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来源:画鸵萌宠网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让学生通过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教学难点】理解古文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有关孩子的古诗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古人写的诗叫古诗,那古人写的文章叫——古文。古文又叫文言文,它语句简短,字词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语言文字差别也很大。今天,老师要带着大家一起去学一篇文言文,去认识一个聪慧的小孩。板书课题。读一读课题(生读)杨氏之子。

2.谁知道课题的意思?“氏”指的是(姓氏)。这里的“之”指的是(的),那“杨氏之子”的意思就是――姓杨人家的儿子。老师姓吴,在古代就称作——那你就是— ( )氏之子(女) 二、接触文本,读通课文

1、学习文言文,朗读很重要,你们会读吗?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为、应”。

3、听老师读。听老师怎么读出古文的韵味,在哪些地方做了停顿。出示课文,生自由反复读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大家读得很好。怎样学好文言文呢?常用的一个方法是借助书中的注释和工具书,把文言文的字词变成一句一句的话来理解。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按照老师说的方法自学课文。

要求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件什么事情?2.逐字逐句地理解课文。 三、理解句意,配乐朗诵

1、五人小组合作交流句意,理解词语 2、代表小组展示,交流句意。

3、小练习,知道“之、甚、乃、诣、惠、曰、未、示”等字词的意思。 4、现在老师来说意思,你们读准这句话好吗?

5、增加点难度,我们用对歌的形式来读课文吧!怎么对呢?老师问,你们用文中的话来答。 杨氏子何许人也?为何设果?孔如何曰?儿又如何曰? 6、现在我们配上舒缓的音乐朗诵课文,把古文的韵味读出来。 四、咬文嚼字,探究生趣

1、都说九岁的杨氏子甚聪惠,之所以说杨氏之子甚聪惠,是因为________。请同学们再细细地读读课文,找找原因。

出示对话,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杨氏子能够听出孔君平的弦外之音,你能读懂杨氏子话中的巧妙之处吗?对比读读,你明白了没有?出示: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孔雀是夫子家禽

(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2、拓展说话

如果来访的客人姓黄,你觉得他会怎样回答?

生:未闻黄瓜是夫子家菜。„„未闻黄帝是夫子家人。„„(黄色,黄莺,黄鱼,黄岩,黄山等) 如果来访的君平不姓孔,也不姓黄,而是其它的姓,你会说一句吗?

出示说活训练:

李夫子„„儿应声答曰: 柳夫子„„儿应声答曰: 罗夫子„„儿应声答曰:

积累:你们个个都真会说话啊。像这样形容人善于言辞的成语还有哪些呢?

(出口成章 能说会道 伶牙俐齿 巧舌如簧 油嘴滑舌 唇枪舌剑 三寸不烂之舌 花言巧语) 3.赞“聪惠”(机动:口头或书面练笔)

孔君平听了杨氏子的回答后,他会想什么?神情、动作又是怎样的?还会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课文内容展开想象,写下来。可以用现代文,也可以尝试着用文言文。

孔君平听了 。 交流:

五、拓展阅读,课外延趣

1.《杨氏之子》这个故事出自南朝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在这部书中,共有一千多个有趣的故事,记载了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轶事。

2.拓展阅读。推荐《口中狗窦》。结合注释自己读读,争取读懂,然后讲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你阅读的快乐。 口中狗窦:张吴兴,年八岁,口中缺一齿。人因戏之曰:“君口中何为开狗窦?”张曰:“正使君辈从此中出入耳!”人莫能答。

【注释】.张吴兴:即张玄之。字希祖,东晋人。曾做过吴兴太守,故被称为张吴兴。2.因:因此。3.窦:孔,洞。4.耳:语气词。

3.像这样聪惠的小孩子在《世说新语》中还有很多记载,这些故事后来也演变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不少成语呢,如:七步成诗、咏絮之才等。 六、作业

推荐同学们课外读一读《世说新语》,希望课后同学们多读些古文,搜集一些精妙的语言,如谚语、幽默故事、古今笑话、广告词、对联、歇后语等,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板书

杨氏之子

——刘义庆《世说新语》

甚聪惠(智慧) 看注释

孔君平 杨 梅 杨家果 查找工具书

杨氏子 孔 雀 孔家禽 联系上下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