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二古文理解性默写及答案【普高必修下册】
班级: 姓名:
背诵古文目录: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二、庖丁解牛/《庄子》 三、《烛之武退秦师》 四、《鸿门宴》司马迁 五、谏逐客书/李斯
六、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七、*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八、阿房宫赋/杜牧 九、*六国论/苏洵
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理解性默写:
①《侍坐》中孔子不以年长自居,采用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使三个弟子毫无顾虑地说出各自志向: “_____________,毋吾以也。居则: ,_________,________?”
②《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_ , ,加之以师旅,____ ______,由也为 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_____________。”
③《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公西华(点)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仍需要学习,对于宗庙祭祀之事,他说“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 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__ __,___ ___,__ ___。”
⑥《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 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 他说:“ 。 。”
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 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 评,又不伤其自尊。
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 :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写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的句子是: , 。
【理解性默写】
1以吾一日长乎尔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 则何以哉 2千乘之国 摄乎大国之间 因之以饥馑 且知方也 3端章甫 愿为小相焉 4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5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 6“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7 夫子哂之。 8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9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二、《庖丁解牛》/庄子 名句默写: ①方今之时, ,官知止而神欲行。 ②以无厚入有间, 。 ③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 ,而况大乎!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善刀而藏之。
⑤能代表庖丁观点的一句话是: , 。 【默写答案】
①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②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③技经肯綮之未尝 ④为之踌躇满志
⑤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三、《烛之武退秦师》
理解性默写: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 9.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0.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默写答案】
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8.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9.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夫晋,何厌之有?
10.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四、《鸿门宴》司马迁 理解性默写:
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 。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 ?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 。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 。 【默写答案】
1.表达大丈夫应不拘小节意思的句子是: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2.比喻一个人说话和行动的真实意图另有所指的句子是: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3.形容自己方处于危险境地的句子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4.形容秦王杀人如麻,有虎狼之心的句子是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5.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谏逐客书》理解性默写:
1、作者以秦国历史上的四位君主的功业为事实论据,进行概括并得出成功的原因: , 。
2、作者罗列秦王所喜爱的异国奇珍异宝及音乐,顺理成章地点出秦王对珍宝喜爱的原因: , 。
3、作者认为秦王选取人才的原则是 , 。如此重物轻人,决非一代英主所当为。
4、作者认为三王五帝无敌的原因就是能兼容并包,就像 ,故能成其大; ,故能就其深。
5.《谏逐客书》的中心论点“ , ”,即认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
6.《谏逐客书》中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切近要害。 【默写答案】
1、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
3、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4、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 5.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6.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六、《谏太宗十思疏/魏征》理解性默写: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境界是: 。
2、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 。 3、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 4、“十思”的内容: 。
5、君王按“十思”去做,会有怎样的结果: 。
6、作者认为得天下的君王为何易失天下: 。 【理解性默写答案】 1、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4、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5、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6、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七、《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来信中给自己因变法而冠以“生事”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
2.对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3.对冠以“拒谏”罪名加以反驳的句是: , , 。 4.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所在的两句是: , 。 5. , ,可以说是王安石的行事准则,也是历史上一切改革家刚决精神的概括。
6.王安石在文章最后正面表明态度:“ , , 委婉中蕴含锋芒,道出了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思想实质。
7.作者以 , ,为论证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驳斥,表明坚持变法的立场。
8、作者直言 , , ,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不攻自破。 【理解性默写答案】
1.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2.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3.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4.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5.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也
6.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7.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8、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八、《阿房宫赋》理解性默写:
1、《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2、《阿房宫赋》中从人们的主观感受写宫内歌舞盛况。既是以歌舞之纷繁衬托宫殿之众多,又为下文美女充盈宫室预作铺垫的句子是: 。
3、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既贴切又形象。将喻体置放在前,先予以人鲜明的画面,令人惊奇,再出现本体,解释原因,使读者印象更为强烈得语句是: 。
4、既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引出阿房宫的修建,又起到了笼盖全篇、暗示主题的作用的句子是: 。
5、从最普遍的民心人性的角度,说明人心没有区别,都追求幸福快乐、都挂念家小,对秦统治者的残民以自肥作了有力的抨击的语句是: 。
6、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揭露和控诉了秦的自私无道的语句是: ?
7、杜牧在本文中最后总结,六国和秦国的灭亡都是由于不修自身,咎由自取,怨不得别人的语句是: 。 8、杜牧在文中告诫后人光是感叹是没有用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
【理解性默写答案】
1、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4、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5、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6、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7、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九、《六国论》理解性默写
1.对于战国六国和后来的秦皇朝覆灭的原因,古代许多名家都有其真知灼见,请分别默写出下列名家总结六国或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苏洵《六国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贾谊《过秦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苏洵《六国论》最后一段中用六国破灭的教训来对比当今局势,劝诫统治者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洵认为赂秦导致了六国力亏、灭亡,《六国论》第二段中“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概括出了“不赂者”的下场。
4.苏洵在《六国论》结尾处提出了六国联合起来可行的对抗秦国的办法“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 ____”,此举定会让秦人寝食难安。
5.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个字,说明了燕灭亡的原因。 6.《六国论》中苏洵批评赵国残害良将,叹息其不能武力对抗秦到底的句子是: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
7.《六国论》中苏洵引用古人之言,用一个比喻句生动地表现出了秦的贪婪,不
断割地退让的方法来对付秦人是不可行的,只会增长他们的气焰。“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六国祖辈创业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答案】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3.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4.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5.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6.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8.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