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作文因生活而精彩

来源:画鸵萌宠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文因生活而精彩

作者:蔡恒娟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12期

摘要:学生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用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好习惯,才能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本文就此作了相关阐述。 关键词:丰富 观察 思考 表现 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1)12-0047-0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把写作视作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指出“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像等途径获取有用信息。”在考场作文中,能真正吸引阅卷老师,获得高分的,往往是一些文风朴实、言之有物、体现真实生活细节、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因此,作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是作文教学的奠基石。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中产生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到社会大环境中去认识生活、体验生活,要切切实实地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使抒写真实生活 1 丰富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可见生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只有拓宽了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体会,才能题材丰富,写作时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大多高中生认为生活太单调,学习——吃饭——休息,难以呼吸到社会人生的新鲜空气。这样的现实有待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但我们还得设法丰富生活。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打打球,听听音乐,弹弹钢琴,专研自己喜欢的科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音乐、美术、运动等;学会关心别人,多一点爱心。多为父母、老师、同学、陌生人做些好事;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关心国家大事,注意听广播,看电视;探寻名人古迹、文化胜地;安排适当的时间用于和家人、朋友交往。

王安忆曾说“其实生活本身只有那么一点内容,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一样的生活,大家观察到的也都差不多,而大家写出来的作品却不一样”。只有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直接参与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只有让学生直接参与,切身体验的事情才是具体生动有情感基础,最富有生命活力的,学生也只有通过这样的体验,也才能写出生动、感人的作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观察生活

生活包括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生要走近生活,用心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生活中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学生对周围事物往往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导致作文时头脑空空无内容可写。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周围的人、事、物进行细致地观察。引导学生投入到大自然中,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引导他们用具有个性的眼睛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鸟兽虫鱼;去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乡村的小桥流水、田野的丰收景象。用具有个性的耳朵去听春天燕子第一声婉转的啼唱,夏夜青蛙欢乐的蛙鼓,乡镇小贩大声的叫卖,母亲耳边温柔的唠叨。经常不断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多方位地观察事物。让他们能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有目的,有顺序,认真细致地而不是走马观花地对事物进行观察。从生活中掘取大量的信息以充实自己的写作题材库。 3 思考生活

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世事洞明即一个人的生活积累,人情练达即对生活的 睿智思辨,这是为文者的准则。教师不光要让学生学会用眼睛去观察,用耳朵去聆听,还要教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受体会。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看得见摸得着的表层现象,看到本质的内在的东西。对于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个现象,要能联想到一些社会问题,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办法;或体会其中的道理或哲理。

学生除了要勤于思考生活,善于思考生活外,还需多看些议论性的文章,多接触大家的思想和理论。更深刻地、理性地思考生活。并且要做好思考后的积累与整理。 4 表现生活

苏联学者A.科瓦廖夫在《文学创作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任何创作过程都包括两个方面,这就是:第一,个体在反映现实的过程中积累生活印象,舍此,创作都不可思议。第二,对这些印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和把这项工作的成果用语言表现的形式投射出来。

刘锡庆认为,写作过程是写作主体的“物—意—文”的综合、转换过程。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然后是作者观念、情感想文字表现的转化。换句话说创作是双重变换过程。

目前,在中小学写作教学领域,对写作过程指导的研究,理论的一般依据就是“双重转化”,但刘锡庆“双重转化”和A.科瓦廖夫“双重变换”理论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写作本身,侧重于从写作的主体的视角来描述怎样“聚材取事”“命题炼意”和“定体选技”。写作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写作的过程也是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写作真实的生活过程。如何让学生用习作来表现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巨大的努力。笔者在此只能略谈一二。 4.1小中见大,见微知著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微的事,平凡的人可以折射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灵魂的光辉。例如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写的是柳州一个捕蛇人有关捕蛇情况的谈话,可算是日常生活中的琐事,但作者却借题发挥,深刻地透视出“苛政猛于虎”、人民饱受重敛之毒等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主题。鲁迅的《药》写的是辛亥革命前后平民百姓的生活片段,揭示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脱离群众的这一重大的社会问题。小的事情能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类文章选材要典型,以小见大。

4.2 关注时事,理性思考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儿作”,作文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感,我们应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食品安全问题,校园安全事件、校车安全问题,醉酒驾车事故,环保的问题、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等等,对于这社会热点问题,分析它们的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字里行间流露着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这样的文章显得大气,厚重。

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一生深入生活去写作”,生活是创作不竭的源泉,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更好地表现生活,写出真实感人、有思想,有个性的好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