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道德经》注音版第五十八章原文及译文

来源:画鸵萌宠网
【 导语】《道德经》语⾔极为精辟,是⾄理名⾔,形成诸多成语、格⾔、座右铭。下⾯是分享的《道德经》注⾳版第五⼗⼋章原⽂及译⽂。欢迎阅读参考!

  【原⽂】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不割,廉⽽不刿,直⽽不肆,光⽽不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之迷,其⽇固久。

  【注⾳版】

  其(qí)政(zhèng)闷(mèn)闷(mèn),其(qí)民(mín)淳(chún)淳(chún);

  其(qí)政(zhèng)察(chá)察(chá),其(qí)民(mín)缺(quē)缺(quē)。

  是(shì)以(yǐ)圣(shèng)⼈(rén)⽅(fāng)⽽(ér)不(bù)割(gē),

  廉(lián)⽽(ér)不(bù)刿(guì),直(zhí)⽽(ér)不(bù)肆(sì),

  光(guāng)⽽(ér)不(bù)耀(yào)。

  祸(huò)兮(xī)福(fú)之(zhī)所(suǒ)倚(yǐ),

  福(fú)兮(xī)祸(huò)之(zhī)所(suǒ)伏(fú)。

  孰(shú)知(zhī)其(qí)极(jí)?

  其(qí)⽆(wú)正(zhèng)也(yě)。

  正(zhèng)复(fù)为(wéi)奇(qí),善(shàn)复(fù)为(wéi)妖(yāo)。

  ⼈(rén)之(zhī)迷(mí),其(qí)⽇(rì)固(gù)久(jiǔ)。

  【译⽂】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从政者能够做到⽆为宽厚(例如:“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样可使百姓安居乐业⾏善积德天下太平。若从政者总去⽄⽄计较越多设施刑法,百姓就会变得狡猾缺少⼤智慧都是⼩聪明。(吾不知⽤何词来阐明寓意,⽤⼼去体会吧!)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福中有祸,祸中有福,谁能知道究竟那?

  “其⽆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之迷,其⽇固久。”

  正的可以变为邪,善良可以变为恶。⼈们迷惑⽽不知其理太久了。

  “是以圣⼈⽅⽽不割,廉⽽不刿,直⽽不肆,光⽽不耀。”

  所以圣⼈⽅正⽽不割,锐利⽽不伤⼈,直率⽽不放肆,光耀⽽不耀眼刺⼈。

  扩展阅读:《道德经》名⾔赏析

  ⼀、合抱之⽊,⽣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道德经.第六⼗四章》

  再⼤的树⽊,也是从⼀颗⼩树苗开始长起来的;再⾼的塔台,也是⽤泥⼟⼀点点堆积起来的。⽆论做什么事,只要不断努⼒,哪怕每次只做微不⾜道的⼀点点,若能坚持不懈的做下去,⼀定会有所收获的。

  ⼆、图难于其易,为⼤于其细。——《道德经.第六⼗三章》

  想做⼀件难度很⼤的事,要从这件事最容易的地⽅下⼿;要想做成⼀件⼤事,先要从最细⼩的地⽅做起。“勿以善⼩⽽不为,勿以恶⼩⽽为之”,⽆论⼯作还是学习中,都应该从细节⼊⼿,⼀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三、企者不⽴,跨者不⾏。——《道德经.第⼆⼗四章》

  想⾼⼈⼀等,脚跟离地,⽤脚尖站⽴的⼈,是站⽴不稳的;想迈开步⼦再⼤⼀点,把胯部打开的⼈,是⽆法⾛路的。⼈⽣可以有梦想,但是不能超越现实,好⾼骛远,否则贻害终⾝,⼨步难⾏。

  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终⽇⾏不离辎重。——《道德经.第⼆⼗六章》

  轻浮,是不懂得⾃重是根本;浮躁,是不懂得安定才是王道。所以君⼦每⽇的⾏为,都展现稳重、安定的样⼦,不会妄⾃菲薄,也不会急躁不安。

  五、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事必作于细。是以圣⼈终不⾃为⼤,故能成其⼤。——《道德经.第六⼗三章》

  处理困难的事情必然从容易处下⼿,处理⼤事也必须从细微处开始。所以,圣⼈从不好⾼骛远,⽽是⼤处着眼,⼩处做起,认真做好每⼀件⼩事,从⽽成就了⼤业。

  六、见⼩⽈明,守柔⽈强。——《道德经.第五⼗⼆章》

  见微知著,以⼩见⼤。能够从事情的细微之处发现真理,才是明智的表现;能够坚守柔弱的信念,才能以柔克刚,成为真正的强者。

  七、道常⽆名,朴,虽⼩,天下莫能⾂。——《道德经.第三⼗⼆章》

  “道”永远没有名字可以形容,简单质朴,虽然⼩⽽不见,但是天下万物没有能让它屈服的。⼈⽣真正的快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难求,其实就存在于我们⽣活中的⼀点⼀滴中,守住简单、质朴,就会找回⼈⽣真正的快乐。

  ⼋、上⼠闻道,勤⽽⾏之;中⼠闻道,若存若亡;下⼠闻道,⼤笑之。不笑不⾜以为道。——《道德经.第四⼗⼀章》

  上根之⼈闻道后,恍然⼤悟,马上⾝体⼒⾏,付诸实践;中根⼈闻道后,半信半疑,似懂⾮懂,也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后毫⽆所得;下根⼈闻道后,难以置信,置若罔闻,甚⾄⼤加嘲笑。如果让下根之⼈听了以后不觉得可笑的话,那就不是什么真正的道了。

  九、不⾃见,故明。——《道德经.第⼆⼗⼆章》

  不⾃以为是,坚持⼰见,能听取别⼈的建议,就能正确客观的看清问题,这样才是明智。相反,愚蠢的⼈刚愎⾃⽤,受到别⼈⼀点点批评就会⼤发脾⽓,即使别⼈是对的,为了维护⾃⼰的尊严和权威,也会反驳⽽不听取。

  ⼗、知者不⾔,⾔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六章》

  真正体悟⼤道的⼈,知道⽆法⽤语⾔来准确描述⼤道的本质,所以就不说;能⽤语⾔描述出⼤道来的⼈,说明他还没有真正的体悟⼤道。放在⽣活中就可以这样解释:有智慧的⼈,⼀般不会轻易发⾔;随意发⾔的⼈,肯定没有智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