”。文中是说在有机农场基本上看不到现代科技的影子,一切都遵循自然规律,但也不排除有例外情况。如果删除就绝对化了,与事实不符。“几乎”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题详解】

这道题主要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难点在于说明内容的概括,一般为该段的中心句(有可能出现在上下段中)。方法是:前后就近原则;段落中心句;句子本身。根据“像机动车,就不能出现在植物旁边”可知,划线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根据“因为汽车尾气会影响有机蔬菜的呼吸作用”可知,这里具体说明了汽车尾气会影响有机蔬菜的呼吸作用,进一步说明了有机食品的生产要求相当高。 15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根据第(3)段的“目前为止,尚没有确凿证据能证明有机食品比非有机食品要健康和安全”和第(4)段“结果表明: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在营养方面没有差异”可知,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没有优劣之分。故选C。

【【16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探究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人口多,耕地少,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粮食单产和总产;材料二的主要内容是“有机食品”在国际市场上大热,出口可以赚取高额利润。根据文章内容可知,有机食品和非有机食品在安全和营养方面没有差异,并且“有机食品”生产要求相当高(生产条件苛刻);采摘周期相对长些,产量较低;人力成本增大。发展“有机食品”的真正意义在于保护环境。据此,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和“有机食品”的局限性,可以主张我国目前不应该发展“有机食品”;根据材料二的内容和和保护环境的角度,可以主张我国目前应该发展“有机食品”。

(三)(14分)

阅读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飘逝的风筝

①三月的暖风一吹,催着万物,都跟长了翅膀一样。

②鹞爷也感觉到了,一大早儿就拿起那只“年年有余”的风筝,迈出了家门。

③整个村庄像被掏空了身子一样,甚至连声犬吠鸡鸣都听不到。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若在以往,身后总会尾随着一群欢天喜地的孩子,一个个抢夺着他手中的风筝。

④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

⑤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

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⑥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很快,自家那二间旧屋也难逃一劫了,只是满屋子的风筝,又将栖身何处?

⑦鹞爷忧心忡忡,步履沉缓,一直走出村外。村外的那大片麦地,整整荒废了一个冬天,听说要建飞机场。

⑧一阵春风吹来,那只风筝有些急不可待地拽紧了他的手。若在过去,鹞爷早就手脚利落地将风筝放飞起来,心也随着风筝,飞到天上去了。如今,鹞爷却攥紧风筝,迟迟不肯撒手。

⑨鹞爷又想到过去。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那些走在归途上的人老远瞅着,就觉得离家近了,浑身的疲惫便飞到九霄云外。

⑩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只是,他手艺慢慢失传了,现在的年轻人谁还学这些费事的玩意。而且,大都跑到城里,一走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心也收不回来了。

⑾最初,儿子大龙还跟他学扎风筝。可刚刚学了个皮毛,便被一帮记者吹捧成风筝世家的传人。大龙心高气燥,觉得小村子施展不开,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

⑿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鹞爷仰着脖梗,望着蔚蓝的天空,正专心致志地操弄着风筝,突然,一声嫩生生的童音传来,老爷爷,放风筝好玩吗?你玩一下,就知道了。他连忙将手中的风筝线递给男孩,有些蛊惑地说。

⒀男孩牵着那只风筝在麦地里奔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

⒁突然,男孩像是被脚下的什么东西给绊倒了,风筝线随之撒手松开。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鹞爷没有责备,一脸温和地劝慰着男孩,没关系,风筝早晚要飞走的。

⒂男孩用手抹了一下眼角的泪,问,风筝还能飞回来吗?鹞爷望着那只风筝摇了摇头,没有吱声。男孩撅着小嘴,有些难过。许久,鹞爷才开口问男孩,你家在哪里,怎么一个人跑出来了?男孩晃了晃脑壳说,他的家在很远的城里,学校放假,父亲开车带他回来寻根祭祖的。说着,男孩伸手指了指麦地远处。果真,有一辆轿车,停在一块老坟地前,几个人正在烧香焚纸。

⒃鹞爷心一动,随口问,告诉爷爷,根是啥?男孩一脸迷茫,摇头不知。鹞爷就仰头指了指天上的风筝说,根是啥?根就是你手中的那根风筝线,人就是天上的风筝。有根线扯着还能落回来,如果那根线断了,就四处漂泊,永远也飞不回来了。

⒄男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⒅此刻,就见那只摆脱了束缚的风筝有些飘摇不定地朝下沉落了一会儿,最后猛然折了一个方向,有些留恋地渐渐飞高了,飞远了,最终淡出了鹞爷的视线。

⒆恍然间,鹞爷觉得手心一湿,低头一看,是一滴滚落的老泪,他揉了揉眼睛,那么困惑,那么茫然……

(作者:徐国平 选自《小说月刊》)

17. 分析小说题目“飘逝的风筝”的含义和作用。

18. 文中第⑨节写到“鹞爷又想到过去”,鹞爷想到了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19.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第⑤小节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路上,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 20.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鹞爷的形象。

21. 下列对本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小说以风筝为线索,以一位民间艺人——鹞爷为主人公,以即将消失的村庄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现实意义的故事。

B. 第③小节中“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表现了鹞爷由于以前被孩子抢了风筝而保持了习惯性的警惕。

C. 第⑬小节中“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表现了鹞爷此刻复杂的内心:对儿孙的想念,对美好往事的眷恋,对儿孙不在身边的失落,对风筝技艺后继无人的痛心。

D. 小说告诉我们要重视民间艺人的手艺,改变乡村破败落后的现状,吸引人才回流,传统工艺也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与时俱进;追本溯源,不忘初心;重视“根”的教育与传承。

【答案】17. 含义:“飘逝的风筝”一语双关,既指小男孩不小心放丢飘走的风筝,也指乡村文明的渐渐消逝——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传统技艺面临消失,美丽乡村日渐荒芜,老人孤单留守。作用:揭示了小说的主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18. ①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②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③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19. 交代了鹞爷所在村庄的情况背景,暗示村庄的破败消逝;“挖掘机”“蚕食”写出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戕害,揭示了传统文化必将走向消亡的事实;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0. 从文中“他自幼就跟师傅扎风筝。这辈子,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扎了多少只风筝。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可以看出鹞爷是一个扎风筝技艺精湛的人;从语句“好几次,大龙苦口婆心劝

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他知道儿子无非让他去做招牌,糊弄人”可以看出鹞爷的淡泊名利和对传统技艺的坚守;结合语句“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孤独的留守老人。 21.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理解题目含义,从表面义和深层义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的作用有: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贯穿全文的线索;造成悬念,引起读者关注;反映作者情感;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等。根据“男孩爬起来,紧追了几步,却没有拽住随风筝渐渐升起的风筝线,只好哭着跑回鹞爷跟前”可知,“飘逝的风筝”表面含义是指小男孩不小心放丢飘走的风筝。深层含义则是强调一种精神上的空虚,展现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的后代逐渐远离乡村,走向城市,去寻找另外的一种精神境界,突出灵魂的诉求。文章标题“飘逝的风筝”的作用是揭示了文章的主题:展现出对传统手工艺的失传以及传统乡村文明被城市所替代的一种无奈与伤感。小说旨在促使人们对现代化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乡村文明的保护之间的矛盾进行思考,呼吁全社会都要关注优秀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美丽家园的守护和农村留守老人的生存状态。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题意找到相关段落,从第(9)段“鹞爷又想到过去”到第(12)段“唉,不想这么多了,趁着天暖风轻,还是放风筝吧”,我们可以概括出想到的事情有三件。根据第(9)段可以概括出:自幼学艺扎风筝,经他手的风筝活灵活现,给归途的人以慰藉;根据第(10)段“后来,鹞爷成了民间艺人,还上过电视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可以概括出:后来成为民间艺人,上过电视,吸引过外国人参观;根据第(11)段“可刚刚学了个皮毛,……跑到城里开了一家风筝作坊”可以概括出:手艺失传,儿子只学了点皮毛,去城里开店赚钱。 【19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那些残墙断壁、破砖瓦砾、树林和那些废弃的打麦场,被风吹过,尘土飞扬,凌乱不堪”交代了鹞爷所在村庄的情况背景,暗示村庄的破败消逝;“两台从早到晚狂叫不止的挖掘机,正一口口地蚕食着那一排排早已空无一人的院落”,“挖掘机”“蚕食”写出了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戕害,揭示了传统文化必将走向消亡的事实;“残墙断壁”“破砖瓦砾”“凌乱不堪”渲染了凄凉的氛围,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20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把握。看着日渐消失的村庄,“鹞爷瞧着心痛,就像被抽筋剥皮一般难受”可见他喜爱农村,并对农村的前景忧虑;“每只风筝经过他的手,都活灵活现,千姿百态”,“还上过电视

报纸,甚至大洋彼岸的一些老外都来参观他的手艺”可见繇爷扎风筝的技艺精湛;“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可见他渴望亲情;从“大龙苦口婆心劝他也搬到城里去赚大钱,鹞爷却一口回绝了”中又可以读出繇爷的淡泊名利。他希望儿子传承技艺,可见繇爷有着对技艺的忠实坚守。“鹞爷远远地望着,眼前一会儿闪过儿子的影子,一会儿又闪过孙子的影子”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孤独的留守老人。据此理解作答。 【21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根据“唉,娃们一个个都去哪儿了”可知,“鹞爷一边走着,一边四下观望着”表现了鹞爷想急于找到孩子和他一起放风筝的心理。故选B。

三、写作(60分)

22.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转身的瞬间,也许,旭日变成夕阳,雪白变成苍黄;也许,牙牙学语变成踌躇满志,泪眼模糊变成笑容满面。转身是一种行为,也是一种策略;是一种变化,也是一种境界。这也许是思想的成熟,也许是智慧的选择,也许是价值的体现…… 请以“转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和人名;③不得抄袭;④字数控制在600字~800字之间;⑤卷面整洁,书写工整。 【答案】例文

转身

过往的色彩渐渐褪去,只留下泛黄的记忆,让人拼命去回味。

我喜欢沉迷与往事中,一动不动,喜怒哀乐亦是无常,很多时候感觉突然失去了方向,看不到起点,更加无法抵达终点。现在是现在吗?现在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下一分下一秒变成了过去,人只能活在过去中,即使身不由己也无能为力,不是吗?

总是喜欢怀念过去的自己,因为我觉得那是的我很快乐,笑容也灿烂。可是在那个时段里的自己却还是在回忆过去,如此反反复复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是厌世,是难以接受现在,所以才敏感且脆弱的活着。

很想转身,想逃离现在,但是究竟该怎样去生活呢?真的,完全摸索不到未来的光亮。

于是很久以前,有人说我很高傲。我有点震惊,因为我从来都不曾想过别人眼里的自己竟是这样一个人。一直以来,我自认为悲微却也活得潇洒,然而,看似坚强的内心却在那一瞬间崩塌,无力挣扎。其实我软弱得不堪一击,害怕被忽略,害怕被遗忘,害怕被厌恶,所有的害怕都有了理由,唯独找不到理由来说服自己坚持。

似乎是太偏执了,太在意他人的眼光了,所以我渐渐偏离轨道,漫漫成为别人口中高傲和城府很深的那个人,也貌似进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

或许真的是时候对这样的我再见了,再也不见。转身回到最初那个荒凉的起点,忘掉曾经,重新出发,长路漫漫,但我想我会走好每一步,微笑着去迎接未知的旅程。

转身,便可以改变自己,重新找回自己,拥有另一个更加豁达的明天。

沉浸在回忆中的我,全身而退了。转身,既是把握现在,珍惜现在,也是回归本色。 【解析】

【详解】本题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是“转身”。从作文命题的形式上看,采用了材料加命题的方式。材料的中心句是“人生中总需要一次次的转身”,这个句子的中心词是“转身”,首先要明确“转身”的含义。“转身”是具体的动作,从表面意思看,是指现实生活中“转身离去”“不辞而别”“回眸凝望”等;从引申意思看,可指人生道路上出现的重大变化或转折,人的思维角度或生活态度发生了改变等。由此,可以从以下方面立意:①多角度诠释“转身”。可从“转身,风景更加迷人”“学会转身,人生更加精彩”“学会放弃”“角色转换”“赢在转身”“多转几次身又何妨”“逃避,不如正面迎击”“转身是一种智慧”等方面立意;②从“转身”的目的去思考。“转身”可能是为了“离开”,可能是为了“寻找失去的”,可能是为了“迎接挑战”等。可从“知难而退”“急流勇退”“人要学会知难而退”等方面立意;③深入思考“转身”的结果。“转身”可能会见到“阳光灿烂”,可能会找到“真我”,可能会“迷途知返”,可能会“柳暗花明”等。可从“阳光就在你身后”“回归本色”“迷途知返”等方面去立意。在写作上,既可写现实生活中自己或他人的一个片段或一个故事,所荡起的情感涟漪,或折射出的人生哲理;也可联系某些典型人物“转身”后的成败,给予我们以思考与启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