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壬墨墨… 妻~翌翌…………………………………………………………… 预应力管桩单桩沉降试验研究 孙志亮 (上海亚新建设工程总承包有限公司) 摘要通过对预应力敞口管桩与闭口管桩的荷载一沉降试验,对比分析了敞口管桩与闭口管桩的Q—s 曲线形态,研究了两种桩的沉降特性,得出荷载沉降的解析算式,提出了相同受力情况下,闭口管 桩较敞口管桩在控制沉降问题上有很大的优越性。 关键词预应力管桩单桩沉降现场试验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建筑桩 各桩长均为21 m,桩端持力层均为粘土。 基,因其桩身混凝土强度高、质量可靠、工期短、施工 1.1敞口桩沉降结果分析 速度快、综合造价低等诸多优点而得到了越来越广 (1)p—S曲线:从图1、2可以看出预应力敞口 泛的应用。因管桩桩端截面形式的不同而分为敞口 管桩p—S曲线属于缓变陡降型,破坏形式属于急 管桩与闭口管桩。敞口管桩的受力机理不同于其他 进刺入破坏。当桩顶荷载增加到单桩极限承载力 预制桩,存在“土塞效应”,即敞口管桩在沉桩过程 时,沉降大约在1O一22mm之间,而当荷载继续增 中,桩端土一部分进入管内形成“土塞”’,进入管内 加,沉降量急剧增加至破坏。从Q—AS曲线中可以 的土塞在沉桩过程中受到管内壁摩阻力作用而产生 得到当荷载在2—6级之间时,每级的沉降量几乎呈 一定压缩,其发展直接影响了桩的承载力和沉降。 ——卜.395x—-.卜_l3 —— 285 ——’一414 目前对预应力管桩“土塞效应”对承载力影响研究 的比较多,但对有这种“土塞效应”管桩的沉降问题 Q/kN 研究的较少。本文通过在某工程对8根预应力敞口 0 260 520 780 l040 l300 l560 l820 管桩与闭口管桩的荷载一沉降试验,对比分析研究 了敞口管桩与闭口管桩的沉降特性,并得出在桩顶 |L 荷载达到第3级荷载之前,两种桩的沉降几乎相同, 随着继续加载,闭口桩沉降与敞口桩相比,沉降速度 ■ 减缓,在达到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之前,闭口管桩沉 降仅为敞口管桩的30%一50%左右。 图1 395 、138 、285 、414 桩Q—S曲线 1 荷载一沉降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_.一395 ——.__l 38 —●一 285一——●一4I 4 在考虑了管桩静压过程、平面分布、桩机型号以 及施打顺序等因素后,选取了敞口桩4根,闭口桩4 O/kN 根。试桩采用300t压桩机提供反力,通过油压千斤 0 260 520 780 1040 I 300 11 560 I 820 顶对桩进行逐渐加载。 雾 为研究闭口桩的沉降特性,在敞口桩与闭口桩 |L 桩底设置了沉降杆,以测得桩底沉降。同时,我们在 ■ 202 、361 、387 、462 桩桩帽上焊接10mm厚的钢 板,并在表面刷涂沥青密封,以防止地下水渗入桩端 软化持力层。 所有试验桩中除395 和361 桩长为20m,其余 图2 395 、138’、285 、414 桩Q一△S曲线 (收稿日期]2006—9一l8 3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ORLD VOL 10 No.3 线性增加,即此时桩侧摩阻力发挥主要作用,而桩端 摩阻力发挥很小。随荷载继续增加,即加至1430kN 时,桩顶沉降较上一级沉降增加,桩侧摩阻力达到极 限值,桩端摩阻力继续发挥作用。 表1土层主要参数 表2静载试验结果汇总表 (2)桩身变化与桩底沉降分配:有关敞口桩桩 身变化与桩底沉降分配问题,本文以395 桩为例。 图3显示,在第3级荷载之前,桩底沉降微小, 几乎不变,此时的桩顶沉降为桩身的变化量。即桩 承载力基本上只由桩侧摩阻力承担。在荷载逐渐增 (1 1 0 ◆Q.S一●一Q.S底—・一Q.S桩身 加至390kN时,桩端阻力逐渐发挥作用,此时管桩 承载力主要是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的综合作用。 当荷载继续增加至1430kN时,桩侧摩阻力发挥至 极限值,桩端阻力继续发挥至极限值,桩底沉降大幅 度增长至破坏。由图4知,荷载加至第三级时,桩顶 沉降主要为桩身的弹性变形,桩底沉降仅为桩顶沉 l 20 30 40 50 图3 395 桩Q—S,Q—S底,Q—S桩身曲线 降的17%。继续加载,桩身弹性变形在桩顶沉降中 的比例逐渐减小,而桩底沉降所占比例则线性增加。 34 荷载加至780~1430kN时,桩身变化和桩底沉降基 本持平各占50%左右,即此时为桩侧摩阻力和桩端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岩土工程界第一。卷第3期 嗣匿 i 摩阻力的发展阶段。荷载继续增加,桩身变化量基 时发挥。而荷载加至1430kN时,桩身变化仍持续 本保持不变,此时的沉降量主要是桩底沉降。 增大,但桩底沉降大幅度增加至破坏。即在桩侧摩 阻力达到极限后,桩端阻力才逐步增长到其极限值。 由图7知,桩身变化量在桩顶沉降中的比例在前3 级荷载时较大,约为90%左右,随后,逐渐减小。在 荷载为1430kN时,桩身变化量开始趋向定值,其在 0 26O 520 780 1040 l3oo I 560 I820 桩顶沉降中的比例急速减小。桩底沉降荷载的增 O,kN 加,其在桩顶沉降中的比例逐渐增加,在荷载超过 图4 395 桩Q—s /S,Q一5桃 /S曲线 1430kN时,桩顶沉降主要为桩底沉降值。 1.2闭口桩沉降结果分析 (1)Q—S曲线:预应力闭口管桩Q—S曲线属 于突变陡降型,破坏形式属于桩端持力层的剪切破 坏。从图5得知,在荷载加至极限承载力之前,桩顶 0 260 520 780 l040 l 300 l 560 l820 沉降缓慢增长,荷载达到13 ̄kN时,沉降仅为5— O,I(N 10mm。加至1430kN后,沉降骤增至破坏。而从图 图7 36l 桩Q一5底/S,Q一5机身/S曲线 6则得知,在荷载加至极限承载力之前,除第一级荷 载时沉降量稍大以外,其余几级荷载时,每级沉降量 1.3敞口桩与闭口桩沉降比较分析 AS变化不大,AS基本上为桩身弹性变形。而随桩 (1)受力机理比较:比较图3与图8,知预应力 顶荷载的增加到1430kN,桩端阻力得到充分发挥, 敞口管桩桩端阻力的发挥早于闭口桩桩端阻力的发 沉降量也较上一级沉降增加。两荷载继续增加,桩 挥。敞口桩随沉降增大,部分桩底土进入管内,形成 侧摩阻和桩端阻力均达到极限值,沉降量骤增破坏。 土塞。其受力性状表现为桩侧摩阻力随桩沉降逐步 O,kN 发挥,而管桩沉降引起桩端阻力发挥,但因敞口桩桩 0 260 520 780 l040 l300 l 560 l820 0 ———。~ 卜_、-. =-1 202 端截面面积较小,端阻力也比较小。此时,管内土塞 5 l0 、-: 摩阻力也开始发挥作用,其摩阻力仅为桩侧摩阻力 361 一 — 15 l 2o 的25%左右。桩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后,桩端阻力 25 \ 30 \ 也随即达到极限值。 35 \ Q&N 1 n 260 520 780 l【Ⅵn l 0n 1 m lg2o 40 0 45 10 图5 202 、361 桩Q—s曲线 g 20 宴 3O O,kN 0 260 520 78o l040 l300 l 56o 1820 4O : —— ~ 5O 10 l | 图8 361 桩 一 , 一S底, 一S机身曲线 9 25 8 \ I 361 闭口桩则不然,因其桩端闭口,即桩端截面积为 202 敞口桩截面积的1.56倍。在桩静压施工时,与敞口 图6 202 、361 桩Q—As曲线 桩相比,进入敞口桩管内的土被挤到桩周,即产生很 大的挤土效应。同时桩端阻力也比敞口桩的桩内侧 (2)桩顶沉降与桩底沉降分配:有关闭口桩桩 摩阻力与端阻之和大很多。 身变化与桩底沉降分配问题,本文以361 桩为例。 (2)沉降量比较:比较图l与图5,在桩顶荷载 在第4级荷载之前,桩顶沉降主要是桩身变化, 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闭口桩沉降均小于敞口桩沉 管桩承载力基本上只由桩侧摩阻力承担,桩端阻力 降。在管桩达到极限承载力时,闭口管桩的沉降量 尚未发挥。继续加载至l300kN时,桩身变化和桩 仅为敞口管桩的30%~50%。笔者认为原因有二。 底沉降基本均线性增加,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同 其一是闭口管桩的桩侧摩阻力与桩端阻力均优于同 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垦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WORLD……………………………………………………VOL10…No.3…. ………………种情况下的敞口管桩。其二,闭口桩桩端密封,避免 了地下水渗入桩端持力层,相反,对于敞口桩,地下 水直接进入持力层,地下水对持力层的软化对桩端 阻力与桩侧摩阻力极为不利。 (3)桩底沉降所占比例比较:比较图4与图8, 在荷载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敞1:3桩桩底沉降所占 比例均高于闭口桩。这也可以看出,对于控沉基础而 言,闭口桩较敞口桩在控制沉降上有很大的优越性。 言,闭口桩较敞口桩在控制沉降上有很大的优越性。 (4)影响预应力管桩的沉降的因素很多,如桩 端持力层的软化、桩侧土液化对桩底沉降的影响等。 参考文献 [1]刘金砺.桩基设计施工与检测.北京:中国建材工业 出版社,2001. [2] 宰金章,朱光裕.开口钢管桩土塞的机理与性状研究 (桩基技术新进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宁波.1991, 6. 2结论 (1)敞口管桩与闭口管桩沉降均属于陡降型。 因敞口管桩与闭口管桩桩端截面形式不同,桩端持 力层为粘土时,在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闭口管桩沉 [3]陈凡,徐天平.基桩质量检测技术.北京:中国建筑工 业出版社,2003. [4] 史佩栋.实用桩基工程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1999. [5]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 降仅为敞口管桩沉降的30%一50%。 (2)闭口桩与敞口桩相比,沉桩时进入敞口桩 会议论文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 施鸣升.沉人粘性土中桩的挤土效应探讨.建筑结构 学报,1983(3). 作者通讯地址:上海市灵石路930号地质大厦503室 邮 编:200072 管内的土被挤到桩周,即产生很大的挤土效应,桩侧 阻力得到提高;同时桩端阻力也比敞口桩的桩内侧 摩阻力与端阻之和大很多。 (3)在荷载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敞口桩桩底 沉降所占比例均高于闭口桩。即对于控沉基础而 (上接第32页) 5 结论 均存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参考文献 (1)无论对于均质地基还是双层地基,其荷载 分担比和沉降特性均受桩长、桩土模量和垫层的影 [1] 朱小友,尹华濂.二元组合桩基及其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建筑结构,1999. 响,但其规律性稍有差异;一般情况下,上硬下软双 层地基沉降大于均质地基,均质地基沉降大于上软 下硬双层地基沉降。 [2]李小荣.深厚液化土地基的抗液化综合措施.广东地质, 2000,15(1):57~60. [3]应永法,章雷.复合桩地基构想.地基处理,2000,11(1). [4] 吴建华,张涛.素砼桩、水泥土桩及土共同工作的复合地基 设计.江苏建筑,1999,(1):42~44. (2)无论对于均质地基还是双层地基,其沉降 均随着桩长的增加而减小,到一定程度,桩长的增 加对沉降的减小效果不大。 (3)对于均质地基和上软下硬双层地基,其沉 降均随着桩土模量比的增加而减小;对于上硬下软 双层地基,刚性桩的置换率起着控制作用。 (4)垫层模量的增加可减少复合地基的沉降, [5] 唐朝文.刚性桩与柔性桩复合桩基的受力与变形性状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2,2. [6] 杨秀红.CFG桩联合碎石桩组合型复合地基的有限元分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5. 第一作者通讯地址:西安习武圆9号西北综合勘察设计院 邮编:710003 ’ 其厚度的增加同样可减少复合地基的沉降,此两者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