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三首导学案

来源:画鸵萌宠网


兰河一中导学案 编号:yuwen6001---6002

年级 六年 学科 语文 设计者 丛全荣 时间 11 课时 2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平台使用 展示台、多媒体 课题 古诗三首 学习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目标 2.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3.认识4个生字。 重点1.朗读背诵三首古诗。2.想象诗中描绘的优美意境 难点 环节 学 习 过 程 自主 语意理解 学习 1.“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8 “迥”,远。“傍”,靠。诗的第一句既写出了寒梅的洁白如玉,又照应了“寒” 字。“白玉条”写出了早梅凌寒独开的风姿。乍暖还寒时节,梅花已放,可见其早。 第二句写这一树梅花远离人来车往的村路,临近溪水桥边。一个“迥”字,一个 “傍”字,写出了“一树寒梅”独开的环境。 合作 2.“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探究 ,开放。“经冬”,过冬。“销”,这里指冰雪融化。第三句说一树寒梅早 20 “发”发的原因是由于“近水”。第四句回应首句,是诗人把寒梅疑作是经冬而未消的白 雪。一个“不知”加上一个“疑是”,写出诗人远望早梅似雪非雪的迷离恍惚之境。 最后定睛望去,才发现原来这是一树近水先发的寒梅,诗人的疑惑排除了,早梅 之“早”也表现得恰如其分。 小结 本篇为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七言绝句。这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杨柳的形态、色泽和动感,侧重写柳枝之长、柳色之新以及新柳与春水的关系,并在其中掺入1 了诗人的自我。通过写一树新柳赞美了一切新生的事物。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活泼、 新颖、意趣和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深情,正是其冲破江西诗派冷僻生涩的藩篱而表 达标 现的特色———“诚斋体”的特色。 检测 鉴赏此诗: 15 你认为此诗的哪句或者哪个词,运用得巧妙,为什么? 结构分析: 全诗共4句,前两句写浅黄色的柳条轻拂水塘,后两句写是水中的倒影使 柳条变长了。 任务 默写古诗 布置 1 评价与反思:

环节 语意理解〕 第 二 课 时 自主 1.“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学习 10 合作 2.“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景引他长。” 原来柳条是蘸不到水的,它之所以能达“百尺”之长,是因为水中柳影把它探究 “引伸”的缘故。诗人漫步赏柳,由远而近,视线也由上而下,从岸上柳条,写 15 到水中柳景。作者出人意料,只用了一个非常亲切的“引”字,就把柳影,也就 是把新柳、把整个画面写活了。 本篇为宋代诗人王安石的一首七言绝句,写的是傍水的杏花。这首绝句写于王安小结 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 1 语意理解: 1.“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达标 2.“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检测 写作特点: 1.融情于景,寄意于物,辞浅而味永。 18 2.寓悲壮于闲淡。表现了诗人傲视权贵,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壮烈气概。 任务 默写此诗 布置 1 评价与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