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课程性质与任务
机械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程。 旨在使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基础知识和机械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其任 务是使学生熟悉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的种类、牌号、性能及应用,会合理选 用机械工程材料;了解金属材料热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常用机构、机械 传动、轴系零件的基本知识,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 传动装置的能力;能熟练查阅、运用有关资料,初步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 机械设备的能力;熟悉常用机械制造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 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 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理解机器的基本概念,掌握机器的组成;
2. 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分类、牌号、性能及应用;明确热处理的目的, 了解热
处理的方法及应用;
3. 掌握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机构的组成、原理及应用;
4. 掌握带传动、齿轮传动等常用机械传动的组成、工作原理、传动特 点;了
解轮系的分类与应用,会计算定轴轮系的传动比;
5. 掌握轴、轴承、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等轴系零件的结构、 特点、 常用
材料和应用场合及有关标准和选用方法。
(二) 能力目标
1. 初步具有合理选择材料、确定零件热处理方法的能力; 2. 初步具有分析和选用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3. 初步具有使用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 4. 具有正确操作和维护机械设备的基本能力;
5. 培养学生独立寻找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 经验运
用到新的实践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职业情感与素养目标
1.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品德 ;
2. 培养学生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及时发现、分析问题的学习习惯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
4.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5. 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处的社会生存能力。
三、参考学时
120学时。
四、课程学分
12学分。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参考 学时 4 -IV. 教学内容与要求 序 号 教学项 目 活动设计建议 1 对机械 的初步 认识 1. 理解机器与机构、构件与零件 的特征及异同点,能描述机器和 机构、构件和零件的之间的关 系; 1 •结合生活中见到的 实际例子来分析概念 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8 2. 掌握机器的组成,能区分机器 与机构的不同; 2. 利用多媒体加深对 各概念的理解; 3. 理解运动副的概念及其分类, 能够区分低副、咼副。 3. 通过到工厂车间参 观来加深理解。 2 常用工 程1. 掌握金属材料的物理、化学、 力1. 教师应结合机械加 工材料 学及工艺性能; 中常用材料及日常 生活中的实例进行教 24 2. 掌握金属材料的分类、牌号、 性能及应用,并能根据条件合理 选用常用工程材料; 学; 2. 可组织学生通过到 工厂车间参观进行现 3. 了解钢铁材料的生产过程; 场教学; 4. 掌握热处理的目的、种类及应 3. 在教学中将各种金 属用,能止确选择合适的热处理方 法材料带进课堂,实训 室改善材料的性能; 内可做部分力学实 验,5. 了解有色金属材料的种类、应
使学生从外观和内 部都有一个认识,调动 序 号 教学项 目 教学内容与要求 活动设计建议 参考 学时 4 -IV. 用及特点; 学生的好奇心,钢铁材 料的生产过程可以通 过视6. 了解非金属材料的种类及特 点。 3 频来了解。 常用机 构 1.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的组成、基 本建议米用实践课,安排 在类型及应用; 陈列室中进行,通过 学生动手操作来增强 学生20 2. 掌握铰链四杆机构基本形式 的判定方法,能准确判定铰链四 杆机构的类型 的感性认识。通过 实践使学生了解各种 机构的工作过程,加深 理解机构的功用及原 理。 3. 掌握凸轮机构,能区分凸轮机 构的类型; 4.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等 间歇性运动机构的组成、特点、 类型及应用。 4 机械零 件 1. 了解轴的分类和应用特点;掌 握轴的结构及轴上零件的固定 方法; 1 •教师应结合机械设 备及日常生活中的实 例进行教学 28 2. 掌握轴承的类型和功用,能够 区分滑动轴承与滚动轴承;了解 各类轴承的结构组成、类型及特 点;能解决轴承使用中的安装、 维护和润滑的问题;能区别常用 的滚动轴承类型,会解释滚动轴 承的代号表达含义。 2 •进行一次通用零件 和部分装置的采购模 拟活动或市场技术调 研,使学生在实践中了 解、熟悉各种机械零件 扥结构特点、功用; 3. 了解键连接的类型、特点及应 用; 3.采用实践课,增强学 生的感性认识。 4. 了解联轴器、离合器、制动器
序 号 教学项 目 教学内容与要求 活动设计建议 参考 学时 4 -IV. 的分类、结构特点和应用; 5.掌握螺纹及螺纹联接的基本 类型和特点,能正确装配螺纹联 接,能对其进行预紧和防松。 5 机械传 动 1. 教师应结合机械设 备及日常生活中的实 例进行教学; 32 1. 理解带传动的原理、类型、特 点及应用;会分析带传动的运动 特性;能识别 V带和带轮结 构;会查阅有关资料选用普通 V 带;掌握V带传2. 组织 1〜2次学 生参观企业,增加感性 认识; 动的张紧、安装 方法;能解决带传3. 安排1〜2次现 场教动的安装及维 护保养相关问题; 学; 2. 了解链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型、4. 采用实践课,提高学 增强学 生特点和应用;能认识滚子链 的结构,生的动手能力,会分析链传动的运动特 性; 的感性认识; 3. 理解齿轮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5. 利用教学模型或实 型、特点和应用;理解渐开线齿 轮物,设置传动装置的故 正确啮合条件;能够对直齿 轮、斜障,让学生检查并排 除,齿轮和圆锥齿轮主要参数 及几何尺以锻炼学生对传动 装置寸进行计算;了解齿轮 的失效形式、的维护能力。 失效原因和预防措 施; 4. 了解蜗杆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型、特点和应用; 5. 了解螺旋传动的工作原理、类 型、特点和应用;会判断螺旋传 动的相对运动关系; 6. 掌握轮系的类型;能够计算定 教学项 序 号 教学内容与要求 活动设计建议 目 轴轮系的传动比;了解减速器的 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功能,正确 使用和维护减速器。 机动 合计 参考 学时 4 -IV. 8 120
六、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法
1•力求通过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到学习《机械基础》 课程是
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只有真正确立“学以致用”的正确思想,才能学好《机械基础》;
2.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实物、模型、挂图、录像、多媒体 课件等,
形象客观的展现本课程的内容精华,并进行必要的金工实习、实 验、现场教学、参观、分组讨论,写出实习、见习或实验报告,培养学生 善于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特点,灵活运用模型演示教学法、参观和 现场教
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讲练结合法、项目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 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教学效果。
(二)评价方法
单纯的书面检测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基础》课程的发展,建议 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机械基础》课程的 评价以真实的日
常教学为基础,注重知识应用和动手能力的考核,注意考 试和考查相结合。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 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其次应注重学生在实践中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 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三)教学条件
1. 校内教学场地:建有多媒体教室、机加工车间、电焊车间、铸造车 间、压
力加工车间、力学性能试验室,还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常用测量工具、 录像及多媒体课件等,设备利用率要高,购买或制作配套的教学模型,以 加强直观性教学;
2. 校外机械市场、企业环境的利用:可以结合教学进程,组织学生开 展常用
工程材料、标准机械零部件的市场销售情况调查,并通过参观企业 环境让学生了解企业实际,体验企业文化的需要;
3.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 效率,
取得实效。教学中还可结合专业背景,选择合适的课题,制作综合 实践任务书,要求学生完成综合实践报告,强化综合能力培养。
(四)教材编写方法建议
教材编写应以本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教材编写者需充分领会和掌握 本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基本内容和要求,并整体反映在教材 之中:
1. 坚持以能力为本位,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反映时代特征与专业 特色,
适应不同教学模式的需求;
2. 为方便组织教学,学生的阶段实习训练和综合实践内容可独立编 册; 3. 关于内容的选择:应采用国家最新颁布的机械基础相关技术标准, 力求反
映机械基础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恰当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 工艺和新材料,与国家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中的有关内容相融合;
4. 关于教材的呈现方式:科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应当突出中职学生的特 点,要
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中职学生具有吸引力,需要 从中职学生的角度、自主学习的角度和机械基础实际生产的举例方式来表 述,而不是沿用成人的角度、教师为中心的角度和接受式学习的方式来表 述,充分考虑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的需要,内容载体要实现陈述、分析、 提问的综合运用,文字与插图、实验与练习相互配合,弓I起学生的兴趣和 关注,力求给学生营造一个更加直观的认知环境,设计贴近生活的导入和 互动性训练等,拓展学生思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5. 编写与教材相配套的习题集。在习题集中,不但要有计算题,还应有 填空
题、判断题、选择题、改错题、问答题、作图题等多种形式的题目,
这些习题应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标相适应,与教材对应部分紧密相联, 难度不应太大;学生完成这些作业后,能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从而为后续 课程奠定基础。
(五)课程教学资源开发
按照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恰当的使用文字(word格式),课件(ppt格式), 动画(SWF格式),三维图形源文件(注明打开软件,推荐
CAXA/UG/PROE/SWORK一种),图纸(dwg),视频(含配音及rm格式), 图片(jpg'gif ),试题等元素来描述,拍摄教学视频录像,编写项目教学 实训指导用
书,收集学生实训作品,行成直观的梯度样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