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划时代的里程碑

来源:画鸵萌宠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划时代的里程碑

作者:张仲宏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1年第05期

【摘 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抛弃了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僵硬观点,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命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着特权意识,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因此,我们要更加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里程碑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锐意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在这些领域改革中,直接关系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牵动千家万户神经的、最引世人关注的,当属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历史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我国快速发展的神奇力量,是人民富起来的长效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在当代中国,最值得载入史册的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避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天地、挽救和发展了社会主义。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把商品生产作为异己力量的思维,抛弃了市场经济姓“资”的传统僵硬观点,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命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商品生产是与私有制相联系的异己力量,“一经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2],市场将为有计划所替代。

列宁认为“小生产(商品生产——笔者注)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3],社会主义的内容是消灭商品经济,用有计划来代替市场。 斯大林承认社会主义存在着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起作用,但认为资本主义老根“藏在商品生产里”[4],提出排斥市场作用的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模式。

毛泽东曾说过“价值法则,等价交换,这是个客观规律,违反它,要碰得头破血流”[5],但他一直认为商品经济是资产阶级法权,强调计划第一而价值规律第二。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商品生产是异已力量的思维,就是社会主义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是一回事——笔者注)的关系问题,国际上争论了近一个世纪,我国争论了四十多年。上世纪50年代,我国理论界为社会主义是否存在商品经济的问题,争论得相当激烈、上纲上线。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最早提出社会主义利润理论(也就是商品经济理论——笔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注),强调要尊重价值规律,结果受到批判,认为是搞修政主义。上世纪80年代,围绕经济体制改革的市场取向问题,展开计划与市场之争的讨论,报刊上有些文章认为这是一个姓“社”姓“资”的问题:“市场经济,就是取消公有制,这就是说,要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搞资本主义”。[6]

我国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从否定商品经济到肯定商品经济,从否定市场到肯定市场、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付出了艰辛的代价。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7]这两个“不等于”,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新话,改变了“老祖宗”说过的某些老话,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突破性的重大结论,为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是势所必至,理固当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告诉我们,过去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集中和动员资源,为以后的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起了积极作用,否定这点不能说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体制越来越暴露出弊端,主要是高度集权决策,企业没有自主权,错配资源,效率低下,全民吃“大锅饭”,商品严重短缺。由于商品严重短缺,我国长期实行票证制,买粮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布要布票。生产粮食的农民,从1953年国家实行粮棉油统购统销以后的20多年,没有真正吃饱过。1977年,天津市工人的平均月薪40元,约25美元,日平均0.83美元。按联合国规定日薪低于1美元为绝对贫困,可以说,当时中国工人总体处在绝对贫困线以下。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艰辛历程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从马列主义本本里找到的,也不是从外国照搬的,而是从实践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中总结出来的,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心愿,是一种把市场经济一般要求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的制度模式。 我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十年来,市场配置资源的制度,激活了经济和整个社会,使社会主义经济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从商品匮乏到商品应有尽有,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使人民生活从吃不饱发展到总体小康,摘掉了千年贫穷帽子。使我国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和各种收费,结束了中国农民几千年种田交税的历史。现在我国一天创造的价值,等于建国前一年创造的价值。这些变化、固然是多种因素形成的,但不能不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出了神奇力量。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冲击着特权意识,使以人为本的理念深入人心,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带来物质财富的空前增长,而且带来人们思想空前解放,精神空前振奋,视野空前开阔。一是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思维惯性中解放出来,人们的市场意识、致富意识明显增强。出现了进城打工、自主创业、自由理财的新潮。城市农民工多了,社会上老板多了,城乡买股票、基金的人多了。二是从闭关自守的旧观念中解放出来,振奋起开拓创新精神。当前,出外做生意,出国留学、出外旅游,已成为求知、求富、求乐的新思路和社会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尚,被喻为中国犹太人的温州人,遍布五洲四海,博击在国际国内市场的汪洋大海之中,展现了中华民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风貌。三是从“官本位”的特权意识中解放出来,平等意识、权利意识明显增强。过去,由特权规定的衣、食、住、行、医的特殊待遇,普通民众不可能问津,那些特殊商店,有特权的人能进,老百姓决不能进。现在这种按特权分配的等级标准为货币尺度所代替,如过去只有少数有特权的人才能享受坐小轿车,现在每家每人都可坐小汽车。过去把农民与城市隔绝,农民是二等公民,现在2.4亿农民工成为城镇产业大军,开始享受城市居民的部分福利待遇,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特权意识是“官本位”的反映,是一种封建的不平等观念,反映了老百姓社会主义民主意识的增强和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一直以来,有些人认为市场经济带来了社会精神道德的“滑坡”。不可否认,现实生活中的确存着道德失落、诚信缺失的消极现象,有的还相当严重,如“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但我不认为这些消极现象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必然导致的结果,不认为市场经济带来道德滑坡,道德滑坡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将复杂的社会现象简单地归结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不仅无助于消除消极现象,还会造成人为的矛盾。道德消极现象,是社会转型期的代价,有的是教育乏力导致道德观念混乱,有的是制约不力导致道德失序,有的是腐败引发道德败坏。根子在腐败,在于“官德不修”带坏了民风,败坏了社会风气。

三、深刻认识市场经济,坚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我们党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于市场经济是配置资源的有效形式、能够快速发展生产力、创造了人间奇迹。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8]据美国经济学家德隆研究,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97%的财富,是在175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到2000年的250年创造的。也就是说,2499750年的时间才创造了人类3%的财富。有人测算过,在250年前,人们能够消费的商品不过上百种,而现在有上亿种,这250年生产力发展的奇迹,神奇力量在哪里?就在于人类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之所以有如此的神奇力量,首先在于市场经济能够使商品的当事人获得利益。商品的当事人是生产者、经营者、购买者,他们在市场活动中有各自的独立利益,购买者获得自己需要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获得利润。这种利益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激励他们创造和进取,成为市场经济的动力源泉。同时在于市场经济的价格能够自发调节社会供求关系,有亚当•斯密的所谓“看不见的手”。价格决定市场当事人的利益,具有配置资源的功能,在利益驱动下,商品生产者力求按市场价格出售,经营者力求低买高卖,购买者力求物美价廉。但价格并不以商品当事人的愿望为转移。而是由价值规律通过供求关系决定的,价格围绕供求上下波动。价格的变化,引起供求、生产和消费的变化,进而引起人、财、物流向的变化,使资源有效地使用。正因为价格具有调节供求,进而配置资源的功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价格改革,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价格体系的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把放开价格作为价格改革的目标,让供求和竞争决定价格。

市场经济的功效,还在于竞争。市场经济在本质上是竞争型经济,集动力与压力于一体。有效竞争形成市场价格,抑制垄断。竞争起着优胜劣汰的作用,使商品生产者加强管理,改善服务,开拓创新,提高产品质量。我们说“狼来了”,指的是优胜劣汰的压力。正是这种压力提高了市场活动的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推动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总而言之,由于市场经济具有上述的激励机制,信息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经济不仅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而且成为从不发达经济走向发达经济的必由之路,进而使我国艰难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实现了经济体制上的历史性转折,既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又找到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化发展模式。

市场经济是双刃剑,既能推进生产力发展,又带来负面效应。市场的负面效应来自其自发性和盲目性,容易引起物价上涨,容易引起收入差距扩大。对此,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纠正市场扭曲,弥补市场失灵,主要是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当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是舍弃效率,否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谈到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有人说现在腐败严重,是市场经济惹的祸。这是找错了腐败的源头。众所周知,腐败就是权钱交易,以权谋私,每个国家都存在,成为世界性难题。腐败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多种因素,而源头在权力,在于权力滥用。时下,我国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危害性最大的是腐败严重。根子在于权力过分集中而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健全。正如温总理所说:和平建设时期,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而孳生腐败的根本原因是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9]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无答案可找,无经验可循,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其间充满观念碰撞和利益摩擦,甚至发生混乱现象。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动,坚定不移地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走下去,后退是没有出路的。只要我们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 学习时报.2007-12-17.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323. [3] 列宁选集.第四卷.18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 斯大林选集.下卷.66.

[5]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525. [6] 著名学者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62、63. [7]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73.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56. [9] 华商报.2011-4-10. 【作者简介】

张仲宏,男,陕西省委党校处级退休干部,现任老干处党总支书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