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物质的简单运动 [知识要点] (一)机械运动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参照物)位置的改变。 2.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1)明确要研究的对象A(如车上的人); (2)选择参照物B(如地面);
(3)判断A和B(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有改变。
若位置有改变,说明A相对于B在运动,如果位置没有改变,则A相对B是静止的。 *注: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一般是不同的。
(二)速度(V)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① 相同时间比路程(观众的方法);② 相同路程比时间(裁判的方法)。 2.速度(v)
(1)物理意义:描述物体的运动快慢。速度大,运动快;速度小,运动慢。 (2)定义:单位时间通过的路程。(类似于观众的方法) (3)公式:v=s/t s:路程 t:时间
(4)国际单位:m/s, 读作“米每秒”。1m/s=3.6km/h 3.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不变的直线运动。
.
.
S/m
A VA>VB B V(m/s)
VA>VB A B
O t/s
O t(s)
*根据v=s/t可以得到:
当速度一定时,路程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即路程和时间成正比。 当时间一定时,速度越大,通过的路程越长,即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当路程一定时,速度越大,所用的时间越少,即时间和速度成反比。
(三)平均速度(V)和瞬时速度
1.平均速度:描述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运动的平均快慢
公式:v=s/t
*物体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该段的总路程/该段的总时间 *总时间包括兔子睡觉的时间等。
2.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速度计(速度表)、子弹炮弹出膛口、探头检测到的汽车速度等都是瞬时速度。
*一般情况下(物体做变速运动),平均速度不等于速度的平均值。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它的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任意时刻的瞬时速度。
(四)平均速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v=s/t。
.
.
2. 实验器材:刻度尺、秒表等。 3.要测量的物理量:路程S、时间t。 [练习]
1.以地球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__的;以太阳为参照物,同步卫星是___________的
(填“静止”或“运动”)。
2.甲、乙二人各乘一台升降机,甲看见楼房在匀速上升,乙也在匀速上升。乙看见楼房在匀速
上升,甲在匀速下降。以地面为参照物,甲、乙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
3.某车站并列停着甲、乙两辆火车,一段时间后,甲车上的乘客从一侧的窗口看到田野上的树
木向北运动,从另一侧窗口看到乙车也向北运动,但比树木运动的慢,试以地面为参照物分析甲、乙二车的运动情况。
4.分析下列各图像所描述的物体运动情况: Ⅰ.S-t(路程-时间)图像
S/m
S/m
S/m
S/m
O t/s
O t/s
O t/s
O t/s
A B C D
①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是静止的; ③_____、______同时不同地出发; ④_____、______同地不同时出发。
Ⅱ.V-t(速度-时间)图像
.
.
V(m/s) V(m/s) V(m/s) O t(s)
O t(s)
O t(s) 问:A、B、C各做什么运动?
A B C
5. S/m 15 10 5 某物体运动图像如图所示:
① 试分析该物体在0~1s、1~3s、3~5s的运动情况; O 1 2 3 4 5 t/s
② 第1s通过的路程?第1s内的平均速度? ③ 第2、3s的平均速度? ④ 前3s的平均速度? ⑤ 第4、5s的平均速度? ⑥ 前5s的平均速度?
6. S/m A B C D 从图像中可以获得的信息有:
15 20 ① B、C、D做匀速直线运动;A是静止的; 10 5 ② VB>VC>VD>VA=0;
O 2 4 t/s ③ B比C晚2s出发;D从5m处出发; ④ ABCD在15m处相遇; ⑤ C通过15m的路程用了4s
.
.
7.一列长50m的队伍以1.5m/s的速度通过了一座桥,用了5min,求这座桥的长度。
8. 如图所示,是公路旁的交通标志牌,它告诉汽车驾驶员,从
现在起,车速不得超过__________________。在不违反交通
规则的前提下,汽车经过________min到达收费站。
9.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小球从A到F的频闪照片如图所示,分析照片可知,从A到F运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F 。 A B C 路程,从D B到E的平均速度为E
10. 某同学在百米跑道上先以5m/s的速度跑了52m,然后又以6m/s的速度跑完余下的路程。则
他跑完全程所需时间是_______s。他在这100m路程中的平均速度是__________m/s。 11.已知甲、乙两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若甲、乙两车所用时间之比为2:1,通过的路程之比
为3:2,则甲、乙两车的速度之比为___________。
12.2004年12月26日上午8点30分,印尼附近海域发生8.9级大地震,引起强烈海啸,地震
发生时,距震中1500km的马尔代夫海边,有一群孩子正在玩耍。如果他们及时接到警报,并立即奔向离海岸3000m的高地,便可不被巨浪卷走。倘若如此,他们最晚在什么时间接到警报,方可死里逃生?(海啸在大洋中的传播速度高达500km/h,孩子们逃往高地的速度为
.
6 7 8 9 10 cm .
100m/min。)
1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 km/s,向月球发射激光,经2.7s后接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
激光,则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是__________________。 14. 列车运行时刻表及出租车车票(见导学)。 15.电线杆和哐当(见导学)。 16.猫和老鼠(见导学)。 17.其它(见导学)。
§2.1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知识要点] (一) 单位
1.长度单位
1km=103m 1m=103mm 1mm=101m=10-3km 1mm=10-3m 1*光年是长度的单位
.
3μm 1μm=10-3mm 1nm=10μm=103nm -3μm .
2.体积单位
1m3=103dm3 1dm3=103cm3 1cm3=103mm3 1L=1dm3 1ml=1cm3 1L=103ml
(二) 刻度尺的使用
0 1 cm 0 1 2 3 cm
1.选择合适的量程(量程同看分度值),认清分度值;
*安装玻璃选择毫米刻度尺(毫米刻度尺:最小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 2.零刻线(或整刻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段,刻度尺紧靠被测物体,不要歪斜; 3.读数时,视线要正对被测物体末端所对的刻度线; 4.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三) 量筒和量杯
1. 量筒的刻度是均匀的;
2. 量杯的刻度是不均匀的,下密上疏,但每小格代表的值是相同的. 3. 读数时,视线和凹液面的底或凸液面的顶相平。 (四)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1. 误差不是错误;
2. 误差不能消除,不能避免,; 3. 误差可以减小。
*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此外,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也能减小误差。
(五) 一些特殊测量方法
.
.
Ⅰ.排水法
①石块等可以沉入水中的物体:V=V水+石块-V水
*先测量水的体积V水,将石块浸没于水中,测量水和石块的总体积V水+石块。 ②木块蜡块等浮于水面的物体:V=V水+铁块+木块-V水+铁块
*把铁块等重物系在木块下,将铁块浸没于水中,测量水和铁块的体积V水+铁块,将木块铁块都浸没于水中,测得水、铁块、木块的总体积V水+铁块+木块。 Ⅱ.累积法:测纸张的厚度,金属丝的直径等。 Ⅲ.辅助法:测直径等。
辅助法 辅助法 cm
累积法
0 cm 8 9 10 10 cm
Ⅳ.化曲为直法:测周长等曲线的长度。
*用纸条、棉线等材料,附在被测的弯曲物体上,在重合处用大头针或笔做记号,展开后
用刻度尺测量纸条、棉线的对应长度即得。 Ⅴ.规则形状的固体:刻度尺+计算公式。 [练习]
1.读数:看清分度值后再读数。
*刻度尺:估读;温度计:看清楚是零上还是零下;秒表:先读小圈的分钟,再读大圈的秒;
.
.
Ⅵ.
Ⅰ. Ⅱ.
℃
20 30 Ⅲ.
℃
40 30 20 Ⅳ.
ml 30 20 10 Ⅴ.
ml 30 20 10 cm 8 9 10 40
Ⅰ.________Ⅱ.__________Ⅲ.__________Ⅳ._________Ⅴ.__________ Ⅵ.__________
2.某同学用直径为D的铁环绕花坛滚动一周,铁环共滚过N圈,则花坛的周长为________。 3.测得一组数据如下,25.1mm,27.2mm,25.3mm,25.2mm,2.5m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作_________,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是__________。 4.单位换算(见作业)。
.
.
§1 物态变化 [知识要点]
(一) 物态变化名称及吸放热情况
(二) 熔化/凝固过程·温度-时间 (T-t) 图像
温度(℃)
温度(℃) A B 信息: 熔点 ①A是晶体,B是非晶体
时间(min) O 时间(min) A的熔点是…… ②
40 O ③A的初温是……
.
.
④B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
温度(℃) 凝固点
A 温度(℃)
B 信息: 时间(min) 时间(min) O ①A是晶体,B是非晶体
②A的凝固点是…… ③A的初温是……
④B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三) 水的沸腾图像
90 O
O 温度(℃) 水量减少 温度(℃) 沸点 水量增加 O 时间(min)
时间(min)
.
.
*沸腾前后气泡变化情况。
*影响沸腾时间的因素:水的初温高低,火力的大小,水量的多少。
*影响沸点的因素:气压。气压越高,液体的沸点越高。(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使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的方法。 (四) 温度计的使用(见导学P2) [练习]
单元考试卷及练习卷等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