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遗传基础复习资料
绪论
名词解释
1、遗传学:是研究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2、遗传:是有血统关系的生物个体之间的相似性。 3、变异:就是有血统关系的生物个体之间的差异性。 填空题
1.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遗传规律、遗传变异机理)的科学。 2.遗传学是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核酸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科学。
3.孟德尔的《植物杂交实验》一文,提出了遗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两大定律。 4.大多数发达国家畜牧业平均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
问答题
1.动物遗传学的意义是什么?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遗传学是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核酸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科学。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机理的科学。动物遗传学是动物育种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2.动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动物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础及分子遗传学基础及在动物中的应用等。
3、动物遗传学与畜禽育种的关系。
动物育种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动物遗传资源,发挥优良品种基因库的作用,提高动物产品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以长远的观点,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有品种资源和以前未利用的动物资源保护的目的。通过育种工作,扩大优秀种畜使用面,使良种覆盖率提高,进而使群体不断得到遗传上的改良。通过育种工作,培育杂交配套系,“优化”杂交组合,达到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生产商品动物,使工厂化动物生产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
1
名词解释
1.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具有特殊功能,能自我复制的部分,是生物的遗传物质,是基因的载体。
2.二倍体:每种生物染色体数目在体细胞中为2n的,称为二倍体。 3.单倍体:二倍体生物性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通常是n,称为单倍体。
4.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存在的形状、大小、着丝点位置等相同的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通常把这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5.细胞周期:通常把细胞从上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结束的时间,称为细胞周期。 6.联会: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两两并列配对,这种现象称为联会。
7.互换:非姊妹染色单体间在联会时可以交换某些片段,从而产生遗传性状的重组,称为互换。
8.二价体:在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配对,这种配对的染色体称为二价体。
9.着丝点: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缢缩而染色较浅的部分,是纺锤丝附着的地方,又称为主缢痕。 10、凑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形成性细胞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
填空题
1.高等动物的细胞一般可分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
2.细胞的外面由(细胞膜)包被着,这个膜又称为(细胞膜),里面是细胞核及周围的细胞质。
3.细胞核包括(核膜)、(核质)、(核仁)和(染色质)等几部分。 4.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通道,称为(核膜孔)。 5.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6.间期核的染色质经固定染色后呈现出深浅不同颜色的两种区域,着色深的区域被称为(异染色质),着色浅的区域称为(常染色质)。
7.一般研究染色体的形态,是在细胞有丝分裂的(中后期)。 8.染色体上纺锤丝附着的地方,称为(主缢痕),又称为(着丝点)。
9.根据染色体上着丝点的位置、染色体臂的长短和随体的有无,可以把染色体分为四种类型:(中央着丝点染色体)、(近中着丝点染色体)、(近端着丝点染色体)和(末端着丝点染色体)等。
10.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11.细胞分裂包括(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等方式。
12.减数分裂又称为成熟分裂,其特点是每个初级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
细胞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
13、进化论有两个基本观点,一是(适应),二是(选择)。 14、溶酶体的主要作用是(溶解和消化)。
15、染色体是细胞核中具有(特殊的功能,能自我复制)的部分。研究染色体的形态,一般是在(细胞有丝分裂中后期)。
16、细胞从一次分裂结束到下一次分裂开始前的一段时间,称为间期。间期细胞核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此期DNA(进行了复制),组蛋白等的含量(也有相应增加),为子细胞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
单项选择题
1.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游离的细胞多为( A )。
A.圆形或椭圆形 B.扁平、方形、柱形 C.纺锤形或纤维形 D.星形 2.具有收缩机能的肌细胞多为( C )。
A.圆形或椭圆形 B.扁平、方形、柱形 C.纺锤形或纤维形 D.星形 3.神经细胞多具有长的突起,为( D )。
A.圆形或椭圆形 B.扁平、方形、柱形 C.纺锤形或纤维形 D.星形 4.紧密连接的细胞,形状为( B )。
A.圆形或椭圆形 B.扁平、方形、柱形 C.纺锤形或纤维形 D.星形 5.物质逆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主动运输的实现是靠( C )。
A.核糖体 B.溶酶体 C.载体 D.中心粒 6.之所以称为粗面内质网,是因为表面附着有( B )。
A.溶酶体 B.核糖核蛋白体 C.线粒体 D.高尔基体 7.线粒体是( A )。
A.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 B.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C.进行吞噬作用的场所 D.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有密切关系
8.核糖体是( B )。
A.细胞能量代谢的中心B.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场所C.进行吞噬作用的场所 D.与细胞有丝分裂和染色体分离有密切关系
9.减数分裂粗线期时染色体不断缩短变粗,可以清楚看到同源染色体的配对,这种配对染色体叫做( B )。
A.联会 B.二价体 C.染色单体 D.四价体
10.四条染色单体的对应节段发生某些片段的互换,产生性状重组是在( C )。
2
A.细线期 B.偶线期 C.粗线期 D.双线期 11.精原细胞的染色体数是( B )。
A.n B.2n C.3n D.4n
12.初级精母细胞经过两次分裂,产生精子( D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13.初级卵母细胞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有功能的卵子( A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简答题
1.从配子发生和受精过程说明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
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四个子细胞,各具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经过受精结合,再恢复成全数染色体(2n)。这就保证了子代和亲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为后代的性状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且由于同源染色体在中期I排列在赤道面上,然后分向两极,各对染色体中两个成员向两极移动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同时,在前期I的粗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片段的互换,为生物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2.猪的正常体细胞内含有19对染色体,请写出下列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1)体细胞(2n,19对) (2)受精卵(2n,19对) (3)精子和卵子(n,19条) (4)极体(n,19条) (5)初级精母细胞(2n,19对)(6)次级精母细胞(n,19条) 3、请简要说明细胞在机能方面的共同特点:
在机能方面(1)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2)细胞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3)细胞还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4、一个典型的染色体包括哪些部分?
(1)着丝点:在染色体上有一个缢缩而染色较浅的部分称为主缢痕,这是纺缍丝附着的地方,又称着丝点。(2)次缢痕:次缢痕是某些染色体所特有的另一形态特征,染色较浅。次缢痕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范围大小也是恒定的,这对于在一个染色体组中鉴别特定的染色体很有用处。(3)随体:是染色体上的一种圆形或长形的突出物,由一根纤细的染色体细丝与染色体相连。随体的直径可以与染色体直径相等,随体的大小变化较大,有的甚至小到难以分辨。(4)核仁组织区:这是细胞中某一个或几个染色体与核仁联系的地方,它与核仁的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许多生物的核糖体DNA就集中在这个特定的位置上。
5、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又分为哪些时期?
一个细胞周期可以分为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间期细胞核处于高度活跃的状态,此期DNA
进行了复制,数量加倍,组蛋白等的含量也有相应的增加,从而为子细胞的形成准备了物质条件。间期根据DNA复制的情况分为三个时期,即G1期或称复制前期;S期或称复制期;G2期或称复制后期。细胞一旦完成了分裂前的准备,便进入有丝分裂期,有丝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在于,把S期加倍了的DNA形成染色体,然后再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使每个子细胞得到一套和母细胞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
6、减数分裂的特点:是每个初级精母细胞或卵母细胞经过两次连续的细胞分裂,形成四个子细胞。而染色体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只分裂一次,因此每个子细胞(性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以n代表)只有原来初级精母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的一半。
问答题
1、说明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分裂又称成熟分裂,是有性生殖的生物个体形成性细胞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构成减数分裂的两次连续分裂,通常称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它们都可以分为前、中、后、末四个时期。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I,又细分成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和终变期。在整个前期I,染色质逐渐浓缩成细线状,盘绕,短缩变粗,同源染色体配对,组成二价体的染色体彼此分离,同源染色体上会出现某些部位的交叉,在分离过程中会发生折断、交换,到终变期,染色体缩到最短。在中期I,核膜核仁消失,每条二价体的着丝点分别排列在赤道的两侧。到后期I,同源染色体分离,向两极移动。染色体达到两季后解开螺旋成染色质就进入末期。核膜核仁重新形成,着丝点仍未分裂,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这时两个子细胞分别含有各同源染色体组的一个,具单倍体的染色体数目。紧接着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有的还有短暂的间期。减数第二次分裂也可分为四个时期。前期II很短,有的根本没有。这是染色体呈线状,由两条染色单体组成。随着纺锤体的出现进入中期II,这时染色体缩短并排列在赤道面上,接着着丝点复制并分裂。着丝点的分裂促使一对姊妹染色体分开并移向两极,这标志着中期II开始。当两组染色体各自达到两极后,解螺旋聚集重新成为新的子核便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的末期,同时细胞质也一分为二,形成子细胞,即性细胞。
第二章 遗传的统计学基础
名词解释
1.平均数:是度量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统计指标。 2.方差:是各个观测值与平均数的离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3.标准差:方差的平方根。
4.相关:由于受到多个变量的影响,变量间为非确定关系,称为统计相关关系。 5.相关系数:是度量X和Y之间有无线性相关关系以及相关关系强弱的指标。
3
6.回归:由某些变量的变化去估计或预测另一些变量的变化,即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看成是因果关系,也称为回归关系。
7.回归系数:表示依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为自变量Xi的系数b。
8、总体:是指一个统计问题研究对象的全体,它是具有某种(或某些)共同特征的元素的集合。
9、参数:是描述总体特征的数,如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总体平均数、反映数据的变异程度的总体方差、反映不同总体的相关关系的相关系数等。
10、样本:从总体中按一定方法抽取部分具有代表性个体,这部分个体称为样本。
11、统计量:是描述样本特征的量,如样本平均数、样本方差、样本相关系数等,统计量可以由样本观测值计算得到,因而是样本观测值的函数。
填空题
1.若样本观察之间变异程度小,则平均数的代表性就(好);若观察值间变异程度大,则平均数代表性就(差)。
2.度量数据离散性的常用指标有(方差)和(标准差)。
第三章 遗传的基本定律
名词解释
1.性状:是一切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化的特征、特性的统称。 单位性状:被区分开的一个一个具体性状称单位性状。 2.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称为相对性状。
3.显性:将有明显区别的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子一代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 4.隐性:将有明显区别的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在子一代不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隐性。 5.测交:子一代与隐性亲本交配,称为测交。
6.基因型: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组成,是生物体从亲代获得的全部基因的总和。 7.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所占位置相同的一对基因,互相称为等位基因。 8.表现型:基因型在环境中的表现,称为表现型。
9.共显性:两基因间没有显隐性关系,都得到表现,称为共显性。
10.复等位基因:如果同源染色体上占有同一位点,但以不同方式影响同一性状的基因多于两个,它们就被称为复等位基因。
11.基因互作:非等位基因在控制某一性状上所表现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称为基因互作。 12.返祖现象:主要是指在家畜的一个品种群中,某些祖先性状和原始性状的重新出现。
13.多因一效:某一性状的发育可能受到多个基因的控制,称为多因一效。 14.一因多效:某一个基因可能影响多个性状。
15.连锁现象:亲本性状在子二代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现象。
16.基因互换:在减数分裂的四分体阶段,同源染色体发生交叉,相互交互各自的等位基因,以新的组合进入配子,这种现象称为基因互换。
17.相引相:在遗传学中,把两个显性基因或两个隐性基因的连锁称为是相引相。 18.相斥相:在遗传学中,把一个显性基因和一个隐性基因连锁称为相斥相。 19.互换值:是指重组合的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率。
20.干扰(干涉):一个单交换的发生影响了另一单交换的发生,说明发生了干扰。 21.符合系数:表示干扰程度的大小,以实际双交换值与理论双交换值的比率表示。 22.连锁图:根据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及相对距离将其定位于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示意图就称为连锁图,也称为染色体图或遗传图。
23.连锁群:一条染色体上的全部基因称作一个连锁群。
24.母体效应:由母体的基因型决定后代表现型的现象称为母体效应。
25.剂量补偿:雌雄动物之间X染色体数目不同,但X染色体上基因产物的剂量是平衡的,这称为剂量补偿。
26.核外遗传:是指细胞核以外的遗传物质,主要是细胞质中细胞器的遗传物质引起的遗传现象,表现为母系遗传特性,又称为细胞质遗传。
27.三点测交:利用三个相互连锁的基因间的关系,只通过一次杂交,获得三对相互连锁的等位基因的杂合体后代,再和三个隐性等位基因的个体进行一次测交,就可以同时测定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次序。
28、伴性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伴随性别而传递的,因此是与性别有密切联系的一种遗传方式,又称性连锁遗传。
填空题
1.显性作用是相对的,有(完全显性)、(不完全显性)和(共显性)等的差别。 2.互换值代表基因间的(距离),从而表示基因间的(连锁强度)。 3.互换值一般不会超过(50%)。
4、亲本性状在杂种二代(联系在一起遗传)的现象,称为连锁现象。
5、将许多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排列顺序及其相对距离,定位在一条直线示意图上,这个示意图就称为(连锁图)。
6、由母体的基因决定后代表现型的现象,称为(母体效应)。
4
7、通常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这对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其余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第3章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互换值,错误的叙述是( C )。
A.互换值代表基因间的距离B.互换值表示基因间的连锁强度C.互换值等于亲本配子
数占总配子数的百分比 D.互换值越大则连锁强度越小
2.如果全部性母细胞发生了互换,互换值应为( C )。
A.100% B.80% C.50% D.25% 3.符合系数等于1,说明( A )。
A.没有干扰 B.发生了完全干扰 C.干扰很大 D.干扰较小
简答及分析计算题
1.一种黑毛猪对白毛猪是隐性,1头白毛猪与另1头白毛猪配种,后代中有1头黑毛猪,试分析两亲本的基因型如何?
答:2头白毛猪能产生黑毛后代,说明它们都是杂合的,如以B代表白毛基因,b则为黑毛基因,亲本基因型都应为Bb。
2.在汉普夏猪育种工作中,1头公猪与其半同胞(指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子女)姊妹交配,3窝猪共产36头仔猪,其中12头是红眼,其余24头仔猪的眼睛颜色是正常的,双亲的眼睛也是正常的,如何分析造成红眼的基因是显性还是隐性?
答:正常眼色的双亲,生出红眼后代,说明红眼是隐性,而正常眼色的双亲都是杂合体。如以A代表正常眼色,a代表红眼,二亲本都是Aa,Aa×Aa→AA,Aa,aa。
3.在短角牛中,红毛(R)的基因对白毛(r)的基因不是显性,它的杂合体产生花毛牛。有一个牛群有红毛牛、白毛牛和花毛牛,在这个群体中进行如下交配,预期可以产生哪种表现型?其比值如何?在这个群体中能否培育出能真实遗传的花毛牛品种?为什么?
(1)红毛×红毛 (2)红毛×花毛 (3)白毛×白毛 (4)红毛×白毛 (5)花毛×花毛 (6)花毛×白毛
答:根据题意,红毛牛基因型为RR,白毛牛基因型为rr,花毛牛基因型为Rr。 (1) 红毛×红毛:RR×RR→RR,后代全部为红毛
(2) 红毛×花毛:RR×Rr→1RR:1Rr,后代红毛、花毛各占一半 (3) 白毛×白毛:rr×rr→rr,后代全部为白毛
(4) 红毛×白毛:RR×rr→Rr,后代全部为花毛
(5) 花毛×花毛:Rr×Rr→1RR:2Rr:1rr,后代为1红毛:2花毛:1白毛 (6) 花毛×白毛:Rr×rr→1Rr:1rr,后代1花毛:1白毛
不能培育出真实遗传的花毛牛品种,因为花毛牛是杂合体的表现型,是由于不完全显性造成的,它产生两种配子,后代总是要分离的。
4.为什么在有亲缘关系的动物间交配,致死或有缺陷的性状出现机率较高?
答:因为致死基因或导致缺陷性状的基因往往是隐性的,而亲缘关系相近的动物携带有共同的隐性致死或致缺陷基因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出现致死或导致缺陷的机率就较高。
5.在小鼠中基因型yy为灰色毛,Yy是黄色毛,YY在胚胎早期死亡,预期黄鼠与灰鼠交配的子代如何?两个黄鼠交配呢?
答:黄鼠与灰鼠交配后代:Yy×yy→1Yy:1yy,
两个黄鼠交配后代:Yy×Yy→1YY(在胚胎早期死亡):2Yy:1yy
6.以毛腿雄鸡和光腿雌鸡交配,其子一代有毛腿和光腿两种,当这两种鸡各自交配,结果光腿鸡的后代全是光腿,毛腿鸡的45只后代中有34只为毛腿,其余为光腿,(1)试说明光腿和毛腿哪一个是显性性状?(2)设显性为F,隐性为f,则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各是什么?两种F1的基因型是什么?毛腿子代相互交配后其后代基因型又如何?
答:(1)由于光腿鸡后代都是光腿,毛腿鸡后代发生分离,推断毛腿为显性,光腿为隐性。(2)毛腿鸡的基因型为Ff,光腿鸡的基因型为ff。两种F1当中的光腿鸡全部为ff。毛腿鸡的34只毛腿后代,基因型有2种,为FF和Ff。如果相互交配,后代基因型为3种,FF,Ff,ff。
7.在血型遗传中,双亲为下列基因型时,其子女血型如何? (1)IAi×IBi (2)IAIB×IBi (3)IBi×IBi (4)IAIB×IAIB
答:(1)IAi×IBi→基因型IAIB,IAi,IBi,ii,血型AB,A,B,O (2)IAIB×IBi→IAIB,IAi,IBIB,IBi,血型AB,A,B (3)IBi×IBi→IBIB,IBi,ii,血型B,O
(4)IAIB×IAIB→IAIA ,IAIB, IBIB,血型A,AB,B
8.在家兔中,C位点的三个复等位基因C,Cch,c,各类基因型的表现型是: C/C,C/Cch,C/c深色;Cch/Cch,Cch/c灰色;c/c白色。
1只深色兔子与1只白色兔子杂交,产生3只灰色和4只深色的兔子,问亲本的基因型如何?若C/c与Cch/c交配,预期子代如何?
答:亲本白色兔子只有一种基因型,而深色兔子的基因型需根据灰色兔子的基因型来推断。显然CC和Cc二种基因型与cc交配都不会产生近于1:1灰色和深色的后代,因而深色亲本的基因型只可能是CCch。若Cc与Cchc交配,子代为2灰色(CCch,Cchc):1深色Cc:1白色cc。
5
9.在家兔中毛的黑色(B)基因对褐色(b)是一对等位基因,短毛(L)对长毛(l)是一对等位基因,如果让纯合BBLL与bbll杂交,(1)F1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如何?(2)F2的表现型与基因型如何?(3)如果F1与双隐性亲本回交,其后代如何?(4)你能培育出一个能真实遗传的黑色长毛兔吗?如何培育?
答:(1)F1的基因型为:BBLL×bbll→BbLl,表现型为黑色短毛。 (2)F2的基因型:BbLl×BbLl BL Bl BL Bl
BL BBLL BBLl BbLL BbLl Bl BBLl BBll BbLl Bbll bL BbLL BbLl BbLL BbLl bl BbLl Bbll BbLl Bbll
基因型为4BbLl:2BBLl:2BbLL:2Bbll:2bbLl:1BBLL:1BBll:1bbLL:1bbll 表现型为9黑短:3黑长:3褐短:1褐长 (3)BbLl×bbll BL Bl bL bl
bl 1BbLl黑短 1Bbll黑长 1bbLl褐短 1bbll褐长
(4)能。在F1群体相互交配产生的后代中应有1/3是纯合的黑长,通过测交,后代不发生分离的就是真实遗传的。
10.家兔中全色C对喜马拉雅ch是显性,白脂Y对黄脂y是显性,现有一杂交组合,其子一代全为白脂。请分析其亲本的基因型,以子一代的雌兔与双隐性的雄兔测交,得到以下结果:
表现型 全色白脂 喜马拉雅黄脂 全色黄脂 喜马拉雅白脂 数量 819 650 129 16
试分析:(1)这个结果是否属于连锁遗传?有无互换发生? (2)如果属于连锁遗传,求出喜马拉雅与黄脂之间的互换值。 (3)如果是连锁遗传,根据互换值说明有多少性母细胞发生了互换。
答:(1)应属于连锁遗传,如果不连锁,属于自由组合的话,4种表现型的数目应该相等。有互换发生。
(2)互换值为重新组合数占总数的百分比,即(129+16)/(129+16+819+650)=0.09=9% (3)发生互换的性母细胞应为18%。
第四章 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
名词解释
1.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通常决定性别的基因位于一对染色体上,这对基因称为性染色体,除此之外的染色体称为常染色体。
2.同配性别和异配性别:在XY型和ZW型生物中,两条性染色体相同,只产生一种配子的性别,称为同配性别;而产生两种配子的性别,称为异配性别。
3.性反转:是指生物个体从一种性别特征转变为另一种性别特征的性别转变现象。 4.雌雄嵌合体:是指在一个生物体内存在雌雄两套基因组成的嵌合表型。 5.伴性遗传:又称为性连锁遗传,是指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是伴随性别而传递的。 6.从性性状:是指在不同性别中具有不同表现的性状。 7.限性性状:有些性状仅局限于某一性别表现,称为限性性状。
8.性别分化:性别分化是一个由早期胚胎至性成熟分化发育的复杂调控过程,性别决定是性别分化的遗传基础。
填空题
1.对位于雄性个体X染色体上的大多数基因来说,它既不是纯合子,也不是杂合子,而被称为(半合子),其上的基因又被称为(半合基因)。
2.现代养鸡生产中使用(快慢羽、金银色羽)的伴性遗传来鉴别雏鸡的性别。
单项选择题
1.产蛋性状属于( C )。
A.从性性状 B.伴性遗传 C.限性性状 D.半合基因 2.“牝鸡司晨”现象属于( D )。
A.雌雄嵌合体 B.性连锁遗传 C.返祖现象 D.性反转 3.蜜蜂的性别决定属于( C )。
A.环境决定 B.性染色体的数目决定 C.染色体的倍性决定 D.基因决定 4.人类的秃顶属于( A )。
A.从性性状 B.伴性遗传 C.限性性状 D.半合基因 5.下列属于从性性状的是( B )。
A.鸡的羽毛形状 B.绵羊的有角无角 C.鸡的产蛋性状 D.乳牛的泌乳性状 简答题
1.目前性别控制主要采用哪三种途径?
答;一是在人工授精前对X和Y精子分离以控制性别;二是在胚胎移植前对胚胎的性别进行
6
鉴定;三是通过控制外环境来控制性别。
2.伴性遗传的特点是什么?
答:伴性遗传有两个特点,一是正反交结果不同,二是后代性状与性别有关,表现为交叉现象。如雄性后代的X染色体来源于母亲,并传递给女儿。
3.从性性状遗传与限性性状遗传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答:从性性状是指在不同性别中具有不同表现的性状,它在两个性别中都可以得到表达,只是同一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的性别中显隐性关系不同。而限性性状只在某一性别表达,但另一性别同样带有控制该性状的基因。
第五章 遗传的分子基础
名词解释
1.转化:加热杀死的具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可以使活的无毒的肺炎双球菌成为有毒细菌,这种现象称为转化。
2.简并:有一种以上的密码子编码同一氨基酸的现象,称为简并。 3.转录: DNA上的遗传信息形成相应的mRNA,称为转录。
4.翻译:遗传信息通过转录形成mRNA,然后指导形成蛋白质的过程,称为翻译。 5.中心法则:遗传信息通过转录过程由 DNA传递到RNA,然后再翻译成蛋白质,这种信息的流向,称为中心法则。
6.密码子:在mRNA上,每三个相邻的核苷酸组成一个三联体密码,称为密码子,每个密码子编码一种氨基酸。
7.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通过对遗传物质的直接操作,把供体细胞中的基因或DNA片段提取出来,按照预先设计的蓝图,经过体外加工重组,或者把人工合成的基因转移到受体细胞,并获得新的遗传特性的技术。 填空题
1.核酸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是由许多单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多核苷酸链),基本结构单位是(核苷酸)。
2.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根据( DNAX射线衍射)的实验结果,提
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3.DNA复制的两个最主要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和(半不连续)复制。 4.DNA复制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起始、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
5.将外源 DNA导入动物基因组,产生可遗传的改变,这样的动物称为(转基因动物)。
选择题
1.不属于组成DNA的碱基是( D )。
A.腺嘌呤 B.鸟嘌呤 C.胞嘧啶 D.尿嘧啶 2.不属于组成RNA的碱基是( C )。
A.腺嘌呤 B.鸟嘌呤 C.胸腺嘧啶 D.尿嘧啶 3.DNA四种碱基( C )。
核酸是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的生物大分子。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以遗传密码的形式编码在 DNA分子上,表现为特定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在细胞分裂过程中,通过 DNA的复制把遗传信息由亲代传递给子代;在子代的个体发育过程中,遗传信息通过转录过程由 DNA传递给RNA,然后翻译成特异的蛋白质,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遗传性状,这种遗传信息的流向,称为中心法则。在某些情况下,RNA也是重要的遗传物质,如RNA病毒中RNA具有自我复制的能力,并同时作为mRNA指导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在致癌RNA病毒中,RNA还以逆转录的方式将遗传信息逆向传递给 DNA分子,因此对中心法则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A.A=T=G=C B.A=T+G+C C.A=T,G=C D.A+T=G+C 4.关于DNA复制,错误的叙述是( C )。
A.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B.复制的方向是5’→3’ C.岗崎片段的复制是3’→5’ D.以3’→5’模板链合成的是前导链 5.mRNA的四种碱基共编码了氨基酸( A )。
A.20种 B.64种 C.61种 D.3种 6.四种核苷酸可以组成( B )。
A.20种三联体密码 B.64种三联体密码 C.20种氨基酸 D.64种氨基酸 7.起始密码子是( D )。
A.UAA B.UAG C.UGA D.AUG 8.断裂基因中的编码序列,称为( B )。
A.内含子 B.外显子 C.转座子 D.操纵子 问答题
1.简述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答: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是核糖体,翻译的过程分为起始、肽链的延伸和终止三个阶段。合成起始是指核糖体大小亚基、tRNA和mRNA在起始因子的作用下组装成起始复合物的过程。肽链的延伸就是由tRNA将各种氨基酸运来,按mRNA的密码顺序,连接起来成为多肽链,当肽链合成进行到终止密码时,各种氨基酰-tRNA都不能进位,肽链合成终止并释放,其后,几条多肽链结合,进一步折叠成为立体蛋白质分子。
2.说明遗传密码的基本特点。
遗传密码有简并性,即一种以上的密码子编码一种氨基酸;密码子具有方向性,即mRNA从5’端到3’端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决定了多肽链中从N端到C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tRNA上的反密码子环可以识别特定的氨基酸,并将其运载至mRNA模板上。
3.简要介绍中心法则及其发展。
7
第六章 遗传信息的改变
名词解释
1.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碱基对的置换、插入或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变化。 2.染色体畸变: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改变,也称为染色体突变或染色体异常。 3.染色体组:是指二倍体生物的一个正常性细胞含有的全部染色体。
4.二倍体:通常情况下,生物体细胞内具有2个相同的染色体组,称为二倍体,以2n表示。 5.整倍体:体细胞内含有完整的染色体组的类型,称为整倍体。 6.非整倍体:染色体组内的个别染色体数目有所增减,称为非整倍体。 7.单倍体:仅含有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称为单倍体。 8.多倍体:具有两个以上染色体组的称为多倍体。
9.同源多倍体:多倍体中,染色体组来自于同一物种的,称为同源多倍体。 10.异源多倍体:多倍体中,染色体组来自于不同物种的,称为异源多倍体。
11.单体:非整倍体变异中,二倍体体细胞中缺失一条染色体,成为2n-1的,为单体。 12.缺体:是指成对的同源染色体丢失(2n-2(1))的生物个体。 13.三体:指多了一条染色体(2n+1)的生物个体。 14.双三体:指增加了两条不同染色体(2n+1+1)的个体。 15.四体:指增加了一对染色体(2n+2(1))的个体。 16.嵌合体:是指一个生物体内存在两种以上染色体组的细胞。 17.缺失:是指染色体部分丢失,从而引起变异的现象。 18.重复:是使染色体区段加倍的一种结构变异。
19.倒位:是指染色体发生断裂,愈合时染色体节段发生位置180度倒置现象。
20.易位:主要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之间节段的交换,是广泛存在的一种染色体结构变异。
填空题
1.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四种类型是:(缺失)、(重复)、(倒位)和(易位)。 2.根据突变碱基的数目,基因突变可以分为(单点突变)和(多点突变)。
3.根据DNA结构改变的方式分类,基因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突变)和(移码突变)。 4.在基因突变中,碱基置换突变可以分为(转换)和(颠换)两种类型;移码突变包括(插入)和(缺失)两种情况。
5.染色体畸变分为(染色体数目改变)和(染色体结构改变)两类。 6.染色体数目改变可以归纳为(整倍体变异)和(非整倍体变异)两种类型。
单项选择题
1.在DNA分子中一个碱基对被另一个碱基对所代替的现象,称为( D )。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碱基置换
2.在碱基置换中,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置换现象,称为( B )。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插入
3.在碱基置换中,嘌呤碱基间或嘧啶碱基间的置换现象,称为( A )。
A.转换 B.颠换 C.移码突变 D.插入 4.染色体畸变中,2n-1的情况称为( B )。
A.单倍体 B.单体 C.缺体 D.三体
5.非同源染色体间相互置换了一段染色体片段,称为( C )。
A.交换 B.染色体内易位 C.相互易位 D.单向易位 简答题
1.遗传信息的改变包括哪三方面的内容?
答:基因突变,发生在基因水平上的遗传改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遗传改变; DNA重组,染色体序列的重排。
2. 基因突变有哪些特点?
答:首先基因突变是普遍存在的;其次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第三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第四,大多数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第五,基因突变的方向是不确定的。
第七章 质量性状的遗传
名词解释
1.质量性状:是指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型之间不存在连续性的数量变化,而表现区分较为
8
明显的不同类型的性状。
填空题
1.判定畜禽质量性状的遗传方式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杂交试验)和(系谱分析)。 2.质量性状基因型的类型主要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以及(性染色体)遗传。
单项选择题
1.关于质量性状的描述,错误的是( B )。
A.其变异表现有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关系 B.其遗传变异表现为正态分布 C.一个基因座存在有显隐性两个基因
D.随着参与决定性状的基因数的增加,后代表型逐渐趋于正态分布 简答题
1.质量性状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质量性状多由一对或少数几对基因所决定,每对基因都在表型上有明显可见效应;(2)其变异在群体内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即使出现有不完全显性的杂合体的中间类型也可以区别归类;(3)质量性状一般不能度量,可以描述;(4)遗传关系较简单,一般遵循遗传三大规律;(5)遗传效应较稳定,受环境影响较小。
第八章 群体遗传学
名词解释
1.群体:一个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的有机整体。它是由不连续的、会死亡的个体组成。 2.基因频率:在一个群体中,某一等位基因的数量占该基因座全部基因的比例。
3.基因型频率:是指在二倍体生物群体中,某一个基因座的特定基因型占全部基因型的比例。 4.随机交配:在一个有性繁殖的群体中,任何个体与所有异性个体都有相同的机会交配,称为随机交配。
5.迁移:指不同群体间由于个体转移引起的基因流动过程。
6.选择系数:一个给定的基因型的适应性与另一个所谓的最佳基因型的适应性之间数学上的差异被称为选择系数。
7.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生理特征和自然分布区域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种的个体交配,即使交配也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8.生殖隔离:是指两个种的成员间交配,不能产生子代,或子代不能生存,或子代能生存,但不育。
9.自然选择:是通过自然界的力量对生物的选择作用。
10.人工选择:是按照人为制定的标准,对特定生物群体进行选择,而使生物有利于人类。 11.哈迪-温伯格定律: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选择、突变、迁移等因素的作用,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保持不变;对常染色体而言,不管起始基因频率如何,经一代随机交配即可达到平衡;群体处于平衡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 D=p2 H=2pq R=q2
填空题
1.造成群体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主要有(突变)、(迁移)、(选择)和(遗传漂变)。 2.对数量性状选择的三种主要类型为(定向选择)、(稳定选择)和(分裂选择)。
单项选择题
1.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 D )。
A.p+q=1 B. D+H+R=1 C.p=1-q D.p= D+1/2H 2.将两种极端表型淘汰的选择,称为( B )。
A.分裂选择 B.稳定选择 C.人工选择 D.定向选择 3.遗传漂变在所有的群体中都能出现,不过( A )。
A.群体越大,漂变就越小B.群体越大,漂变就越大C.群体很小时,漂变可以忽略不
计
D.群体很大时,漂变的效果明显 简答题
1.简要说明哈迪-温伯格定律的要点。
答:哈迪温伯格定律是说,(1)在一个随机交配的大群体中,如果没有选择、突变、迁移等因素的作用,群体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保持不变;(2)对常染色体基因而言,不管起始频率如何,经一代随机交配即可达到平衡;(3)群体达到平衡时,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关系是: D=p2,H=2pq,R=q2。
分析计算题:
某一基因座,A基因和a基因总计10000个,其中A基因9952个,a基因48个。计算A基因频率和a基因频率。
9
答:A基因频率 p = 9952 / (9952 +48) =0.9952
a基因频率 q = 48 /( 9952 +48) = 0.0048
某品种鸡有3种羽色:黑色、青色和白花。已知它们的基因型分别是BB、Bb和bb。大群调查结果,黑羽鸡占0.5,青羽鸡占0.4,白花鸡占0.1。计算B和b基因频率。
答:p= D+1/2H q=R+1/2H p=0.5+1/2(0.4)=0.7 q=0.1+1/2(0.4)=0.3
B基因频率为 0.7,b基因的频率为0.3。
第九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名词解释
1.数量性状:个体间表现的差异只能用数量来区别,变异呈连续性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2.数量性状基因座:将对数量性状有较大影响的基因座称为数量性状基因座,它是影响数量性状的一个染色体片段,而不一定是一个单基因座。
3.数量性状的表型值:即是数量性状表现型的数值,是可以度量的,可以剖分为基因型值和环境离差。
4.数量性状的基因型值(遗传值):无法直接度量。可以剖分为育种值、显性效应离差值和上位效应离差值三个部分。
5.广义遗传力:是指数量性状基因型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6.实现遗传力:是指对数量性状进行选择时,通过亲代获得的选择效果,在子代选择反应中所占的比例。
7.狭义遗传力:指数量性状育种值方差占表型方差的比例。
8.重复力:是衡量一个数量性状在同一个体多次度量之间的相关程度的指标。
9.遗传相关:生物有机体是一个整体,由于基因的“一因多效”和基因连锁,导致所表现的各种性状之间必然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存在着遗传上的关联。遗传相关则是用来描述不同性状之间由于各种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程度的大小。
填空题
1.将数量性状表型值(P)线性剖分为(基因型值G和环境离差E) 两个部分,再加上它
们的互作离差,公式为:(P=G+E+IGE) 。
2.在实际育种工作中,基因实际上存在有三种不同的效应,即(基因加性效应) 、(显性效
应) 和(上位效应)。能够稳定遗传给后代的是(加性效应部分) 。
3.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是代表群体的(集中性) 。
4.在动物育种中,估计遗传力用得最多的资料类型是(亲子资料) 和(同胞资料) 。 5.从统计学的角度考虑,重复力是一个(组内相关系数)。
6.用来描述不同性状间由于各种遗传原因造成的相关程度的大小的是(遗传相关)。
单项选择题
1.解释数量性状遗传的是( B )。
A.超显性假说 B.微效多基因假说 C.上位说 D.遗传平衡说 2.关于重复力的叙述,错误的是( D )。
A.重复力是衡量同一个体某一数量性状多次度量值之间的相关程度的指标
B.重复力是一个组内相关系数 C.重复力反映了一个性状受到遗传效应和持久环境效
应影响的大小
D.重复力越高说明需要度量的次数越多 简答题
1.数量性状有哪些特征?
答:数量性状的特征大致有4点,(1)个体间的差异很难描述,需要度量;(2)在一个群体中,变异呈连续性;(3)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4)数量性状对环境影响敏感。
请介绍数量性状的多基因假说。
多基因假说又称微效多基因假说,由尼尔逊-埃尔根据对小麦籽粒颜色遗传提出。主要论点是:(1)数量性状是由许多效应微小的基因控制的;(2)这些基因的效应相等且相加,符合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以及连锁互换规律;(3)这些基因间一般没有显隐性关系;(4)数量性状同时受基因型和环境的作用,而且对环境非常敏感。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