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苏轼与王遹诗文考

来源:画鸵萌宠网
苏轼与王遹诗文考

作者:谢飞

来源:《文物春秋》 2010年第3期

(河北省文物局, 河北 石家庄 050011)

【关键词】北宋;苏轼;王遹;诗文;考证

【摘

要】北宋时期,祖籍河北栾城的眉山苏氏家族与临城王氏家族世代联姻,交往频繁,关系密切。本文从所见诗文中,再对苏轼与王遹的师生情谊略作考证,以对进一步了解苏氏家族与王氏家族的关系有所裨益。

北宋时期,祖籍河北栾城的眉山苏氏家族与临城王氏家族世代联姻,交往频繁,关系密切。笔者曾就近年临城出土的王氏家族墓志及王氏家族与苏氏家族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1],于此从诗文上再对苏轼与王遹的师生情谊略作考证,以弥补出土墓志之不足。

王遹,字子敏,赵州临城(今河北临城县)人。王遹之孙,王蘧、王适之弟。官至奉议郎。生于北宋嘉遹二年(1057年),卒于崇宁三年(1104年),享年48岁。当年四月二十七日葬于临城县龙门乡两口村祖茔。

王遹自幼失怙,凭借天资聪颖、勤奋好学,渐渐显示出与众不同的才能。成年后,出息成风止可观、眼如点漆、肤理韶润皙白、自是风尘表物的潇洒男儿。年方21岁时,与兄王适在徐州就学于苏轼。苏公一见而器重之,遇之如平生,学日益进,操节益励。王遹在徐州和湖州两地追随苏轼学习凡二年。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下旬,苏轼因诗被诬得罪,赴御史台狱。王遹与兄王适在湖州送别恩师后,于当年八月下旬将苏轼家人送达南都,投奔苏辙。

在元丰二年的中秋节后,王遹回到了徐州,准备科举考试。自此,他踏上了残酷而坎坷的科举征程。前两次考试极不成功,先后落榜,两预乡书,两黜春官,对他的打击很大,以至心灰意冷,产生了“予不利于今举则已矣,行为远引深遁之计,达则行所学,不达则取足于一身,其乐顾不泰哉”的想法。但是,终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艰辛的努力,第三次科考获得成功,终于中进士,入仕途。

王遹是一位学有胸襟、才华横溢、前程似锦的才子。在从学期间,经常得到恩师苏轼的称赞,留下不少赞美他的诗文。如把王遹比喻作美田:“美田,且非其种而植之,莫不猥大,况以其种而益之以灌溉,其生达岂易量哉。”寓意王遹是可塑的坯材,在其较高禀赋的基础上,给以必要的点拨、雕琢,定能前途无量。苏轼的此段议论文献不载,是新的发现。王遹对恩师和朋友忠诚和蔼,品德高尚。元丰二年苏轼落难,他同其兄舍身诚心帮助,得到苏氏一门及社会的高度评价,苏辙赞美他矫然众中,气和而正。王遹为人慷慨磊落,笃于友爱,广交天下端人善士,尤其与同门弟子和苏家子弟相交深厚。次兄王适病后,王遹经常探视,通夕衣不解带,药不尝不进。王适病故后,王遹抚遗腹子为己子,其所作所为深得人们的赞许。

王遹为官大约在元遹六年(1091年)或稍早,作为苏门弟子,首当其冲地卷入了元遹党争之中。自元遹八年(1093年),苏轼、苏辙的政治仕途开始走下坡路,自此一贬再贬,再

未重用。因此,王遹从政十多年,受到苏轼、苏辙的牵连,官职一直非常低微,历任信州司法参军、应天府宁陵县主簿、瀛州防御推官兼知下遹县、河南府陵台令兼知永安县事等。他的官职虽低,但政绩却颇为突出,深得民心,同时也得到同僚的喜爱。

王遹初授信州司法参军,因故易应天府宁陵主簿,这是他入仕后的第一要职。元遹六年(1091年)八月,侍御史贾易论苏轼元丰八年扬州题诗意存不善,事情涉及到苏辙、秦观、王遹等。而且王遹受苏轼之托面见贾易,文字中有“主簿王遹来相看”之句。此事表明,一是王遹直接参与了元遹党争,二是王遹任宁陵县主簿当在元遹六年八月之前。王遹在应天府宁陵县主簿任上奋力工作,凡职事困悴,皆所不辞。他的表现深得爱惜人才的应天府留守孙升的赞许,为宁逸完养其气,将其放在府内的岗位上磨练。

王遹在宁陵县任职期满,升瀛州防御推官兼下遹县知县。下遹县凶狱事繁多,几乎日日无止,但他所过立断。对恶徒严惩不贷,对善良抚之如子,深得人心。在任期间,朝廷发动附近民夫兴建筑工程,他董其役,历时二年,组织得力。此事深得雍帅李琮的认同,并向上级治状表扬。后改任宣德郎,覃恩加奉议郎,知河南府登封县,以贫辞。除知开封府考城县,未行,改知河南府陵台令兼知永安县事。永安县是北宋皇陵所在地,祭奠活动中,皇亲国戚及各方官员来往频繁,王遹处之有刚柔之节,天才优赡,临事欲如也。作为下层官吏,他的所作所为显示了自己的才能,江公望所言“为政主严而赞以慈良,为治主断而辅之审重”[2]是对王遹为政恰如其分的评价。因之,他深得上级的喜爱,下属的尊重,人民的爱戴。最终,王遹是因病离开了官场。

苏轼诗文与王遹相关的仅有五首,而且均涉及到其兄王适。其诗句最早见于元丰二年

(1079年)二月,那是在徐州,苏轼夜晚与王遹、王适及蜀人张师厚饮酒于杏花树下,赋《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诗一首。苏轼解释说:“仆在徐州,王子立、子敏皆馆于官舍。二王方年少,吹洞箫,饮酒杏花下。”诗云:

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清苹。

花间置酒清香发,争挽长条落香雪。

山城酒薄不堪饮,劝君且吸杯中月。

洞箫声断月明中,惟忧月落酒杯空。

明朝卷地春风恶,但见绿叶栖残红。

这是苏轼自己最为得意的诗作之一,之后常有思念和酬唱。苏轼运用幽雅清秀的诗句,既表现出自己畅快淋漓的心情,也描绘出此时此刻师生、朋友、杏花、明月、美酒、洞箫相互映衬交融、“对月酣歌美清夜”的情景。

苏轼的另外四首诗,于元丰二年(1079年)作于湖州,为《与王郎昆仲及儿子迈,绕城观荷花,登岘山亭,晚入飞英寺,分韵得“月明星稀”四首》。诗云:

昨夜雨鸣渠,晓来风袭月。

萧然欲秋意,溪水清可啜。

环城三十里,处处皆佳绝。

蒲莲浩如海,时见舟一叶。

此间真避世,青遹低白发。

相逢欲相问,已逐惊鸥没。

清风定何物,可爱不可名。

所至如君子,草木有嘉声。

我行本无事,孤舟任斜横。

中流自偃仰,适与风相迎。

举杯属浩渺,乐此两无情。

归来两溪间,云水夜自明。

苕水如汉水,鳞鳞鸭头青。

吴兴胜襄阳,万瓦浮青冥。

我非羊叔子,愧此岘山亭。

悲伤意则同,岁月如流星。

从我两王子,高鸿插修翎。

湛辈何足道,当以德自铭。

吏民怜我懒,斗讼日已稀。

能为无事饮,可作不夜归。

复寻飞英游,尽此一寸晖。

撞钟履声集,颠倒云山衣。

我来无时节,杖履自推扉。

莫作使君看,外似中已非。

作者前一首诗是借酒抒情,这四首诗则是触景生情,师徒四人都沉浸在优美的诗情画意中。诗中“从我两王子”,即指王遹和王适。“高鸿插修翎”则是对王氏兄弟学道日精,学

业日上,诗文崭露头角的赞扬。同时,苏轼还告诫他们戒骄戒躁,为人和文学修养“当以德自铭”。

王遹的诗文散轶无存,与其相关的诗文除本文所引的苏轼诗外,尚有苏辙诗二首、文一篇,张耒诗一首,李遹诗一首,苏过诗一首。

————————

[1]a.谢飞、张志中:《〈王遹墓志〉〈江氏墓志〉考》,《文物》2008年2期;b.谢飞、张志中:《〈王康墓志〉〈向氏墓志〉〈张氏墓志〉浅释》,《文物》2009年8期。

[2]同[1]a。

〔责任编辑:张金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