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强化练习教学模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江泽民同志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然而,长期以来,学生学习的学习方式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评价方式上都显得相对滞后。小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的单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方式上的机械单调、内容上的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的活生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创新。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强化练”的课题研究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恢弘的社会背景下,基于当前小学阶段的学科教学的实际,提出的一项综合性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树立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意识,将课堂变成师生互动的阵地为宗旨,通过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发现知识、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并逐步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能很快接受学习重塑自我,让学生在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中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畅所欲言,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和体验。
三、课题的理论依据
情知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情意过程和认知过程的统一。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这也正是创新思维的萌发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
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情境中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而推动学生学习的源动力,能用多元的思维方式去研究现象,发现问题。无疑,在学生观察、思考、应用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直觉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获得解决知识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创新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发散题及综合实践活动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的火花,培养思维的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与深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
1、建立了完善的、健全的领导机构和管理机制。
(1)成立了专门设立主抓科研工作的校长,做好课题研究工作组织与实施的筹措和安排。
(2)设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工作室,各学科、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选拔教科研骨干和精力充沛的教师参加课题研究工作。
2、建立了教育科研专项基金,为实验校、实验教师配备了相应的硬件设施。
3、具有较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经验。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完全在自然的实际教学环境状态下,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开展研究活动。
1、文献资料法
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全日制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等一些相关理论或文件精神,摘录对课题研究有借鉴和指导作用的理论知识,供学习和研究借鉴,做好资料的收集和存档工作。
2、行动研究法
在学科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己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作教学行为,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
3、个案分析法
重视对情境案例及典型学生学习状况的跟踪分析,从中寻找课题研究进展的突破口。
4、效果比较法
通过课题开展的前后比较、横向比较、同类比较、相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确定课题开展的成效。
5、经验总结法
认真撰写阶段性报告,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最后以总结形式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七、课题的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08年4月—7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08年9月—2010年12月)
开展教学研究,修改和充实课题研究方案,制定“创设情境、主动探究、强化练”的课题研究的评价标准,并进行项目测试。具体实施过程: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21世纪课程
标准,并进行相关内容的考核;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市、县级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的教学思路、模式。(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2)对轨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的积累。(2)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4)进行年终性案例、随笔、课例、论文、课件等的评比和交流。(5)撰写年终课题研究报告或总结。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1月—7月)
对各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研讨,撰写实验总结报告,推广先进经验。
八、课题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研究对象:本校参与课程改革的所有教学班的全体学生。 (二)研究范围:参与课改实验的全部学科。 九、课题研究的成果与形式
1、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把盲目的东西转化为自觉的、点滴的经验汇合为系统的、具体的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要全面的收获实验成果,可出版《个案、案例、论文集》。
2、实验结束后,收获最终成果,包括《实验总结报告》;系列“关键点”专题总结;科研人员、学校领导和教师的专题经验总结;反映实验过程的文字、音像、实物资料;召开经验交流会、研讨会,课题总结、报告会等。
3、实验教师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学生观发生了明显变化,可以进行课堂教学成果展示。
九、研究的组织与管理 1、课题组人员组成:
教师5,分别承担各个年级、学科的实践与研究。 2、课题负责人:
刘更来46岁,中学高级教师,负责专题研究的组织策划 3、主要成员及分工
邰俊芳、卢秀彪、欧宝起、丁桂芹、邢利庆负责专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