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患者应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评价
目的 我院通过对收治的70例脑血栓患者病因、临床表现等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是为了研究阿司匹林结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脑血栓有没有显著地效果以及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方法 将脑血栓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治疗对比,通过对阿司匹林等药物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以及评分,探讨这些药物对脑血栓疾病和颈动脉斑块的影响。结果 阿司匹林结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的疗效有显著的效果,而颈动脉斑块面积也在不断减少。结论 阿司匹林结合他汀类药物可以用于脑血栓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治疗。
标签:阿司匹林;脑血栓;颈动脉斑块
2013年2月~12月我们采用了新型的治疗方法,疗效显著,下面是对该治疗方法的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2013年2月~12月我院收治了70例脑血栓患者,这些病患均通过高端的检查方法对脑血栓病症进行了证实,根据神经学修订《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符合中华医学神经学的脑血栓的诊断标准[1],这些病患均为急性脑梗塞患者、动脉硬化血栓形成。排除药物过敏者以及入我院1个月内没有调节药物和抗血小板者。排除近期有过外伤者、心肌梗死患者。排除炎症患者、免疫力疾病患者和神经功能缺损[2]。其中男性46例,女性24例,年龄均在40~80岁。他们的临床表现一般是四肢乏力、偏瘫症状。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冠心病35例,高血压45例。根据随机的方法将他们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两组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等进行对比。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该组的治疗措施首先就是要吸氧、卧床休息、利尿、给予神经方面的营养药物等,在500ml低分子右旋糖酐中加入0.5g胞二磷胆碱,为患者静脉滴注,1次/d。根据严重程度酌情使用20%甘露醇GTT。剂量疗程根据病情酌情使用[3]。并做以下的常规的治疗方法: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降压降脂降糖药、预防普遍感染、给予细胞活化剂,同时还要预防突然出现溃疡出血的症状;并给予脑细胞活化剂,预防感染,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再使用阿司匹林,本文采用的阿司匹林是由陕西华龙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国药准字H19980007,300mg/d和来自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040006,50mg/d,对没有过敏史的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需根据使用指导书。
1.2.2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先要进行一段时间的调节血脂,然后再使用他汀类药物,本文使用的辛伐他汀是来自涿州东乐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6497,需40mg/d。根据血脂的实际浓度调节用量,当胆固醇水品降到70mg/dl即可以停用。
1.3评价指标 在通过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脑血栓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临床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颈脉动斑块面积的减少进行了对比。
1.3.1效判定标准 ①死亡;②恶化:临床表现没有好转反而比之前更加严重,导致最终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多并大于9分;③无效:临床表现从始至终没什么变化,神经缺损评分小于9分;④进步:治疗前后有所好转,神经缺损评分减少了9~19分;⑤显著进步:治疗前后,临床疗效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减少了大于19分;⑥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基本没有了病残程度为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减少了90%。
1.3.2日常生活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 对于脑梗塞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是通过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本文是采用Barthel指数来评定ADL。
1.3.3动脉斑块面积、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本文的检测测定是采用美国GEV-73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疗效及、Barthel指数,两组均无恶化和死亡病例,在NIHSS、ADL、总有效率对比,对照组(P<0.05)明显低于治疗组,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10个月前后对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发现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 讨论
脑血栓疾病常有的临床表现为四肢乏力、偏瘫、总有眩晕感、视物模糊等,脑血栓病症的死亡率极高[4]。本文的研究证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的治疗方法显著优于单纯的阿司匹林治疗(P<0.05),它在改变颈动脉硬化和斑块面积、脑血栓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聂献真,储彦丽.肠溶阿司匹林联合双密达莫治疗脑血栓140例疗效分析[J].吉林医学,2010,35:6492.
[2]邓智勇.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25:30-31.
[3]陈志坚.脑血栓发生阿司匹林抵抗患者体内炎症介质的改变[J].中国医药導刊,2011,11:1848+1850.
[4]石晶晶.依达拉奉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血栓形成的疗效[J].中国医药指南,2012,08:185-18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