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道关系类作文题。我们首先应该想到的是“辨证统一”,即既要能守住自我,又要能改变自我。这样的观点才全面辨证。 那么,守住自我的什么?改变自我的什么? 经过思考,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守住的应该是自己身上已有的好的东西:纯真、质朴、人格、尊严……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身上这样一些本真的东西最容易流失;改变的应该一类是身上的一些陋习、缺点与不足,使自己日趋完善;一类是知识、技能等,使自己能够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存在问题 1、离题。(守住自我≠坚持不懈、不放弃、相信自己;改变自我≠ 改变另一种方法;以“自我”为中心;对待自我的态度;完善自我) 2、乱编故事。
3、只论述其中一方面。(36—40分)
4、虽两方面都有举例,但没有从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 5、套作。
6、论述欠条理,在“守住自我”和“改变自我”之间随便转换。
例文一: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整个社会也在发生着变化,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新生物,冲击着我们的生活,面对这样一种状况,我们既要守住自我,也要改变自我。 那么,什么是守住自我呢?其实很简单,守住自我就是指能够有自己的思想、立场,在面对着名利、诱惑、富贵、打击等时不随波逐流,时刻保持清醒,拥有一个具有坚定的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一个自己的精神坐标轴,时刻把自己定位于这个坐标轴中。
为什么要守住自我?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上,只有每个人守住自我,才不会做越轨的事情,才不会使自己变成别人脚下的一只小狗。自我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基本,人生在世,活着就是要有价值、尊严,如果你守不住自己,那么在面对名利时,你便会头脑发热,做出有害国家的事;在面对诱惑时,你将会抵制不住它,做出毁灭自己一生的事;在你面对打击时,你便会一蹶不振,干出让自己失去与成功相遇的机会的事……那你将后悔一生一世。
怎样才能守住自我呢?要想守住自我就必须先钉牢自己的精神坐标轴,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时刻约束自己在坐标轴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当你在面对名利时,定一定它在坐标轴上的位置,学习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当你面对诱惑时,想想钱学森放下美国的高待遇,仍然回国的精神;当你面对打击时,读一读《史记》,想一想它的作者司马迁,我想只要你有信心这样做,那你一定会守住自我。
我们不光要守住自我,有时也要学会改变自我。
一位哲人曾说:“要打开心灵的堤坝,溶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这又何尝不是呢?只有不断吸收精神,改变自己,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正如我国面对其它民族的文化一样,我们要剔除其中的糟粕,吸取其中的精华,
丰富我国的文化,这样才会我们的文化在世界上有立足之地,让我们的文化更加优秀。
其实,世间万物都必须既要守住自己,又要改变自己,放弃你以前的错误观念,不要再一味地片面地守住自己或盲目地改变自己了。 简评:
从结构和思路看,这是一篇较典范的议论文,亮明观点后,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构思文章。说理严密,尤其是最后一段,很精彩。文章语言还需进一步加工,口语化比较严重,较土气
例文二: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
一位哲人说:“一个人赚得了整个世界,却丧失了自我,又有何益?”由此看来,真正的救世主便是那个拥有坚定的精神核心的自我,拥有这个精神的坐标轴,守住自我,我们就不会随波逐流。
另一个哲人说:“生命如一泓清水,需要流动。”他告诉我们,要打开心灵的堤坝,溶入江海,改变自我,这样的生命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呢? 我认为我们应该既要能守住自我,又要能改变自我。
首先,人要守住自我。 人总是要有点信仰的,实际上信仰就是自我。因为有了信仰,我们才有了坚持,才有了自我。陶潜因为有了“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信仰,才守住了自我,回归田园;杜甫因为有了“语不惊人誓不休”的坚持,才守住自我,不落窠臼,被誉为“诗圣”。他们都成功了,因为他们守住了自我。 坚守与改变,貌似矛盾,但实际又是统一的。陶潜的人生就是如此。
人生需要改变,但改变并不意味着放弃自我。同样是陶潜,他的人生也在改变。当初,他也曾经追求过功名,也曾做过彭泽县令,但他并没有放弃自我,放弃自己追求的东西,于是他发现自己不适合于官场,毅然弃官回家,躬耕于田园。他的人生之路发生了变化。功名、自由都是他当初的自我,开始时选择了二者,可是鱼和熊掌不可得兼,可他不忍因功名而摒弃自由,于是他作出了他人生最大的改变,同时也是最大的坚守!
坚守自我与改变自我,都是在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进行的。微软公司的总裁比尔盖茨他当初是哈佛大学的学生,后来他放弃了哈佛大学这样的荣誉开始创业。这可谓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的改变,他的改变并不是盲目的。因为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正确认识。所以有人说他的成功早在他走出哈佛的大门时就已注定了。他作出改变,但并不是放弃,而昌坚守住了自己的信仰。后来的创业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失败是家常,破产是便饭,这时他没有选择放弃,而是选择了坚守。有改变,又有坚守,所以他获得了成功。
有了这样的人生态度,成功就就决不是偶然的了。懂得追求,又懂得放弃。追求属于自我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活得更精彩;而适时地放弃,又不至于让我们受伤。人生要有取,也要有舍。
了解自我,我们可以做到守住自我,而了解自我,我们又可以适时地作出改变。
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就如同人的两只脚,只有以“守住自我”为基点,用“改变自我”去画圆,才能画出一个圆满的人生。 简评:
本文从思路上看,思路非常清晰,较之上文,更侧重于辩正证说理,结构完整,是比较规范的材料议论文。
自我
读过鲁迅的一篇小说,小说名不记得了,只记得主人翁是个叫魏连殳的人。一开始他坚守着自己心灵深处那种美丽的寂寞,一心要做个有思想不随俗的读书人。后来他抵挡不住世俗的包围侵袭,承受不住被常人视为古怪异样异类的感觉。日渐改变思想放弃自己的孤独和寂寞,并拚命钻营拍马当上了师长的顾问。从此有了新的宾客新的馈赠新的颂扬与新的应酬。但就在这样一片又一片的热闹图腾中,他还是掩饰不住内心的失落,最终还是在寂寞中抑郁死去。鲁迅说他是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淡中夹杂着愤怒与悲哀。
现实生活中,这种受伤的狼比比皆是。回头看看,身边总有一些人,他们经不住诱惑,耐不住寂寞。原是满腹经纶的读书人,德才兼备,本可以事业有成,学术专攻,但却鄙薄自己的理想事业和追求,放弃信念初衷。一位优秀作家,却要去商海弄潮,一名特级教师,却拚命改行当官从政。大千世界,人潮涌动。象当上了师长顾问的魏连殳,总天看似忙忙碌碌,或谈天说地,或歌舞升平,模仿着相同的腔调,重复着相同的应酬。即使有一天真的身介某一局长、某级领导之位,人前看似衣冠楚楚,其实归来还是身心疲惫。毕竟,那些虚伪的表演,灵魂的扭曲,生命的荒废能包裹内心真实的寂寞多久?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细读古人的诗句,不禁感叹先贤们细雨闲花般的寂寞,更加叹息那种恬淡无声无息的做人处世精神。君不见古往今来,有多少圣贤就有多少种美丽的寂寞。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游子思乡盼归团聚的寂寞。
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逝者如斯闲愁几许的寂寞。
屈原被放逐,徘徊江边,感到举世皆浊,唯我独清,是一种深刻醒世不屈不挠的寂寞。
陈子昂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一种无人理解怀才不遇的寂寞。
李白“自古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一种自我排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寂寞。
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愤世嫉俗觅求知音的寂寞。
这些寂寞的读书人,留下了多少旷世名篇;这些读书人的寂寞,又影响了多少后人又产生了多少共鸣。这种寂寞,有时虽然是表面的短暂的,但却滋润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深刻的思想。
契诃夫曾说“孤独是智慧之母”。他把细雨闲花般的独自居住、寂寞沉思,作为自己产生智慧灵感和思想火花的源泉动力。
培根则说“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排遣”。看不见,听无声。读书人不寂寞,读书不会使人寂寞。
很多时候,看到别人春风得意,看到外面灯红酒绿,我也感到一种幽居袭来的寂寞。但我深深理解这种寂寞的美丽,精心呵护着自己心灵深处的这一丝美丽。然后,按照哲人的指点,我便努力寻找独处寂寞的机会,去读书,去思考,去写作,去抗争,去和古人交流,去和思想家对话,以取得对人生对世事更深一层的理解
一)
抬头是星空,仰望是群星璀璨。各行星默默的坚守着自己的轨道,有条不紊的轮回。
抬头是碧落,仰望是云卷云舒。各浮云随风的追寻着自己的梦想, 轻逸自由的飘去。
高山巍峨,坚守一方沃土;清泉淙淙,舞动着一个灵动的魂魄。山川相缪,方显自然之美。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一个径直走路的人迟早会走到尽头!” 任尔云卷云舒,花开花落,高山只坚守“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箴言,守住自我;
无论秋风萧瑟,人生几何,流水总相信“穷则变,变则通”的警句,改变自我。
水活则灵,山活则碧,棋活则胜,人活则生。
生活并不是一个人工开凿的运河,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了的河道内。 泰戈尔
(二)
坚守自我是“凌寒独自开”的傲骨,是“任而东南西北风”的坚韧,是“清净傲妙,抱玄守一”的清净,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高洁。坚守自我,就坚守了人性的崇高和爱的美好。
大江东去,淘不尽的是一个又一个执著坚守精神核心的灵魂。屈原“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鲁迅在”奴隶”的时代傲然屹立;居里夫人的美丽被放射性物质吞噬,被誉为“唯一没被荣誉迷住双眼的人”;伽利略不畏强权,冒死解释“日心说”真理。
守住就是守住自己的精神核心,任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我心依旧。
改变就是打开心灵的堤坝,适当地融入江海,为了更好地生存,也为了提升生命的高度。
坚守的志者,改变的智者 (三)
“我毕生要走的道路终于找到了,我沿着这一条道路一走走了半个多世纪,一直走到现在,而且还要走下去。”
《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古代史诗之一,2万余颂,译成汉语有9万余行,季羡林经过10年坚韧不拔的努力终于译毕,是我国翻译史上的空前盛事。
在悲哀、孤独、恐惧之余,我还有一个牢固的信念。如果把这一场灾难的经
过如实地写了出来,它将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常在这一面镜子里照一照,会有无限的好处的。它会告诉我们,什么事情应当干,什么事情又不应当干,决没有任何坏处。
人在“迷途中努力,终会寻着他的正道。”
歌德在生活中所经历的“迷途”与“正道”表现于一个最可令人 注意的现象,这现象就是他生活中历次的“逃走”,他的逃走是他浸沉于一种生活方向将要失去了自己时,猛然的回头,突然的退却,再返于自己的心中。
他从文学逃入政治,从政治逃入科学。老年时又由西方文明逃亡东风,借中国印度波斯的幻美热情以重振他的少年心。
每一次逃走,他新生一次。他开辟了生活的新领域,他对人生有了新创造新启示。他重新发现了自己,而他在“迷途”中的经历已丰富了深化了自己,他说:“各种生活皆可以过,只要不失去了自己。”歌德之所以敢于全心倾注于任何一种人生方面,尽量发挥,以致有伟大的成就,就是因为他自知不会完全失去了自己,他能在紧要关头逃走退回到他自己的心中。这是歌德一生生活的最大的秘密。
1922年,沈从文脱下军装,来到北京,他渴望上大学,可是仅受过小学教育,又没有半点经济来源的他,最终只能在北京大学旁听,后来一边在香山慈幼院打工,一边勤奋写作。在他生活最绝望的时候,曾写信给郁达夫求助。郁达夫登门看望了这位衣衫褴褛的湘西青年,慷慨解囊,并写下激愤的《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
他发现,自己始终与都市文明有一种难以消除的隔膜,他将这种隔膜称为“乡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的生命、情感,已经留在了那个给他生命、知识和智慧的湘西,他每天坐在屋中,耳朵里听到的,却不是都市大街的汽笛和喧嚣声,而是湘西的水声、拉船声、牛角声„„
在沈从文看来,“城市”是民族文化的歧路,“现代化”是人类退化的根源。他要为现代的都市人呈现另一种生活、另一种人情,在他看来,乡下原始、淳朴、自然的人性和人生,才是民族理想的精神和人生状态,他要展现这种人生的境界,为民族灵魂的再造提供他独特 的方案。
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
造反派安排沈从文每天负责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对于一个上了年纪的文学老人来说,是一种侮辱。但沈从文对此却很看得开,他幽默地说:“这是造反派领导、革命小将对我的信任,虽然我政治上不可靠,但道德上可靠„„”沈从文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一个叫双溪的地方从事劳动,在那样凄苦的境遇下,给他的表侄——画家黄永玉写信说:“这里的荷花真好,你若来......\"身陷苦难却仍为荷花的盛开惊喜赞叹不已。
有一天,黄永玉和沈从文一起走过一个小胡同,胡同边有一个厕所,当时厕所里有一个人边上厕所边吹笛子,沈从文听后对黄永玉说:“你听,‘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还有一回,沈从文和黄永玉在一个胡同里相遇,那时正是文革高潮,彼此不能说话,互相看了一眼就匆匆而过,这时,黄永玉听到沈从文头也不回地说:“要从容啊!”
《随想录》对历史的反思,对失去亲友的怀念,对自我心灵的拷问以及对一
些他不能认同的观点言论的大胆批判。
他以一个历史浩劫的见证人的身份,带着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展开对历史的深入反思。
巴金在谈到自己的写作动机时说:“十年浩劫教会一些人习惯于沉默,但十年的血债又压得平时沉默的人发出连声的呐喊。我有一肚皮的话,也有一肚皮的火,还有在油锅里反复煎了十年的一身骨头。火不熄灭,话被烧成灰,在心头越集越多,我不把它们倾吐出来,清
除干净,就无法不作噩梦,就不能平静地度过我晚年最后的日子,甚至可以说我永远闭不了眼睛”。
他用对人类真挚的深沉的爱,去点燃青年读者的心,唤醒他们的良知、人性和爱。
我生活在瓦尔登湖,没有地方比这湖更接近天堂和上帝了。我是他的石岸,是他掠过湖心的一阵清风,在我的手心里。是他的碧水,是他的白沙。
在越来越考究的生活中,心灵的罗盘仍固执地指向简单和质朴。让心沾染一点湖水的静谧清凉,多一分恬淡与洒脱,少一分浮躁。
一个人,一片湖,一座木屋,一程坚守,创造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精神世界的传奇。我们或许不能够像梭罗一样将生命的诗意与浪漫发挥到极致,却可以在行色匆匆中始终秉持这样的信念: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然后执着而心无旁骛地在这条路上且行且歌地走下去。
一个人的村庄给了世界一个家园
在如今这个城市化与工业化一往无前的时代,作者的乡村就是这滚滚洪流中的微小孤岛,守候着这种罕见的、空白而清醒的坚持。
以沉默十年为代价换得一两声高亢鸣叫
颓丧的战士,惨白的沙场,一双不屈的双眼在且叹且思——越王勾践,以一颗坚毅而高贵的帝王气节,立下复国誓言。布衣蔬食,改变的是浮华,磨砺的是执着;卧薪尝胆,改变的是娇奢,带来的是不屈。于是十年以后,越国的旗帜插上曾经的国土,一个坚守自我同时也改变过自我的灵魂在历史的天空凯旋。
画圣毕加索,以一种对于艺术不变的崇拜和热爱,谱写自己一生多变的画风,忠于自己的传奇。大师一生多次变换画风,从抽象派到野兽派又到风行至今的稚拙派,曾有许多人表示怀疑,他却依然如故,
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始终守住了自我对于艺术与灵魂的不变追求,于是艺术的殿堂,永远有他这个殿堂级人物在那里淡定地微笑,为后人讲述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的精妙和玄机。
仰视高山,“数峰无语立斜阳”,我穿越峰林看到了他坚毅的背影。学贯古今,道通中西,在多元文化的洪流冲击下,他守住了精神家园,自成一派;正植壮年,生活如日中之光时他却毅然遁入空门,只为心中无上的追求。他一生都不为外物所动,即使“悲欣交集”,他的遗谒“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就是他孜孜以求的人生境界所容括的一段宽广——弘一法师,在奔流向前的历史长河中,他因着自己的坚守留下了一方洁净的天地,这座高耸的灵魂之峰一直在浩渺的苍穹中熠熠生辉。
和绅,走的是自己的路,他没有理会世人的唾骂,得到了金山银山,可是路的尽头却是断头台。
丛飞,走的是自己的路,他没有因前妻的离异而动摇,失去了钱财与生命,可是路却不因生命而结束。丛飞的尽头是鲜花和掌声,是孩子们的笑脸,是知己
的敬佩。
(四)
“看守心灵的月亮”并不是顽固不化,不是孔乙己般愚昧,不是守旧老人般扼杀新事物,而“流动的清泉”也并不意味着“变色龙”般见风使舵,不意味着李斯般见利忘义,而是一种“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的追求。
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同样的重要,这架天平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幻历史的变迁,寻找着它的平衡点。心灵的月亮,需要我们去守,去护,更需要流动的清水去净化,不是吗?
人生中的守与变
古人云:修身养性,然后治国平天下。修身、养性其实就是守住自我的同时改变自我的过程。那么守什么,又变什么呢?
守住自己的诚实,守住自己的梦想,守住自己的灵魂。改变自己的懒惰,改变自己的平庸,改变自己的人生。守,给自己一片心灵的净土,变,给自己一个提升的空间。
屈原汨罗江的一跃,守住了自己的公正廉明,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李白大唐宫殿门前的毅然转身,守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气;朱自清对美国空投粮食的拒绝,守住了文人的一身正气。他们是中华的骄傲,是历史上的星光。他们的守,守住了灵魂,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族精神的传承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一个“守”字,简单几笔,却留了人类最高贵、最独特的灵魂;一个“守”字,多少行动,才能真实的阐释他。守住自我,即使举世混浊,也能拥有一棵看守心灵月亮的树。
变,是好的,是需要勇气的。可怎样变,就决定怎样的人生。李斯变了,从一个本可留芳百世的兴国者变成一个与小人为伍的奸臣,这变,是可耻的。唐玄宗变了,从“开元之治”到“安史之乱”,从一个明君到一个只知享乐的昏君,这变,是可悲的。可是还有一些人,他们变了,让我眼前一亮。邰丽华改变自我对黑暗的盲从,从一个聋哑人到美丽舞者的蜕变,谱下了世间最美丽的心灵之舞;奥普拉温弗瑞改变了对黑人命运的盲从,凭借一个人可以清贫困顿,但决不可没有梦想的简单信念,写下了从丑小鸭到黑天鹅的美丽蜕变,成就了一代传媒女皇。改变自己,从平庸到出众,从平凡到不平凡,从胆怯到勇敢,从成功到失败,我们做得还很少,路还很长。
守,变,应是我们共同的追求。不死守,不乱变,改变我们性格上的缺憾,守住我们灵魂上纯洁,才能造就独一无二,光彩照人的自我,才能写下精彩绝伦,波澜壮阔的一生
为你而守,为你而变,我珍贵的人生。 【范文二】 坚守为舟,改变为帆
海纳百川,浩渺的胸怀在抱有坚定的内核之时接受了溪的忠告,浪的良言。 地容万类,广阔的心灵在接受风的絮语,露的倾诉之时坚守不变的心灵坐标。
于是我们看到了有容乃大,看到了万类霜天,也看到了坚守内核,临风、灵动对待外物最终取得成功的智慧。
颓丧的战士,惨白的沙场,一双不屈的双眼在且叹且思——越王勾践一一颗坚毅而高贵的帝王气节,立下复国誓言。布衣素食,改变的是浮华,磨砺的是执着;卧薪尝胆,改变的是骄奢,带来的是不屈。于是十几年以后,越国的旗帜
插上曾经的国土,一个坚守自我同时改变过自我的灵魂在历史的天空凯旋。
坚守是一种气节,改变是一种智慧,将二者结合而行,拥抱人生的至高之境。
激动的眼神,挥动的画笔,一双火热的眸子在且叹且作——华圣毕加索,以一种对于艺术不变的崇拜与热爱,谱写自己一生多变的画风,忠于自己的传奇。大师一生多次变换画风,从抽象到野兽派又到风行至今的稚拙派,曾有多少人表示怀疑,他却依然如故,因为他知道自己在改变自己的同时,始终守住了自我对艺术与灵魂的不变追求,于是艺术的殿堂,永远有他这个殿堂级的人物在那里淡淡的微笑,为后人讲述守住自我与改变自我的精妙与玄机。 坚守是一种根基,改变是一种思考,将二者结合,渡向人生胜利的彼岸。
看那海明威坚守自我之下几易其稿,于是《老人与海》流传至今;听那贝多芬坚守自我之下听从他见,于是《命运》之曲千古传扬;读那唐太宗坚守虚怀纳谏,于是大唐盛况耀亮历史长河。他们谙熟坚守与改变的玄妙,谱写了自己多彩的人生。
然而,我们分明看到乌江之畔孤高的霸王坚守而亡;我们也真切听到善变而无主张的袁绍混沌而死。历史的教训让我顿悟:
让坚守作为坚固的人生之舟,让改变作为灵动的生活之帆,扬帆荡舟,人生便会驶向胜利的远方。
【简评】:本文行文自然,立意深刻。将“坚守自我”“改变自我”并举,运用了勾践和毕加索的事例,各从两个方面加以辩证分析,每个论据结束不忘用一句话收束,而且两个收束句也构成了严密的照应。文章能放能收,进而将视野发散开去,列举了反面的事例。在正反的对比中作者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让坚守为舟,改变怍帆,不仅很好的照应了题目,而且自然回扣了论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