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阅读练习整合
一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问君西游何时还 西:向西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C.砯崖转石万壑雷 转:使滚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尔:你
[解析] D.(尔:语助词,无义)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使人听此凋.
朱颜 凋:凋谢。
B.连峰去.
天不盈尺 去:离开.
1
C.砯崖转石万壑雷 .
转:转动。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嗟:叹惋之辞。
3.对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 .
但:只。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
于:比。
C.其险也如此 .
其:加强语气,无义.
D.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
乎:助词,无义。
4.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但见悲鸟号古木/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B.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宋何罪之有
D.其险也如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解析] C.(C,两个“之”都是助词,但前句的“之”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后句的“之”提宾的标志,不译.A,但:副词,只;B,介词,比;D,也,句中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2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使人听此凋朱颜
A.渔人甚异之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C.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解析] B.(“固”和“凋”都是使动用法.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王:名词活用作动词,称王。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6.下列对选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段开始,诗人借“问君”引出旅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进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境界。
B.接着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夸张想像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着力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D.“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作为全诗的主线,在文中多次出现.在本段中的作用中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3
[解析]D.(在本段中的作用是与开头相照应,进一步予以渲染;在文章开头出现的作用是“点明全篇主旨,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7.下列解释,适合原意的一项是( )
A.“问君西游何时还”,“君”实指唐明皇,非泛然而言,犹杜子美《北征》诗“恐君有遗失”及“君诚中兴主”之义。
B.“畏途巉岩不可攀”,言忠臣义士虽欲从国君于难,道路险阻,不可以猝然攀附也。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复申之,言其险之极,一言之不足,再言之也。
D.“连峰去天不盈尺”至段末,尽言蜀道险难之状,疏远之臣若李白者,虽欲从君于难,又胡为而能来也?
二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1.李白丰富和奇特的想象,充分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请结合节录的诗句。分析诗人怎样运用点面结合和夸张手法的?
[解析] “上、下”四句写面,整体形象;“青泥”四句写点。通篇都有夸张手法的运用.
4
2.诗人给“畏途”营造了凄情、惊险的气氛,请对此作简单分析.
[解析] “但见”四句渲染凄清气氛;“连峰”四句渲染惊险气氛。
3.结合选段,概括古老蜀道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解析] 逶迤千里,峥嵘高峻。
4.结合选录的二段,分析《蜀道难》的语言特点。
[解析]奔放、散文化语句.使用设问,感叹句和排比句式,语势参差错落有致,又极其酣畅.
三
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
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1.《蜀道难》,属古乐府诗。题目即是古乐府旧题。乐府诗是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 诗。形式灵活,节奏多变化。
[解析] 杂言
2.作者李白,字 商隐合称“ ,号 ,我国唐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并称“ ”,与李
\"。诗900余首,收在《李太白全集》中。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为李白第一次至长安时.
5
[解析] 太白 青莲居士 李杜 大小李(或“二李\")
3.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危乎高哉! .
乎,疑问语气词,吗。
B.开国何茫然 ..
茫然,迷惘的样子。
C.尔来四万八千岁 .
尔,那。
D.以手抚膺坐长叹 .
坐,因为.
4.比较下列句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③西当太白有鸟道 ..
②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最后分析其特点。
(1)青泥何盘盘 (2)莲叶何田田 ....
6
(3)泰山岩岩 (4)秋天漠漠向昏黑 ....
(5)枫叶荻花秋瑟瑟 (6)水何澹澹 ....
(7)春日迟迟,桑何萋萋 (8)晔晔紫芝,可以疗饥。 ......
[解析] (1)形容山路曲折盘旋.(2)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3)积石貌.(4)漠漠:灰蒙蒙的.(5)形容秋意,如萧瑟。(6)水波动荡的样子。(7)迟迟:和舒的样子。萋萋,指草木繁茂的样子.(8)旺盛美茂的样子.
特点:皆属单音形容词重叠现象,多描摹事物状貌、情态,属AA式,一般表示程度加深。
6.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噫吁”,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危乎高哉”是本诗的主旨句。
B.“尔来四万八千岁\",是指蜀自开国以来已四万八千岁了,极赞其历史悠久。
C.“地崩山摧壮士死\典出“五丁开山”之事,“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言五丁既开道之后,梯栈相连,始与秦通.
D.“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参与井分别是秦与蜀分野,扪参历井,言环蜀之境,道路险难,所在皆然,令人胁敛屏气而息,惟有抚膺长叹而已。
四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7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岩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1.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解析] 分三层:第一层叙述蜀地亘古闭塞的状况。第二层描述秦蜀间崇山峻岭的地貌,是闭塞的原因。第三层叙述蜀道由来,以神话表现劳动人民开凿蜀道时的悲壮惨烈、可歌可泣。
2.重点写青泥有何作用?
[解析] “上有”“下有”等四句是从“面”上即整体上写蜀道之难;“青泥\"等四句写的是“点”,即青泥岭的情况。诗人着重描写青泥岭曲折盘桓、随山萦回的险道和峻危的山势,尤其是人们手扪星辰、紧张屏息、抚胸长叹的惊惧惶悚,表现了蜀道之难。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几句与“连峰去天不盈尺……砅岩转石万壑雷”这几句是否重复?
[解析] 不重复。虽然都写了山川的险峻,但前者是静态描写,而后者是动态描写,且配合着万壑雷鸣般的轰响,形成排山倒海的震撼心魄的气势;前者点面结合,后者全面概括;前者写人的感受,以表现山峰特别是青泥山的高峻,后者写山川奇险,是为了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及给旅人造成的心理震撼,为“嗟尔远道之人”张本,
8
为第三段写社会环境险恶铺垫过渡。
4.诗人给“畏途”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解析] “但见”“又闻\"句渲染了凄清恐怖、幽静孤寂的气氛,“连峰”四句渲染了令人心胆俱裂的惊险气氛。
5.“西游”“西望”表明了诗人的立足点在秦,这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否矛盾?
[解析] 不矛盾。“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是模拟蜀人口气,以诫友人慎入蜀,意味尤为深长。
五
阅读李白送友人王炎入蜀时所写《剑阁赋》,完成1—5题。
咸阳之南,直望五千里,见云峰之崔嵬.前有剑阁横断,倚青天而中开。上则松风萧飒瑟,有巴猿兮相哀。旁则飞湍走壑,洒石喷阁,汹涌而惊雷。
送佳人兮此去,复何时兮归来。望夫君兮安极,我沉吟兮叹息。视沧波之东注,悲白日之西匿。鸿别雁兮秋声,云愁秦而暝色。若明月出于剑阁兮,与君两乡(通“向\")对酒而相忆。
1.这篇赋写了哪两层意思?
[解析] 第一,描写了剑阁的高峻险恶。第二,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和盼其早归的深情。
2.《剑阁赋》比《蜀道难》少写了哪一层意思?
9
[解析] 《蜀道难》中有对蜀地豪雄割据,战乱频仍,战祸惨烈的描写,这既是历史的回顾,又是现实的危机和未来的推测,起到申诫的作用。《剑阁赋》没有这样的内容。
3.作者怎样直接描写剑阁?
[解析] 这篇赋运用夸张手法,描写剑阁直插云间,遮断视野,倚靠青天。
4.作者怎样侧写剑阁?
[解析] 这篇赋“上则”句以松间烈风萧飒猿声哀切,渲染出凄清恐怖的气氛;“旁则\"句以飞湍汹涌声若惊雷,渲染惊心动魄的气氛。运用环境烘托的方法侧面描写剑阁的峥嵘崔嵬。
5.作者怎样表现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解析] 第一,不等友人离去就盼友人归来.第二,直接描写自己无尽的沉吟叹息.第三,景因情生,以景物表现自己黯淡的心情。第四,想象离别后两人对月相忆的情形。
六
阅读李白《登太白峰》,完成1—7题。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10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
1.诗中两个“太白”的含义是什么?
[解析] 前者为山峰名字,后者是星宿名称。作者运用相关联想,登太白峰而见太白星,极富情趣.
2.“夕阳穷登攀\"中一个“穷”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
[解析] 太白山高峻,但诗人攀登到夕阳在山也要登上峰顶,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奋发向上的精神。
3.诗人怎样描写太白峰的高峻雄伟?
[解析]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写诗人攀登太白山,直到夕阳残照,才登上峰顶,侧面烘托了山的高峻。随后写他和太白星倾耳密语、接谈融洽的情景,化实为虚,以虚写实,夸张地表现出太白山直插云空的雄姿。
4.诗人想象的乘风而去的景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
[解析] 诗人想象自己乘着习习和风飘然飞升,自由轻快,飘飘然有出世之思。他举起双手飞向皎洁的明月,幻想超离人间,摆脱尘世,追求个性自由,追求光明理想。
5.“一别武功去,何时复更还?”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矛盾?
[解析] 诗人在朝廷“格言不入,帝用疏之”,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登太白峰而幻想神游,远离人世,正是这种苦闷心情的反映。但作者毕竟留恋人间,渴望有所作为。这句诗细致的表达了作者欲去还留,既出世又入世的微妙复杂的矛盾心理。
11
6.《蜀道难》中与“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出同一机杼的两句诗句是
[解析] ①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②连峰去天不盈尺
7.学习李白《蜀道难》和《登太白峰》的表现手法写一段话,描写一个自然景物.
提示:这两首诗使用的手法有:夸张;借用神话传说;环境气氛烘托;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形声结合;化实为虚,以虚写实;侧面描写,等等。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