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来源:画鸵萌宠网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第 组

(一)压杯入水

图1 图2

▲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

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

▲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没变)

(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预设:没湿)

(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预设: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二)扎孔观察

▲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图3 图4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

(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三)打气观察

▲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预设: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怎样能吹大?(预设: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

(3)看瓶解惑: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老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第二吹的时候,我把手松开了,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

(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 会湿 水进入杯子 不湿 杯内有空气

【作业设计】

1.把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被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杯子中的纸团( )。

A.会湿 B.不会湿 C.会掉下来

2.小明按下图做了一个压杯入水实验,观察发现杯子内的纸团没有湿,是因为( )。

A.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B.杯子中有水 C. 水没进入杯子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 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 在称量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

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 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 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空气质量。

难点:测量空气质量,并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天平、优质的打气筒、球针、豆子、皮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思考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2.谈话:既然大家对空气有没有质量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我们如何验证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收集学生前概念。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图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讨论:哪种实验方法比较适合?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一个简易天平。

(2) 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3)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

(4) 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如果天平倾斜了,你需要放多少粒豆子才能让天平重新平衡呢?

(5)继续给皮球打10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2.学生实验、记录。

3.学生理解班级记录表,有依据地解释观点。 组号 打入10筒空气后,增加的豆子个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再打入10筒空气后, 增加的豆子个数

4.研讨。

(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2)你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5.小结: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3个大圆代表皮球,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

设计意图:本环节选用豆子作为衡量物的好处很多。比如,豆子易得且单体质量小,个体差异不大,方便学生通过增减数量对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观察和控制。本环节学生要学会用符合逻辑的解释去描述实验事实。除了让学生用科学的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更要让学生关注“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本环节继续使用小圆圈表示空气微粒的方法,让解释更科学、更有说服

力。

三、拓展

将皮球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再将皮球放入小桶中,看天平的平衡结果。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实验实际上是反向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打入空气,质量增加,放掉一部分空气,质量减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有质量。 【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平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天平两端的皮球和豆子已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天平会倾斜,让学生用简图表示出来。 +10筒空气 + 颗豆子 再+10筒空气 + 颗豆子

2.要让天平重新平衡,需要往另一边加入多少粒豆子,在图中写出数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