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云南省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16年第33期 总第314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IC RESEARCH GUIDE No.33.2016 Serial No.314 云南省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分析—一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陈习琼 (曲靖师范学院城市学院,云南曲靖655011) 摘要:人口过程、人口结构、人口变迁是人口发展研究的重要方面。通过整理云南省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主 要数据,从以上三个方面对人口发展现状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目前人口发展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地区社会 发展规划与决策、国民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人口发展;现状;特征;对策;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C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一O113—04 从“五普”到“六普”,云南省人口发展在人口过程、人口 (二)人口结构 1.人口年龄结构。在“五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5.96%, 结构和人口变迁三个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通过整 理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对云南省人口再生产 转变模式、人口迁移、人口年龄、性别、职业行业、文化教育、 ≥60岁人口比例为9.17%,≥65岁人口比例为6.09%,老少 比为23.46%,平均年龄为30.14岁,年龄中位数为27.35岁, 婚姻家庭、空间和民族构成以及人Eq数量、人口增长与人口 质量等方面的发展变化特征及规律进行深入分析,并针对目 前突出的人口发展问题提出对策,试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区 长寿水平为8.17%,平均预期寿命为65.5岁,老龄化水平为 6.09%[21。到“六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0.73%,t>60岁人口 比例为11.07%,≥65岁人口比例为7 63%,老少比为 36.81%,平均年龄为33.49岁,年龄中位数为32.14岁,长寿 域规划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一、云南人口发展现状分析 水平为11.28%,平均预期寿命为69.5岁,老龄化水平为 7.63%t3 ̄。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比例下降了 5.23个百分点,I>60岁人E1比例上升了1.9个百分点,≥65 (一)人口过程 2000-2012年,全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 呈下降趋势。十余年问,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下 降了6.42、1.16、5.26个千分点_l_,人口再生产模式从传统人口 再生产类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发生转变。 从人口迁移来看,在“五普”时,全省外来人口规模为 3 871 640人,按现住地、户口登记地在外省分的人口规 模为1 164 402人 。到2010年“六普”时,按现住地、性别分 的户口登记地在外省的人口规模为1 236 549人f 。与2000 年“五普”时相比较,外出在外省的人口一共增加了72 147人, 增长6.2%。 岁人口比例上升了1.54个百分点,老少比增长了13.35个百 分点,平均年龄增高了3.35岁,年龄中位数上移了4.79岁, 长寿水平升高了3.1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提高了1.54个 百分点。 在“五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5.96%,/>65岁人口比例 为6.09%,15~64岁人口比例为67.95%,少儿人口抚养比为 38.20%,老年人口抚养比为8.96%,总抚养比为47.16%t2],到 “六普”时,少儿人口比例为20.73%,≥65岁人口比例为 7.63%,15—64岁人口比例为71.65%,少儿人口抚养比为 28.93%,老年人口抚养比为10.65%,总抚养比为39.58%f31。与 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少儿人口抚养比下降了9.27个百 分点,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了1.69个百分点,总抚养比下降 了7.58个百分点。 在“五普”时,全省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为27 479 686 到2010年“六普”时,全省按现住地、离开户口登记地时 间分的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的人口总数为6 053 805 人,其中,离开半年至一年的有1 311 827人,一至两年 的有1 222 168人,二至三年的有862 934人,三至四年的 有530 297人,四至五年的有335 487人,五至六年的有 人,占64.87%;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28 783 095人, 占67.95%;15—49岁妇女人口数量为11 440 843人,占 27.01%;20—29岁妇女人口数量为3 967 558人,占9.37%;学 243 096人,六年以上的有1 547 996人,其中,省内一共 4 817 256人,省外为1 236 549人四。 收稿日期:2016—10—28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云南省农村空巢老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分析”(2015Y428);曲靖高校社 会科学界联合会科研课题“曲靖市人口发展趋势研究”(QJGXSKL16015) 作者简介:陈习琼(1980一),女,云南曲靖人,讲师,硕士,从事人口地理研究。 龄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1~22岁)人口总量为16 062 815 人,占37.9%;>180岁人口数量为317 222人,占0.74%口。到“六 普”时;15—59岁劳动人口数量为31 354 647人,占68.21%; l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为32 934 500人,占71.65%; 15~49岁妇女人口数量为12 900 416人,占28.06%;20~29岁 妇女人口数量为3 690 999人,占8.03%;学龄前儿童组和各 个学龄组(1~22岁)人口总量为15 129257人,占32.93%;>180 岁人口数量为573 757人,占1.24% 。与2000年“五普”时相 比较,l5~59岁劳动人口数量增加了3 874 961人,增长 14.1%,比例上升了3.34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适龄人口数 量增加了4 151 405人,增长14.42%,比例上升了3.7个百分 点。育龄妇女人口数量增加了1 459 573人,增长12.76%,比 重上升了1.O5个百分点;生育旺盛育龄妇女人口数量减少 了276 559人,减少6.97%,比重下降了1.34个百分点。学龄 前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VI数量减少了933 558人,减少 5.81%,比例下降了4.97个百分点;高龄老年人口增加了 256 535人,增长80.87%,比例上升了0.5个百分点;百岁老 人由586人增加到777人,增加了191人,增长32.59%。 2.人口性别结构。从“一普”到“六普”,人口性别比分别为 97.6、99.8、102.8、105.7、110.1和107.8f 。人口性别比呈上升 态势,到“六普”时又开始呈下降趋势。随着孩次的增加,性别 比差距增大,从第一孩次到第五及以上孩次,性别比分别达 到108.88、116.50、138.93、128.57、137.76t3]。在“五普”时,乡 村、镇、城市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10.23、108.58和110.58 ,到 “六普”时,乡村、镇、城市人口性别比分别为109.65、105.27 和103.78[3],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乡村地区性别比高于城镇地 区,城市地区最低。从地区差异来看,到2010年“六普”时,性 别比最高的地区是迪庆州,达到1 13.88,其次是怒江州、普洱 市、曲靖市、昭通市和临沧市,分别为112.51、11l-31、l10.61、 110.6和110.38,最低的地区是大理州,为102.82 ̄41,人口性比 重普遍男性高于女性。 3.人口产业、职业结构。从云南省2000--2012年按三次 产业分的年末就业人口数量及构成来看,自2000年以来,从 就业人口规模来看,从事第一产业人口数量明显多于第二、 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在三大产业中的构成比重,第二产业最 小,平均水平达到10.68%,第一产业最多,平均水平达到 66.88%,第三产业次之,平均水平达为22.45%lll。从2012年 分行业年末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量来看人口的职业构成,比 重最大的是制造业,为17.96%,其次是建筑业,为16.92%,比 重最小的是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为0.21%Ⅲ。 4.人口文化教育结构。文盲人口数量1964年为969.9万 人,1982年为1 025.1万人,1990年为940.6万人,2000年为 484.2万人,到2010年减少到276.9万人。从“二普”到“六 普”,文盲率分别为47.3%、31.5%、25.4%、l1.4%和6%【1I,文盲 人口数量减少了693万人,减少71.45%,文盲率下降了41.3 个百分点。到2010年,全省文盲率最低的地区是楚雄州为 3.51%,最高的地区是怒江州,为16.14%,高出全省平均 6.03%水平10.1 1个百分点 。 总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二普”到“六普”,分别为2.2 年、3.6年、4.8年、6-3年和7.6年…。1964--2010年,人口平均 受教育年限延长了5.4年。 每10万人拥有的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规模,从“二 普”到“六普”,分别为0.03万人、0.03万人、0.08万人、0.20万 人和0.58万人ll】,从地区上来看,到2010年,每l0万人拥有 的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规模,最多的地区是昆明市,达到 15 305人,最少的地区是昭通市,为2 616人[41。每1O万人拥 有的高中和中专受教育人口规模,从“二普”到“六普”,分别 为0.10万人、0.28万人、0.41万人、0.66万人和0.84万人,每 lO万人拥有的初中受教育人口规模,分别为031万人、1.02万 人、1.38万人、2.12万人和2.75万人,每l0万人拥有的小学受 教育人口规模,分别为2_31万人、2.93万人、3.79万人、4.48万 人和4.34万 口J。从“二普”到“六普”,每10万人拥有的各种受教 育程度人口规模大专及以上增加了0.55万人,增长19.33 倍,高中和中专增加了0.74万人,增长8.4倍,初中增加了 2.44万人,增长8.87倍,小学增加了2.03万人,增长1.88倍。 5.人口婚姻家庭结构。家庭户户数增多,家庭户人口规模 扩大。在“五普”时,家庭户户数为10 853 172户,家庭户人 口数为40 474 089人[21。到2010年“六普”时,家庭户户数为 12 339 961户,家庭户人口数为43 626 674人 。与2000年 “五普”时相比较,家庭户户数增加了1 486789户,增长13.7%, 家庭户人口数增加了3 152 585人,增长7.79%。家庭户平均 人口规模缩小,从“二普”到“六普”,家庭户平均人口规模分 别为4.7人、5.2人、4.5人、3.7人和3.5人Ilj,家庭户规模平均 每户减少了1.2人。单身老人户、只有一对老夫妇的户、一个 老年人或一对老夫妇与未成年的亲属户规模扩大 1。 6.人口空间结构和人口城市化。从人口密度来看,全省人 口分布不均衡,2000年时为107.6人/平方公里,到2012年 为118.2人/平方公里Ll_,平均每平方公里增加了10.6人,总 体分布由分散趋向集中。从地区差异来看,到2012年,全省 16个地州市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是昆明市和昭通市,分别 为302.7人/平方公里和230人/平方公里,最小的地区是 迪庆州,为17人/平方公里,人口分布地区差异显著ItI。 从人口的城乡构成来看,城镇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0 年时为990.6万人,到2012年为1 601.8万人,增加了611.2 万人,增长61.7%,乡村人口规模不断缩小,由2000年的 3 250.2万人减少到2012年的2 827.5万人,减少了422.7 万人,减少13.O1%。农业户人口规模不断增长,由2000年的 3 584.3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 3 885.8万人,增加了301.5 万人,增长8.41%;非农业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的656.5万 人增长到2012年的773.2万人,增加了116.7万人,增 长17.78%。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由2000年时的23.36% 上升到2012年的39.31%,提高了15.95个百分点Ill。 从地区差异来看,到2012年,昆明城镇人口438.1万人, 总人口653.3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7.06%,位居第一位,怒江 州城镇人口l3万人,总人口53.8万人,城镇化率为24.16%, 排名最后。乡村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是昭通市,达到397万 人,其次是曲靖市,为354万人,最小的地区是迪庆州,为 29.6万人,迪庆州城镇人口规模也最小,为10.9万人。农业户 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是曲靖市,达到526万人,其次是昭通 市,为493.7万人,最小的是迪庆州,为35.5万人。非农业户 人口规模最大的地区是昆明市,为267.9万人,最小的地区还 是迪庆州,为5万人lIl。 与2000年“五普”时相比较,平均每户住房间数增加了 0.58问,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6.53平方米 1。生产总值从 2000年的2 Ol1.1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7 224.18亿元,一 共增长了5 212.99亿元,增加了3.59倍,人均生产总值从 2000年的4 770元增长到2010年的15 752元,增加了 7.人口民族构成。从“一普”到“六普”,汉族人口规模分别 为1 178.8万人、1 410.7万人、2 223.4万人、2 462.8万人、 10 982元,增加了3.3倍 到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10 2 820.1万人和3 061.8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分别为68.86%、 68.86%、68.36%、66.66%、66.58%和66.61% 。从“一普”到 “六普”,汉族人口总数一共增加了1 884.1万人,增长 159.83%。少数民族人口规模分别为534.5万人、640.3万人、 1 032万人、1 234.5万人、1 415.2万人和1 533.7万人,占总 人口比重分别为31.2%、31.2%、31.7%、33.4%、33.42%和 309.4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2 195元【1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 2000年的1 479元 增长到2010年的3 952元,增长了2 473 元,增加了2.67倍,到2012年已经达到5 417元【ll,到2015 年年初,全省预计仍然还有贫困人口560多万人,数量位 居全国第二位,深度贫困人口还有120多万人。 33.39%lm】。从“一普”到“六普”,少数民族人121总数增加了 999.2万人,增长186.94%。 二、云南省人口发展特征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人口再生产模式发生转变,人口自然增长放缓,外出迁 移人口规模扩大。人口年龄构成完全由成年型转变为老年 型,人口老龄化水平不断提高,老龄化发展程度深、速度快; 社会负担系数下降,少儿人口抚养负担减小,老年人口抚养 压力增大;劳动力资源庞大且呈不断增长趋势;育龄妇女人 到2010年“六普”时,除了蒙古族和水族人口数量减少 外,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均有所增加翻。蒙古族减少 了5 486人,减少19.52%,水族减少了3 699人,减少29.51%。 汉族增加了2 416 306人,增长8.57%,其他少数民族人口数 量均呈增长趋势,增长速度较快的是布朗族和普米族,分别 增加了26 185人和9 120人,分别增长了28.97%和27.7%。 除了这两个民族外,瑶族、苗族、怒族、哈尼族、阿昌族、德昂 口数量持续增长,生育旺盛育龄妇女人口数量下降;学龄前 儿童组和各个学龄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高龄老年人口增 多。人口性别比总体偏高,且随着孩次的增加而严重失衡,性 别比城乡、地区分异显著。’ 人口产业、职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人口受教育水平 明显得到改善,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人口婚姻家庭 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庭结构核心化、小型 族、藏族、满族、基诺族、景颇族和傈僳族的人VI增长速度均 超过了汉族人口的增长速度。 (三)人口变迁 从“一普”到“六普”,人口规模分别达到1 713.3万人、 2 05l万人、3 255.4万人、3 697.3万人、4 235.9万人和4 化。人口分布不均衡,地区、城乡差异明显。人口城乡构成变 化较大,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水平发展较快,地区 差异显著,人口民族构成也发生一定的变化。人口自然增长 缓慢,人口规模持续增加,人口质量有一定的提升,贫困人口 596.6万人lll。人口总量增长了2 883.3万人,增加了2.68倍。 男性人口规模分别为846万人、1 024.7万人、1 650万人、l 899.6万人、2 219.9万人和2 385万人,女性人口规模分别 为867.3万人、1 026.3万人、1 605.4万人、1 797.7万人、2 016 数量庞大,深度贫困人口存在,扶贫任务艰巨。 万人和2 211.6万人f1]。男性人口规模增加了1 539万 人,增长181.91%,女性人口规模增长了13 443万人,增加 三、应对人口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对策 首先,部分地区性别比严重失衡,少儿人口比例和抚养 比较高,出生率水平偏高,如昭通市、德宏州、曲靖市、文山州、 了2.55倍。到2010年“六普”时,男性人口数量比女性人 口数量多出173.4万人。 从“三普”到“六普”,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O.8岁、 63.5岁、65.5岁和69.5岁,在1982年“三普”时,男性人口为 红河州和怒江州,应加强对这些地区居民的宣传教育,改变 传统的养老和生育观念,缓解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使得 农业人口自然增长得到有效的控制。其次,优化产业结构,大 力发展老龄产业,满足为老服务需求,缓解养老压力。老龄化 在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制约的同时,也孕育一个巨大的消费 市场即老年产品消费,它能带动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171。应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扩大老年群体消费总量,满足老年人口 日益增长的各项服务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 增长。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强化对人力资源的 深度开发,提高人力资源质量。再次,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 59.9岁,女性人口为61.6岁,1990年“四普”时,男性人口为 62.1岁,女性人口为64.9岁,2000年“五普”时,男性人口为 64.2岁,女性人口为66.9岁,到2010年“六普”时,男性人口 为67.1岁,女性人口为72.4岁『1]。从“三普”到“六普”,预期寿 命延长了8.7岁,男性人口延长了7.2岁,女性人口延长 了10.8岁。 在2000年“五普”时,>160岁人口数量为3 883 702人,≥ 80岁人口数量为317 222人,人口长寿水平为8.17%_21, 到2010年“六普”时,≥60岁人口数量为5 085 327人,≥80 岁人口数量为573 757人,人口长寿水平为11.28%l3_。与 2000年“五普”相比较,长寿水平提高了3.11个百分点。 参考文献: 险、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制 度建设。最后,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积极推进人口城 镇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质量。 【1】云南省统计局.云南统计年鉴(2013)【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一1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