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生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来源:画鸵萌宠网
第一章 绪 论

1.internal environment (内环境):机体中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细胞外液。细胞从细胞外液中摄取养料、向其排出代谢产物并进行气体交换,故细胞外液被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P4

2.homeostasis (内环境的稳态):细胞外液各项物理和化学因素的相对稳定状态即内环境的稳态。P4

3. nervous regulation(神经调节):通过反射而影响生理功能的一种调节方式,是人体生理功能调节中最主要的形式。P5 4.reflex(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P5 5.humoral regulation(体液调节):指机体内某些细胞产生特殊的化学物质(激素)通过血液循环或体液的运输,到达各自的靶组织,从而引起这些组织细胞发生相应的反应。这种调节方式称之为体液调节。P6 6.autoregulation(自身调节):指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的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P6

7.feedback(反馈):受控部分反过来调节控制部分的过程。P7

8.negative feedback(负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P7

9.positive feedback(正反馈): 受控部分发出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

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 向改变。 P8

10.feed-forward (前馈): 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能出现的偏差,这种控制形式叫前馈。P9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1.simple diffusion(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和由膜的高浓度区一侧向膜的低浓度区一侧

的净移动。不耗能,属被动转运。P10 2. facilitated diffusion(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时,需要膜结构中的一些特殊载体蛋白质分子协助,称为易化扩散。P12

3.primary active transport(原发性主动转运):p指离子泵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将离子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P13 4.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驱动力并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来自于原发性主动转运所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而进行的物质逆浓度梯度和(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方式。P14

5.souium potassium pump(钠-钾泵):是细胞膜上的一种钠离子、钾离子依赖式ATP酶,能使ATP分解放能,并利用此能量进行钠离子和钾离子的跨膜主动转运。P13 6.exocytosis(出胞):指胞质内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囊泡的形式排除细胞的过程。P13 7.endocytosis(入胞):指细胞外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如细菌、细胞碎片等)借助于细胞膜形成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P14

8.Resting Potential,RP(静息电位): 静息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P22 9.Polarization (极化):存在时细胞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P23 10.depolarization(去极化):静息电位减小的过程或状态。P23 11.hyperpolarization (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P23

12.repolarization(复极化):质膜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P23 13.Action Potential, AP(动作电位):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称为动作电位。P25

14.threshold potential (阈电位):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足够使膜去极化到膜电位的某一临界值,即阈电位。P33 15.local potential(局部电位):指阈下外向电流刺激时产生的电紧张电位和由少量Na+通道开放产生的特殊电变化叠加在一起的去极化电位,又称局部电位。P34 16.excitation(兴奋):细胞受刺激后产生生物电反应的过程。P34

17.excitability(兴奋性):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兴奋即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P34

18.quantal release (量子式释放):囊泡释放递质分子的形式。P36

19.end-plate potential、EPP (终板电位):在静息状态下,跨膜的Na+的内流远大于K+外流,从而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P36

20.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兴奋-收缩耦联):指以肌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Ca2+在其中起耦联作用。P40 21.preload(前负荷):肌肉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P41

22.optimal initial length (最适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最大张力的初长度。P41 23.后负荷(afterload): 肌肉开始收缩后所承受的负荷。P42

24.isotonic contraction(等张收缩): 肌肉作等张收缩时长度缩短,张力不变。P41 25.isometric contraction(等长收缩): 肌肉作等长收缩长度不变,张力增加。P41 26.强直收缩(tetanus):指在逐渐增加刺激频率情况下,由多个有效刺激引起收缩重叠的形式。P43

27.Voltage-gated ion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受膜电位调控的门控通道。P11

28.chemically-gated ion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受膜外或膜内化学物质调控的门控通道。P11

29.mechanically-gated ion channel(机械门控通道):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受机械刺激调控的门控通道。P11

第四章 血液循环 1.(cardiac cycle) 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的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它与心率成反比关系。 P76

2. Sinus rhythm (窦性心律) :由窦房结为起搏点所控制的心动节律。P94

3. normal pacemaker (正常起搏点):指引导整个心脏兴奋和搏动的正常部位,即窦房结。P94

4. ejection fraction (射血分数):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健康成年人在55%~65% 。P79

5. cardiac output (心输出量):每分钟一侧心室收缩射入动脉的血量。它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P76

6. heterometric regulation(异长调节、starling机制):通过改变心肌初长度而引起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的调节。P81

7. homeometric autoregulation (等长调节):通过改变心肌自身收缩力的强度和速度而影响每搏输出量的调节。 P83

8. ventricular function curve(心室功能曲线):以左心室搏功为纵坐标,以相应的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或容积)为横坐标所绘制成的曲线。P81 9. spontaneous depolarization(自动去极化):心肌自律细胞在3期末达到最大复极电位后,4期的膜电位立即开始自动去极化,当去极化水平达到阈电位水平后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P89

10. auto-rhythmicity(自动节律性):指心肌组织能在没有外来刺激情况下具有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能力或特性。P93

11. atrioventricular delay(房-室延搁):兴奋由心房传到心室需经一个时间的延搁的现象。P95 12. compensatory pause(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所出现的一段较长的舒张期。P93 13. premature systole (期前收缩):心室肌被一次额外刺激所引起的一次提前的兴奋和收缩,因该次兴奋和收缩是在下一次窦房结的兴奋到达之前,故又称早搏或期前收缩。P93 14. blood pressure(血压):血管内的血液对于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P102

15. effective filitration pressure (有效滤过压):促进液体滤过的力量与重吸收的力量之差 。(毛细胞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P111 16.systolic pressure(收缩压):一个心动周期中,由于心室收缩时,使动脉血压上升所达到的最高值,称为收缩压。P103

17.diastolic pressure (舒张压):由于心室舒张,使动脉血压下降的最低值,称为舒张压。P103

18. central venous pressure(中心静脉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称为中心静脉压。P106

19. microcirculation (微循环):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P108

迂回通路/营养通路:血液经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汇入微静脉的通路。P109

20.cardiovascular center(心血管中枢):与控制心血管活动有关的神经元集中的部位称为心血管中枢。P115

21. baroreceptor reflex (压力感受性反射)/Depressor reflex(减压反射):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血管壁的外膜下有丰富的压力感受性神经末梢,即压力感受器。当动脉血压升高时,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兴奋,经窦神经和主动脉神经传入延髓心血管神经中枢的冲动增加,引起心血管交感中枢抑制,心迷走中枢兴奋。P116

22.Blood brain barrier (血脑屏障) :指血液和脑组织之间形成的纤维膜,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星状胶质细胞血管周足组成。可阻止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脑组织液中,这对维持中枢神经的内环境相对稳。P130

23.cardiac index(心指数):单位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心输出量/体表面积。正常人3.0~3.5L/min/m2P79

24.isovolumic relaxation(等容舒张):心室舒张但心室容积并不改变。P78 25.stroke volume(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P79 26.conductivity(传导性):指心肌细胞具有传到兴奋的能力或特性。P95

第五章 呼 吸 1.respiration(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P132 2.pulmonary ventilation(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P132 3.compliance(顺应性):指弹性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的难易程度。P136 4.vital capacity,VC(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是潮气量、补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P141

5.alveolar ventilation(肺泡通气量):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它等于潮气量和无效腔气量之差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P143 6.ventilation/perfusion ratio, VA/Q (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VA)和每分钟肺血流量(Q)之间的比值。P147 7.oxygen saturation of Hb: (Hb 氧饱和度):Hb的氧含量与Hb的氧容量的百分比 。P150 8.oxygen capacity of Hb (氧容量):Hb 所能结合的最大O2量。P150

9.oxygen dissociation curve (氧解离曲线):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P150

10.Bohr effect(波尔效应):酸度对Hb氧亲和力产生的影响(H+↑→Hb与O2亲和力↓,H+↓→Hb与O2亲和力↑)。P151 11.Haldane effect(何尔登效应):O2对Hb与CO2亲和力的影响(HbO2对CO2亲和力↓;去氧Hb对CO2亲和力↑)。P155

12.pulmonary ventilation/Hering-Breuer reflex(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由肺扩张或肺萎缩引起的呼吸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称为~ 。P162

13.timed vatal capacity(时间肺活量):第一秒钟内的用力肺活量。是评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标。P141

14.physiological dead apace(生理无效腔):肺泡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合称生理无效腔。P143

15.anatomical dead space(解剖无效腔):指鼻或口与终末细支气管之间的呼吸道容积,吸入的气体在其间不参与肺泡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P142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1.digestion(消化):食物中所含营养物质(糖,蛋白质和脂肪等)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P164

2.Absorption (吸收):吸收是指被消化为小分子物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

膜上皮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P164

3.basic electrical rhythm (慢波电位):RP基础上,自发周期性地去极和复极形成缓慢的电位波动。或称基本电节律P165 4.gut hormone(胃肠激素):在消化道粘膜层散在着大量的内分泌细胞,这些细胞所分泌的化学活性物质称为胃肠激素。主要的胃肠激素有胃泌素、胆囊收缩素(促胰酶素)、促胰液素。P168

5.mucus-bicarbonate barrier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由黏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成的一个厚约0.5~1.0mm的抗胃黏膜损伤的屏障。能保护胃黏膜免收胃腔内盐酸和胃蛋白酶的损伤。P174

6.gastric mucosal barrier (胃粘膜屏障):胃上皮细胞膜及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也形成一道屏障,防止H+侵主粘膜细胞及防止Na+从细胞内向胃腔弥散,称为“胃粘膜屏障”。P175 7.receptive relaxation(容受型舒张): 由进食动作(如咀嚼、吞咽)和食物对咽,食管等处感受器的刺激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P179

8.gastric emptying ( 胃的排空):胃的排空是指进入胃的食糜在胃的运动作用下,不断从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P180

9.enterohepatic circulation of bile salt (胆盐的肠肝循环):肝细胞分泌的胆盐排入小肠后,绝大部分由回肠末端吸收,经门静脉回肝脏,再合成胆汁后分泌入肠的过程。P184 10.segmentation contraction(分节运动):以肠壁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P187

11.peristaltic rush(蠕动冲):在小肠内一种进行速度(2~25cm/s)很快,传播较远的蠕动。P187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1.energy metabolism(能量代谢):生物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伴随着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 。P194 ☆ 2.respiratory quotient(RQ)(呼吸商): 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P197 ☆

3..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基础代谢率): 机体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率。(基础状态: 人体处于清醒而又极安静的状态下,能量代谢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特殊动力作用及精神因素的影响。其能量消耗只用于维持心跳、呼吸等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基本生理活动。)P201☆ 4.specific dynamic effect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称为~。P201☆

5.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 (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这种食物的~。P196☆

6.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称为这种食物的~。P197☆ 7.body temperature(体温): 指体内核心部分的平均温度。临床上通常用腋窝温度、口腔温度、直肠温度来代表体温,它们的正常平均值分别约为36.0℃-37.4℃、36.7℃-37.7℃、36.9℃-37.9℃。P203△

8.non-protein respiratory quotient,NPRQ(非蛋白呼吸商):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CO2量和消耗的O2量的比值称为~。P197 △ 第八章 泌尿

1.nephron(肾单位):肾的基本功能单位,也是尿生成的基本单位。P212 2.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 GFR(肾小球滤过率):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侧肾脏生成的超滤液总量。正常成年人约为125 ml/min。P216 3. filtration fraction,FF(滤过分数):指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成年人约为19%。P216

4.tubuloglomerular feedback,TGF(管-球反馈):由(肾)小管液流量变化而影响肾小球滤过率和肾血流量的现象。P216

5.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EFP(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约为0))-(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P217

6.filtration coefficient,Kf (滤过系数):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经过滤过膜的滤液量。Kf=ks,k是滤过膜的有效通透系数,s为滤过膜的面积。P218 7.urea recycling(尿素的再循环):指髓质组织液中的尿素扩散进入升支细段小管液,并随小管液重新进入内髓集合管,再扩散进入内髓组织间液,这一循环过程称为尿素的再循环。P227 8.renal threshold for glucose(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血糖浓度。 P224 9.maximal rate of transport of glucose(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全部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能力都达到极限的血糖浓度。正常值:男性为375mg/min,女性为300mg/min。P224 10.glomerulotubular balance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可随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而变化的现象。即当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增大,反之, 当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时,近端小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率也减少。P229 11.osmotic diuresis (渗透性利尿):由于Na+的重吸收减少,(肾)小管液中较多的Na+又通过渗透作用保留相应的水,结果使尿量增多,NaCl排出量增多的情况称为渗透性利尿。P229 12.water diuresis(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P231

13.plasma clearance(血浆清除率):肾在单位时间(一分钟)内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某物质完全清除,这种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即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ml/min)。P234 14.micturition reflex(排尿反射):排尿是一个反射过程,称为排尿反射。它是一种脊髓反射P237

第九章 感觉器官的功能 1.receptor(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P240 ☆

2.sense organ(感受器官): 感受器及与感受功能密切相关的非神经附属结构(课件)。P240☆

3.receptor potential(感受器电位):在一定能量的适宜刺激下,特殊的感受细胞上产生的局部电位变化(课件)。P241 ☆ 4.visual acuity(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力。P257 ☆ 5.dark adaptation(暗适应):从明处进入暗处,由最初看不清到逐渐恢复暗处视觉的过程。需25~30min(课件)。P257☆ 6.light adaptation(明适应):从暗处进入明处,由最初看不清(耀眼的光感)到片刻后恢复明视觉的过程,需约1min(课件)。P257 ☆ 7.visual field(视野):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P257☆

8.cochlear microphonic potential(耳蜗微音器电位):当耳蜗受到声音刺激时,在耳蜗及其附近结构所记录到的一种与声波频率和幅度完全一致的电位变化,称为~。P264☆ 9.air conduction(气传导):声波经外耳道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骨链和卵圆窗膜进入耳蜗,这一条声音传导的途径称为~。P261☆ 10.bone conduction(骨传导):声波直接引起颅骨的振动,在引起位于颞骨骨质中的耳蜗内淋巴的震动,这个传导途径称为~。P261☆ 11.Nystagmus(眼震颤):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眼球运动,称为~。P269☆

12.adequate stimulus(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刺激最敏感,这种形式的刺激就称为该感受器的适宜刺激。P240△ 13.transducer function(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样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种能量转换称为~。P241 △ 14.coding(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把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刺激部位、强度和速度等)转移到感受器电位及传入动作电位的序列中的过程(课件)。P241△ 15.adaptation(感受器的适应现象):当某一恒定强度的刺激持续作用于一个感受器时,

感觉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的现象。P242△ 16.far point(远点):人眼不做任何调节所能看清的物体的最远距离。P248△ 17.near point(近点):晶状体的最大调节能力可用眼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来表示,这个距离称为~。P249△

18.near reflex of the pupil/pupillary accommodation reflex(瞳孔近反射/瞳孔调节反射):当视近物时,可反射性的引起双侧瞳孔缩小。称为~。P249△ 19.pupillary light reflex(瞳孔对光反射):瞳孔的大小由于入射光量的强弱而变化称为~。P249△

20.fusion phenomenon(融合现象):当闪光频率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重复的闪光刺激可引起主观上的连续光感,这一现象称为~。P258△ 21.hearing threshold(听阈):对每种频率的声波,都有一个刚能引起听见觉得最小强度,称为~。P259△

22.endocochlear potential,EP/endolymphatic potential(耳蜗内电位/内淋巴电位):在耳蜗未受刺激时,如果以骨阶外淋巴的电位为参照零电位,可测出蜗管内淋巴的电位为+80mV左右,称为~。P264 △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1.Synapse(突触):.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接触的特殊分化部位,即神经元彼此相互联系、传递信息的部位。(题库)P276☆

2.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变化称为~。P278☆

3.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称为~。P279☆ 4.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指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膜末梢释放,能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并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P283 ☆ 5.central delay(中枢延搁):兴奋经中枢传播时较慢的现象。主要指化学性突触延搁,兴奋经过电突触时无需时间延搁。P292☆

6.nonspecific projection nucleus(非特异投射核):指靠近中线的所谓内髓板内各种结构,包括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等,这些细胞群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具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作用。P297 ☆ 7.specific projection system(特异投射系统):丘脑特意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称为~。P297☆ 8.referred pain(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往往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这种现象称为~。P300☆ 9.motor unit(运动单位):由一个脊髓运动神经元或脑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P303 ☆ 10.spinal shock(脊髓休克):指人和动物的脊髓在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P303 ☆ 11.stretch reflex(牵张反射):指骨骼肌受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有腱反应和肌紧张两种。P304☆ 12.decerebrate rigidity(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张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的现象。P306☆

13.decorticate rigidity(去皮层僵直):当蝶鞍上囊肿引起皮层与皮层下失去联系时,可出现明显的下肢僵直及上肢的半屈状态,称为~。P306☆ 14.evoked cortical potential(皮层诱发电位):指感觉传入系统或脑的某一部位受刺激时,在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出的电位变化。P323 ☆ 15.laterality cerebral dominance(一侧优势):左侧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所以称其为优势半球,主要在后天实践中实现。P329☆ 16.axoplasmic transport (轴浆运输):神经轴突内的胞质颗粒经常地从胞体到末梢(顺向)或从末梢到胞体(逆向)流动的现象。它们还具有运输物质的作用。(习题集)P274△ 17.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递质共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调质)

共存于同一个神经元内的现象。P283△ 18.after discharge(.后发放):指在环式联系中,刺激停止,传出神经元继续发放冲动,反射活动持续一段时间。P291△

19.postsynaptic inhibition(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的轴突末梢释放抑制性递质,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使之发生抑制。P293△ 20.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传入侧支性抑制):指传入纤维进入中枢后,一方面通过突触联系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另一方面通过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神经元,通过后者的活动再抑制另一个中枢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P293△ 21.recurrent inhibition(回返性抑制):中枢神经元兴奋时,传出冲动沿轴突外传,同时又经轴突侧支兴奋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反过来抑制原先发生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这种抑制称为~。P293△ 22.presynaptic facilitation(突触前易化):突触传递时,由于突触前末梢受轴突-轴突式突触传递的影响而使Ca+内流量增加,导致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去极化程度加大而产生的易化。广泛存在于中枢,对中枢神经活动具有重要调节作用。(习题集)P295△

23.sensory column(感觉柱):中央后回皮层的细胞呈纵向柱状排列,是感觉皮层最基本的功能单位。P298△

24.tendon reflex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P304△ 25.muscle tonus(肌紧张):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P304

26.motor column(运动柱):大脑皮层运动区的细胞纵向柱状排列,组成大脑皮层的基本运动单位。P309△

27.fast wave sleep.SWS(异相睡眠):指睡眠中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的时相,也称为快速眼球运动睡眠。(习题集)P326△ 28.reinforcement(强化):即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习题集)P327△

第十一章 内分泌

1.hormone(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P333☆

2.permissive/permissveness action (允许作用):某激素对特定器官、组织或细胞没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却是另一种激素发挥生物效应的必要基础。P341☆

3.endocrine(内分泌):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直接分泌到体液中,并以体液为媒介对靶细胞产生效应的一种分泌形式。(课件)P333△

4.endocrine system(内分泌系统):由经典的内分泌腺和分布在功能器官组织中的内分泌细胞组成,是发布信息调控机体功能的系统。P334△ 5.paracrine(旁分泌):激素通过组织液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的其他靶细胞,也称旁分泌。P333△

6.autocrine(自分泌):激素原位作用于产生该激素的细胞,甚至可以不释放,直接在合成激素的细胞内发挥作用。后者又称为内在分泌或胞内分泌。P334△ 7.(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将激素释放到血液循环中发挥作用。P334△ 8.Solinocrine(腔分泌):激素直接释放到体内管腔中发挥作用。P334△ 9.telecrine(远距分泌):激素分泌入血后。进血液循环运输到远处靶组织发挥作用。P334△

10.hypophyseal portal system(垂体门脉系统):垂体上动脉的分支在下丘脑的正中隆起及漏斗柄上部形成初级毛细血管丛后再会合成小静脉,沿垂体柄下行至腺垂体,再次形成次级毛细血管丛。具有两级毛细血管网的血管系统,称为~。(课件)P343△ 11.hypothalamic regulatory peptides, HRP(下丘脑调节肽):由下丘脑促垂体区肽能神经元分泌的能调节腺垂体活动的肽能物质。即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促性腺激素释

放激素(Gn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生长素释放激素(GHRH)、生长素释放抑制激素(生长抑素)(SS)、催乳素释放肽(PRP)、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PIF)、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因子(MRF)、促黑素细胞激素释放抑制因子(MIF)。P344☆ 12.stress response(应激反应):由Seyle提出, 各种有害刺激,如缺氧、创伤、感染、中毒、疼痛、饥饿、寒冷、精神紧张、手术、电休克等,常能引起机体内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活动加强,ACTH、糖皮质激素、催乳素、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产生一系列非特异性的全身反应,可以大大提高机体对这些有害刺激的耐受力,此种反应称为应激反应。(题库)P370☆

13.emergency reaction hypothesis(应急学说):由Cannon提出,当机体遭遇特殊紧急情况时,如剧烈运动、缺氧、剧痛、畏惧、焦虑、失血、脱水、爆冷、暴热等,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即刻调动,儿茶酚胺类物质大量分泌并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机体处于反应机敏、高度警觉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肾上腺髓质激素水平急剧升高,它的大量释放可引起一系列爆发性典型体征,如心跳加快,呼吸加深,皮肤出汗并发白,竖毛肌收缩等,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与代谢也随之明显加强以应对紧急情况。能提高机体应变能力。P373△

本章重点在于各类激素的作用及分泌调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