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测试卷 题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得分 总分:120分 命题:吴丽清 审核:邱小菊一 二 三 四 总分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14分)
1.请把句子准确、工整地抄写在下面。(标点符号不用抄写,2分)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下列加线字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蹿出(cuàn) 疟疾(nüè) 美味佳肴 一筹莫展 B.仄歪(yàn) 瓦砾(lì) 悦不可当 荡然无存 C.荒谬(mù) 赃物(zāng) 高屋建鸰 张皇失措 D.阻遏(è) 寒噤(jìn) 月明风清 丰功伟绩 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今年1月,俄罗斯部分华人华侨代表在莫斯科举行座谈会,大家义愤填膺,愤怒申讨日本政府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
B.在昆明火车站发生的由新疆分裂势力组织策划的无差别砍杀事件见报后,立即引起满城风雨,一时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热门话题。
C.近年,大蒜、白糖、苹果等大幅涨价,疯狂的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糖高宗”“苹什么”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D.MH370失联后的搜寻工作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能够证实的准确信息少之又少,关键信息的缺失导致飞机去向的判断不明。这怎能不叫人心里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4.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青少年时期是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B.博物馆里,有些参观者衣衫不整、高声喧哗、在展厅里吃东西、乱丢垃圾和不文明行为,对博物馆里的其他参观者和展品都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C.我市领导仔细浏览市政府门户网页面,详细了解相关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听取如何利用网络进行反腐工作。 D.临和摹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不管是临还是摹,也要以与范字“相像”为目标,从“形似”逐渐过渡到“神似”。
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 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
③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 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却也不能退缩。
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1
A.④②①③⑤ B.③⑤④②① C.③⑤①④② D.①④②⑤③ 6.在横线上填补的语句最合适的一项是( )(2分)
江南的雨, ,欢快地宛如晶莹的天使从天而降,落到地面上轻快地翻几个跟头,接着便调皮地四散逃开、无影无踪了,留下的是那一个个深深浅浅、大大小小的水洼微微荡着着细小的涟漪。
A.仿佛是天地间无数的精灵 B.仿佛是天地间连成的珠帘
C.好像是无数顽皮的孩子 D.似乎是细密的牛毛编织而成的 7. 对下面新闻内容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2分)
《新法制报》首席记者方维芳报道:7月16日,记者从江西省教育厅获悉,我省将集中开展有偿补课整治行动,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省教育厅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抓住寒暑假等关键节点,以高中和初中毕业班为重点对象,把“课堂内容课外补”、学校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教师组织参与有偿补课、学校通过社会培训机构变相开展有偿补课、以家长委员会等形式组织有偿补课等问题作为治理工作重点,集中开展重点整治行动。
省教育厅将对信访举报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县(市、区)教育局主要领导进行约谈;对群众投诉较多的设区市进行重点督查,并向社会公布督查结果。对经查实的违规补课问题,要追究相关教师、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领导责任。
此外,省教育厅将研究制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处罚细则,对治理违规补课工作不力,群众反映强烈的地区,将责成当地政府进行责任追究。 A.江西省教育厅将研究制定加重学生课业负担的处罚细则 B.江西省教育厅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C.江西省教育厅将对信访举报较多、群众反映强烈的县、市、区教育局主要领导进行约谈 D.江西开展重点整治暑期有偿补课行动 二、古诗文阅读与积累。(20分)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7、8题。(4分)
塞 下 曲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8.诗歌中最能表现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2分)
A.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B.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C.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D.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9.下面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举轻而见重,举隅而反三,语淡意浑,“无花”二字双关不见花开之意。 B.第二联看是写边地闻笛,实话外有音,意谓眼前无柳可折,“折柳”之事只能于“笛中闻”。 C.第三联紧承前意,极写军旅生活的紧张。
D.尾联的写法与“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9-13题。(10分)
2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10.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
A.业领 ∕ 麾下数千骑 ∕ 自西陉而出 B.业领麾下 ∕ 数千骑自 ∕ 西陉而出
C.业领麾下 ∕ 数千骑 ∕ 自西陉而出 D.业 ∕ 领麾下数千骑 ∕ 自西陉而出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会契丹入雁门( ) .(2)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 .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我他日为将用兵,亦犹用鹰犬逐雉兔尔。
13.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出杨业善于带兵打仗?请找出相关句子写在下面。(2分)
14.请结合文章,谈谈你对杨业的认识。(2分)
(三)古诗文名句积累。(6分)
15.按要求填补古诗文名句。(每空1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 。 (2)树树皆秋色, 。 (3) ,老大徒伤悲。 (4) ,孤帆天际看。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运用对偶修辞,描绘洞庭湖雄伟浩大景象的诗句: ,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17分)
消失的年声[肖复兴]
3
如今,年的声音,最大保留下来的是鞭炮。随着都市雾霾天气的日益加重,人们呼吁过年减少燃放甚至禁止鞭炮,鞭炮之声,越发岌岌可危,以致最后消失,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其实,年的声音丰富得多,不止于鞭炮。只是岁月的流逝,时代的变迁,让年的声音无可奈何地消失了很多,以至于我们遗忘了它们而不知不觉,甚至觉得理所当然或势在必然。
有这样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我遗憾。 一是大年夜,老北京有这样一项活动,把早早买好的干秫秸秆或芝麻秆,放到院子里,呼喊街坊四邻的孩子,跑到干秫秸秆或芝麻秆上面,尽情地踩。秆子踩得越碎越好,越碎越吉利;声音踩得越响越好,越响越吉利。这项活动名曰“踩岁”,要把过去一年的不如意和晦气都踩掉,不把它们带进就要到来的新的一年里。满院子吱吱作响欢快的“踩岁”的声音,是马上就要响起来的鞭炮声音的前奏。
这真的是我们祖辈一种既简便又聪明的发明,不用几个钱,不用高科技,和大地亲近,又带有浓郁的民俗风味。可惜,这样别致的“踩岁”的声音,如今已经成为了绝响。随着四合院和城周边农田逐渐被高楼大厦所替代,秫秸秆或芝麻秆已经难找,即便找到了,没有了四合院,也缺少了一群小伙伴的呼应,“踩岁”简单,却成为了一种奢侈。
另一种声音,消失得也怪可惜的。大年初一,讲究接神拜年,以前,这一天,卖大小金鱼儿的,会挑担推车沿街串巷到处吆喝。在刚刚开春有些乍暖还寒的天气里,这种吆喝的声音显得清冽而清爽,充满唱歌一般的韵律,在老北京的胡同里,是和各家开门揖户拜年的声音此起彼伏的,似乎合成了一支新年交响乐。一般听到这样的声音,大人小孩都会走出院子,有钱的人家,买一些珍贵的龙睛鱼,放进院子的大鱼缸里;没钱的人家,也会买一条两条小金鱼儿,养在粗瓷大碗里。统统称之为“吉庆有余”,图的是和“踩岁”一样的吉利。
在话剧《龙须沟》里,即使在龙须沟那样贫穷的地方,也还是有这样卖小金鱼儿的声音回荡。如今,在农贸市场里,小金鱼儿还有得卖,但沿街吆喝卖小金鱼那唱歌一般一吟三叹的声音,只能在舞台上听到了。
年的声音,一花独放,只剩下鞭炮,多少变得有些单调。
过年,怎么可以没有年的味道和声音?仔细琢磨一下,如果说年的味道,无论是团圆饺子,还是年夜饭所散发的味道,更多来自过年的“吃”上面;年的声音,则更多体现在过年的玩的方面。再仔细琢磨一下,会体味到,其实,通过过年这样一个形式,前者体现在农业时代人们对于物质的追求,后者体现人们对于精神的向往。年味儿,如果是现实主义的,年声,就是浪漫主义的。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不是吗? 16、文章从放鞭炮的声音写起,有何作用?(2分)
17、文章叙述了那两种消失的年声?为什么这两种年声的消失最让作者感到遗憾?(4分)
18、第6段画线句写出了吆喝声的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4分)
4
19、结尾处作者认为“两者的结合,才是年真正的含义”,你怎样理解这句话?(3分)
20、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本文表达了作者对“消失的年声”怎样的情感和态度。(4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21-25题。(13分)
气味的印痕[包利民]
有些没有形质的东西,往往会于不觉间在心上留下不可察的印痕,只在多年以后,在某些酷似从前的情境里,蓦然触动,才唤醒了所有的昨日。比如气味,一生的记忆中,仔细回想,似乎很少有留下印象的,可是在某些时刻,一缕似曾相识的气味,便会引出难忘的人和事。
就像有的人一闻到某种气味,便会想起儿时母亲做的某种食品,便会记起那段岁月的深情。我小的时候,外公是木匠,每天都在外屋的空地上打造着各种木制品。那时一进门,便是满屋的木屑味儿,不同的木头有着不同的气味,平时闻不出来,当它们在锯子下流淌出粉屑,清新的气味便飘满了屋子。外公几乎每天都这样忙碌着,那些木头的气味伴随着我的成长。后来外公去世,那些木头便没有了,气味更是消散,而我家也搬到了县城,更是远离那些树。那种气味在生命中渐远渐淡,直至遗忘。
直到十多年以后,有一次我偶尔经过一个空房子,便闻到了熟悉的木屑味儿,那一瞬间,忘了迈步,就像时光深处飘来的一缕水气,便让我找回了曾经失去的温暖海洋。想起当年的草房,想起屋里的散乱木头,还有挥舞着锛刨斧锯的外公,他的发上沾满了细碎的木屑,仿佛只是刹那间,这一切便如轻烟飘散。原来以为淡去的,其实一直在心底。那个下午,我就站在那个门口,看着房子里的人打家具,一如看着我永不再来的童年。
其实,有时候也不一定非要到多年以后才会蓦然发觉。我家附近有一个中药店,不知哪一天起,下班时总能看见一个十一二岁的男孩,背着一个书包坐在药店门前的台阶上发呆,也不知想些什么。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便去问他。他说,他每天放学后来这儿坐会儿,就是为了闻药店里熬中药的味儿。他记事起,妈妈就一直卧病在床,每天都喝着中药,他也每天给母亲熬中药,后来,妈妈去世,他也像一下子长大了。再后来转到新的学校,那一天放学后路过这里,闻到了熟悉的中药味儿,他一下子想起了妈妈,所以,每天放学,他都会来这里,闻闻曾经的气味,想着妈妈。
也想起曾经认识的一个人。他在一个偏远小镇的中学当老教师,患了绝症,住院,可依然没能留住生命。弥留之际,家人问他有什么心愿,他说,他只想再闻闻粉笔的味道。家人从附近的商店买来粉笔,他就在熟悉的气味中微笑着离去。也许,那一刻,他只是想从那熟悉的气味中来怀念曾经的讲台岁月,来最后纪念不再重来的洁白时光。是的,悠悠的粉笔香,染白了他的发,也将他的生命洇染得清澈无比。
真的,就在我们的生命中,草气花香,寻常烟火,那种种不同的气味,都可能记录着一份感动和怀念。那些气味,总会有一种在我们心里刻下无形的印痕,盛满着眷恋,也是
5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学号:________
心灵憩息的花园,累了倦了时,或不期而遇时,为我们献上一份不期然的美好。 21、标题“气味的印痕”指的是什么?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分)
22、围绕着气味,本文详写了哪三件事?请概括。(3分)
23、第④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24、请说说你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2分)
25、在你的生命历程中,可有这样让你“怀念”或“感动”的气味“印痕”?请简要说说。 (2分)
四、综合性学习与写作。(56分) 26、综合性学习。(6分)
材料一:感恩节前夕,某报社联合网站邀请网友参与“和父母的距离”的问卷小调查,共有数百位网友投票。调查显示,有7成以上网友和父母不在同一城市生活,距离1000公里以上的有1/4。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在短时间内见到父母,他们大多是远离家乡到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有35%以上的网友说,一年中陪父母的时间不到10天;1/3的网友则只有在黄金周或小长假才会回去陪父母。
材料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南宁市空巢老人约8万户,35%的老人感到生活孤独,对他们来说,节日送东西不在礼物多少,重在心意。
材料三:天猫对11月22日至11月28日在天猫上购买鲜花速递、美容保健、首饰等各类感恩节产品的消费数据统计,做了排行。其中,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以购买感恩节类产品总体金额最高,排行“最舍得给妈妈花钱”省份前三。
材料四:初三学生李平与父母闹矛盾离家出走,饥饿中得到一位陌生人施舍的一顿饭,竟然双膝下跪。这位陌生人问清了缘由,说:“还是回去给你父母亲下跪吧,至少他们已给了你十五年的饭吃。”
1.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了一种什么现象?(2分)
2.结合前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2分)
6
3.研读材料四,假如你是李平,回家后,你会怎么对父母说?(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个字左右)。(2分)
27、写作。(50分)
行走于青春季节的你,生活天天在刷新。是什么带来这些变化?是身边的亲人﹑老师﹑朋友,还是内心的勇气﹑乐观﹑执着?是校内的阅读﹑思考﹑互助,还是野外的漫步﹑远足﹑探险?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是发现,是感悟,是挫败„„不论哪种,都陪伴着你的旅程,刷新着你的生活。
请以“ 刷新着我的生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 ③文体自选;④不少于600字。
7
8
2015年秋八年级语文第一次月考卷参考答案
1.略 2.D 3.C 4.A 5.B 6.A 7.D 8. A 9.D 10. D 11.正赶上、恰逢 离开
12.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
13.(1)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2)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3)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写到其中.两处便可给满分)
14.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有远大志向,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忠诚爱国,善于带兵打仗。
15. (1)芳草萋萋鹦鹉洲 (2)山山唯落晖 (3)少壮不努力 (4)乡泪客中尽(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16、(2分)具体点出题目中“年声”二字;鞭炮声为人们所熟知,贴近生活,亲切自然;由眼前的年声,引出下文由此消失的年声;从叙述入手,为下文抒发感受、发表议论做铺垫。
17、(4分)大年夜燃烧鞭炮前的“踩岁”声,大年初一卖金鱼的吆喝声。 因为这两种声音都带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寄托着人们图吉利等精神方面的向往(或美好愿望),寓意丰富。
18、(4分)声音清冽清爽,音律优美动人。 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过年习俗的地方特色;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气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19、(3分)过年,既要有年味,又要有年声;不仅要有(富足的)物质生活,更要有(积极健康的)精神生活;做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
20、(4分)借“消失的年声”,表达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怀念,对消失的传统习俗的遗憾和惋惜;对民族文化当前处境的担忧,对人们能拥有新的过年文化的期盼。
21、指人在闻到一定的气味后,怀念一些人、一些事。(1分)
好处有:1.概括本文中心内容 2、是全文的叙事线索。 3.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化无形的气味为有形的印痕,生动形象,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1分,共3分)
22、1.“我”闻到木头的气味想起外公和童年生活。2.一个小男孩以闻中药的气味来怀念妈妈。3.一个身患绝症的老师弥留之际要闻粉笔的味道。
23、过渡(承上启下)作用
24、既指这位老师在上课时粉笔染白了他的头发,也指这位老师将一生全部献给了他钟爱的三尺讲台(教育事业)。 25、略
26、小题1:(2分)不少人常年在外地工作,无法照顾父母,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精神上很孤独。 小题2:(2分)向父母表达孝心不在于花费金钱多少,而重在心意,多陪伴、多交流。 小题3:(2分)②示例:爸爸妈妈:对不起,我错了。我不该为一点小事而离家出走。离开你们的日子,我就像大海中一叶扁舟,迷失了方向。我再也不会这样了,永远不会离开这温暖的港湾。(修辞1分,内容1分)27、略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