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资源利用与管理
1. 生物资源的概念:生物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联系到农业利用的那一局部。
2. 农业生产的特点:
(1) 季节性、地域性、周期性
(2) 产出和投入的复杂性
3. 农业资源的特征:
(1) 地域性和节律性
(2) 多用性和有限性
(3) 整体性和层次性
(4) 稳定性和变化性
4. 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的原那么:
(1) 按照人口、资源平衡的原那么,控制人口增长并实行节约化的经营。
(2) 按照资源整体性的原那么,实现综合利用,以取得最正确经济效益。
1 / 16
(3) 保持生态平衡的原那么,进展资源的适度、适量开发利用。
(4)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原那么,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5. 农业资源气候的特征:
(1) 无限的循环性和单位时段的有限性。
(2) 波动性和相对稳定性。
(3) 区域差异性和相似性
(4) 相互依存性和可改造性
6. 农业气候区域性与农业生产关系
(1) 种植制度的形成和开展主要是建立在农业气候区域性根底上的
(2) 农产品品质的好坏也有区域性
(3) 农业生产技术措施也是与气候、农业生产的区域性相适应的
由此可见,农业生产的区域性是与一定的气候条件相联系的,这是进展农业气候区划的根本依据。
7. 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因子和指标是:
2 / 16
(1) 光能资源
(2) 热量资源
(3) 水分条件
(4) 光、热、水资源的有效性
8. 区划的分区系统由3个等级组成
第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包括: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第二级区——农业气候带
第三级区——农业气候区
9. 我国气候资源的分布: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
10. 农业气象灾害——干旱〔认真了解〕
干旱发生规律:
华北、西北、东北常有春旱,有时出现春夏连旱
3 / 16
岭、淮河以北春夏连旱较频繁,夏旱次之,个别年份有春、夏、秋连旱,是我国有名的重旱区之一
岭、淮河以南,南岭以北多夏旱和秋旱,春旱很少
华南南部多秋、冬旱和冬、春旱,夏旱不多,个别年份有秋、冬、春三季连旱
川西北多春、夏旱;
川东多伏旱;
干旱的预防措施:〔1〕种草种树,改善旱区农业生态环境
〔2〕兴修水利,搞好农业根本建立
〔3〕根据水资源条件,合理调整农业布局
〔4〕大力节约用水,推广节水和减少蒸发的新技术
〔5〕积极提倡有机旱作农业,采用有效地抗旱保墒技术等
11. 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
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必须从3各方面考虑:
(1) 要充分合理地使作物最大限度地利用气候资源的生产力
4 / 16
(2) 要不断提高农业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抵御能力
(3) 要注意改善和保护农业气候资源,以到达永续利用的目的
(1) 正确认识和评价农业气候资源是合理开发气候资源的前提
(2)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根本原那么
(3) 调节、控制和改进农田小气候是科学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效手段
(4) 提高复种指数,挖掘品种资源和气候资源潜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有力措施
(5) 努力提高对不利气候条件的抗御能力,是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的重要容,不可无视
(6) 保护和改善气候环境,是经常性的战略任务
12. 土地资源的特性〔根本特征〕:
(1) 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
土地资源的原始性和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
5 / 16
土地资源有随时间而变化的特性
(2) 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
土地报酬的递减性
经济供应的稀缺性
土地资源经济利用的地域性
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持续性
提地资源利用形式变更的困难性
(3) 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
政治和社会权力是与地权相联系的
随着土地稀缺程度的加强,以及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提高,社会控制也就越来越得到强化
13. 土地资源的评价原那么:
(1) 适宜性原那么
(2) 综合性原那么
6 / 16
(3) 比拟的原那么
14. 土地资源的评价层次:国家级、省级、县级、乡级
15. 土地资源的开发原那么:
(1) 因地制宜原那么
(2) 综合开发原那么
(3) 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那么
16. 土地资源整治的概念:土地资源的整治是指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对土地退化现象的消除和与预防。
17.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 耕地面积少,人地矛盾突出
(2) 利用结构不当,经营单一
(3) 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
(4) 土地经营水平低,生产力不高
(5) 土地利用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乱占耕地现象严重
7 / 16
18. 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途径:〔?〕
(1) 因地制宜,用生态观点、开展的眼光确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向
(2) 实行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走节源高效持续农业的开展道路
(3) 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程度,扩土地承载力
(4) 防治土地退化,提高土地资源质量
(5) 建立全国土地数据库,健全土地资源预测预报工作
19. 保护土地资源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和坚决执行保护土地的法律体系,强化管理
(2) 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垦和复垦耕地
(3) 在有限的耕地上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综合生产力
(4) 把改造中低产田作为重点来抓,充分挖掘耕地增产潜力
(5) 提高复种指数
(6) 开展适度规模经营
8 / 16
20. 水资源由地表水、地下水和天然降水3局部组成
21. 水资源的形式和种类:
(1) 农业用水
(2) 工业用水
(3) 生活用水
(4) 动力用水
(5) 航运用水
22. 农业水资源的合理与节约利用途径:
(1) 调整农业结构和作物布局
(2) 扩大可利用的水源
(3) 减少输水损失
(4) 提高灌水技术水平
(5) 实行节水农业措施
9 / 16
23. 我国种植业有三大类作物组成:
一类是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薯类、豆类及其他杂粮
二类是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麻类作物、糖类作物、烟草、桑、茶、果等
三类是其他作物,包括蔬菜,饲料作物及绿肥等
比例:8:1:1
24. 合理开发利用种植业资源的措施:
(1) 稳定粮食作物面积,合理安排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比例
(2) 不断改善种职业的生产根本条件,促进其优势的发挥
(3) 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立,积极开展农田灌溉
(4) 开展农副产品的综合利用
(5) 推广运用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增强农业开展后颈
25. 草地资源的根本功能
(1) 生产功能
10 / 16
(2) 防护功能
(3) 环境功能
26. 水产资源的利用原那么
(1) 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相结合
(2) 捕捞和养殖相结合,以养为主
(3) 全面规划与因地制宜相结合
(4) 渔具、渔法与资源状况相适应
(5)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
(6) 生产与流通相结合
27. 有机肥料的构成:农家肥料、绿肥、菌肥和生物制剂〔生长调节剂、酶制剂等〕肥料
28. 有机肥分三大类:
(1) 动物排泄物类有机肥
(2) 植物残体类有机肥
11 / 16
(3) 加工处理类有机肥
29. 我国有机肥资源的开发利用途径
(1) 直接还田
(2) 做动物饲料间接还田
(3) 无害化处理后还田
(4) 有机肥料商品化
30. 化肥区划的分区原那么和命名方法
(1) 分区原那么:
化肥用量、氮磷钾比例和肥效相对一致性;土壤类型和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对一致性,尽可能同土地利用方向和种植规划相协调;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一级区照顾省级,二级区保持县界,以利国家合理分配化肥;尽量保持省〔市、县〕化肥区划中一级区的界限,使全国与各省区划相衔接。
〔2〕命名方法:全国区划分为两级,一级区反映不同地区施用化肥的现状和肥效的特点,按:地名+主要土类+氮肥用量+磷钾肥肥效相结合的命名法。
二级区按:地名地貌+作物布局+化肥需求特点的命名法。
12 / 16
31.农化效劳概念:
施肥综合技术效劳体系又称推荐施肥技术系统或农化效劳,是农业科技部门和人员运用现代农业科学理论和先进测试手段为农业生产单位或农户提供施肥指导和效劳的一种技术系统,是农业社会化效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局部,也是把化肥工业生产、商业供销和农业使用3方面连接起来的纽带。
31. 废物资源化的依据:
成为资源的物质,必须具备两个根本条件:一是有利用价值,二是有到达目的的技术。
32. 废物农用资源化含义:废物农用资源化,又称为废物资源的农业利用,是指将具有农用价值的生产性废物和生活性废物作为一种农用资源开发,投入到农业生产体系中。
33. 废物农用资源化的途径:
(1) 工厂型资源化
(2) 庭院型资源化
(3) 农田型资源化
〔掌握沼气发酵技术〕
34. 农业资源区域开发,实际上是对区域各种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而各地区农业资源区域开发的特点又取决于农业资源分布的地域性差异和地域经济、社会开展水平。
13 / 16
既是:通过查清农业资源家底,并根据农业资源的地域分布规律,以市场为向导,以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对区域农业资源进展科学、合理的分区、评价和开发利用规划的根底上,所从事的经济开发活动。
35. 农业资源区域开发的原那么
(1) 统筹规划,择优开发的原那么
(2) 适度开发,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的原那么
(3) 综合利用,寻求最正确经济效益的原那么
(4)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的原那么
(5) 增加投入,集约经营,提高农业资源生产力的原那么
(6) 珍惜资源,合理付费,有偿开发利用的原那么
(7) 保护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原那么
36. 农业资源评价的原那么:
(1) 坚持科学性与实用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那么
(2) 坚持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原那么
14 / 16
(3) 全面系统地分析评价,重点深入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
(4) 依据农业资源的地域分异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优势的原那么
37.农业自然区划分区命名:第一段多是表示地域名称或地理位置;第二段多是表示该级区的主要自然特征;第三区段那么是代表该级区在区划等级体系中所处位置的名称。如东部季风区域、华南丘陵区。
38.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主导,优化区域农业资源配置与开发布局,在确保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增长的的同时,以促进农、林、牧、副、鱼全面开展;提高资源利用率,深度开发与广度开发相结合,力求使开发到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39.农业资源开发区选择原那么
(1) 资源集中连片,开发条件与改造措施相对一致,开发与增产潜力大
(2)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资源开发产品的商品率高,开发的综合效益好
(3) 有利于促进主要农产品在国或局部地区产需平衡
(4) 适应国民经济社会开展战略和大城市、大型工矿能源基地建立配套开发或重大生态整治工程的需要
40.农业资源管理的概念:是指管理者在资源承载力的允许下,以资源科学理论为根
15 / 16
底,对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的人类活动所进展的组织、法律、经济、教育和技术的手段,对危害和破坏农业资源的人为活动进展监视与控制,协调资源开展与经济利用、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41.农业资源管理的原那么
(1) 协调原那么
(2) 高效原那么
(3) 自控原那么
(4) 稳定原那么
42.农业资源管理的根本手段(1) 经济手段
(2) 行政手段
(3) 法律手段〔认真了解〕(4) 技术手段
(5) 教育手段
/ 16
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