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态翻译视角下古诗的翻译

来源:画鸵萌宠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生态翻译视角下古诗的翻译

作者:丁丹丹 时会宾

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5期

摘要:当前生态翻译学,经由中国学者提出,特别是在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在其带领下,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后来学者的孜孜不倦的耕耘,已经几十篇的文章发表,也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性的思路。生态翻译理论提出的翻译的方法有“三维”转化法,即语言维、文化文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实现交流的目与文化内涵的传递。本文在这几个角度来分析古诗词中如何运用这些维度。

关键词:生态翻译;三维;翻译 一、翻译生态学及“三维”理论

1、生态翻译: 翻译生态系统具有的整体性,普遍性,是生态翻译学研究重视译者、重视。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的宏观指导理念。而以生态理性为宏观指导的生态翻译学,表现为一种整体性思维、有机性思维、关联性思维和过程性思维,既注重分析与综合的结合的统一,充分的照顾到了法翻译的各个要素,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三维”理论: “三维”,转换也被称之为“多维度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最佳的翻译应该是“三维”转换间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语言维:在适应性选择转换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文化维:在适应性选择转换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和阐释”。 交际维:在适应性选择转换中,翻译中译者在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二、古诗《春晓》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语言维:译文一在语言维与原诗最大程度接近,翻译前两句运用连词准确的传达了原诗的意思且押韵。译文二采用种古体诗形式,没有严格的格律限制,而中国古诗却有严格的格律限制,虽然较好的传达情,在语言维上略显不足。

2 文化维:文化维关注文化内涵的传递,为了适应整个生态,译者应采用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三个译文中有不同的处理,例如,对“风”、“雨”等意向就有不同的处理, 译文(1)“风”和“雨”分别使用“wind”和 “showers”;译文(2)“风”没有翻译,“雨”使用了“storm”译文(3)“风”使用了 “wind weeping”,“雨”使用了“rain dripping”汉语中,春风春雨给我们的印象是和风细雨、译文(1) wind风)、showers(细雨)、译文(2)用“fury”修饰“storm\",强上加强,给人暴风骤雨的感觉、此外,用“crying”扩修饰“鸟鸣”,在理解原文上也有出入,春天的早晨,诗人听到的是欢快悦耳的鸟鸣声,“crying”不太合适?译文(3)使用“wind weeping”,“weeping”修饰“风”,多指风长啸且意境哀怨; “dropping”扩修饰“rain”,多指雨滴滴答答,这种雨几乎打落不了多少花瓣?较之原诗释文,许诗在文化维层面转换上更胜一筹。 3交际维:译文一,再现了原诗的音形之美,因为严格的汉语结构的限制,使得文章表意有些许唐突。译文二则较好的弥补了这一缺陷。译文三在用词的选择上则,稍显得用词力度过大,有悖于原诗意思,主要体现的选词和用词上,侧重感情的表达,在汉语的音、形、意等方面的表达,有失偏颇,中英选词表达含义的不同。 三、结语

生态翻译是中国学者自己提出的关于翻译的一整套的宏观理论体系,在其发展十多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一大杰出的理论作品,从中我们看到生态翻译产生,发展的历史。他们为许多的翻译著作提供了一个参考的标准和依据。在该理论的指导下,尽量现原始风貌,很多作品在新的理论指导下,能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许渊冲_翻译的艺术「Ml_北京.五洲传播出版. 2006.

2.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译学研究的“跨科际整合”[J].上海翻译,2008 (2): 3-8. 3.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 (4). 作者简介:

丁丹丹(1988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河北省河间市,学历,研究生,职称无,研究方向 翻译

时会宾 1983 男 汉 石家庄 研究生 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