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新材料、半导体照明、
装备制造、模具制造等五大产业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科技专项
“十一五”实施方案(2007-2010)
一、背景与意义
宁波汽车零部件生产起步较早,发展较快,速度远高于宁波工业发展的平均值。目前其总产值约占全省近半,占全国1.3%左右,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已经成为我市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之一。据统计,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共有370家,全部从业人员平均数5156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133.36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2.82%),实现利润总额13.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5.38%)。经过近几年的引资、转制、并购等一系列运作,到目前为止宁波市列入国家车辆公告目录的汽车生产企业共7家,其中轿车企业1家,客车改装企业3家,特种改装车企业2家(规模均较小),另外还有1家企业在江西生产整车。目前,我市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品种较多,涉及汽车零部件全部主要门类,产品销售范围不断扩大,一级、二级配套比例逐步提高,少数产品已经进入国际市场,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尽管宁波市制造业在“十五”期间实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高速发展,但与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汽车企业管理和零部件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零部件生产(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先进性、生产装备及相应工具配套等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整车工业规模
偏小,影响全行业产业链的完善;汽车零部件产品以非金属件为主,金属类、电子类等关键零部件缺乏竞争力;大部分企业规模小,生产条件差,管理水平低,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市场不规范,低技术含量产品恶性竞争严重;行业缺乏地方科研院所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紧缺等。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表明,汽车工业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汽车工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占有较高的比重;二是汽车工业具有技术先导作用,汽车产品已成为各种高新技术争相应用的载体;三是汽车工业波及效应大,对其它相关产业的带动性强,对于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和促进钢铁、交通运输、公路建设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现代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和高技术化的特点,因此汽车及零部件生产技术的全面提高必须建立在这些相关技术整体进步的基础上,加强这些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研究、分析、掌握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中的应用,对提升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发展、提高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我市已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列为十大重点优势行业之一,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以及《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汽车及关键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专项“十一五”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编制了《宁波市汽车及零部件“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 “十一五”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产业科技专项实施是实现上述具体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总体目标
结合我市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的现有基础、特色和发展需求,确立目前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研究重点以节能型、小排量、低污染、能源多元化轿车,农用汽车和中高档客车的车身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及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为主。在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
- 2 -
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缩短我市汽车工业与国际先进汽车工业的差距。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突破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专有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示范意义的整车制造技术、先进车用动力技术以及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开发技术等,设计制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并建成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汽车及零部件高新技术创新平台,把宁波市建成汽车及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特色显著、配套产业完善、辐射力强、零部件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并以低成本、高品质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
到“十一五”末,通过本专项的实施,使我市汽车及零部件行业高新技术产值达到我市整个行业的50%,产值100亿元以上,利税10亿元以上。实施15项重点项目,建成2个以上汽车零部件研发平台,开发10-20个特色汽车零部件产品品牌,争创国家级新产品10个以上。申报相关发明专利超过30项。
三、拟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
1.整车集成开发技术研究
主要包括:数字化车型开发技术,多车型共享底盘平台技术,车身新结构、新材料和新工艺,整车性能优化设计和系统匹配技术,整车性能现代试验方法与测试技术等。解决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对掌握整车产品(含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开发中的核心技术和现代设计方法,提升整车产品的自主开发能力,缩短开发周期;在经济型轿车和中高档客车产品开发中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大作用。
2.先进车用动力技术
主要包括:汽油、柴油发动机先进技术,代用燃料发动机技术,新型动力技术等。解决并掌握这
- 3 -
些关键技术,对掌握传统车用动力产品更新换代的核心技术和新型车用动力发展的前沿技术;对在传统燃油动力先进燃烧技术、减振降噪技术、热管理技术和可靠性技术等方面取得国内领先的研究成果,并推动我省尽快形成经济型轿车发动机生产基地和高档车用柴油机的生产能力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对在代用燃料发动机产品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对在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先进动力技术方面的研究有所突破并取得相应的自主知识产权,具有重大作用。
3.汽车电子电器产品开发技术
主要包括:动力及总成电子控制技术,车身电子电器技术,底盘电子控制技术,新型车用传感器技术等。解决并掌握这些关键技术,对掌握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重点突破相关产品的技术垄断和贸易壁垒,自主开发满足未来排放法规要求的新型电子燃油喷射系统、车载综合信息记录显示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系统、电控动力转向系统等高端产品,并逐步解决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问题,提升已经产业化的其它汽车电子产品的技术版本和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先进零部件设计制造技术
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重点研究经济型轿车、高中档客车的车身设计、制造和检测技术,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汽车传动和行驶控制系统技术,汽车安全和故障诊断系统技术,汽车信息系统技术。在汽车设计、关键零部件及材料、汽车电子等领域取得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
主要涉及模块化、系统化产品开发技术;电子化、智能化产品开发技术;轻量化、环保型产品开发技术;产品性能仿真分析和模拟试验技术等。掌握这些目前进口依赖度大或外资企业垄断性强的零部件产品的核心技术,通过结构、材料和工艺多方面的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突破技术壁垒,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 4 -
5.先进材料、工艺开发及应用技术
根据宁波地区汽车及零部件发展现状,重点支持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制造质量的材料、工艺开发与应用研究。主要涉及新型轻质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新型环保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新型高强度材料开发与应用技术;先进铸造工艺、冲压工艺、热处理工艺以及表面处理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技术。
6.低能耗与新能源汽车研究
重点研究开发混合动力汽车、替代燃料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整车设计、集成和制造技术,动力系统集成与控制技术,汽车计算平台技术,高效低排放内燃机、燃料电池发动机、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等关键部件技术,新能源汽车实验测试及基础设施技术等。
四、重点项目
在上述6个领域,本专项共设置15个重点项目。
项目1:车门模块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车门控制模块的整体设计研究;中央集控一体化门锁技术研究;轿车玻璃升降器防夹技术研究;车门板金制造工艺技术研究;车门自动开启关闭系统;车门内饰件设计技术研究等。
预期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突破7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创3~4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10~20亿元以上,同时能带动一批新兴企业发展,如:精冲,精密压铸,滚压、大型冲裁等;带动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高新技术项目,如:微电机制造,编码器,离合器,光学传感器、微处理器和智能IC技术等相关产业链快速发展。形成以车身模块为龙头,高新
- 5 -
技术为骨架的产业集群。
项目2:铝合金汽车轮毂差压铸造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高档汽车铝合金轮毂为应用对象,采用差压铸造成形技术对高档铝合金轮毂进行应用研究,突破充型和凝固过程中的计算机模拟、内部质量控制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制出高品质铝合金轮毂,进入欧美等高端市场。主要研究内容为:差压铸造技术及装备分析;差压铸造铝合金轮毂铸造工艺特点分析及模具设计;差压铸造金属液净化、内部组织致密化及差压铸造工艺技术优化研究;差压铸造铝合金轮毂缺陷检测与控制等。
预期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1~2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4~5亿元以上,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3:汽车NVH(噪声、振动和舒适性)系统集成研究
研究内容:本项目将以整车的NVH性能为零件和子系统开发目标,在汽车NVH性能方面建立产品研发设计、计算机虚拟分析(CAE)、整车NVH测试论证等整套汽车NVH零部件的设计开发能力,从而具备完整的与各汽车主机厂进行同步开发的技术能力和项目能力。本项目的研究方向主要涉及以下几个NVH子系统: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底盘隔振系统;悬架系统;内饰、隔音系统等。另外在整车NVH性能表现中,各子系统的传递路径和贡献量分析将是项目最重要的研究内容。
预期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结合CAE分析和NVH测试,预计开发一项虚拟实验室技术,该技术在各NVH子系统开发前期就可以预期整车的NVH效果,并对此进行优化设计;建立、健全汽车各NVH零件及子系统的测试手段,建立整车NVH测试能力,使之能够完全满足国内甚至国际各汽车主机厂的NVH零件及子系统设计开发需求;完成各NVH子系统的设计、分析、测试标准,建立一套
- 6 -
完整的企业标准;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获得国家专利5项以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结合项目研究工作,完成3~5项整车NVH系统集成设计、开发项目,为公司新创年产值2亿以上;在项目中培养一批工程技术人才,建立一支专业的汽车NVH零部件设计、开发及测试队伍。
项目4:汽车发动机传感器网络开发与产业化研究
研究内容:重点针对发动机的控制要求,设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传感器的开发,包括传感器材料、工艺的研究与开发。针对发动机的工况及其恶劣的工作环境,完成传感器的信号处理、稳定性和抗干扰设计,完善传感器的动态性能。在此基础上,构建传感器网络,实现传感器网络的信息实时传递与可靠性设计,完成基于网络的传感器故障诊断功能。建立仿真模拟试验测试环境,对系统进行仿真运行分析与改进。具体内容为:发动机进气系统传感材料与部件的分析与设计;发动机位置与角度传感器材料与部件的分析与设计;传感器系统软硬件信号处理设计;传感器稳定性与非线性补偿方法研究;完成传感器网络的架构设计,协议分析与设计;保证传感器在强干扰环境中的可靠工作能力及其抗浪涌冲击能力;构建传感器的模拟试验与测试环境,包括转速与位置传感器仿真系统、程控真空系统、程控风道系统、汽车浪涌冲击试验台等。
预期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申请2项发明专利,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创1个国家级汽车发动机传感器网络新技术,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5:汽车行业“以塑代钢”高性能材料PEEK的模具及注塑工艺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目前汽车产业要求降低系统综合成本,提高产品性能以及制造上的便利性等要求,开展“以塑代钢”高性能材料PEEK的模具及注塑工艺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PEEK注塑成型技术及装备分析;PEEK注塑工艺特点分析及模具设计;PEEK注塑工艺技术及模具设计优化研究;批量产品的在线缺陷检测与控制等。
- 7 -
预期目标:通过项目实施,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1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一亿元以上,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6:汽车环视系统(AVM)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以中高档轿车、MPV商务车为主要应用对象,以提高汽车行驶和停车入位时的安全性为目标,开展汽车环视系统(AVM)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AVM产品功能特点分析,概念设计;实时图象快速采集技术研究;图象加速技术研究;数字图象处理及其拟和技术研究;车载数字图象实时显示技术研究;汽车多媒体技术研究;汽车整车总线技术研究;AVM设计开发等。
预期目标: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1个国家级新产品,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由此带动相关通讯、微型控制器、视频、多媒体技术,显示器件等相关行业的发展,项目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项目7: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研究
研究内容:拟利用先进的单片机技术,研究开发性能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主要研究内容包括:EPS系统控制策略研究;减速机构设计;系统结构设计;系统装配设计;试验设计及可靠性验证;电子控制器ECU设计;控制软件编程调试等。
预期目标:通过本项目的实施,预计申请产品技术专利2项以上;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ESP系统控制软件;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ESP系统控制器ECU;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ESP产品以及掌握相关的系统设计、结构设计、装配设计、试验设计等关键技术;本专项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 8 -
项目8:自动变速箱机油泵研发
研究内容:变速箱机油泵流量、噪音等技术分析;油封结构技术分析;油泵加工和装配工艺特点分析;长轴冷精锻工艺特点的分析;动力输出分析;气测油泵性能研究及控制应用;高可靠性验证与全方位失效模式分析等。
预期目标:通过项目实施,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本项目达产年生产能力45万件以上,年新增销售收入为2.56亿,利税合计8225万元,年创汇3090万美元;带动下游配套厂商共同发展。
项目9:汽车多连杆悬架设计、制造、测试、试验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悬架设计是汽车设计时的关键项目,本项目的重点是多连杆悬架的设计、制造、测试试验等。
预期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1项以上,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0:基于网络的发动机智能控制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在完成发动机电控系统的组成、功能与系统结构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发动机控制网络的信号与控制模型;实现发动机系统的智能控制;完成控制网络的非线性特性分析及其补偿方法。在此基础上建立仿真模拟试验测试环境,对系统进行仿真运行分析与改进。主要设计:完成基于选定发动机的控制单元开发,包括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传感器和执行器的开发;实现对发动机非线性、时变特性分析构建符合动力性和排放要求的控制模型,实现发动机系统的智能控制;发动机控制网络的架构设计和论证,完成发动机控制网络系统和网络控制单元开发,实现基于网络的系统控制;根据
- 9 -
发动机节能和排放的要求,根据发动机实时工况的变化实现发动机自适应点火控制模块开发;保证控制系统在强干扰环境中的可靠工作能力及其抗浪涌冲击能力;构建发动机控制的模拟试验与测试环境,包括发动机试验平台,程控点火系统及其仿真运行环境,点火能量分析测试系统,软件仿真分析系统,汽车浪涌冲击试验台。
预期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制系统,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1: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EMS)研究
研究内容:(1)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随车电脑-ECU)与发动机各种工况、状态的匹配。主要内容:建立发动机静态、动态工作过程的燃油喷射最佳控制模型:适时实现喷油量、喷油正时、断油的最佳控制;建立发动机静态、动态工作过程的点火最佳控制模型:适时实现点火提前角、点火闭合角、爆震的最佳控制;怠速控制:建立怠速运行的燃油喷射、点火及怠速阀的控制模型,保证怠速的稳定;排放控制:以准确控制空燃比为主,兼顾加速过程的动力性;研究点火角与三种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关系,在保证排放指标的同时使动力性最佳;研究废气再循环控制、燃油蒸气控制;通过多参量的综合最优控制,使尾气排放满足欧Ⅲ和欧 Ⅳ排放标准;建立完善的自学习系统,克服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随发动机的磨损、传感器、执行器等随时间及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的参数漂移,提高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及可靠性。(2)研究构成汽车发动机管理系统(EMS)中各种传感器、执行器的工作性能、参数特性,保证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培育ECU关联件的国内供应商,降低系统成本。主要包括:研究发动机动态、静态运行模型中的多参量的数据标定,保证在开环控制下数据的准确性及闭环控制的快速性;研究控制器硬件的可靠性及恶劣环境的适应性、稳定性;研发与喷射、点火等有关的脉谱图数据标定;研究本车型维修时相应的故障诊断装置、解码器;制定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EMS)产品的企业(或行业)标准。
- 10 -
预期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创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油发动机管理系统,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2:汽车外饰件(保险杠)专用改性材料研究
研究内容:以本体聚丙稀为基料通过加入EPDM、CaCO3、滑石粉等再配以适量的偶联剂、氧合抗氧剂等其他助剂共混改性制备汽车保险杠专用料。材料的物理性能高于国内知名厂家,能替代进口,并可回收,经过粉碎清理后可再造粒及模塑成型。
预计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本专项预计突破2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2项以上,新增产值2-3亿元以上,年可为国家创利税万元,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3:可调涡轮增压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1)采用GT17型增压器为样机,以样机增压器结构参数为设计目标,进行新增压器结构设计;对样机进行性能分析,包括进行压气机性能试验、涡轮性能试验(含可调涡轮最大和最小流量的试验);研究样机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性能并进行分析;完成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设计;在700℃高温下能可靠工作的可变喷嘴截面执行机构设计;对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和可变喷嘴执行机构的试制;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试验台设计、制造与安装调试;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台架性能试验,可靠性试验;小型可变喷嘴(VNT)涡轮增压器与柴油机匹配研究,随柴油机一起进行可靠性考核试验,满足柴油机可靠性要求。(2)昆明云内D19轿车柴油机可调增压器研制,主要研究内容:根据发动机参数和技术指标,研制可调增压器;根据发动机排量和功率、扭矩、油耗、烟度指标进行匹配计算,并设计相适应的涡轮及可调机构的尺寸;根据发动机使用要求进行720℃以上工作时可调机构及增压器的可靠性研究;根据发动机在轿车上的使用要
- 11 -
求进行保修期大于20万公里的可调性研究;在海拔4500米工作时,增压器的转速不超过200000转/分钟的研究;增压器转速在高于设计转速10%的情况下轴系振动及油量研究;可调增压器在试验台上的考核研究;可调增压器同D19发动机的匹配试验研究及可调控制策略的研究;可调增压器随发动机进行可靠性研究;装有可调增压器的发动机同汽车匹配研究。
预期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预计突破5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6项以上,创5~6个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技术。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4:多块注塑板件一次性热焊拼接的汽车内饰件研究
研究内容:利用CAD和CAE技术,对塑化熔体在型腔中的流动模拟进行分析;浇注系统设计;成型零件设计;标准模架设计;典型结构设计;浇口位置选择的最优化设计;材料选择、塑料板件焊接工艺和吸附工艺设计等。
预期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1项以上,创1~2个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新工艺。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项目15:先进材料及工艺开发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超高强度高韧性微合金非调质钢开发及应用研究;高性能镁、铝合金开发及应用研究;低成本高温合金开发及应用研究;高强度TRIP钢、双相不锈钢、螺栓钢以及齿轮钢等开发及应用研究;熔炼法多晶硅制造技术研究;烧结硬化工艺制造汽车零部件的研究;汽车工业用高综合性能厚大铍铜模具材料技术研究;汽车音响及其高性能电感材料研究;汽车用磁敏材料及磁敏传感器的研究;金属注射成型汽车零部件工艺研究研究;磁性阻尼技术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研究;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技术在汽车上的应用研究等。
- 12 -
预期目标: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预计突破10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10项以上,创5~6个就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或技术。项目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组织实施形式
本专项由宁波市科技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并组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重点申报项目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协作攻关,优先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项目。
市科技三项经费将划拨专项资金保证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建立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投入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对汽车及零部件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凡申请承担本专项中科技项目的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 13 -
宁波市新材料产业科技专项
“十一五”实施方案(2007-2010)
一、背景与意义
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宁波市把五大临港型工业(石化、能源、钢铁、造纸、修造船)和十大重点优势制造业(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精密仪器仪表、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模具、文具等)作为宁波市工业发展的基本布局,从宁波市整体工业布局来看,[5+10]重点产业均与材料有直接或密切的关联,各部门对材料产业的发展也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为了支撑 “宁波制造”,宁波的材料产业特点是传统材料和新材料同步发展,宁波市新材料领域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也是呈现连年增长的趋势,2007年上半年,宁波市新材料总产值超过280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的四分之一强。2000年宁波市被科技部授予 “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的称号。
宁波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把新材料产业作为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行动计划的首要领域,成为实施三大创新工程之一。提出到2010年:建成全国主要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纺织用纤维与服装面料及其辅料、塑料用料、粉末冶金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批技术含量和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名牌产品;初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新材料技术创新机制;形成若干有明显特色的块状经济区域。宁波市十一五工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中把新材料技术列为重点发展的五大高新技术群之一。明确提出使宁波形成电子铜带材料、钕铁硼及制品、改性塑料等材料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基地,在相关产业技术与规模上领先全国,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之一。因此,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其复合材料、金属材料已成为宁波市发展新材料产业的三大重点支柱。
宁波市经过多年的攻关与努力,在政府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的条件下,在新材料领域已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是高新技术主导产业之一,技术水平与产品档次不断提升,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 14 -
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区域创新环境日益完善。在新材料技术领域,已建成省、市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29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2家;重点实验室5家,其中省级1家;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兵科院宁波分院、宁波大学等较高水平科研院所将起到科研尖兵和领头雁的作用。
但是宁波市新材料产业面临困难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人才较匮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优势企业少,产业集中度不高;不少企业设备陈旧、工艺落后;产品档次与附加值相对较低;土地、水、电、人力资源等方面不具优势。总体来看,产业整体实力不强,技术竞争力弱,产业化发展正面临基础资源、技术、资金、市场等各方面的障碍。
综合以上分析,宁波市在新材料领域将重点发展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金属材料。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在新材料行业的发展、提高我市新材料研发的整体水平,特制订新材料产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专项“十一五”实施方案。
“十一五”时期,是中国磁性材料工业大发展时期,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中国。预计中国铝镍钴磁钢产量为3,000吨(全球产量7,840吨),铁氧体永磁产量195,000吨(全球产量676,000吨),稀土钕铁硼磁体9,400吨(全球14,400吨),软磁铁氧体产量98,800吨(全球431,000吨)。到2010年中国各类磁体的产量均稳居世界之首,占全球的份额还将继续增大。到2020年,中国磁性材料的产量将占全球一半以上,成为世界磁性材料产业中心。宁波市磁性材料产业在“十五”期间实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跨越式发展,其中烧结钕铁硼产量占到全国的50%以上,并在磁性材料的性能、附加值和高端应用领域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是,宁波市在磁性材料产业仍缺乏原创性的专利技术,在技术、工艺、配套装备的集成创新以及磁性材料在高精度电机上的应用方面也有所欠缺。磁性材料产品在单位产量的能耗等方面还存在差距,不能做到全工艺流程自动化。另外,磁性材料企业间发展水平不平衡,产品技术档次总体较低,仅有个别企业的部分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生产中低档产品的企业仍占较大的比例;材料设计和制造的技术装备比较落后,高精度的分析和测量设备较少;在材料的高端应用方面,较普遍地缺乏自主开发新产品的技术能力,明显制约了产品附加值提升,同时,虽然国际上高科技企业普遍愿意与材料供应商进行技术合作,但我们的磁性材料企业
- 15 -
较普遍地缺乏这方面的技术能力,因而明显制约了国际竞争力;相关的科技研发科研投入偏少、研究和生产方面的高级人才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磁性材料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以上种种不足,制约了我市磁性材料企业在与国外优势企业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从而进一步发展壮大。
建有“中国塑料城”的宁波,随着镇海炼化100万吨乙烯、LG甬兴60万吨ABS树脂项目、台塑投资100亿美元的台化项目、杜邦总投资10亿美元的PTA项目、华联投资10亿元的PET、PBT聚酯项目以及三菱丽阳投资1亿多美元的腈纶项目等的落户宁波,市内的高分子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壮大,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合成与加工基地。与此同时也涌现出一批自主创新的企业,如宁波大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填补了国内空白,其性能和质量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生物降解树脂—聚羟基烷酸脂的生产基地;宁波洁达公司在尼龙6/粘土复合材料、PBT/PET复合磨尖丝方面,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宁波能之光在高分子合金相容剂领域已位于国内前3名;宁波信高塑化的汽车专用改性尼龙、电动工具专用增强尼龙、增强增韧PP及环保型阻燃ABS、PP等,性能已能与国外同类产品媲美。但从整体上看,本区域高分子材料领域企业众多,但规模普遍小,缺乏在全国范围内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从事成型加工与制品制造的企业多,从事高分子新材料开发的企业则相对不足,企业主要还是以模仿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缺乏特色与支柱产品,相当多的领域还是空白,因而在利润更高工程塑料、高性能专用料、先进复合材料领域缺乏竞争力。宁波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配件业比较发达,这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出口产品面临越来越多地“绿色”壁垒,对高分子材料行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在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战略的今天,不仅对高分子材料本身,同时也对其应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因此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材料不仅能降低高分子材料对化石资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负荷,同时也能通过开发功能高分子材料服务于“节能减排”行动。
高性能金属材料是宁波新材料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宁波的不锈钢、铜合金、耐磨铸钢、粉末冶金件、电子银粉等产品己形成优势和特色,在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近年来,宁波金属材料产业
- 16 -
发展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技术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多为中低档产品,高档产品大多被国外企业所把持;二是随着全球资源节约、绿色环保发展加剧,对产品的性能、寿命及环保等要求不断提高,面临产品升级压力;三是产品技术储备不足,一些新兴应用市场所需的新产品仍有待于抓紧开发。宁波金属材料产业面临的上述问题,关键在于产业技术基础有待提高。因此,通过实施宁波新材料产业科技专项,大力开展金属材料技术创新,突破一批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从而形成一批高档金属材料新产品,这对于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强化产业技术基础和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总体目标
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以产业化为目标,立足宁波材料产业的优势方向,结合我市新材料产业的现有基础、特色和发展需求,确定磁性材料、高分子材料、高性能金属材料三个重点研究领域,设立20个重点研究项目。通过整合我市新材料行业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以及利用全国的研究力量,对上述重点专项项目进行技术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专有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示范意义的、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材料制造和性能检测装备,建成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创新平台,一方面对传统材料性能的提升、提高其竞争力,另一方面优化产品结构,提高材料附加值。进一步推进我市新材料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发展。
通过专项的实施,预计突破20项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专有技术,授权和受理的国家专利40项左右,创10个以上国家级新产品,新材料产业产值翻一番,其中新技术贡献率超过30%;促进我市新材料产业从以现在的中小规模制造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转变,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在某一项材料生产技术上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同时创造一批全国著名的新材料产品和品牌,并大力促进新材料及相关产品的出口,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整体提高我市新材料企业的技术水平,实现新材料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我市新材料产业的下一轮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17 -
通过专项攻关,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能力强的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资源优化配制的自主创新机制使行业创新能力的到较大的提高。到2010年,把宁波市建成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特色显著、配套产业完善、辐射力强、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并以高性能高附加值产品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使我市新材料行业在十一五期间达到一个新水平。
三、拟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
1.高性能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我国虽然是磁性材料输出大国,但高性能、低成本烧结钕铁硼的水平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动力电机用稀土永磁材料的性能达不到要求;产品的附加值明显低于国外;粉末冶金烧结法制备的钕铁硼磁体在机械加工过程中材料损耗大,磁性材料产品在单位产量的能耗方面还存在差距。为改变我国稀土永磁材料的技术现状,降低高性能烧结钕铁硼对中重稀土元素(Tb、Dy)的依赖性,开展(类)双合金工艺研究及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可节约我国宝贵的稀土资源,对提高效益具有现实意义,通过突破和掌握耐高温稀土永磁材料生产的核心技术,将在动力电机这一重要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2.高性能粘结钕铁硼磁体产业化关键技术
粘结磁体耐腐蚀性强,抗氧化性能高,产品收缩率小,不需要机械加工,材料损耗小,适用于形状复杂和薄壁器件的生产。特别适应了电子信息整机“轻薄短小化”的要求。国内研究开发的钕铁硼磁粉的性能都偏低,特别在最高使用温度、高磁能积等方面,与国外同类型产品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从而直接导致采用国产粉制造的粘结磁体性能普遍较低,且不同批次产品性能一致性较差。通过磁粉的成分设计、快淬工艺的研究及粘结磁体制造工艺等的研究、突破钕铁硼磁粉的关键技术和相关设备的改造,实现连续化生产,打破国外对我国在该项技术上的垄断。
- 18 -
3.稀土永磁材料的的表面防护技术
钕铁硼磁体耐蚀性差,须对其表面进行防护处理。国内钕铁硼表面防护技术面临的问题主要有:工业规模生产质量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差;新镀层、新镀种的研发速度无法跟上稀土磁体应用技术的发展;原材料上涨;镀层环保要求;污染治理等。因此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优化,同时根据应用的需求开展新镀种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4.面向特种电机的稀土永磁材料应用技术
我国虽然是磁性材料资源大国,宁波的磁性材料产业也在世界上占有首要位置,但我们只卖材料,却没有与材料有关的装备。通过研究开发先进的磁性材料器件、乃至机电系统,不断提升材料附加值。尤其应针对磁悬浮和特种电机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空白较多的现状,抓住机遇,力争在我市的这些领域形成技术优势,提升磁性材料的附加值,引领产业发展。
6.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先进复合材料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为三大特种纤维之一,具有高模量、高强度、耐磨、耐冲击、耐腐蚀的特点。通过本专项开展国产原料与工艺稳定化技术,纤维蠕变性提高技术以及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应用技术研究,能够稳定和提升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品质,扩大其应用领域。
7. 高活性高分子型反应性加工助剂生产技术
利用物理共混、化学共聚的方法是获得功能化、高性能化高分子材料的主要方法,同时也是有效降低成本,改善加工性的主要途径。针对高分子合金多相体系一般为不相容体系的特征,本专项将开展高效高活性反应性加工助剂生产技术,提高高分子合金的相容性,达到多组分性能适当裁剪的目的,将有助于提高区域内工程塑料、电子电器用塑料、汽车用专用料的性能,使产品的总体技术水平居国
- 19 -
内领先地位。
8. 塑料回收料高性能高附加值制备技术
为了应对石油资源的持续上涨,符合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在实现废旧塑料的资源化的基础上,开展回收塑料的高性能与高附加值化是促进该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技术基础。重点开展回收塑料用高性能多功能改性剂的制备及加工技术,以及针对回收尼龙制备高性能专用料的研发。
9.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低成本与高性能化制备技术
为了减轻塑料行业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以可再生的生物质原料获得高分子材料是本行业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本专项通过生物基塑料的低成本、高性能化技术的研发,有助于突破制约生物基塑料推广和应用的价格与性能瓶颈,推动区域内环境友好型塑料行业的发展,提升已有产业的技术水平,培育新的增长点。
10. 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本市在传统工程塑料领域已形成一定的研发与生产能力,但对于特种及新型工程塑料的研发却相对落后。因此开展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制备与应用技术不但可以为我市工程塑料行业的发展增添新的增长点,同时可以满足区域内电子电器、汽车配件行业持续发展对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的需求。
11. 高分子膜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高分子膜材料在循环经济、水处理、新型能源的利用中发挥巨大作用,开发水处理的高性能的分离膜、低成本高性能新型复合质子交换膜生产技术,不但可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而且也符合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也能推动新兴能源用材料的发展。
- 20 -
12.绿色纤维材料改性与纺织面料复合功能化技术
不依赖于石油资源的绿色纤维材料的广泛应用是克服纺织品技术壁垒,缩短与国外新纤维材料开发应用水平的距离的重要发展方向。开发绿色纤维材料的物理与化学改性方法,克服其性能缺陷,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是实现产业化生产技术基础。
纺织面料的复合功能化已成为当前面料开发的重中之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面料功能的复合化有助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
13.高性能的多功能铜合金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成为了世界公认的铜生产和消费的第一大国,但产品技术水平却相对落后美国等西方国家。高性能、多种功能的新型铜合金材料目前仍有50%以上依靠进口。宁波地区具有铜电缆、铜管、铜棒材和多功能铜材料生产加工产业集群的优势,在高性能铜合金材料的应用研究方面也有一定的基础。通过本专项的实施,将在高性能、多功能铜合金材料设计、熔炼铸造和热处理加工等关键技术上有所突破,不仅带动整个地区的行业发展、替代进口,同时也使我国在本领域的科研与生产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4.超高硬韧性耐磨合金铸钢材料与应用技术
耐磨铸钢广泛应用于挖掘机、装载机的斗齿、耐磨板等矿山及工程机械耐磨件。目前该类材料及高端产品的制造技术掌握在世界上少数几家公司手中,形成技术垄断。通过超高硬韧性耐磨合金铸钢材料成分设计、产品铸造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将完全改变依赖进口的局面,填补国内空白并大幅度减低成本。
15.表面致密化粉末冶金齿轮材料与工艺技术
- 21 -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变速箱齿轮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汽车的传动齿轮要求材料具有较高的强度、疲劳性能,而目前国内无论从材料制造到成型工艺都满足不了高性能传动齿轮的要求。本项目通过表面致密化工艺和表面致密化齿轮的热处理工艺等关键技术的突破,在国内最先开发高端的汽车零件。项目的完成,可以促进宁波汽车零部件和齿轮工业的发展,提升这些行业的技术水平。
16.高品质铝合金焊接材料技术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铝及铝合金在铁路车辆的高速化、客货列车与汽车的轻量化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铝合金的应用大部分是以焊接结构的形式。目前,我国在上述产品的焊接均采用美国、法国、日本等国进口的中高强度铝合金焊丝。本项目通过对高品质铝合金焊丝材料的熔体冶炼及净化工艺技术和线坯成形及热处理工艺关键技术的研究,研制和生产出高品质的铝合金焊丝系列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铝合金焊丝,并取代进口铝合金焊丝。
17.太阳能电池及PDP用特种银粉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
银粉是电气和电子工业的重要材料和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贵金属粉末。随着航空航天、自动控制、计算机、仪表、储能装置和高档家电等工程技术的发展,要求特种银粉材料具有导电性能高、振实密度高、粒径分布窄的特点。目前国内外商品银粉密实程度不够,即其振实密度普遍只有2.0g/cm3左右,满足不了使用要求。通过高密度超细银粉制备和粒径分布均匀化关键技术的突破,不仅能够填补国内空白,而且具有高的经济效益。
18.铸造行业节能减排及装备研制关键技术
我国已经具有年产上亿吨铸件的生产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却不能生产形状复杂、结构复杂、高精密、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铸件。铸造行业技术落后也给我们带来了高污染、高劳动强度、
- 22 -
高浪费、高成本的问题。铸造行业能源利用和技术改造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通过对新型节能环保加热炉及燃烧关键技术、烟气除尘和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短流程铸型成型工艺关键技术和精密铸造用新型模壳硬化工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突破,形成绿色铸造工艺技术和生产形状复杂、结构复杂、高精密、高技术含量的铸件的能力,提升我国铸造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占有率。
四、主要研究领域及重点项目
本专项在三个主要研究领域中,设置21个重点项目。
(一)磁性材料及其在先进机电装备中的应用领域
重点项目1:高性能低成本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1)主辅合金成分的设计,磁体微观结构的控制
(2)速凝、氢碎、气流磨制粉等工艺为基础,研究(类)双合金工艺生产高性能烧结钕铁硼磁体的关键技术;
(3)针对不同牌号磁体,开发相应的(类)双合金工艺;
(4)影响磁体微观结构的关键因素及对性能的影响;
(5)制粉、成型、烧结、时效工艺条件对稀土永磁材料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
预期目标:
- 23 -
(1)采用(类)双合金工艺实现N52系列磁体产业化规模生产,在性能不变的基础上磁体配方成本较传统工艺配方降低5%以上;
(2)降低粉末烧结钕铁硼在切片、套孔、磨削等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废品率,由现有5~6%降低到2%,节约原材料。
(3)申请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以上。
重点项目2:耐高温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
研究内容:
(1)电机用超高矫顽力烧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2)钕铁硼永磁材料性能稳定性,包括抗老化性能、抗氧化性和耐腐蚀性研究;
(3)低矫顽力温度系数的钕铁硼永磁材料研究。
预期目标:
(1)研制出面向混合动力汽车电机等领域,具有高矫顽力和低温度系数的钕铁硼磁体,矫顽力达到3.5T以上,磁能积35MGOe,即35AH以上及相当牌号;工作温度大于250℃;
(2)100%湿度,PCT,123℃,2 个大气压,96 小时,热失重率≦5 mg/cm2。
(3)申请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以上。
- 24 -
重点项目3、面向特种电机的稀土永磁材料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
(1)开展磁路与磁体设计研究;
(2)解决异形磁体的成型技术问题;
(3)稀土永磁磁悬浮轴承技术;
(4)高精度稀土永磁直线电机相关技术。
预期目标:
(1)针对磁悬浮轴承和特种电机,实现磁路的设计优化;
(2)解决辐射取向环状磁体的成型问题,成材率达到80%,磁能积达到40MGOe;
(3)针对一到两个对于国民经济、国家安全具有重要价值、而在轴承方面遇到技术瓶颈的机电系统,研究开发出适用的稀土永磁磁悬浮轴承,突破技术瓶颈、明显提升机电系统的性能,并通过这一研究,开拓国内磁悬浮轴承技术的发展前沿;
(4)研制出定位精度达到m或更高量级的高精度稀土永磁直线电机,打破国外对半导体制造、
精密机床等多个重要工业领域关键装备的技术封锁。填补我国直线电机的空白,解决IC装备重大专项的工件台关键技术,解决精密定位问题。
(5)申请专利8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以上。
- 25 -
重点项目4:高性能粘结钕铁硼磁粉产业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
(1)高性能快淬钕铁硼磁粉的成分设计;
(2)快淬工艺研究及连续化生产设备的改进制造技术;
(3)新型低温流动性好的高温应用粘结剂及相关助剂的研制与优化配合,在特高磁粉体积填充率的情况下实现高流动性的注射工艺方法。
预期目标:
(1)突破国外技术和设备的垄断,利用快淬工艺和设备改进,能连续稳定生产高磁能积和高工作温度纳米快淬钕铁硼磁粉,快淬磁粉生产成本(不包括原料)小于50元/公斤;
(2)高磁能积纳米快淬钕铁硼磁粉的最大磁能积达到17MGOe;
(3)高工作温度纳米快淬钕铁硼磁粉的最高工作温度不低于190℃;
(4)申请专利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以上。
重点项目5:环境友好稀土永磁材料表面防护技术
研究内容:
(1)前处理工艺、电沉积、化学沉积工艺过程对磁体防护性能的影响。提升防护水平,解决排放
- 26 -
问题、符合环保指标。加强新镀种的开发和移植。
(2)物理气相沉积金属镀层用于稀土永磁基体材料防护,提高成膜和减低成本,代替或部分代替现有电镀、化学镀技术。
(3)其它防护技术在烧结稀土永磁磁体和粘结磁体的防护的工艺以及相关装备。
研究目标:
解决现有稀土永磁材料表面防护环节薄弱的问题,发展环保防护工艺,完善镀层分析和检测手段,对前处理工艺、表面改性、镀层技术、新型镀层开发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提高稀土永磁材料产品的竞争力。申请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二)高分子材料领域
重点项目6: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及其复合材料
研究内容:
(1)国产原料质量波动与纺丝工艺调控关键技术的研发;
(2)耐蠕变型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研发及产业化;
(3)热塑性高性能纤维增强材料的研发与产业化。
研究目标:
- 27 -
(1)针对由于国产原料质量波动对纤维生产工艺与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现状,建立通过工艺调节消除原料质量波动对纺丝过程、纤维性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大幅度提高纤维成品率,降低生产成本;
(2)在现有水平上降低纤维蠕变率20%以上,扩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在高强度缆索领域的应用,降低使用成本;
(3)开发出1~2种以热塑性弹性体为基体树脂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提高复合材料的加工性与吸能比,制成的防弹产品符合公安部GA293-2001中II和III级的性能要求。
(4)申请专利2-4篇,其中发明专利2篇
重点项目7:高活性高分子型反应性加工助剂生产技术
研究内容:
高活性高分子型反应性加工助剂的制备与产业化技术;
研究目标:
针对我市在工程塑料、以及各种专用料领域与国内先进水平的差距,重点开发对提高高分子合金性能起到关键作用的反应型加工助剂,开发接枝率高于>2%、单体残留率低于500ppm的系列化接枝共聚物,广泛应用于非极性/极性体系工程塑料、塑料专用料的改性与合金化、多层共挤功能薄膜、片材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申请专利1-2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
重点项目8:塑料回收料高性能高附加值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
- 28 -
⑴ 回收塑料用高性能多功能改性剂的制备及加工技术;
⑵ 回收尼龙以及聚酯材料的催化加成反应挤出技术;
研究目标:
(1)反应改性后回收塑料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弯曲强度、缺口冲击强度等机械性能接近新料的机械性能。
(2)回收尼龙材料。通过催化扩链大幅度提高回收尼龙材料的物理机械性能。拉伸强度≥65Mpa;弯曲强度≥90Mpa;缺口冲击强度≥8kJ/m2。
(3)申请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重点项目9: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低成本与高性能化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环境友好生物基塑料的低成本与高性能化制备技术
研究目标:生物基塑料降解性能符合ISO14855标准,拉伸强度大于20MPa,冲击强度大于30MPa;耐热温度大于100℃,形成国内生物基塑料改性料的生产基地;申请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
重点项目10:新型高性能工程塑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
(1) 低成本热塑性耐高温耐腐蚀工程塑料的合成与加工技术;
- 29 -
(2) 汽车、电子电气、机械零部件用的高性能工程塑料。
研究目标:
(1)
制备出综合性能超越GE公司UltemTM的长期使用温度大于230℃的新型聚酰亚胺工程塑
料,实现中试生产规模,填补国内空白;
(2) 开发基于聚苯醚的,面向汽车、电子电气、机械零部件用的系列新型工程塑料,其基本性能达到:热变形温度 120C(负荷1.86MPa),拉伸强度 50MPa,悬臂梁缺口冲击强度 18kJ/m2,实现批量生产。
重点项目11:高分子膜材料制备与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
(1)耐氧化长寿命高通量反渗透膜生产技术;
(2)低成本高性能新型复合质子交换膜生产技术;
研究目标:
(1) 针对国内膜材料耐氧化能力差、易生物污染、寿命短的现状开发新型耐生物污染、耐氯、高通量的反渗透膜生产技术,使之:平均截盐率≥99.0%;水通量≥1.20m3/m2d;在同等条件下,平均使用时间比传统的提高一倍以上。
(2) 解决高磺化度聚芳醚膜的高温发脆、机械强度低和可加工性差的问题。机械强度:>40MPa ,质子电导率:≥10-2S/cm,耐水解性:80℃,>6000h,分解温度:≥250℃。
- 30 -
(3)申请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重点项目12:绿色纤维材料改性与纺织面料复合功能化技术
研究内容:
(1)绿色纤维材料的基体与表面改性技术;
(2)纺织面料复合功能化技术
研究目标:
(1) 针对绿色纤维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的缺陷,提高纺纱、织造、染整质量稳定性和生产顺利性,达到符合纺织工艺需要的技术要求。改性后纤维材料制成的纺织品达到:浆纱增强率30%以上,延伸率8%以下;色牢度、色差:4级以上(美标5级);纺纱纱线细度达到 11.5tex及以下,单纱强度达到20cN/tex及以上,条干CV%为15%及以下。成品起毛起球4.5级及以上(美标5级)。
(2) 国际市场上功能性纺织品销售量中,单一功能性产品的消费量比重呈下降趋势,因此开发复合功能化的纺织品将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项目的实施达到:功能性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检测标准,经过2万次摩擦后,起毛起球4.5级及以上(美标5级),其功能性损失率5%以下。
(3)申请发明专利3-4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
(三)高性能金属材料领域
重点项目13:新型高强高导高软化点耐磨铜合金材料的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发
- 31 -
研究内容
(1) 高强高导Cu-Cr-Zr-X合金中添加元素如 B、Ca、Mg、 Nb、Re、Ag的确定及在熔炼过程中的添加技术;
(2) 高强高导Cu-Cr-Zr-X合金铸造技术及熔体纯净化处理技术。
(3) 高强高导Cu-Cr-Zr-X合金的强化机理及多级强化和提高软化点的技术;
(4) 高强高导Cu-Cr-Zr-X合金热加工和冷加工工艺研究;
(5) 高强高导Cu-Cr-Zr-X合金多级时效热处理工艺研究;
研究目标:
300kg以上大卷重产品达到以下指标:
(1)抗拉强度(Rm)≥500 MPa;硬度(HRB)80;
(2)导电率(IACS):80%;抗软化温度(℃)≥580;
(3)伸长率(A)10%;
(4) 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建成高强高导高软化点耐磨铜合金2000吨/年的国内第一套研发生产示范基地。实现新增产值1.6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14:高强耐磨、耐腐蚀多元复杂铝青铜合金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发
- 32 -
研究内容:
(1)抗脱铝的熔铸工艺技术研究;
(2)抗脱铝性能形成机理的研究;
(3)冷、热加工及热处理工艺研究;
(4)新型模具材料应用研究;
(5)产品性能、微观结构、工艺参数的相关性研究;。
(6)建立该产品的相关标准。
研究目标:
材料性能达以下指标(RY2状态下):抗拉强度(Rm)≥740MPa; 屈服强度(Rp0.2)≥530 MPa ;伸长率(A)≥8%; 硬度(HB)≥200;规格:φ10-40mm;
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现新增产值1.1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15: 高强高弹耐疲劳耐高低温的铍青铜替代材料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发
研究内容:
(1)铍元素的替代及合金成分优化设计
- 33 -
(2)特种熔铸技术研究
(3)产品冷热挤压加工参数优化和模具设计研究
(4)复合热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研究目标:
材料主要性能达如下指标:抗拉强度(Rm)≥1372MPa;弹性模量(E)≥140G;伸长率(A)≥1%;硬度(HV)≥400;电导率≥5%IACS;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现新增产值0.8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16 射频电缆铜带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
⑴ 进行适用于射频电缆带的合金研究,以满足高导、耐腐蚀、抗氧化的性能要求
⑵ 超长、超薄高精度铜带规模化生产工艺开发。
研究目标:
产品具体性能指标如下:含氧量<10 ppm;导电率≥100 IACS;带长≥4500 m;厚度公差±0.003;宽度公差0.03~0.1;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现新增产值2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17:超高硬韧性耐磨合金铸钢材料与应用技术
- 34 -
研究内容:
(1) 超高硬韧性合金铸钢研制,包括化学成分,冶金技术的热处理工艺研究与优化
(2) 可视化铸造技术在大型、特大型耐磨铸钢件上的应用研究
(3) 大型、特大型耐磨铸钢件的铸造成型工装与设备的研制。
研究目标:
高硬韧性耐磨铸钢材料性能如下:硬度≥52HRC;-40℃冲击吸收功AKV≥20J;产品铸造成品率达到100%,工艺出品率≥65%以上;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现年增销售1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18:表面致密化粉末冶金齿轮材料与工艺技术
研究内容:
(1)粉末冶金烧结齿轮材料研究;
(2) 烧结齿轮致密化工艺研究;
(3) 表面致密化齿轮的热处理工艺研究;
(4) 表面致密化滚压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标准化
研究目标:
- 35 -
齿轮的表面疲劳强度超过300MPa;
距离齿表面0.3mm的部位,其相对密度大于99%;
齿轮的生产成本比相同段轧钢加工的齿轮成本降低15%以上;
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现年增销售1亿元以上。
重点项目19:高品质铝合金焊丝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
(1)高品质铝合金熔体净化技术
(2)高品质铝合金电磁熔铸及内部质量控制技术
(3)铝合金焊接材料成形及光亮化加工技术
(4)高品质铝合金焊接材料批量生产及质量控制技术
研究目标:
铝合金熔体氢(H)含量≤0.15g/100gAl;夹渣含量和美国Alcotec相当;表面刮削深度≥0.04mm;直径偏差≤±0.03mm;表面质量达到进口铝合金焊接材料水平;铝合金焊接材料强度:430-480MPA;伸长率:7-15%;铝合金焊接强度系数:0.65-0.85;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形成高品质铝合金焊丝生产示范线;实现年销售1亿元以上。
- 36 -
重点项目20:太阳能电池及PDP用特种电极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
1、高密度超细银粉制备技术研究;
2、粒径分布均匀化技术研究;
3、高分散性、完全球形化的技术研究;
4、与紫外光固化数值相匹配的特定比表面积的研究。
研究目标:
振实密度:4.2-5.3g/cm3;粒径分布:D50=0.95-1.3μm;比表面积:0.9-1.3m2/g;500℃10分钟烧结后无形态变化;形成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现年销售1亿元以上。
上。
重点项目21:铸造行业节能减排及装备研制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
1. 煤炭加热炉的技术升级
(1) 改变直燃式加热炉的送煤方式及燃烧模式;
- 37 -
(2) 热煤气转变为冷煤气及煤气的洁净化;
(3) 去尘脱硫设备的设计制造与技术开发。
2. 冲天炉烟气除尘和余热利用技术开发
(4) 冲天炉高温炉气的热交换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5) 炉气的高效去尘装置的设计与研制。
3. 精密铸造用新型模壳硬化剂开发
4. 短流程铸型成型工艺开发
研究目标:
(1)煤炭直燃式加热炉的燃烧效率≥98%;冷煤气的粉尘含量≤80mg/m3;
(2)烟尘排放浓度≤100mg/m3,烟气黑度1级,二氧化硫(SO2)浓度≤200mg/m3;
(3)设计完成全套的热交换装置,经热交换后的炉气出口温度≤100℃;
(4)新型模壳硬化剂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成本低;并模壳硬化时间≤0.5小时,-5℃不得结冰和稠化。
(5)成功设计制造示范性铸型短流程生产线一条,生产率≥100型/小时。
- 38 -
五、组织实施形式
本专项由宁波市科技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建立专项咨询组,发挥决策咨询作用。专项实施坚持有限目标和应用驱动,重点突破我省新材料行业改造和提升中急需解决的若干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应用。
1、市科技局领导和组织整个专项的实施。具体负责总体方案、总体目标以及总体实施计划的审定,负责专项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课题组的最终审定,负责专项经费使用计划的最终审定,并负责专项实施的监督,协调和处理专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2、由科技局聘请建立《宁波市“十一五”新材料重大专项》专家组,负责专项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专项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课题的组织,并负责对攻关课题实施的指导。
3、专项攻关课题组根据各专项的特点分别通过招投标、定向委托或择优委托方式产生,一般由企业和技术依托单位联合组成,在专家组责任专家的指导下,实施关键、共性技术的攻关与应用。
4、各县市区政府及其科技行政部门以及区域或行业科技创新服务中心配合实施个专项项目并负责推广应用攻关成果,市科技局和专家组负责政策引导和技术指导。重点在上述攻关企业所在的行业或地区,依靠当地政府的推动,使关键、共性技术得到推广应用,达到促进行业和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目的。
- 39 -
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科技专项
“十一五”实施方案(2007-2010)
随着科技部、信息产业部、中科院等8部委共同组织实施的“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的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半导体照明(LED)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宁波在“十一五”期间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和半导体白光照明技术如何发展,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市有关政府部门和业界共同关心的课题。为此,为了落实《宁波市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体现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我们组织市内有关专家共同编写了《宁波市‘十一五’半导体照明产业科技专项实施方案》。
一、背景与意义
宁波是我国半导体照明(LED)开发生产较早起步地区之一,经过“九五”、“十五”努力,宁波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和技术基础。封装环节(领域)形成规模,应用产品优势突出,配套体系完善,关联产业前景良好,支撑体系有力,机制活力明显,创新动力强等形成了宁波半导体照明(LED)产业独有的区域特色。随着半导体照明(LED)产业全彩的高亮度与大功率的光技术的发展,其应用环节从手电筒、庭院灯、草坪灯、普通景观灯逐步向大功率LED户外照明灯具、室内照明、汽车照明、情景照明、橱柜和居家照明,液晶显示产业发展,为LED应用进一步提供广阔前景。
宁波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在“十五”期间实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高速发展,开发了适用于国内外市场系列应用产品,特别在LED手电筒、庭院灯、草坪灯、景观灯、太阳能LED灯等产品方面在国内外生产总量占有重要地位,产品出口均在国内前列。产业总体规模、产品结构、技术水平、生产装备及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发展速度近几年保持30%左右增长,远高于全国20%平均发展水平。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灯具生产企业4000余家,按规模以上113家统计口径,完成销售额
- 40 -
43.5亿元,约占全市灯具行业销售额80%,出口交货值30亿元,利税4.2亿元,拥有各种专利约有200多项,预计2007年各项经济指标比2006年增长30%以上。
虽然宁波已有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应用优势、配套优势、市场优势,又有难得LCD背光发展机遇,但也存在一些急待解决问题与瓶颈。如产业链不够完整,缺芯片企业;整体产业层次较低,高档LED依然依赖进口;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缺乏行业龙头企业和著名品牌产品;产业、产品结构不够合理,尤其在应用产品中含LED产品比例较低;缺少核心专利技术,主要出口产品一直面临国外专利的困扰和制约;自主创新能力较低,产学研相结合网络不够健全、广泛;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级人才严重缺乏,科技研发投入不高,科技成果产业化难度较大;只有少数几个企业和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企业数量较多,而相互之间合作协同性不强导致宁波LED产业整体呈现小而不大、大而不强的格局。
为提高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研究与创新能力,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以技术创新为核心,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大重大关键技术研发投入,集中力量,突破重点,加强协作,重点发展功率型高亮度LED及应用产品,通过发展紫外LED、GaN衬底、光子晶体技术等多种途径,以大幅度提高LED发光效率、LED灯具系统设计及应用集成技术;加快功率型白光封装及应用产品产业化,提升我市GaN基发光器件产品水平。“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鼓励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半导体照明核心技术和标准。利用市、区科技研发资金和企业资金共同搭建公共技术研发平台、检测平台培训中心,充分为企业提供公共研发、产品检测、测试分析、人才培训等技术服务。建立半导体照明企业孵化器,来促进产业快速发展。
为抓住全球照明产业革命历史机遇,中国已成为世界半导体照明(LED)产品制造基地,这给宁波的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机会,也为我市半导体照明产业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进一步加快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提高产业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的经济总量,真正成为宁波的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半导体照明产业科技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实施上述目标的根本保证。
- 41 -
二、总体目标
依托宁波现有的产业基础、优越的区位优势、比较成本优势和对国际市场的敏锐洞察力,通过将半导体产业与传统灯具的促进融合,打造具有竞争优势明显、完全融入全球产业链、高端产业层次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化基地。抓住产业发展和转移的历史机遇,引进关键核心产业和技术来完善提升产业结构和布局、扩大产业范围和规模、增强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打造国内和国际半导体照明产业核心城市。
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分步实施。近期:继续保持在封装及配套件和应用领域的优势,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在封装及若干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产品,培育一批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重点技术研发中心。远期:力争在白光通用照明领域实现产业化,通过吸引国内外2-3家外延芯片企业落户,填补外延、芯片的空白,形成较完整的高端产业链和创新链,建成具有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平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形成若干品牌产品,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建成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和主要应用产品制造基地。
通过本专项实施和技术攻关,使半导体照明产业关键技术有所突破;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有效的科技资源有效配置和利用的自主创新机制,使行业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并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具体目标如下:
到2010年,我市照明产业和相关产业年产值将达到350亿元。利税50亿元,出口交货值180亿元;完善芯片、封装、照明、背光源、配套5个产业链;形成10个规模企业,其中年产值50亿以上1个,年产值10-30亿的3个,年产值5-10亿的6个;建成5个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争列国家新产品10个;培育5-10个名牌产品;批准和申报各种专利80项,各种科技成果50项,优秀科技论文20篇。
通过本专项实施,继续加大技术研发和创新,争取2010年在LCD用LED背光源等领域关键技术
- 42 -
有所突破,并形成产业化;宁波要成为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封装生产及研发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之一;完善和形成外延芯片产业规模,提高中、高档芯片比重;构筑完善新产品研发和产业配套体系,形成集群效应,设计制造一批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LED产品、灯具产品、树起宁波区域优质品牌;创建一个技术创新平台和综合测试服务平台;开发一批先进工艺装备和检测设备,使宁波真正成为国内外有相当规模和影响力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
三、拟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
1、功率型LED封装技术
功率型LED封装技术的发展将极大影响LED应用发展进程,其关键技术在于封装结构要有高取光效率、低热阻和可靠性,以保证功率LED长期高效稳定工作。主要研究内容:高光效、高光色一致性封装结构设计与工艺研究,包括高取光效率透镜设计、荧光粉涂敷量、形状和均匀性控制、芯片光电参数配合、光色度参数控制等问题;低热阻封装技术与工艺研究,包括低热阻界面材料研究、新型热沉结构与制作工艺研究等;高可靠性封装技术与工艺研究,包括材料匹配选择、封装结构和工艺过程改进等;通过优化现有工艺技术和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有效提高LED器件的功率水平、效率和可靠性,并制定有关企业标准。
2、LED室内外照明灯具及系统集成技术
面对通用照明市场,以智能化、情景照明为主体,开发出新型智能化半导体照明系统的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半导体照明由特殊照明向普通照明的过渡,带动传统照明的技术升级。主要研究内容LED照明应用开发,即研究白光LED灯具结构、色温、光学系统设计、电路、散热、密封、防水、防震、防电压冲击等,解决白光LED应用照明的问题。同时,开发高亮度LED照明系统、驱动及控制系统,重点突破室内外功率型LED照明灯具的系统集成有关技术,制定有关企业标准。
- 43 -
3、LCD用LED背光源应用技术
满足LCD模组不断向更亮、更轻、更薄方向发展的需求,LED背光源取代CCFL成为主流产品,必须确保在面板亮度均匀性、提高显色指数,提高应用寿命,实现分区域的色彩和色度调节等技术方面有较大突破。另外,低成本生产技术也是LED背光源模组要解决的关键产业化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基色(RGB)LED封装及模块组装的光学设计技术,热阻和散热研究及相关工艺技术上的突破,背光源模组用LED研究开发,系统集成应用技术。
该项关键技术的研究突破是生产LCD用LED背光源产品的核心竞争力的支撑。LED背光源技术的应用是宁波一大潜在亮点。
4、太阳能LED产品集成技术
太阳能与LED结合被认为是最理想电光源组合,不同应用方式对要求也不尽相同。太阳能LED产品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产品集成度、能量利用率、户外可靠性以及自动适应环境性等方面。提高太阳能LED产品的集成技术和智能化水平是LED产品设计和生产的重点。关键技术在于太阳能光伏系统与照明级白光LED的集成技术;蓄电池充电及放电的充放电管理技术;驱动电路技术;蓄电池的免维护技术;自动光控技术,增强产品可靠性和太阳能电池利用效率等,并制定几项有关企业标准。
四、重点项目
本专项在四个主要研究领域中,设置12个重点项目。
重点项目1:上、中游外延芯片相关工艺技术的吸收、消化与创新
研究内容:研究、开发深紫外技术、GaN衬底、GaN外延层激光剥离、Si衬底外延、大尺寸功率型芯片设计、大功率输出、降低热阻和成本等方面技术的突破。
- 44 -
预期目标:立足于现有基础,逐步转向GaN外延芯片研究开发,迅速填补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中、上游的空白,并在半导体照明产业链中技术含量高、利润最集中、对最终产品质量影响最大的关键技术环节实现突破,争取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主要技术指标:蓝光GaN基LED芯片光输出功率效率≥350mW/W(350mA),工作电压<3.5V(350mA),反向电流≤0.1μA(5V),光输出饱和电流≥700mA,抗静电(ESD)人体模式>1000V。LED芯片封装后的性能需满足重点项目2中的主要技术指标。
重点项目2:大功率型LED封装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适合我市应用产品需求的新技术,以企业为主体,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合,与国内外专家合作研究功率型LED装备技术;新型结构大功率LED制备技术;可靠性;新型大功率白光LED封装材料和工艺,包括高折射率光学材料和焊接材料等;静电保护技术;光子晶体结构大功率白光LED技术等。
预期目标:瞄准中、高端市场,重点发展照明、背光、汽车等领域LED应用产品,以满足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需要,争取成为长三角及国内重要的LED中、高端产品封装基地,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终产品,并争取申报5项专利,形成2-5家规模企业。主要技术指标:LED模块流明效率≥100lm/W(350mA),相关色温3000~10000K可调,显色指数≥75,热阻≤8℃/W,工作寿命≥50000小时(光通量下降到初始值的70%)。
重点项目3:道路照明专用LED光源的研发和产业化技术
研究内容:本项目通过专用道路照明LED光源的研发,研发出集二次光学设计为一体、低热阻、高出光率、特性稳定的单颗高功率专用白光LED光源,并形成产业化批量生产,使产品直接应用于道路照明,最终取代传统路灯而广泛占领市场。
- 45 -
预期目标:本项目促进半导体照明在道路照明领域广泛应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最终产品;形成道路照明LED光源生产研发基地;培育出一支有创新能力的新型研发团队。
主要指标:LED功能性照明灯具的整体发光效率≥80lm/W;产品色温差≤±300K;显色指数≥80;正常点亮时结温温升≤25 oC;1000小时室温下额定电流老化光衰≤3%; 灯具效率≥90%;驱动电路效率90%以上,功率因数≥0.95,谐波≤10%。室外灯具满足防水、防尘等技术要求。
重点项目4:室内空间照明系列化产品的研制与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LED日光灯采用贴片式发光二极管组成部件达到排列均匀、一致性好,低热阻;采用计算机光学模拟设计,将LED的“点光源”向“线光源”转变;采用高反射率的反射材料以及高透光率的均光材料组成的光学部分,提高灯具的实际出光效率;智能化控制器的设计与开发。
预期目标:通过上述技术攻关,研究开发出2-3种可产业化的产品,并在我市推广应用,替换目前室内空间照明的日光灯、节能灯等产品,达到节约能耗、降低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建立一套LED日光灯及筒灯生产企业标准,为国家和行业标准提供参考。申请3-4项专利。
主要指标:设计两款以上LED功能性照明灯具,其整体发光效率≥80lm/W;产品色温差≤±300K;显色指数≥80;正常点亮时结温温升≤25 oC;1000小时室温下额定电流老化光衰≤3%;灯具效率≥90%;驱动电路效率90%以上,谐波〈10%。
重点项目5:超低光衰白光二极管的研发
研究内容:在LED封装中针对光衰这一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难题,通过本项目的研发,改变传统封装结构,减少散热通道,以致热量能迅速扩散;改进封装材料,提高材料耐热性;从界面热阻、封
- 46 -
装应力。物料特性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实现恒流100mA室温条件下1000小时光衰率5%以内目标。
预期目标:本项目实施可申报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并将改变目前我国高端LED依赖于国外厂家的被动局面。
重点项目6:LED照明灯具及集成系统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本项目拟研究开发出新型智能化半导体照明系统的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白光LED灯具结构、色温、光学系统设计、电路散热、密封、防水、防震、防电压冲击等技术,解决白光LED应用照明的问题。同时研究高亮度LED照明系统及各种特色照明灯具的系列技术问题,迅速提升宁波灯具产业的层次和技术含量。
预期目标:通过本项目实施,将宁波照明灯具中LED灯具的比例在近期提升到40%以上。积极开发新产品来提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增强已有灯具产业综合竞争力,确保宁波灯具行业在半导体照明产业中保持强有力竞争优势,形成3-5家国内有相当影响的规模企业。
主要指标:灯具的整体发光效率≥80lm/W;产品色温差≤±300K;显色指数≥80;正常点亮时结温温升≤25 oC; 1000小时室温下额定电流老化光衰≤3%;灯具效率≥90%;驱动电路效率90%以上。灯具具有总线或无线无级调光功能。
重点项目7:LCD用LED背光源应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本项目通过背光模组用LED器件开发;RGB LED封装及模块组装的光学设计技术,热阻和散热研究及相应的工艺技术研究;新一代高效LED背光源器件制造及检测技术研究;二次光学系统设计技术、热学设计技术研究;电源及驱动电路设计,降低功耗/发热技术,色彩/亮度反馈控制
- 47 -
系统、主动/区域系统研究;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并开发批量生产检测技术和高效生产工艺技术研究等,实现LED在LCD领域应用的新的突破。
预期目标:本项目实施后既可形成最具宁波特色的LED应用产业群,又可为LCD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配套保障,建立较完备的LED背光研发体系,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主要技术指标:
(1) 有效显示尺寸对角线47英寸;
(2) 色域:≥105%;
(3) 静态背光在6500K的色温下,液晶面板中心亮度≥500Nits;
(4) 均匀性:亮度>85%(九点),色度(色坐标):±0.02;
(5) 静态背光LED功率<200W;
(6) 整体混光厚度<30mm;
(7) 1000小时光衰〈3%。
重点项目8:LED结合太阳能、风能照明灯具研发
研究内容:本项目拟研究解决太阳能、风能与LED结合应用中所涉及的技术工艺应用问题,提高LED产品的集成技术和智能水平;解决太阳能系统与照明级白光LED的集成技术,充放电管理技术、驱动电路和自动光控及蓄电池寿命技术,增强产品可靠性和太阳能电池的利用效率。
- 48 -
预期目标:随着我国大力建设节约型社会、大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和提倡环境保护,本项目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带动整个半导体照明产业链的快速发展。同时可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产品。
重点项目9:半导体照明配套产品的研发
研究内容:本项目拟进行大功率驱动方面的研究和开发,为大功率LED的未来白光照明应用奠定基础。同时研发多系列、多品种驱动芯片,开发新型驱动模块,研发新型键合铜丝等新型封装材料,研发SMD、LED引线框架等,推动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的发展。
预期目标:形成背光、照明等大功率LED驱动芯片、电源模块及引线框架、新型封装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为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配套产品和科技支撑。
主要技术指标(电源模块即驱动电路):至少两种款式的LED驱动电路,实现:电源效率>90%;功率因数>0.95,谐波含量<10%,驱动功率50~100W。
重点项目10:公共检测服务平台建设
研究内容:通过公共检测、服务、评价平台建设,对产品设计、开发、生产、检测等各个环节遇到的各种问题,包括电路参数计算、元器件规格选择、电磁兼容对策、产品安全设计、绿色环保原材料选择、绿色供应链体系建立,ROHS应对方案咨询等为企业提供系列技术支持,为产品通过各种认证和环保要求提供可靠保障。
预期目标:为产品测试、评价,以及贯标和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和保障,争取实现半导体照明测试平台测试结果能与国际先进检测中心测试结果进行比对验证和相互通用。具体技术指标:直流供电电源稳定度达0.03%,快速开关响应优于1ms(可产生1ms脉宽的方波脉冲);交流电源稳定度优
- 49 -
于0.2%; 电测仪表精度优于0.1%; EMC雷击冲击能力达到5kV/2.5kA; 高精度快速光谱仪波长范围380nm—780nm,色品坐标精度优于0.002,色品坐标重复性优于0.0003,单次测量速度可小于10ms;分布光度计角度精度优于0.1°,光强探测范围为10mcd—1000kcd,f1’<2%,测量速度最高可达3rpm,测量时被测光源可保持静止不动。
重点项目11:半导体照明器件可靠性测试与快速评估
研究内容:本项目拟进行半导体照明器件可靠性测试与快速评估研究,以期提高半导体照明器件的可靠性,加速推广半导体照明器件的应用。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大功率LED器件失效机理:利用多尺度、多物理域工艺力学模拟和实验,揭示或发现温度、应力应变等主要物理量对LED器件光效和可靠性的影响机制;(2)研究大功率LED器件封装材料对其可靠性的影响:针对LED封装中所用材料,研究基于多尺度、多物理域的新型测试机理和方法;(3)研究大功率LED封装快速可靠性评估机理和方法,研究LED寿命的预测机理和方法。
预期目标:(1)构建较为完备的LED器件封装及系统失效机理的科学理论体系,为高光效高可靠性LED器件封装提供理论基础;(2)通过新型方法测试,建立起各种材料在动态环境(温度、湿度等)下的应力应变、光学、热学、电学特性的数据库系统,为研究和探索封装中的物理机制提供依据。(3)构建和完善适用于半导体照明的快速可靠性评估理论体系,建立相关的快速可靠性评估标准,大大缩短企业LED器件可靠性评估时间。(4)协助企业提高LED产品的可靠性,提升宁波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重点项目12:新一代大功率LED设计研发
研究内容:为打破欧美发达国家大公司对大功率LED及其产品制造过程中关键技术的垄断,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大功率LED,提升宁波乃至我国大功率LED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为宁波半导体照明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积累技术储备,本项目将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探索性研究: (1)
- 50 -
大尺寸、高光效、低热阻、高可靠性新型LED芯片结构设计及相关制造工艺研究;(2)应用为导向的圆片级直接白光LED研究,将后续部分的封装工艺(如二次光学设计等)集成于前期LED芯片制造,简化后续封装工艺,缩小LED模块体积,降低LED模块成本;(3)针对高密度大功率LED集成芯片、新型微结构LED芯片等新一代LED芯片发展趋势,开展相应新颖的应用导向型的LED模块封装结构设计、材料匹配选择和制造工艺研究;(4)LED芯片设计与后续封装工艺关联整体研究;(5)新型LED产品应用设计研究,包括综合考虑光、电、热、力等因素的新颖产品结构研究,大功率LED新兴应用领域开拓等。
预期目标:从LED芯片、封装结构设计到最终产品应用设计制造,实现一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 为宁波新一代大功率LED的发展做好技术积累。本项目实施可申报发明专利3-4项,实用新型专利3-4项。主要技术指标:LED芯片取光效率≥80%,LED模块流明效率≥100lm/W(350mA),相关色温3000~10000K可调,显色指数≥75,热阻≤8℃/W,工作寿命≥60000小时(光通量下降到初始值的70%),LED灯具整体流明效率≥80lm/W。
五、组织实施形式
本专项由宁波科技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和电子行业协会半导体照明分会组织实施。建议:1、组成半导体照明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专家咨询组,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咨询、评审和项目承担单位选择、确定、指导监督各专项的组织实施,开展各专项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及鉴定。2、对专项中的重点项目可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也可以聘请外地专家共同参与,条件成熟一个,实施一个,分别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选定项目承担单位和课题负责人。3、通过政府采购、示范工程等各种方式扩大国内市场的需求,推动LED产品应用,加大对传统照明市场的渗透。4、组建半导体照明产业(LED)研发联盟。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校联合攻关,实现半导体照明产业核心共性技术突破,减少重复投入,成果共享,为今后产业的发展提供平台和基础。
- 51 -
宁波市装备制造产业科技专项
“十一五”实施方案(2007-2010)
一、背景与意义
装备制造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性、战略性产业,其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和综合国力。没有发达的装备制造业,就无法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的现代化,发展第三产业也缺乏后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得到了长足发展,装备的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但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如劳动生产率和工业增加值率较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能力比较薄弱,尚未形成围绕大型骨干企业的中小企业群体等。为此,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战略任务,2006年2月13日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又再一次强调了振兴装备制造业这一战略任务,国内许多省市都将装备制造业列为鼓励和扶持发展的重点产业。
宁波的装备制造业主要有机床设备、塑料机械、铸造及纺织机械、模具及成套设备、基础零部件等。近几年宁波市制造业发展迅速,并已经形成一定的规模。2006年,宁波市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883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4.37倍。目前该产业的特点之一是形成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群,包括数控装备产业群、塑料机械产业群、物流设备产业群、印刷设备产业群、医疗设备产业群、专用设备产业群、基础零部件产业群等七大类。未来几年,宁波市需要大力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力争到2010年实现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比2006年翻一番多,成为具有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较强、专业化协作分工体系完善、产品和产业结构比较合理、综合实力居国内前列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
我市的装备制造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
- 52 -
• 大量高精尖装备还依赖进口,自行研发生产的装备多为中低档装备;
• 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大多数仍处于仿制阶段,拥有的发明专利,特别是整机专利不多;
• 数控装备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关键功能零部件,如主轴、导轨、高精度轴承、滚珠丝杠等还主要依赖外部配套,没有形成完善的产业链;
• 塑料机械品种单一,特种塑机研发与生产尚处于起步阶段;
• 基础零部件企业的产品种类分散,没有形成产业链,进行成套系统部件(如液压泵、阀、马达、管件系统)研发的能力较弱;
• 电子工业迅速发展,生产装备(如贴片机等)需求量极大,但到目前为止宁波几乎没有相应生产装备的研发与生产企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赖科技进步,依赖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引导,实现宁波市制造业的持续发展,完成从制造大市向制造强市的战略转变。
二、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将宁波市建设成为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综合实力国内领先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打下坚实基础。通过重点投入和产学研联合攻关,达到下述总体目标:
1. 扶持10-15家产业龙头企业,初步形成并延伸装备制造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 53 -
2. 引导并支持企业优先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产业基础好并具有相对优势或有利条件、能为宁波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有力推动作用的装备制造产业,在数控装备、塑料机械、物流仓储、印刷设备、医疗设备、专用设备、基础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突破15-20项关键技术,研发15-2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附加值较高的高新技术产品;
3. 引导企业进行科技创新,鼓励开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节能降耗减排、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的新产品、新装备研发,通过产学研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解决研发与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或瓶颈问题,显著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宁波的装备制造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三、专项拟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
1.中高档数控设备的研发
数控设备关键基础件的静动态分析、仿真分析与设计、制造,主轴部件设计、制造与装配技术,主轴冷却系统与技术,安全防护系统与造型设计技术,精度分析、检测与质量控制技术,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与应用技术,数控慢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高频电源技术与系统,塑机专用机械手的机器视觉技术与多轴联动伺服控制技术。
2.特种塑机的研发
精密双色射出成型机夹模单元和加料单元的模块化结构设计,蓄压高速射出及闭合回路设计,伺服驱动技术;多层共挤全自动中空成型机各层原料异步塑化技术,多层共挤原料各层厚度的控制技术,机头压盖渐变式螺旋变径的加工技术。
3.物流仓储设备的研发
电动物料搬运设备的控制技术及装置,交流伺服转向控制技术与装置,机械助力变速机构设计,
- 54 -
动态避让制动机构设计,线路自动巡航技术与系统,行驶过程中的路线与环境识别以及精确定位技术。
4.印刷设备的研发
彩色扫描制版一体化数码速印机彩色喷墨技术与装置、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与装置、印刷管理技术与系统,高速高精度包装胶印设备的全张精密涂布装置,胶粘剂液面的自动控制技术与装置。
5.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
核磁共振的中场永磁磁体和聚焦磁场技术、集成中场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并进行优化;高级脉冲序列的开发、全数字化宽带谱仪的国产化、有源匀场和无源匀场技术;永磁垂直场相控阵线圈多通道并行采集技术。
6.专用设备的研发
精密高速冲床的润滑、密封等结构设计,关键基础件的静动态分析与结构设计,噪声抑制技术,高速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精密加工与装配工艺技术,高速复杂运动的实时精确控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适应中小型垃圾压缩中转基站的需求的密闭式垃圾集装运输车结构及密封技术。
7.基础零部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包括高压液压泵、阀、马达等关键部件的液压系统配套技术、优化设计技术与精密制造工艺技术,配套系统的高压密封技术、噪声控制技术,以及配套系统的高效节能减耗技术,开发与工程机械配套的高压液压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系列产品。
四、重点项目
- 55 -
本专项在七个主要研究领域中,设置16个重点项目。
领域一、数控装备制造领域
项目1:立式加工中心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中档立式加工中心性价比高、应用量大、覆盖面广等特点,研究其底座、立柱、主轴箱等关键基础件设计与制造技术,对其静动态特性进行仿真分析并进行结构优化;研究主轴部件设计、制造与装配技术,主轴冷却系统与技术;研究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中档立式加工中心产品。
预期目标:相关技术的解决方案可以满足中档立式加工机床的整机性能要求;机床主轴转速50-8000rpm;快移速度15000mm/min;直线坐标定位精度0.006mm;重复定位精度0.004mm;产品性价比与台湾同类机床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获国家专利2-3项。
项目2: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慢走丝线切割机床技术落后,宁波虽有多家快走丝线切割机床生产企业,但尚未有慢走丝线切割机床生产的现状,研究其配套高频脉冲电源技术与系统,开发相应的数控软硬件系统,研究机床结构设计与制造工艺技术、工艺数据库技术,开发与制造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床产品。
预期目标:解决制约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床发展的高频脉冲电源技术难题,开发出数控慢走丝线切割机床产品,形成年产100台以上的生产能力,替代国外进口同类产品,获得国家专利2-3项。
项目3:立式数控车床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立式数控车床的布局,床身、立柱、横梁等关键基础件设计、制造以及静动态特
- 56 -
性分析技术,主轴部件与导轨设计、制造及装配技术;研究数控系统的二次开发与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立式数控车床系列产品。
预期目标:研发成功回转直径≥1000mm,X轴行程≥600mm,Z轴行程≥300mm的立式数控车床,解决其设计、制造关键技术问题,形成年产50台以上立式数控车床的生产能力,获得国家专利2-3项。
项目4:塑机智能机械手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塑料成型机械自动上下料的需要,研究智能机械手的机器视觉技术、多轴联动伺服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等,开发塑机智能机械手产品。
预期目标:研究解决塑机智能机械手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成功用于塑料成型机械自动上下料机械手系列产品,产品具备视觉、多轴伺服控制、智能控制等功能,批量生产后实现年产值3000万元,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8项。
领域二、塑料机械制造领域
项目5:精密双色注塑机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清双色、混色、夹层塑料产品注塑加工的需要,研究夹模单元和加料单元的模块化结构设计技术,蓄压高速射出及闭合回路设计技术,液压与电气伺服驱动技术,研发精密双色注射成型机系列产品。
预期目标:解决精密双色注塑机的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成功可以替代进口的精密双色注射成型机系列产品,形成年产100台以上的生产能力,获得国家专利2-3项。
- 57 -
项目6:多层共挤全自动中空成型机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多层共挤全自动中空成型机各层原料异步塑化技术,多层共挤原料各层厚度的控制技术,机头压盖渐变式螺旋变径的加工技术等,研发3-6层共挤中空成型机系列产品。
预期目标:解决多层共挤全自动中空成型机中的关键技术难题,研发成功 3-6层共挤中空成型系列产品,形成年产100台以上产品的生产能力,实现年销售额1500万元,获国家专利1-2项。
领域三、物流仓储设备制造领域
项目7:全数字交流搬运车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国内外市场需要,研究电动物料搬运设备的CAN总线控制技术,交流伺服转向控制技术,机械助力变速机构设计技术,动态避让制动机构设计技术,线路自动巡航技术,研发与制造全数字交流搬运车产品。
预期目标:解决全数字交流搬运车设计、制造与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成功全数字控制的交流伺服物料搬运车产品并产业化,形成年产1000台的生产能力,获国际发明专利1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
项目8:自动导航物料搬运车研发 研究内容:自动导航物料搬运车是物流仓储设备中目前技术含量最高的设备之一。该项目的主要研究搬运车行驶过程中的路线与环境的自动识别,伺服转向控制,以及搬运车的准确制动定位等关键技术问题,开发可在生产车间环境下具有自动导航功能的无人驾驶物料搬运小车样机。
预期目标:解决自动环境识别与导航、伺服转向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成功自动导航物料搬
- 58 -
运车产品样机,技术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备年产5台套产品的生产能力,获得国家专利3-5项。
领域四、高端医疗器械制造领域
项目9:中场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研发
研究内容:围绕高性能中场(0.5T)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研究,开发中场永磁磁体和聚焦磁场技术;集成中场永磁磁共振成像系统并进行优化;开发高级脉冲序列;实现全数字化宽带谱仪的国产化;开发有源匀场和无源匀场技术;开发图像后处理软件;进行磁体设计与优化;开发永磁垂直场相控阵线圈多通道并行采集技术;开发新型梯度线圈。
预期目标:完成高级脉冲序列以及全数字化宽带谱仪的开发;完成相关软件的开发,整机检测并试生产;实现批量生产。获国家专利2项以上,软件著作权1项。
领域五、印刷设备制造领域
项目10:彩色扫描制版一体化数码印刷机研制
研究内容:研究彩色扫描制版一体化数码速印机彩色喷墨技术与装置、图像处理技术、嵌入式控制技术与装置、印刷管理技术与系统,开发彩色扫描制版一体化数码印刷机产品。
预期目标:研制成功彩色扫描制版一体化数码印刷机产品,具备彩色喷墨功能,内置嵌入式控制器,配有标准计算机接口,分辨率300dpi,最高印刷速度110张/分,最大扫描印刷幅面A3,形成年产1万台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达1亿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获得国家专利3-5项。
项目11:包装胶印设备研制
- 59 -
研究内容:研究全张胶印设备精密涂布装置的结构设计、胶粘剂液面的自动控制技术与装置,解决涂布工艺等加工工艺问题,采用高精度张力控制技术,开发高速高精度包装胶印设备。
预期目标:研制成功高速高精度包装胶印设备,机械速度达到350m/min,涂层厚度范围0.002 mm-0.06mm,形成批量生产能力,获得国家专利1-2项。
领域六、专用设备制造领域
项目12:精密高速冲床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空调换热器零件生产的特殊需要,研究精密高速冲床的润滑、密封等结构设计,关键基础件的静动态分析与结构设计,噪声抑制技术,高速零部件的可靠性设计,精密加工与装配工艺技术,高速复杂运动的实时精确控制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研发四柱顶置油缸式双轴四点高速冲床系列产品。
预期目标:研究解决相关关键技术问题,研发成功四柱顶置油缸式双轴四点高速冲床系列产品并产业化,技术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专利2-3项。
项目13:环保机械设备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城市垃圾转运车普遍存在的滴、跑、冒现象,研究车辆的全密封式箱体结构,包括附车架、箱体框架和内压缩组件、密封结构、旋转式起闭后门设计、液压系统、操作系统、渗沥液回收排放和除臭灭菌系统,并进行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以保证连架箱体能与垃圾压缩中转基站对接,自动装卸料。
预期目标:所设计的垃圾转运车的车厢容积不小于8m3,一次空载工作循环时间小于35s,翻转油缸顶推力15t以上,车厢翻转角48±2°,形成200辆/年的生产能力。
- 60 -
项目14:能量反馈型智能控制电梯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新型电梯,通过采用永磁同步电机作为驱动装置,在永磁同步无齿轮驱动技术上,利用电梯运行时自发电产生的再生能源,经过能量反馈装置再生电能。研究内容包括高速无齿轮曳引机的设计,变频器及控制器的设计,能量反馈装置的设计,以及网络化智能监控系统的设计等。
预期目标:电梯运行速度1.0m/s—4.0m/s;载重量:630kg—1600kg;节能效率:20%以上;实现网络化智能监控。
领域七、基础零部件共性技术领域
项目15:高压液压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系列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国内工程机械用高压液压元件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较低、配套能力较弱的现状,研究包括高压液压泵、阀、马达等关键部件在内的系统配套技术、优化设计技术与精密制造工艺技术,配套系统的高压密封技术、噪声控制技术,以及配套系统的高效节能减耗技术,开发与工程机械配套的高压液压系统及其关键部件系列产品。
预期目标:解决高压液压泵、阀、马达的配套设计,研发成功适于120吨以下工程机械配套用低速大扭矩液压行走装置,液压系统最高压力35MPa,输出转速范围5-100rpm,传递扭矩16-250kNm,产品结构紧凑,噪声低,达产后年销售额1000万元,获国家专利2项以上。
项目16:高压超大流量气调式气体减压阀研制
研究内容:研究在航天、航空、船舶等领域极端环境下应用的高压、超大流量气调式减压阀的静动态特性、流量特性及其测试实验技术和方法,研制减压阀产品、配套控制系统及其性能测试实验系统。
- 61 -
预期目标:解决产品性能测试关键技术问题,研制成功具备自动控制功能、最高出口压力时达20kg/s的高压、大流量气调式气体减压阀产品,并形成年产20套阀及配套系统的生产能力,年销售额400万元,技术水平国内领先,获得国家专利2项,发表论文2篇。
五、组织实施形式
“十一五”装备制造产业科技专项应由宁波市科技局牵头,由各区县科技局协助,分阶段加以实施。项目应该属于专项所确定的产业领域,以便集中技术和资金,切实把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本着“企业想做,政府立项与资金引导”的原则,项目的实施应主要采用定向委托的方式。对部分可能有多个企业愿意参与的项目,可以采用择优委托或招投标方式加以实施。
另外,为了加快项目的研发进程,充分发挥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各方优势,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与依托企业联合进行项目的攻关,并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特别鼓励依托企业与宁波市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联合攻关,以提升宁波市的整体科技实力,降低项目的协作成本。
宁波市模具产业科技专项
“十一五”实施方案(2007-2010)
一、背景与意义
宁波是我国主要模具主要生产基地之一,有着“模具之都”的美誉。“十五”期间宁波市模具业总体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装备、经营管理都有了很大地提高。一直以25%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远远高于全国12%~15%平均发展水平,对我市工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宁波市模具业在“十五”期间实现了数量和规模上的高速发展,并在模具精度、寿命、复杂程度上等方面取得了明显进步,但与模具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在模具企业管理和模具生产过程的控制
- 62 -
与管理、模具生产(设计和制造)技术的先进性、模具生产装备及相应工具配套等方面,尚有10年以上的差距。具体体现在企业发展水平不平衡,产品技术档次总体较低,仅有个别企业的部分产品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小规模模具企业仍占较大的比例;模具设计和制造的技术装备仍然比较落后,高速、高效、高精度的加工和测量设备比较少;模具业相关的科技研发科研投入偏少、研究和生产方面的高级人才严重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低;模具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信息化程度偏低;模具标准化水平、标准件覆盖率、商品化程度低,专业化分工和企业间协作性差。
作为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由于用模具这种特殊的工艺装备生产出来的最终工业产品的价值往往是模具自身价值的数十、数百甚至上千倍,因此模具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和放大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先进制造业自身飞速发展的进程中,现代模具设计与制造过程已经是一个充分吸收和借鉴机械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冶金与材料工程、能源工程、现代管理工程等多种学科和专业的科技成果的过程,并将其综合应用于模具生产中的设计、制造、检验、管理、销售、使用、维护、服务等全过程,最终实现优质、高效和灵活生产,并取得理想的技术经济效果。现代模具生产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信息化和高技术化的特点,因此模具生产技术的全面提高必须建立在这些相关技术的整体进步和科学地集成的基础上,加强这些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研究、分析、掌握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对提升宁波市模具业的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世界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向亚洲地区的低劳动力成本国家转移速度不断加快,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之一,这给宁波等经济较发达和基础较好的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宁波市模具产业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必要条件。为进一步加快我市模具工业的发展、提高我市模具工业生产的整体水平,我市已将模具工业列为十大重点优势行业之一,并编制了宁波市模具行业“十一五”发展专项规划。“十一五”模具工业关键技术科技攻关专项的实施是实现上述具体目标的根本保证。
二、总体目标
- 63 -
结合我市模具产业的现有基础、特色和发展需求,确立模具企业管理与技术管理信息化,数字化制造技术的应用,模具设计和高效加工制造技术以及装备的开发,模具材料及处理和表面技术研究,以及模具标准化等五个重点研究领域,设立11个重点项目。通过整合我市模具行业的高校、科研院所、生产企业的技术优势,对上述重点专项项目进行技术攻关,以点带面推动宁波地区模具水平上一个台阶,进一步推进我模具制造业及相关产业发展。通过专项项目的攻关,培养和造就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综合运用各种新技术能力强的科技创新队伍,建立有效的产学研结合和科技资源优化配制的自主创新机制,使行业创新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通过专项项目的实施,突破一批模具制造业中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专有技术,研制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示范意义的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代表的模具制造和性能检测装备,设计制造一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典型模具,并建成若干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模具高新技术创新平台,要把宁波市建成模具产品技术含量高、产品特色显著、配套产业完善、辐射力强、模具生产效率和质量大大提高,并以高精度长寿命模具为主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模具生产基地。
到“十一五”末,通过本专项的实施,使我市模具行业高新技术产值达到整个行业的50%,新增产值400~500亿元以上,利税50亿元以上。解决10-20项模具领域关键技术,新建2-3个模具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开发3-5个模具设计制造关键装备,培育10-20个特色模具产品品牌,争创国家级新产品10个以上。申报相关发明专利超过30项目。
本专项的实施,将给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促进我市模具制造业从以现在的中小规模为主向以技术创新为主转变,培育出一批特色鲜明、在某一项模具生产技术上具有国际水平的企业,同时创造一批全国著名的模具产品和模具企业品牌,并大力促进模具及相关产品的出口。
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解决模具业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能使我模具产业的发展和模具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整体提高我市模具生产的技术水平,为我市模具业的下一轮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64 -
三、拟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
1.模具企业管理和模具技术管理的信息化
面向我市大部分模具制造业企业的特点和现状,先消化引进,再二次开发适合我市模具企业实际需求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较高水平的模具企业及模具制造技术的管理软件,不断提高软件的智能化、集成化程度,并推广应用。
包括:模具制造企业信息系统集成技术与平台建设,面向模具企业的ERP技术和网络ERP技术。该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对改变我市以作坊式管理为主的模具企业现状,提升模具生产企业的整体水平,使其真正意义上具备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2.现代制造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在模具制造业中的应用
充分应用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制造新技术,改造模具传统生产方法,开发能显著提升包括模具设计、制造和检测在内的模具生产整体水平,突破和掌握模具数字化生产的核心技术。
包括:面向模具快速开发的协同设计与制造平台,CAD/CAM/CAE集成化技术,模具的精密测量与可靠性技术,逆向工程及并行工程技术,机电气一体化模具设计和制造技术。上述关键技术及设备的突破对实现应用现代制造技术,高效生产高技术含量的模具产品的具有重大意义。
3.模具设计和高效加工制造技术以及装备的开发
包括:高速高效模具制造新技术和相关装备开发,基于光、声、电、磁等多种能量源及复合模具表面超精加工技术和相关装备,以及其他模具设计和制造新技术的运用。该领域旨在实现模具制造方法的新突破,为生产高精度、高质量模具提供加工技术支撑。
- 65 -
4.模具材料选择、热处理及表面处理新原理、新工艺及新技术
针对目前我市模具材料运用、处理和表面处理环节薄弱和高性能镀层研发能力不足的现状,开展材料失效分析和材料性能潜力发挥理论、先进处理和表面改性和镀层技术、新型镀层材料研发等方面研究,从源头上提高我市模具产业的水平。该项关键技术研究是生产高性能模具的另一个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包括:冷作模具材料选择及强韧化热处理新技术,基于等离子体的新型绿色模具表面处理新原理、新工艺、新技术,适合各种模具服役条件的镀膜材料制备、膜基体系的材料设计、性能协同优化、镀层结构生长控制技术、缺陷调控技术,共沉积纳米复合、纳米单层和纳米多层结构薄膜材料表征新技术、模具镀层材料与对磨件材料间的交互作用、自润滑镀层技术、塑料模具专用不粘镀层制备技术、先进镀层装备的研制和开发等。上述技术都是获得原始创新和产业化应用的关键技术。
5.模具标准化
应用新材料、新成型技术以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重点研究开发高技术含量的模具标准件。
四、重点项目
本专项在五个主要研究领域中,设置11个重点项目。
项目1:模具企业管理和技术管理的信息化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我市模具企业现状的模具技术和模具企业管理软件的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和推广。具体研究内容为面向模具企业的ERP技术,网络ERP技术。
预期目标:通过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模具技术和模具企业管理软件,并针对我市模具企业现状和特
- 66 -
点,进行二次开发,最终形成1-3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模具企业和模具技术管理软件和网络ERP技术平台,并在中小模具企业试点和推广应用。申报专利2-3项。
项目2:CAD/CAM/CAE集成化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模具生产过程中工程数据分析技术研究;模具制造过程及使用过程中的模拟仿真及工艺参数优化技术研究;模具的虚拟设计、制造技术、虚拟装配技术等的应用研究。
预期目标:在上述研究内容中,研究开发出1-2种可产业化的CAD/CAM/CAE集成化技术,并在我市相关企业推广应用。申请发明专利2-3项。
项目3:快速制造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快速成型和快速制模(RP/RT)技术研究;以锌合金铸造或喷涂成型为代表的快速经济模具制造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及其推广;模具随形冷却技术、新型快速脱模技术的进一步开发和推广;非传统工艺制造各类模具的新工艺及新装备研究开发。
预期目标:获得快速经济模具制造新技术、新方法,及非传统工艺制造各类模具的新技术、新工艺3-5项,并开发出相关装备,形成模具产业链的新增长点。申请专利4-6项。
项目4:模具的精密测量与可靠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高速、高精度的模具几何量、物理量测量及微尺度测量技术研究;针对模具特殊部位的专用测量工具的研究与开发;基于失效机理分析、寿命模型及实验验证的模具使用可靠性评估方法与技术研究;模具使用可靠性测试平台与评估方法研究开发。
预期目标:提出2-3种实用性模具精密测量方法,研究测量技术,并研制开发相关测量仪器设备。
- 67 -
建立模具失效分析和可靠性评估平台一个,并向全市企业和研究单位开放。申请专利3-5项。
项目5:模具高速、高精加工装备及其配套高性能刀具的研制和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拥有自主产权的高速、高精加工装备的研制和开发,精度达到0.0001mm的高精度模具制造设备开发;高速加工方法、工艺和相配套的高性能刀具研究;
预期目标:研制2-3种高速、高精加工装备,解决相配套的高性能刀具的材料、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难题,培育1-3家模具高效加工装备生产制造基地,并创出品牌。获专利3-5项。
项目6:基于多种能量源的模具表面超精密加工技术研究和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光、声、电、磁等多种能量源的模具超精密加工技术,以及特殊要求模具表面的加工方法和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模具自由表面磁力超声精密抛光技术及其开发相关装备。
预期目标:探明模具自由表面磁力超声精密抛光技术的技术参数,研究开发适合不同结构模具表面的抛光工装及设备。申请发明专利2-3项。
项目7:特色模具的研制开发
研究内容:以企业为主体,研制开发汽车模具、精密集成电路封装模具、机电气一体化级进模具、大型精密压铸模具、大型覆盖件模具等高技术含量模具。
预期目标:以上述特色模具研制为突破点,在这些模具设计、制造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形成5-10个品牌产品。最终以点带面,全面提升我市模具的整体技术水平。申报专利5-7项。
项目8:塑料成型关键技术研究
- 68 -
研究内容:以多点热流道程序控制技术、热流道CAE技术、气体辅助注射成型技术等新型成型技术为研究为切入点,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模具的实际服役条件,进一步改进和开发,并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和推广。
预期目标:提升和推广应用上述2-3种塑料成型关键技术,建立2-3个示范应用基地。申报专利3-5项。
项目9:模具表面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表面改性和镀膜装备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模具表面镀层结构和缺陷调控理论研究;模具镀层与实际服役条件下的对磨材料间的交互作用研究;模具表面超硬镀层、自润滑镀层、塑料模具专用表面不粘镀层等新型镀层制备和工艺技术开发;以等离子体表面改性和镀膜技术为重点,研制开发表面镀(涂)膜、表面渗、表面注入等新型绿色节能环保型装备。开展模具表面镀层的性能评价方法研究;研制开发高效便捷、适合在模具生产制造过程中使用的表面镀层测试仪器设备;建立模具镀层性能的评价标准。
预期目标:研究开发出5-10中具有不同性能性新型镀层;研究制备出具有高硬度、高耐磨性且低摩擦系数的纳米结构自润滑镀层;研究开发出与塑料等高分子材料不粘的塑料模具专用镀层以及相关技术。突破镀膜装备设计制造领域1-2种核心技术,研制出1-2种相关装备样机。申报发明专利5-10项。
项目10:模具标准化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新材料、材料成型新技术、处理和表面处理技术在标准件上应用研究,以及新型模具标准件的开发;复杂模具标准件的运动原理、结构受力分析研究及产品开发;氮气缸、热流道元件等新型模具标准件的研制和开发;模具材料的标准化管理和数据库开发。
- 69 -
预期目标:应用新材料、新成型技术以及先进表面处理技术,开发出高技术含量的模具标准件2-3个,申报专利2-3个,培育1-2个模具标准件企业和研发中心,争取把高技术含量的模具研发和生产形成我市模具业的新增长点。
项目11:创新平台建设
以提升我市中小型模具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为目标,通过资源、人才和技术整合的手段,建设若干模具行业创新与服务平台。
1、模具技术和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服务内容:
(1)国际先进模具技术和模具企业管理软件的消化吸收、二次开发和推广;
(2)开发面向模具企业的ERP技术,根据中小模具企业的特点,研制开发量身定做模具技术和模具企业管理软件;
(3)研制开发网络ERP技术,实现广大中小模具企业技术和管理的高效化。
2、模具标准化工程研究中心
工作内容:
(1)模具标准件数据库系统研究与开发;
(2)模具材料的标准化管理和数据库开发;
- 70 -
(3)新型模具标准件的开发;
(4)积极参与模具标准化标准的制定,包括模具基础标准、模具工艺质量标准、模具零部件标准及模具生产相关的技术标准。
3、模具检测与失效分析和服务中心
服务内容:
(1)模具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包括模具技术信息服务、模具行业相关设备选型咨询;
(2)CAD/CAM设计服务、CAE工艺分析、模具结构分析、快速成型服务;
(3)试模服务:提供大型试模设备及厂地、提供试模服务;
(4)模具检测服务:包括各种模具材料的成分鉴定和组织结构微观分析、模具零部件性能检测、模具质量评定;
(5)模具失效分析服务。
五、组织实施形式
本专项由宁波市科技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实施。并组建模具产业关键技术攻关科技专项咨询专家组,负责总体方案和实施计划的制订,各项目的组织评审、咨询和项目承担单位的遴选,指导监督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开展项目的中期评估和绩效考核。专项中明确的重点项目在组织方式上实行课题制和首席专家负责制,本着成熟一个,启动一个的原则,以择优委托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项目承担单位。重点申报项目鼓励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协作攻关,优先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项
- 71 -
目。
市科技三项经费将划拨专项资金保证重点项目的组织与实施,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各县(市)、区科技管理部门也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支持本地区开展的重点项目。建立以企业为投入主体的科技创新与投入体系,引导龙头企业对模具制造业发展的科技投入,凡申请承担本专项中科技项目的企业,要求企业科技投入经费不低于财政科技投入的经费。
- 7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