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第 组
(一)压杯入水
图1 图2
▲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
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
▲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没变)
(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预设:没湿)
(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预设: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二)扎孔观察
▲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图3 图4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
(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 (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三)打气观察
▲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预设: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怎样能吹大?(预设: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
(3)看瓶解惑: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老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第二吹的时候,我把手松开了,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
(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 会湿 水进入杯子 不湿 杯内有空气
【作业设计】
1.把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被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杯子中的纸团( )。
A.会湿 B.不会湿 C.会掉下来
2.小明按下图做了一个压杯入水实验,观察发现杯子内的纸团没有湿,是因为( )。
A.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B.杯子中有水 C. 水没进入杯子
《空气有质量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具有一定的质量。
质量是空气的基本特征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运用科学的方法测量空气的质量。
在称量过程中,了解一些因素会影响称量结果,产生误差。 科学态度目标
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兴趣和愿望。 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不同的测量方法影响测量物体质量的准确程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测量空气质量。
难点:测量空气质量,并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天平、优质的打气筒、球针、豆子、皮球、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木头有质量,水有质量,思考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2.谈话:既然大家对空气有没有质量提出了这么多的观点,我们如何验证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
设计意图:本环节可以收集学生前概念。学生可能会有很多方法证实自己的猜想,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简图记录学生的实验设计,并根据学生的汇报,引导学生讨论:哪种实验方法比较适合?
二、探索
1.明确活动要求。 (1)准备一个简易天平。
(2) 在天平两端分别放入一个充好气的皮球和若干豆子,让天平达到平衡。 (3)取出皮球,用打气筒打入10筒空气。
(4) 再把皮球放回天平一端的小桶里,观察发生的现象。如果天平倾斜了,你需要放多少粒豆子才能让天平重新平衡呢?
(5)继续给皮球打10筒空气,重复上面的实验。 2.学生实验、记录。
3.学生理解班级记录表,有依据地解释观点。 组号 打入10筒空气后,增加的豆子个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再打入10筒空气后, 增加的豆子个数
4.研讨。
(1)实验中发生了什么?和你猜想的结果一样吗? (2)你怎么根据实验现象证实自己的猜想?
5.小结:质量是所有物质的本质属性之一,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3个大圆代表皮球,小圆圈代表空气微粒)
设计意图:本环节选用豆子作为衡量物的好处很多。比如,豆子易得且单体质量小,个体差异不大,方便学生通过增减数量对天平的平衡状态进行观察和控制。本环节学生要学会用符合逻辑的解释去描述实验事实。除了让学生用科学的完整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事实,更要让学生关注“空气作为一种物质,是有质量的”。本环节继续使用小圆圈表示空气微粒的方法,让解释更科学、更有说服
力。
三、拓展
将皮球的空气放出一部分,再将皮球放入小桶中,看天平的平衡结果。 设计意图:这个拓展实验实际上是反向验证空气是有质量的。打入空气,质量增加,放掉一部分空气,质量减少。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有质量。 【板书设计】
空气有质量吗
平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记录实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1.在天平两端的皮球和豆子已经平衡的前提下,如果给皮球打入10筒空气,天平会倾斜,让学生用简图表示出来。 +10筒空气 + 颗豆子 再+10筒空气 + 颗豆子
2.要让天平重新平衡,需要往另一边加入多少粒豆子,在图中写出数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