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厦门市(下)高一质量检测(历史) .doc

来源:画鸵萌宠网


福建省厦门市

2009—2010学年(下)高一质量检测

历 史 试 题

注意: 试卷由A卷(满分100分)和B卷(满分50分)组成,考试时间100分钟。

A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下列农具最能反映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 A.骨耜 B.石犁 C.铁犁犁冠 D.耧车 2.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这句话最能反映 ( )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种地获利更大 C.自然经济无需商业 D.封建统治者重本抑末

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时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日‘水早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

葛亮“征丁十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

4.工具的改进是促进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比图l工具的进步之处在于 ( ) A.合理利用水资源 B.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C.节省了人力 D.灌溉不受水源限制

5.下列图片中,能够代表中国“三千年前的名片”是 ( )

6.话剧《立秋》艺术地再现了晋商勤奋、敬业、谨慎、诚信的精神。明清时期与晋商齐名的著名商帮是

( ) A.徽商 B.闽商 c.粤商 D.鲁商

7.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

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

占总人口比例 自耕农·地主 24% 佃农 36% 雇佣工人 30% 商人 105 A.汉代江南地区 B.唐代关中地区 C.宋代关中地区 D.明代江南地区 8.图3显示:鸦片战争前,中国某沿海城市的港口有许多外国

船只往来,岸上有许多外国商馆,商馆前的广场上,美国、 英国等国家的国旗迎风飘扬。这个城市应当是( ) A.上海 B.北京 C.香港 D.广州 9.至20世纪初,“外货风行,土布渐归淘汰”,洋布战胜土布,最根本的武器是 ( ) A.洋布外观漂亮 B.洋布广告充斥 C.洋布引领时尚 D.洋布价格低廉 10.在1912——1919年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是 ( ) A.重工业发展迅速 B.轻工业发展迅速 C.民族工业独立发展 D.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 11.图4为民国五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A.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 B.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实业救国的思潮 D.五四运动期间的商人罢市状况

12.某人征婚广告称:“(一)女子须不缠足者;(二)须识字者;(三)男死后,女可再嫁;(四)夫妇如

不相和,可离婚”。据所学知识,可判断此则广告在中国最早有可能出现在 ( ) A.鸦片战争后 B.辛亥革命后 C.五四运动后 D.新中国成立后 13.近代以来,跪拜、作揖等礼节被鞠躬、握手取代,主要反映了 ( ) A.中华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B.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 C.平等自由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D.辛亥革命根除了封建思想 14.“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

出现于 ( ) A.明朝 B.晚清 C.民国 D.新中国

15.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与美国、印度的钢和电产量的比较(人均)见下表。鉴于表中所反映的情况,

1953年开始的“一五”计划决定要 ( ) 中国(1952年) 美国(1950年) 印度(1950年)

钢产量 发电量 2.37公斤 2.76千瓦时 538.3公斤 2949千瓦时 4公斤 10.9千瓦时 A.超过印度 B.优先发展重工业 C.追赶美国 D.重点发展轻工业 16.1956年全国高考的作文题目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幸福年代里”的

是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17.下列两幅图表明,20多年来,厦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原因是 ( ) A.引进先进技术 B.对外开放 C.引进先进管理经验 D.引进外资

18.央视3套为纪念改革开放热播“歌声飘过30年——百首金曲系列演唱会”的节目中,不可能人选的

歌曲是 ( ) A.《在希望的田野上》 B.《春天的故事》 C.《走进新时代》 D.《毛主席来到我们公社》

19.创刊于1949年的《厦门日报》是中共厦门市委机关报,1978年报道的新闻中有可能涉及

( ) A.中共八大 B.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20.“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

这一说法主要反映了 ( ) A.人民生活习惯发生变化 B.我国科技水平发生变化 C.社会风气发生变化 D.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变化 21.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Cod)、荣誉(Glory)、黄金(Gold)。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 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 ③开发土地资源 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2.在工业革命中,最主要的生产组织形式是 ( ) A.工场 B.工厂 C.公司 D.企业 23.1933年美国《美国国家工业复兴法》: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产品价格、销售市场的分配……凡是

接受法规的企业,一律发给印有“我们尽我们的职责”蓝鹰标志。其意在 ( ) A.使产品优良价格公道 B.带头赈济失业工人 C.防止盲目竞争 D.使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24.二战后,运用货币供给学派理论解决“滞胀”问题,使经济回升的美国总统是( ) A.艾森豪威尔 B.肯尼迪 C.约翰逊 D.里根

25.美国《商业周刊》曾把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长达1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称之为“新经济的胜利”。“新

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是 A.农业 B.信息技术 C.工业 26.20世纪50年代,揭开苏联改革序幕的是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27.以下图标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 D.服务业 ( ) D.戈尔巴乔夫 ( )

28.“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全面融入世

界经济主流。”标志“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事件是 ( ) A.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B.举办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C.加人世界贸易组织 D.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 29.右图标语牌上的文字为:“WTO! Kills.FARMERS”。人们打出这

一标语主要是反对 ( ) A.法西斯暴行 B.伊拉克战争 C.经济全球化 D.恐怖主义

30.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生产力的发展 B.国际金融的发展 C.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接受和认可 D.跨国公司的推动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l0分,共计40分。) 31.(10分)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在芸耨,妻在机杼,民无二事,则有储蓄……眷夏天出于南亩,秋冬女练[于]布帛,则民

不困。

——《尉缭子·治本》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的什么生产方式?(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统治者制定的主

要经济政策是什么?(1分)

材料二: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裁:“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运进来。”

——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出什么新现象?(2分)

材料三:“在社会舆论的推动下,清廷于1897年诏令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次年,清政府谕令各省设立“农务局”,掌管督课农务事宜,决定在学堂中设立农学科”。

——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

(3)据材料三列举晚清政府农业政策的新变化。(2分)

材料四

安徽风阳县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里的18位村民按手印雕塑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对农树经济体制进行怎样的改革?(2分)它的推行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2

分)

32.(10分)福州名门望族——“龙山刘氏”是福州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先驱。鼎盛时期拥有电气公司、电

话公司、铁工厂、制冰厂等20多家企业,几乎控制着当时福州城民族工商业的命脉,被福州百姓誉为“电光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初期,福州开辟商埠之后,一些官僚地主商人纷纷投资近代企业……1910年,刘家5

兄弟把通过当铺、钱庄、土地、房屋赚得的大笔收入与他人舍股创建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开办时股本定为12万元。

(1)据材料一,指出“电光刘”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材料二:1911年福州电气公司电灯用户234户,电灯数2998盏;1924年电灯用户11743户,电灯数

64953盏。公司起先仅限于提供生活照明用电,1920年前后,逐渐扩充到提供生产动力用电。随着业务的发展,公司规模也不断扩大。

(2)据材料二指出“电光刘”在1911年至1924年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

一时期造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有哪些?(4分)

材料三:1939年,日寇飞机疯狂轰炸福州,电气公司先后8次被炸,发电所损失严重。1941年福州沦陷,财产损失严重。到抗战后期,公司库存材料几乎荡然无存。企业满目疮痍。……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大官大员带头窃电,反动军警、特务更是明目张胆地抢电。此外,苛捐杂税也压得人喘不过气。1947年。通货膨胀更加剧烈,物价狂涨。给电气公司以毁灭性的打击。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互联网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电光刘”发展过程中始终面临的两大障碍是什么?(2分)

(4)简要概括以上材料给你的启示?(2分) 33.(10分)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促进了世界文明的交融,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

问题。 材料一:16世纪时,商人们把亚洲的茶叶、丝绸、瓷器、香料,非洲的黄金和象牙,美洲的黄金、白

银、玉米、烟草和欧洲的枪支、工艺品等运往世界各地。 (1)指出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开始于什么事件之后?(1分)请列举两位与此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

(1分)

材料二

(2)材料二中,图5、图6的广泛使用分别将人类带人什么时代?(2分) 材料三

(3)材料三中哪些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1分)哪些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1分)他们对

世界市场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1分)

(4)试概括上述材料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3分)

34.(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争的需要,最突出地、最尖锐地反映到粮食问题上来……1917年就开始闹饥荒了。1918

年1月,粮食部门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21.8%;2、3两月只采购到计划采购量的36.5%;4月只采购到14。1%;5月只采购到12.2%”……富农拒绝按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粮食,投机贩卖和黑市贸易猖獗。”

——叶书宗《苏联的革命与建设》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俄国面临怎样的经济形势?(1分)由此实行了什么政策?(1分)达到了什么

目的?(1分)

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1920年苏俄怎样的政治形势?(1分) 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

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引自《苏联兴亡史》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1921年列宁实施的“围攻的方法”是指什么?(2分)它在农业方

面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

(4)据材料三中“退到国家资本主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围攻的方法”的实质是什么?(2分)

B卷(满分50分)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35.高一某班组织知识竞赛,从课文中摘录了部分文字,请按文字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排列顺序:

( ) ①“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②“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③“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④“以牛田” A.④①②③ B.②③④① C.④①③② D.④②③① 36.唐朝诗人张籍作诗写道:“边城暮雨燕低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该诗反映了 ( ) A.唐朝长安城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B.唐朝安西地区丝织业高度发达 C.陆上丝绸之路的商业繁荣景象 D.白银成为唐朝普遍流通的货币 37.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38.某报登载:“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中国人

民从吃到穿,要全部‘美式装备’了!”你认为这则评论反映的历史阶段是 ( ) A.北伐战争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9.“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

音。”在新中国的六十年里,“低音”有 (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文化大革命运动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40.下列选项最能说明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是 ( ) A.合作社经济由I.5%上升到53.4% B.公有制经济由21-3%上升为92-9% C.国营经济由19.1%上升为32.2% D.资本主义经济由6.9%下降到不足1%

41.18世纪,西方人所谓的“乌木”买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重要的资本积累方式。“乌木”是

( ) A.在亚洲掠夺的檀香木 B.对非洲黑人的蔑称 C.在殖民地掠夺的煤炭 D.对美洲棉花的反称

42.2010年4月,福厦高铁全线通车,关于动车组的牵引动力与下列哪个事件的成果有关?

( ) A.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成果 B.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C.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D.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43.19世纪后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渐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的本质是 ( ) A.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的高度发展 B.生产规模巨大、资本高度集中 C.消除了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托拉斯组织的普遍出现 44.20世纪80年代,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曾说过:“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

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人深渊。……安全网”是指( ) A.发展高新技术 B.拓展经济活动的领域 C.建立社会保障福利制度 D.强化安全生产的责任 45.右图漫画题为《片面的经济》,反映了20世纪三十年代苏联的

国民经济状况。最能表现该状况的是 ( ) A.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B.军事工业遥遥领先 C.民众衣食住行先进 D.经济体制艰难调整

46.下列各项中,具有向相关国家提供贷款以稳定汇率职能的国际组织是 ( ) A.世界银行 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C.亚太经合组织 D.世界贸易组织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26分。第47题13分-第48题13分。) 47.(13分)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如同一个符号,走近它,可以领略那些

历史的沉淀、感受到时代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

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么主要表现?(2分)

材料二: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日缎,方空日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日“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生产关系方面出现的新现象。(2分) 材料三:《南京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有以下几,最:(1)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2)中国开放广

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在这些通商口岸里,英人可以自由居住,美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

——摘编自中国网

(3)据材料三,指出近代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有什

么危害?(2分)

材料四:“第一阶段:提出了通过“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开”……第二阶段:明确提出:按照“两权分离”的原则搞活全民所有制企业……第三阶段:“以企业承包制为主的多种经营制”。

——摘编自赵海钧《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4)据材料四,概括指出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从世界范围看,城市化进

程明显加快发生在哪个重大历史事件之后?(2分)

(5)结合上海世博会主题,谈谈你对厦门城市建设的提议。(2分)

48.(13分)有人认为:“20世纪有两位伟大的改革家,一位是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资本主

义国家;一位是邓小平,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现代社会主义国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

缺点,我们依靠的是j日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1)据材料一中“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根本目的。(2分r我们经济制度

中的严重缺点”具体指什么事件?(1分)

(2)材料一中罗斯福的“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有什么特点?(2分)其实质是什么?(2分) 材料二:“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

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

(3)材料二中“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具体指什么经济模式?(2分)这个目标的确立对中国的经

济建设有什么影响?(1分)

(4)美、中两国对各自经济发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处?(1分)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注意:试卷由A卷(满分100分)和B卷(满分50分)组成,考试时间100分钟。 A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题,每题2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C 11 C 21 C A 12 B 22 B A 13 C 23 C C 14 B 24 D A 15 B 25 B A 16 C 26 B D 17 B 27 B D 18 D 28 C D 19 B 29 C B 20 D 30 A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每题10分共计40分。) 31.(10分)

(1)生产方式:男耕女织。(1分)经济政策:重农抑商(1分) (2)新现象:农产品商品化;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2分)(任答一点即得2分) (3)变化:兴农学、翻译农学书籍、设立农务局、设立农学科。(或出现了近代化趋势)(2分) (4)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影响: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势和社会面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2分) 32.(10分)

(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1分) (2)趋势:出现了短暂的春天(或快速发展)。(1分) 原因: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②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扫清障碍。

③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发展实业法令。④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⑤“实业救国”思潮和利润的驱使(答出其中四点得4分)

(3)主要因素:外国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2分) (4)认识:民族独立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前提。(2分) 33.(10分)

(1)事件:新航路开辟。(1分)人物:达伽马、哥伦布(或迪亚士、麦哲伦)。(1分) (2)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2分)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蒸汽机车、汽船。(可用图示,完全答对给1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

果:汽车、飞机。(完全答对给1分)作用:交通运输业的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提供技术条件。(1分)

(4)影响:新航路开辟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雏形形成(相近表述也可);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

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3分) 34.(10分)

(1)经济形势:苏俄政权粮食严重不足。(1分)政策:余粮收集制(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分)

目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分)

(2)农民不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工农联盟出现危机(1分) (3)方法:实行新经济政策。(1分)具体措施:农业上以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分)(4)实

质: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分) B卷(满分50分)

三、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2分,共计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

要求。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D C A D B B B C B C A B 四、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共计26分。第47题13分,第48题13分。) 47.(13分)

(1)表现:宋代的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或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对外贸易发达)。(2分) (2)变化: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2分) (3)地位:被开辟为通商口岸。(1分)危害:中国的大门被打开了,严重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2

分)

(4)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2分)工业革命。(2分)

(5)以人为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展低碳生活,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任意两点得2分,相近表

述也可得分) 48.(13分)

(1)前提:维护资本主义制度。(2分)1929—1933经济危机。(1分) (2)特点:国家干预经济。(2分)实质: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2分) (3)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2分)影响: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分) (4)共同之处: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1分)。启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因时而变;社会主义

和资本主义可以相互借鉴(2分,相近表述也可得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