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即兴评述范文示例

来源:画鸵萌宠网


新闻背景:“另类童谣”

在一些校园里,一些传统童谣已被这些“另类童谣”所替代诸如,“春眠不觉晓,处处蚊子咬。打了敌敌畏,蚊子死多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你如何看待“另类童谣”?

评述提示

根据题目中所给的资料,所谓“另类童谣”,就是在传统童谣字数、格律的基础上,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替换,创作出来的新童谣。很多考生在平日的校园生活或网络世界中都会接触到这类新童谣,对它们应该不会陌生。在拿到题目后,考生要思考三个问题:第一,自己对这类新童谣抱有怎样的态度;第二,为什么会对它们持有这样的态度;第三,哪首另类童谣最能支持自己的观点。在想清答案后,考生可以按照“怎样的态度”“为何持有这样的态度”“以某首另类童谣为例”的逻辑结构进行评述。由于当前“另类童谣”数目繁多,创作动机不同,很多考生可能会以多首另类童谣为例,分别评述它们的好与坏。这样,关于本题的评述也就不会出现在规定时间里无话可说的尴尬。创造力强的考生还可以在评述中加人一首自己即兴创作的“另类童谣”,使自己的即兴评述与众不同

评述示例

当前,在校园中流行着一种“另类童谣”,也就是在传统童谣字数、格律的基础上,将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替换,创作出来的新童谣。对这类童谣,我并不排斥,因为在这些“恶搞”作品中,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比如“李白乘舟将欲行,忽听扑通跳水声。一个猛子扎下去,捞起一看是汪伦”这一首,原文只是叙述汪伦送李白上船的情景,作者却联想到“汪伦失足落水,李白见义勇为”的场面,还能用与原文同样的字数将这样的场面描述出来,使原文的深情浪漫变成了诙谐幽默,实在有趣。

如果说上一首童谣还只是为了娱乐而创作,那么这一首则略有些“反映现实生活”的味道了。“考试复考试,考试何其多。我生待考试,万事成蹉跎。”原诗本是劝勉学生珍惜时间,将“明日”换成“考试”后,竟成了反映中学生考试压力大的打油诗。可以看出,这位另类童谣的作者文笔功底也不错。

其实,很多另类童谣都是我们这些中学生创作出来的。之所以创作它们,并不是为了颠覆经典,而是借用这种方式增添我们中学生的生活情趣,发发我们中学生的“牢骚”。

新闻背景

在兰州一家足疗企业,有20多位大学专科或本科的毕业生正在从事足疗师或指压按摩师的职业,他们的目标是从最低层做起,最终走向管理岗位。但对于一些家长而言,从事这一行业让他们颇为不理解。大学生做按摩师究竟是人尽其才还是资源浪费?

评述提示

这道题目要考生对大学生做按摩师究竟是人尽其才还是资源浪费进行评述。在解题时,考生应注意对两种观点和一个标准的把握。两种观点分别来自大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大学生认为应该从最低层做起,最终走向管理岗位;家长则认为,以大学生的学历做低层的工作,无论如何是不可理解的。一个标准则是指人尽其才与资源浪费的标准。实际上,学生

与家长在观点上的分歧也是源于各自的标准不同。

在理清两种观点与一个标准之间的关系后,考生也要明确自己心中人尽其才与资源浪费的标准是什么。将学生与家长的两种观点罗列出来,再引出自己的标准,并按照这一标准评判大学生做按摩师到底是人尽其才还是资源浪费,这一思路可以作为考生评述过程中的逻辑结构。

前几年曾有一件与本题目中所列内容相似的事例,即北大学生毕业后去卖猪肉的事件。那一事件在当时也引发了一定规模的社会讨论。对那一事件比较熟悉的同学也可以将其用在自己的评述中,使自己的评述内容更加丰满。

评述示例

学生认为,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先从低层做起,最终走向管理岗位,是一种明智而理性的选择;家长则认为,在学校读了16年书,手里握着大学文凭,如果去做那些只有初中甚至小学毕业的人做的事,这书不就白读了吗?

于是,学生与家长在就业观点上的碰撞就引发了关于大学生做按摩师到底是人尽其才还是资源浪费的讨论。其实,学生与家长的观点之所以冲突,根本原因在于两者对人才是否被充分利用的标准无法达成一致。学生认为,实际工作能力是标准;家长则认为,学历才是标准。我的观点与题目中的学生和家长都略有不同,我认为,能否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才是标准。

还记得前几年也有过类似的事情。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回家乡卖猪肉。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位学生的做法是一种资源浪费。可是如今,那位学生的生意已经做得

相当好了,在当地也成了知名人士。

其实,每一种行业都有每一种行业的门道。读书读得越多,也就越能明确自己的特长、优势,也就越能在某一行的业务领域中钻研下去。因此,我认为大学生做按摩师并不一定就是资源浪费。如果他们真的能在这一行当里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说不定几年后.他们也会成为按摩师中的“状元”呢?

“开卷有益”

评述提示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人们都认为“开卷有益”。读书有用已是所有人的共识。如果考生仍然停留在读书对人的成长成熟有多大帮助方面做文章,那么其结果很可能是事倍功半。要想给考官留下好印象考生需要从别的角度去思考“读书”。

还可以从哪些角度来思考“读书”呢?可供考生选择的思路有很多,比如人们读书的动机,人们读书的方式方法,人们读书的内容类型,人类读书行为的历史演变等等。在选择一种思路后,考生就可以设计自己评述的逻辑结构了。无论是观点一逻辑一实例的结构,还是总分总的结构,只要考生观点正确.表述清晰,拿到较高的分数不会太难。

本题目也是一道开放性题目,所给的论题也比较贴近考生的生活,不会使考生看到题目后无话可说。在众多题目之中,本题目比较简单,考生彼此间的分数高下,将由其观点、逻辑结构和表述语言的好坏来决定。

评述示例

人人都说“开卷有益”,因此人人都爱读书,都去尽可能地多读书。可是,人们因读书而获得的益处却彼此不同。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是读书的方式方法不同。

读书是很讲究方式方法的。同样一本书,一目十行地翻阅是读,一字一句地琢磨也是读,同样是在读书,但读后的效果可就相差十万八千里了。一目十行地翻阅,读书的速度会很快,但是对书中的内容却不能完全理解消化,扰如猪八戒吃人参果,一下子吃到肚子里,却不知道果子是什么味道;一字一句地琢磨可就不同了,尽管读书速度比较慢,但是这样去看书,读者才可以对书中的内容有所理解,有所感悟,才能真正将书中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慧。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很喜爱读书,总是手不释卷。可是他看书速度很快,几乎每天都会看完两到三本书。结果,尽管他看书又多又快,可忘掉书中的内容也是又多又快。后来他在图书馆工作的叔叔教他把读书的速度降下来,先问问自己要从书中学到些什么,然后再到书里面去学。他照着叔叔的教导去做,读书效果果然与以前不一样了。

可见,尽管“开卷有益”,但是在读书的时候还是要讲究方式方法,这样才能在读书活动中获得最大的益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