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现浇混凝土楼板模板的快速计算法
摘要: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对施工荷载考虑不周,对模板材料的选用和间距排布不合理,造成的施工隐患和材料浪费很多,本文根据施工经验和计算,对楼板模板的选用编制了一个快速计算表。
关键词:现浇混凝土楼板模板快速计算表
中图分类号: 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概述
现浇混凝土楼板模板的材料选用和计算,目前行业普遍都有了成熟的施工方法,对材料的力学性能都有了科学依据。但是在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对施工荷载考虑不周,对模板材料的选用和间距排布不合理,造成的施工隐患和材料浪费很多,本文根据施工经验和计算,对楼板模板的选用编制了一个快速计算表。与广大同行进行分享。
2 楼板模板构造
l—次龙骨间距; l—主龙骨间距
3 模板设计荷载计算表(表1-1;表1-2)
说明:
1、新浇钢筋混凝土自重:25kn/m3
2、施工活荷载:2.5 kn/m3
3、荷载分项系数:自重取1.2;活载取1.4
4、模板设计荷载:强度考虑自重与施工活载组合
挠度只考虑自重(静载)
模板设计荷载计算表 表1-1
模板设计荷载计算表 表1-2
4 楼板模板验算
4.1、常用模板材料力学性能 表2
(4)、挠度验算表
竹胶板12mm 多层板15mm
次龙骨间距 l=300 l=400 l=300 l=400
允许承受荷载q0(n/mm) 1.18 0.5 1.21 0.81
从表3、表4中模板允许承受荷载值的比较可看出,模板的设计主要是挠度控制,它的允许承受荷载值,比强度控制的允许承受荷载值要小14~20倍。只要挠度满足设计要求,强度储备很大,无需验算。
4.3、模板次龙骨间距
根据表1与表4中的允许承受荷载比较,次龙骨间距l值选用如下:
5模板次龙骨验算:
5.1、主龙骨支撑间距:l
l=900;1200;1500
5.2、次龙骨截面:
50×100mm;w=8.3×104mm3;i=4.17×106mm4
5.3、次龙骨设计按二跨连续梁计算:
强度: m=弯距系数ql2弯距系数=0.125
σ=m/w < 13n/mm2
挠度:;
挠度系数=0.521
e=10000 n/mm2
(2.25mm,3.0mm,3.75mm)
5.4、根据以上设计参数,次龙骨允许承受的荷载q0(n/mm)值的计算值列于表5、表6、表7、表8内。
表5:
表6:
表7:
表8:
5.5、根据楼板模板验算(竹胶板、多层板)结果,对次龙骨间距的要求:
次龙骨的最大允许跨距l按表5-表8选用。从构造上看,次龙骨放在主龙骨上,主龙骨支撑跨距l的确定,决定于主龙骨的承载能力,而不由于次龙骨本身本身的承载能力决定。
次龙骨间距l=400mm,楼板厚≤250mm表5
次龙骨间距l=400mm,楼板厚≤250mm 表6
次龙骨间距l=300mm,楼板厚>260mm 表7
次龙骨间距l=300mm,楼板厚>260mm 表7
6、模板主龙骨验算
6.1、主龙骨支撑间距:
l=900m; l=1200mm;l=150mm
6.2、主龙骨截面特性:100×100mm
w=166×103mm3; i=833×104mm4
6.3、主龙骨设计按二跨连续梁计算
强度: ; 弯矩系数=0.125
;
挠度: ; 挠度系数=0.521;e=10000 n/mm2
(2.25mm,3.0mm,3.75mm)
6.4、将次龙骨作用在主龙骨上的集中荷载p转化为具有相同支座弯矩的等效均布荷载qe(表9)
a、n=3
b、n=4
6.5、主龙骨允许承受的荷载计算(列于表9内),按二跨连续梁计算
(1)、
强度:; 弯矩系数=0.125
;
挠度: ; 挠度系数=0.521;e=10000 n/mm2
(2)、l=1500mm,q01、q02计算
强度:
7.68n/mm
挠度:
11.83n/mm
(3)、l=1200mm,q01、q02计算
强度:
12.0n/mm
挠度:
23.14n/mm
(4)、l=900mm,q01、q02计算
强度:
21.58 n/mm
挠度:
54.8 n/mm
主龙骨等效均布荷载计算表 表9
主龙骨上承受等效均布荷载qen/mm 强度
挠度
主龙骨允许承受荷载
q0n/mm 强度
挠度
比较结果 不能采用
可采用 不能采用
可采用
从表9最后的主龙骨允许承受荷载与主龙骨上承受次龙骨传递的荷载比较,不难看出。l=1500mm是不能实际应用的,也只能根据楼板厚度选择l=1200mm或l=900mm。
7、结论
楼板模板构造(主龙骨、次龙骨模板)选用表
参考文献
[1] gb 50214-2001,组合钢模板技术规范.
[2] gb 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3] jg 96-95,钢框胶合板模板技术规程.
[4]杨嗣信主编.建筑工程模板施工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5]潘鼎主编.建筑施工模板图册.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