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画鸵萌宠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检测(二))理综生物试题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检测(二))理综生物试题

来源:画鸵萌宠网
2021届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检测(二))理综生物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①在电镜下观察原核细胞,可以看到细胞核的主要结构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②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在其中生成的产物有丙酮酸、二氧化碳和水 ③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

④洋葱根尖细胞中能合成水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和核糖体

⑤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最好选取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成临时装片 A.一项

B.两项

C.三项

D.全部不正确

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胎蛋白存在于癌细胞膜上,也可以出现在内环境中 B.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抗生素使细菌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不同细胞中mRNA的种类差异较大,而tRNA种类相对稳定 D.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物质运输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为了证明酶的作用具有专一性,某同学设计了如下5组实验,分别选择一定的试剂进行检测,合理的实验方案是( ) 组别 酶 反应物

A.①和③对比,用双缩脲试剂检测 C.④和⑤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B.②和④对比,用碘液检测 D.③和④对比,用斐林试剂检测

① 蛋白酶 蛋白质 ② 蛋白酶 淀粉 ③ 淀粉酶 蛋白质 ④ 淀粉酶 淀粉 ⑤ 淀粉酶 麦芽糖 4.图1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一个精原细胞(基因型为AaBb)在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与染色体组数比值的变化曲线图,图2表示其某分裂时期的细胞图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图1既能表示有丝分裂又能表示减数分裂 B.据图1可推知该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8条 C.图2出现的原因一定是基因突变

D.图2所示的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2种类型

5.基因型为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得F1。下列有关F1的表现型、比例和产生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若显隐性之比为3∶1,则可能是雌性个体无法表现出隐性性状

B.若显隐性之比为1∶1,则可能是A基因在雌性个体中只有纯合时才表现出显性 C.若显隐性之比为5∶1,则可能是具有a基因的雄配子有一半不具有受精能力 D.若显隐性之比为2∶1,则可能是A基因纯合会使合子致死

6.“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重要的价值观、发展观。下列从生物学角度对其进行的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通过增加食物链,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可减少病虫灾害 B.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

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可通过影响出生率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防止滩涂被破坏

7.《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上食物中富含糖类、蛋白质、油脂等营养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蔗糖、果糖和麦芽糖均为二糖 B.天然油脂具有固定的熔、沸点 C.某些蛋白质遇浓硝酸后变黄色

D.糖类、油脂和蛋白质都能发生水解反应

二、综合题

8.为精准扶贫,某科研小组在引进经济作物A时进行了栽培实验。图甲是该植物叶肉细胞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过程的示意图,①—④表示相关生理过程;图乙是夏季不同条件对该植物净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①③过程所产生的[H]分别是指___________;图乙中影响P、Q点净光合速率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N点净光合速率比M点低的主要原因与图甲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过程有关。

(2)依据上述实验结果,对经济作物A栽培的合理建设是___________。

(3)在生产实践中增施CO2是提高温室作物产量的主要措施之一。研究者进行实验时发现:增施CO2时间过长,作物的光合作用反而会减弱。原因在于:一方面是淀粉积累会___________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造成光合作用所需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提高温度能够明显促进淀粉的分解,可能是因为适当升温增强了植物的______________。请根据本研究的结果,对解决“长时间增施CO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提出两项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带领的团队再次出征武汉。对于疫苗研究的进展,她回应:“在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P3实验室已分离到8株新型冠状病毒毒株(COVID-19),其中有几株非常适合做疫苗”。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冠状病毒经脱毒处理后可成为类冠状病毒,可用于预防接种。类冠状病毒在免疫学上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接种的目的是使人体产生_________________。对于感 染病毒的靶细胞,机体则需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细胞的作用促其裂解并释放病毒。(2)COVID-19侵入人体后,人体通常会出现发烧现象,发烧也是一种机体增强免疫力的反应,某人发烧至39.5℃的过程中,机体产热量___________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散热量。

(3)接种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患新冠肺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林场一般比较大且常为方形,通常是大规模种植乔木的半人工生态系统,树木成林往往需要数年至数十年。成林期间,一些动植物会陆续进人林区参与生物群落的构建。请回答下列问题:

(1)林场在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中首先体现出来的是它的_____________价值,然后才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它的_____________价值。

(2)专业人员发现某林场很适合一种野生珍稀药用植物的生长,随即采用

_____________取样法调查林场内该植物的种群密度,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年度_____________计划。

(3)下图是林场生态系统内部分物种构成的食物网。在该食物网中,食物竞争最激烈的物种是______________(填图中英文字母)。从生态系统的功能上看,鸟类F的食物范围较广,但数量相对较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林场进行适度砍伐后,会出现林窗(空地)。请说明林窗对林场生物多样性产生 的影响作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某二倍体植株(2N=14)的叶形有宽叶和窄叶两种,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该植株中偶见7号染色体三体的变异植株,这种变异植株能正常繁殖,产生的配子均可育。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回答下列问题:

(1)7号染色体三体植株的变异类型属于__________________。7号染色体三体变异植株的原始生殖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可观察到___________个四分体。 (2)该种植物偶见7号染色体三体,从未见其他染色体三体的植株,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探究控制叶形的基因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步骤:

①将纯合的7号染色体三体宽叶植株与正常窄叶植株杂交得到F1,F1中三体植株占___________。

②挑选F1中三体植株与正常窄叶植株杂交得到F2,统计F2的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结果及结论: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控制叶形的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控制叶形的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

12.戴口罩、勤洗手是预防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的有效措施。某公司在防疫期间推出一款新型免洗洗手凝胶。为衡量该凝胶的清洗效果,研究人员检测了凝胶洗手前后,手部细菌的含量。凝胶洗手前的检测流程见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进行实验前需要配置培养基,培养基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____________。如果培养乳酸杆菌,还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________。

(2)为统计洗手前手部细菌的数量,应选择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____(填“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利用该方法统计活菌数量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上图所示的步骤得出的实验结果可信度较低,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请给出两点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

(4)培养一段时间后可根据__________(至少填两项)等菌落特征初步判断培养基上菌种的类型。为了计算洗手前手部单位面积的细菌数量,除上图所给的信息外,还需要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

13.p53基因是一种抑癌基因,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突变率达50%以上。与人相比,大象体内含有多对p53基因,推测是其很少患肿瘤的主要原因。设计实验探究人p53基因在乳腺肿瘤细胞中的作用。回答下列问题:

(1)利用PCR技术扩增p53基因。首先根据p53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________________,其能与变性p53基因单链结合,在_______________催化作用下延伸,如此循环多次。

p53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2)如图所示,表达载体上除了标注的DNA片段外,在p53基因上游还必须有的DNA片段(箭头所示)是______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3)乳腺肿瘤细胞培养。完成伦理学审查和病人知情同意书签署后,将患者乳腺肿瘤组织块剪碎,制成细胞悬液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培养环境中所需的主要气体包括细胞代谢必需的_______________和维持培养液pH值的________________。保持培养环境处于无菌无毒条件的操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4)检测p53基因表达对乳腺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分别将空载体和p53表达载体转入肿瘤细胞培养,采用特殊方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并从培养的肿瘤细胞中提取蛋白质,用相应的_______________(填“抗原”或“抗体”)进行杂交,检测p53基因翻译成蛋白质的情况,探索杂交带强度与细胞增殖率相关性。

参考答案

1.A 【分析】

1、观察细胞时需注意材料的选择,如应选真核细胞观察到细胞核的相关结构、质壁分离应选有具有颜色的中央大液泡的洋葱鳞片外表皮。

2、熟记有氧呼吸三阶段的产物及场所,如丙酮酸是第一阶段产生的,在细胞质基质中产生。 【详解】

①原核细胞没有细胞核,故无法观察到核膜、核仁和染色体,①错误;

②丙酮酸是在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产生的,该反应的发生场所为细胞质基质,②错误; ③在“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③正确; 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使染色质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开,便于染色剂与DNA结合,④洋葱根尖细胞中不含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④错误;

⑤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最好选取具有紫色中央大液泡的紫色洋葱鳞片外表皮制成临时装片,⑤错误; 综上所述,一项正确。 故选A。 【点睛】 2.B 【分析】

细菌菌群中由于基因突变,存在各种类型的变异,包括抗药性变异。抗生素的使用使抗药性个本存活下来并将基因传递给后代,使菌群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向抗药方向进化。 【详解】

A、甲胎蛋白存在于癌细胞膜上,但也可出现在内环境中,例如细胞癌变后被免疫细胞清除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在内环境中,A正确;

B、细菌耐药性的形成是由于抗生素的使用使菌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升高,抗药性变异的产生是基因突变的结果,B错误;

C、不同细胞由于基因不同或基因的选择性表达,mRNA的种类差异较大,而tRNA种类相对稳定,一般为61种,C正确;

D、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与细胞内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密切相关,D

正确。 故选B。 【点睛】 3.B 【详解】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①和③对比,加入双缩脲试剂都会变紫色,A错误;②和④对比,自变量是酶的种类,可用碘液检测,B正确;淀粉酶水解淀粉后产生葡萄糖,葡萄糖和麦芽糖都属于还原性糖,用斐林试剂检测,都会出现砖红色沉淀,C错误;淀粉酶能被蛋白酶水解,淀粉酶能水解淀粉,但不能说明酶具有专一性,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酶专一性实验验证,验证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力。 4.C 【分析】

如图1所示,染色体数/染色体组数=4,此二倍体生物的染色体数为8;图2所示的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故应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 【详解】

A、图1所示为染色体数为8,2个染色体组的状态,可以表示有丝分裂间、前、中期,也可以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A正确;

B、据图1可推知该二倍体生物的染色体数为8条,B正确;

C、图2中的一条染色体上的两个姐妹染色单体上分别是A、a,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是交叉互换,C错误;

D、图2所示的细胞分裂产生的子细胞有AB和aB两种类型,D正确。 故选C。 【点睛】 5.A 【分析】

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正常情况下,雌雄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1∶1,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aa=1∶2∶1。

【详解】

A、Aa雌雄个体相互交配,由于等位基因分离和受精作用,子代AA∶Aa∶aa=1∶2∶1,显隐性之比为3:1,不存在雌性个体无法表现出隐性性状的现象,A错误;

B、若A基因在雌性个体中只有纯合时才使个体呈显性,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则1/2×1/2+1/2×3/4=1/2,显显性性状A_即(AA所有雌性+A_所有雄性),所占的比例为1/2×性∶隐性=1∶1,B正确;

C、1/2=2∶1,若50%含有a基因的雄配子不具有受精能力,故雄配子的比例为A∶a=1/2∶1/2×1/2=1/6,故显性∶隐性雌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为A∶a=1∶1,故隐性性状所占比例为1/3×=5∶1,C正确;

D、若A基因纯合使合子致死,Aa的雌雄动物个体相互交配,子代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2∶1,显性∶隐性=2∶1,D正确。 故选A。 6.D 【分析】

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2、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 【详解】

A、通过增加食物链,使营养结构更复杂,可提高人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减少病虫灾害,A正确;

B、建立濒危动物精子库,保护濒危动物的配子,有利于保护濒危动物的基因多样性,B正确;

C、利用性引诱剂改变种群的性别比例,影响雌雄交配,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C正确;

D、建立某沿海丹顶鹤自然保护区,主要是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D错误。 故选D。 【点睛】

7.C 【分析】

糖类包括单糖、二糖和多糖,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天然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 【详解】

A、蔗糖、麦芽糖为二糖,果糖是单糖,A错误;

B、油脂是油和脂肪的统称,从化学成分上来讲油脂都是高级脂肪酸与甘油形成的酯,自然界中的油脂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熔沸点,B错误; C.含苯环的蛋白质遇浓硝酸会发生颜色反应,生成黄色物质,C正确; D、糖类中的单糖,如葡萄糖、果糖等不能发生水解反应,D错误。 故选C。

8.NADPH、NADH 光照强度 ② 在PR之间(7:30-16:30)适度遮阳 抑制 ATP、ADP、酶、NADPH、叶绿素 细胞呼吸 适当升温、控制增施CO2的时间(或间断供给CO2)、加强对植物氮素营养的补充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过程①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发生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②为光合作用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③为有氧呼吸的第一、二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④为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图乙曲线表示的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随着光照强度(遮阳情况)的变化趋势。 【详解】

(1)图甲中的①是光合作用光反应中产生的还原型辅酶Ⅱ,即NADPH;③是呼吸作用过程中产生的还原型辅酶Ⅰ,即NADH。图乙中,Q点的净光合速率比P点低,主要是由于光照强度较弱造成的。M和N均为35%遮阳,N点的净光合速率比M点低,主要是由于N点光照过强、温度过高,导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造成的,该过程导致图甲中过程②(光合作用的暗反应)明显减慢所致。

(2)根据图乙可推出,7:00之前,对照组的净光合高于遮阳组,7:00~17:00之间,35%遮阳组高于对照组和70%遮阳组,而在17:00之后,对照组的净光合高于遮阳组,说明经济植物A在7:30~16:30(PR)之间适度遮阳,可以增大净光合速率。

(3)增施CO2时间过长,植物光合作用反而会减弱,可能的原因为:一方面是淀粉积累会抑制光合作用,另一方面是有限的氮素营养被优先分配到淀粉的分解代谢中,因此造成光合

作用所需的ATP、ADP、酶、NADPH、叶绿素等含氮化合物合成不足。提高温度能够明显促进淀粉的分解,可能是因为适当升温提高了植物的呼吸作用,提高了细胞对糖的利用率。通过上述分析,要解决“长时间增施CO2抑制光合作用”这一问题,可通过适当升温以降低淀粉的含量、或控制增施CO2的时间(或间断供给CO2)、以及加强对植物氮素营养的补充等途径增加产量。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区分光合作用的两个阶段及场所,区分有氧呼吸的三个阶段及场所,再根据题意作答。

9.疫苗 抗体和记忆细胞 效应T 大于 冠状病毒容易发生变异,特定疫苗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分析】

1、冠状病毒侵染人体可激起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抗体可与体液中的病毒结合,形成沉淀,效应T细胞可识别、并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结合,使之裂解,释放病毒。

2、病原体侵入人体,通常会引起发热,提高免疫细胞的活性,体温上升的过程中,产热量需大于散热量。 【详解】

(1)类冠状病毒是冠状病毒经脱毒处理获得的,可激起机体的免疫反应,在免疫学上属于抗原;接种类冠状病毒的的目的是使人体产生针对冠状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对于感染病毒的靶细胞,机体需要通过细胞免疫中的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并释放病毒。

(2)人体在发烧过程中,温度上升,机体产热量应大于散热量。

(3)接种冠状病毒疫苗后仍然可能会患新冠肺炎,主要原因是该病毒是RNA病,变异快,疫苗引起的特异性免疫产生的抗体只能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及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的作用的掌握,并需要学生能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进行题目分析。

10.间接 直接 五点 采伐或利用或开发利用 CDE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不足以维持数量较多生物的生存 引起林场生物多样性的改变。适度砍伐后,形成林窗,会改变林场局部原有的环境(阳光、通风、湿度等)从

而引起林场物种的变化 【分析】

1、样方法--估算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常用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①直接价值:是指能为人类提供形式多样的食物、纤维、燃料和建材等。②间接价值:是指对生态平衡、生物圈稳态的调节功能。③潜在价值:指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食物链。多条食物链交织成网状,构成食物网。图中食物链包括:植物A→昆虫B→鸟类D→鸟类F,植物A→昆虫B→蜘蛛C→鸟类D→鸟类F,植物A→昆虫B→蜘蛛C→鸟类E→鸟类F,植物A→昆虫B→鸟类E→鸟类F,植物A→鸟类E→鸟类F,植物A→鼠类G→鸟类F,植物A→野兔H→鸟类F,植物A→鸟类I→鸟类F,共8条;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详解】

(1)随着林场的生长,首先树林可以净化空气、吸附粉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这是它的间接价值;然后可以收获林场的木材,体现出它的直接价值,

(2)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林场区域一般比较大且是方形,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用该方法调查场内该植物的种群密度;根据种群密度进而测算出该植物的年龄组成,确定每年的采伐量,并据此制定出合理利用该资源的年度采伐或利用或开发利用计划。

(3)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该食物网一共有8条食物链,鸟类D和鸟类E能捕食蜘蛛C,且共同竞争昆虫B,竞争最激烈;鸟类F处在食物链的最顶端,能量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所获得的能量越少,所以不足以维持数量较多生物的生存。

(4)在林场进行适度砍伐后,会出现空地(林窗),可引起林场生物多样性的改变。适度砍伐后,形成林窗,会改变林场局部原有的环境(阳光、通风、湿度等)从而引起林场物种的变化。适当砍伐形成的林窗可因上述改变,环境条件复杂化,从而改变林场生物多样性。 【点睛】

本题综合考察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需要学生在掌握教材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准确作答。

11.染色体(数目)变异 7 发生其他染色体数目增加的生殖细胞不育,或受精卵不能发育或胚胎早期死亡 1/2 宽叶:窄叶=5:1 宽叶:窄叶=1:1

【分析】

三体植株的产生是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若减数分裂过程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极,则其可产生含两条7号染色体和1条7号染色体两种配子,其上的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分离也会分离。 【详解】

(1)三体植株的产生是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其具体变异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一对同源染色体联会属于一个四分体,该植株有7对同源染色体,联会时有7个四分体。 (2)染色体多一条使细胞中遗传物质增多,会影响生物的性状,该种植物偶见7号染色体三体,从未见其他染色体三体的植株,可能的原因是发生其他染色体数目增加的生殖细胞不育或受精卵不能发育。

(3)由于宽叶和窄叶两种,分别受一对等位基因D、d控制,假设控制叶形的基因在7号染色体上,纯合三体宽叶为DDD与窄叶dd杂交,F1中三体植株为DDd,其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为DD:Dd:D:d=1:2:2:1,故F1中三体植株与正常窄叶(dd)植株杂交得到F2,得到的F2的叶形及比例为宽叶:窄叶=5:1。假设控制叶形的基因不在7号染色体上,选择纯合宽叶DD和窄叶dd杂交,F1为宽叶Dd,F1和窄叶dd杂交, F2为宽叶Dd:窄叶dd=1:1。 【点睛】

本题考查了染色体变异和基因分离定律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掌握染色体变异的类型,能够根据信息确定变异的类型,并利用基因的分离定律解决的相关计算问题。

12.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无机盐 维生素 稀释涂布平板法 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可以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①同一稀释度下涂布三个平板,取三个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 ②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排除杂菌污染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菌落的大小、形状(隆起程度和颜色) 稀释倍数和涂布平板时所取的稀释液体积 【分析】

1、各种培养基的具体配方不同,但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另外,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氧气的要求。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方法(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

(1)培养基指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需求不同,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一般培养基中均含有碳源、氮源、水和无机盐,在培养乳酸杆菌时还需要额外添加维生素。(2)平板划线无法得知稀释倍数,因此不能用于活菌计数。稀释涂布平板法用于活菌计数的原理是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可以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

(3)实验设计需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平行重复原则,因此需要的改进措施有:①同一种稀释度下涂布三个平板,取三个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②设置一组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排除杂菌污染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干扰。

(4)菌落的特征包含菌落的大小、性状、颜色和隆起程度。洗手前手部单位面积的细菌数10ml)÷量=(平板上的菌落数÷涂布时取样的体积×稀释倍数×取样的面积,因此,除图中所给信息外,还需要知道稀释倍数和涂布平板时所取的稀释液体积。 【点睛】

本题的知识点是微生物的培养与计数,意在强化学生对微生物培养过程的理解与运用。 13. 启动子 RNA聚合酶识别、引物 热稳定的DNA聚合酶(Taq酶)结合部位,驱动转录 O2 CO2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灭菌、添加抗生素、定期更换培养液 抗体 【分析】

1、DNA复制的具体过程涉及到DNA双链的方向。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DNA复制需要引物。当引物与DNA母链通过碱基互补配对结合后,DNA聚合酶就能从引物的3’′端开始延伸DNA链。

2、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

3、目的基因的检测:①DNA分子杂交技术,使探针与基因组DNA 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

②RNA分子杂交技术同样用标记的目的基因作带,就表明目的基因已插入染色体DNA中,探针,与mRNA杂交,如果显示出杂交带,则表明目的基因转录出了mRNA,③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抗原一抗体杂交,若有杂交带出现,表明目的基因已形成蛋白质产品。 【详解】

(1)用PCR技术进行DNA扩增,因为DNA聚合酶不能从头开始合成DNA,而只能从3’′端延伸DNA链,因此首先要设计合成引物,使其和变性p53基因单链结合;DNA链的延伸是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Taq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2)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后为能保证基因的正常转录,在基因上游应拥有启动子,启动子是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转录。

(3)动物细胞培养所需气体主要有O2和CO2,O2是细胞代谢所必需的,CO2的主要作用是维持培养液的pH。为了保存无菌无毒的环境,可以在培养液加入一定量的抗生素、对培养的器具进行消毒、定期更换培养液等,以防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4)根据分析,提取到的蛋白质可以用相应的抗体进行杂交,检测p53基因翻译成蛋白质的情况,探索杂交带强度与细胞增殖率相关性。 【点睛】

解答此题需要识记基因表达的内涵、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作用、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方法及动物细胞的培养等相关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对各问题进行分析解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8.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