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47例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抗抑郁综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及对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3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根据个人病情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药物、针灸、康复、心理干预等,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口服氟西汀联合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连用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HAMD评分、SDS评分和Barthel评分变化。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AMD评分、SD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Barthel评分均有明显提升,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MD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抑郁综合治疗较常规治疗能显著改善抑郁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标签: 脑卒中后抑郁症; 氟西汀; 日常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2)10-0119-02
脑卒中后抑郁症(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心境低落、兴趣下降,有报道其发病率约为34.2%~76.1%[1]。脑卒中后抑郁症影响了患者功能的康复,延长康复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而这些又进一步加重了脑卒中后的抑郁症,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因此有效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关键是在对症治疗的同时对功能障碍治疗,以斩断恶性循环,减少其致残率,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为此,笔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PSD患者117例,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中脑卒中的诊断标准,同时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3]中有关抑郁的诊断标准,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4]17项评分≥18分,均为首次脑卒中患者;排除年龄>70周岁者,既往有精神、神经病史者,有严重心、肝、肾疾病或病情危重者,检测不合作者或不配合治疗者。最后纳入观察患者93例,按照纳入观察先后顺序,采用SPSS16.0产生的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其中治疗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37~70岁,平均(53.8±8.3)岁,缺血性脑卒中33例,出血性脑卒中14例;对照组男27例,女19例,年龄34~70岁,平均(52.9±8.9)岁,缺血性脑卒中31例,出血性脑卒中1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卒中类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个人病情按脑卒中常规治疗,包括药物、针灸、康复、心理干预等。治疗组另予氟西汀20~40 mg,1次/d,晨服;对伴有焦虑的患者加用劳拉西泮1~3 mg,2次/d,早晚口服,2周左右停用,同时根据患者功能障碍予以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如坐位平衡训练、坐-站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单手穿脱衣裤训练、单手生活训练等。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为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治疗后HAMD评分、SD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Barthel评分均有明显提升,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MD评分、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查实验室指标示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空腹血糖、血脂等未出现因抗抑郁综合治疗引起的异常。
3 讨论
目前学者们认为PSD的发生与多种因素作用相关,生物学机制学说认为,PSD患者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下降时,患者出现抑郁;反应性机制学说认为家庭、社会、生理等多因素共同导致了脑卒中后生理和心理失衡产生反应性抑郁[4]。这种抑郁状态能够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影响其康复和日常生活能力,而干预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状态则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速PSD患者的康复[5]。
由此可见,其治疗主要应当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补充体内下降的神经递质,二是从家庭、社会、生理等多方面干预治疗。氟西汀容易穿透血脑屏障,抵达中枢神经系统,抑制5-羟色胺突触前膜的再摄取功能,使突触间隙5-羟色胺的浓度升高从而增加大脑自身的5-羟色胺供给,改善神经递质缺乏,从而有效控制抑郁症状[6-8],对伴有焦虑的患者加用劳拉西泮以镇静抗焦虑;同时由于脑卒中患者伴有的功能障碍、社会或家庭地位的改变在原有病理基础上加速了抑郁的程度,使其产生了自我羞辱感,笔者对这些患者采取了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日常生
活能力训练,通过这些训练使其克服了部分障碍,提高了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患者融入了生活。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反映PSD患者抑郁程度的HAMD评分和SDS评分均有明显下降,而代表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Barthel评分均有明显提升,较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HAMD评分、SDS评分均低于治疗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在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氟西汀联合针对性的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能较常规治疗更好的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
参考文献
[1] 郑姣琳,肖兴军,王维治.早期抗抑郁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并发抑郁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2011,45(2):163-167.
[2]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8-30.
[3]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4] 田锦勇,胡晓,王菊,等.卒中后抑郁状态相关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0,39(16):2161-2163.
[5] Simis1 S,Nitrini R.Congitive improvement after treatment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the acute phase of stroke[J].Arq Neuropsiquiatr,2006,64(2B):412-417.
[6] 王剑,符秋红.氟西汀对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总体康复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3):255-256.
[7] 陶小鸽,王翠英.脑卒中后并发抑郁症121例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5):131-132.
[8] 刘玲英,罗均,杨期明,等.氟西汀联合支持性心理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1,8(3):8-10.
(收稿日期:2012-02-15) (编辑:陈春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