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分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关于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及分析

首先看一个真实的案例:

17岁小新因沉迷网络辍学在家,背着父母偷偷拿钱去上网,后来听说奶奶每月有4000元生活费,就趁奶奶午睡时去偷钱,结果吵醒了奶奶后就索性用菜刀把奶奶砍死了,突然进来的爷爷也未能幸免。而这孩子没找到那4000元钱,仅仅找到了奶奶手里为他准备早餐的2元钱。。。。。。

再看一组对犯罪类型抽样调查的结果:

罪名 抢劫 盗窃 伤害 销赃 交通肇事 人数 43 22 4 2 2 比例 55% 28% 5% 2.6% 2.6% 罪名 诈骗 抢夺 寻衅滋事 淫秽 人数 1 1 1 4 比例 1.3% 1.3% 1.3% 4% 看完后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怎么会有这种残忍的事情发生!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这些花季少年,看起来是天使,但是,一旦走上违法道路,那就是魔鬼。

一 通过无数案例分析,不难发现青少年犯罪类型: 1、犯罪性质以盗窃犯罪最为突出 2、犯罪形式群体犯罪居多

3、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心理扭曲 4、犯罪年龄逐渐趋向低龄化 5、犯罪身份以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盗窃罪突出主要表现在青少年为了奢侈攀比,为了沉迷网络,为了吃喝玩乐,但又没有劳动技能,更没有 资金来源,加上学校限制,最好为了所谓的自尊心采取了去偷去抢的方式;群体犯罪主要表现在农村,因教育水平和资源限制,很多孩子都辍学在家,三五成群无所事事,最后形成小团体,聚众闹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心理扭曲 主要表现在社会物质水平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更多的高科技工具日益增多,且成本低。再加上网上不良信息的诱导,导致青少年作案工具复杂,手段残忍。处在社会转型期,人的思想意识极其敏感,极其误入歧途;犯罪年龄低龄化及罪身份以辍学少年人数居多主要表现在资料显示,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甚至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违法犯罪的生涯。其中男女比例为7比1。

二 青少年犯罪是一系列因素的综合结果,而这些因素又是错综复杂的。

首先,家庭环境极其重要。家庭因素对青少年的心理最为深刻,父母离异,家庭暴力,重男轻女,错误的教育观念等因素极其容易造成强少年性格孤僻。父母与孩子间的代沟加深,互不理解,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有: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秽语连嘴,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家庭经济差,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

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极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从心理学上分析,青少年处在青春期,是心理最为敏感的时期,即容易受伤,又容易冲动。既喜欢刺激冒险,又存在侥幸心理。青少年,生活的主旋律基本上都是家庭、学校和食堂三点一线。一方面由于极少接触外界的生活,使得他们的心理及其空虚,总想这点刺激来增加自己生活的乐趣; 令一方面由于一些腐朽的精神文化产品的腐蚀和诱导,一部分青少年对物质和精神生活有着畸形的追求,喜欢寻求一些所谓的刺激,甚至超越了法律和道德的范畴。 极大的诱发了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

学校教育的弊端。学校的高压管制制度使得青少年出现厌学情绪,逆反心理剧增,憎恶古板的书本,相反充满了富于幻想主义的自由。是的,就是“自由”一词“诱惑”了无数青少年不惜翻墙逃课去寻找虚幻的东西。此外,学校教育以考试为中心,忽视了对道德,思想的教育,没有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标准就会有所偏差。也许,有些学校还有变相的体罚或其他不当行为,致使青少年不能很好的成长。

社会风气及不良文化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文化也在不断的与外来文化交融。有其精华,更有其糟粕,这些糟粕很容易影响到好奇心强的青少年。赌博吸毒斗殴的社会风气极其容易影响到他们。不得不说,青少年从小接触杂志报刊到后来的网络媒体,不良的影视作品时刻冲击着青少年的心灵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再到后来影响到青少年的一言一行。《流星花园》《古惑仔》被停播就是最好的例子。换句话说就是社会上一部分人\"潇洒\"消费、超前消费等观念的影响,部分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或畸形的物质欲望,盲目追求享乐,当通过正当的渠道不能满足其欲望时,往往是通过盗窃、抢劫等不正当途径来获取

法律意识淡薄。不懂法却已经违了法。这是很多案件里的共性。必须看到“重学历、轻素质”的社会事实。因为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贫富差距加大也在潜意识里影响到青少年犯罪,因为贫富差距加大,首先在教育资源上使得处在贫穷的家庭青少年得不到应有的道德观念教育和法制教育,思想落后于当前社会,因而就会盲从或者迷茫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其次,贫富差距加大会无意识的导致贫穷青少年的自卑心理滋生,但这又和青春期叛逆躁动的心理相冲产生矛盾。在二者的作用下,畸形的心理也油然而生。

社会管理漏洞成犯罪温床从未成年人犯罪地点上看,相当一部分案件发生在经营性场所或相关公共场所,检察官分析表示,涉及网吧、旅馆等场所的社会管理仍有漏洞,为未成年人犯罪提供了条件。暴露了旅馆相关管理十分松散。

同样,这和青少年本身的性格和自身心理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比如说自制力和对判断事物对错的能力以及进取心等素质。缺少这些,就会极大的增加走上犯罪道路的概率。

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日益严重,就产生“犯罪心理学”的学说。犯罪心理学是研究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结构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依据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介于犯罪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既具有和前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它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犯罪人形成犯罪心理和发生犯罪行为的原因过程和规律,为公安司法机关揭露和惩戒犯罪以及预防犯罪矫治犯罪提供心理科学依据和方法。对此提出了几点建议:

1强化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起到关键作用。作为

父母,要积极的做出榜样,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还有积极的交流,避免代沟带来的危害。此外,还必须在重视孩子科学成绩的同时,注重孩子在品德教育和观念教育。

2政府需要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做出措施。严厉打压不正之风,使得暴力事件的影响范围缩小到最小。同时加强社会死角的管理以及法律漏洞的管理,比如说网吧和旅馆。倡导积极文化,控制糟粕文化的传播及范围。同时,增加就业,避免过多的无业青年在社会上无所事事。并且要尽可能的使得教育资源公平,缩小贫富差距。积极营造清新干净的社会环境。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3学校应该在教给学生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德育教育以及法制教育。来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人生观。让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开拓视野,避免空虚,增长见识,避免误入歧途。使得他们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相统一

4法制教育力度要加大。检察干警建议,一要加强对在校学生及其家长的法制教育,建议由综治委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收集未成年人犯罪案例,定期到学校为学生及其家长上法制教育课,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应对意外伤害和不法侵害的能力;二是学校可引入义工,在法制宣传、事故预防、生理卫生、心理辅导等方面为学生及家长提供帮助

5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解决在这特殊时期的特殊心理问题。

6作为青少年,更应该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提高自控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的参加社会实践,丰富自己生活,抵制住不良文化的诱惑。

而对那些已经步入犯罪的青少年。除了积极的改正错误,还应该种种他们的心理问题,为他们重新融入这个社会做出工作。

由于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重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我们保护和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做到了有法可依。

总之,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是项长期的工作,必须一步一步来,一步一个脚印。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主要筹码,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更是未来社会的主要担当者,我们必须重视也必须相信,经过家庭,社会,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这一问题一定会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