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人教版新课标历史大一轮复习配套练习:第13讲 辛亥革命 Word版含解析
[全国卷找规律]
1.(2013·新课标全国文综)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洋务运动在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促进了晚清时期的现代化,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促进了晚清时期的政治现代化,故B项符合题意。戊戌政变和义和团运动是反现代化的活动,A、D两项错误;C项是晚清时期中国屈辱历史的体现,不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0·大纲全国文综)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
A.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解析:材料信息表明,当辛亥革命已经发生、中华民国成立一年有余的时候,国内的农民尚不知中华民国为何物,这说明辛亥革命脱
离群众,对农村的影响有限,故应选C项。
答案:C
[规律点拨] 本考点侧重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影响及评价,通过图表、史学典籍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建立中华民国和促进中国近代化的进步性,或考查其局限性。试题对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
[地方卷拓视野]
3.(2015·北京文综)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洲之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太平天国运动未与西方文明相对接,更没有提倡民主自由思想,由此可排除A、C两项;剪辫与宗教信仰没有必然联系,可排除D项。本题正确选项为B项。
答案:B
4.(2015·北京文综)近代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后,上呈公文,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等语。该公文应出现于( )
A.洋务运动时期 C.预备立宪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 D.中华民国初期
解析:本题考查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判断历史时期的能力。根据
材料“某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获准成立”“请求将北京原用于科举考试的贡院改为其办公用地”可知当时废除了科举、设立了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这是清朝预备立宪的重要表现,故正确选项为C。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都没有设立“全国性咨询议政机构”,可排除A、B;公文中有“仰恳天恩,准予改拨”,说明当时仍处于清王朝统治时期,可排除D。
答案:C
5.(2013·广东文综)“革命,革命,剪掉辫子反朝廷;独立,独立,中国岂是鞑子的!”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革命的主要目的是移风易俗 B.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 C.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深入人心 D.反对帝国主义成为思想主流
解析:“辫子”是清王朝的象征。从材料信息看,民众剪掉辫子以示反清,即反对“鞑子”统治中国。这说明民族主义思想已影响到民众,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材料无法体现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D项。
答案: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